资源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雨的四季》教案设计1. 教材分析1.1 《雨的四季》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一篇优美散文。本单元以四季美景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之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这篇课文细致地描绘了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春雨的温柔、夏雨的热烈、秋雨的沉静、冬雨的冷峻,充满诗意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1.2 在语言上,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生动地展现了雨的不同姿态和神韵。同时,文章在结构上清晰明了,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分别描述雨的特点,层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2.1.1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花苞”“静谧”“高邈”等。2.1.2 理解文中描写雨的优美语句,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2.1.3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2.1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文中富有诗意的语言,感受雨的四季不同的美。2.2.2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3.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2.3.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美妙。3. 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体会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3.1.2 理解并掌握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3.1.3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3.1.4 例如,在描写春雨时,作者写道:“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树当作人来写,“睁开眼睛”“手臂柔软”生动地描绘出春雨滋润下树木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对这类语句的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雨的特点。3.2 教学难点3.2.1 体会作者在描写雨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3.2.2 学习作者如何将对雨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相融合,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这种方法。3.2.3 比如,文中在描写冬雨时,作者不仅仅是在写冬雨的寒冷和沉静,还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这种情感的融合比较含蓄,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4. 教学方法4.1 朗读法4.1.1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通过反复朗读,可以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体会雨的不同特点。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语速、重音等,如在朗读描写夏雨的段落时,语速可稍快,语调要高昂,以体现夏雨的热烈。4.2 讨论法4.2.1 针对文中一些富有深意的语句或描写手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对于“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这句话,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这么说,雨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的意义。4.3 情境教学法4.3.1 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与雨相关的情境,如播放不同季节下雨的视频、雨声的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雨的魅力。4.4 比较分析法4.4.1 比较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描写手法的异同。例如,比较春雨和秋雨的描写,让学生找出在描写角度、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不同之处。5. 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1.1 播放一段雨声的音频,提问学生:“听到这雨声,你们能联想到什么?是某一个季节,还是某一种心情?”引导学生进入雨的情境。5.1.2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雨有关的诗词,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等,引出课文《雨的四季》。5.2 知识讲解5.2.1 生字词教学5.2.1.1 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板书重点生字词,如“粗犷(guǎng)”“莅临(lì lín)”等,并进行正音、释义。5.2.1.2 通过一些字词练习,如填空、选择等方式,让学生巩固生字词的学习。5.2.1.3 例如:下列词语中字读音正确的是( )A. 静谧(bì) B. 高邈(mǎo) C. 粗犷(guǎng)答案:C5.2.2 整体感知5.2.2.1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雨的?雨在四季中有哪些不同的特点?5.2.2.2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雨,春雨的温柔、夏雨的热烈、秋雨的沉静、冬雨的冷峻。5.2.2.3 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季节雨的特点,如春雨像一个温柔的母亲,夏雨像一个热情奔放的少年等。5.2.3 语言赏析5.2.3.1 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进行赏析。5.2.3.2 例如,“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雨比作蛛丝,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细密、轻柔的特点。5.2.3.3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5.2.3.4 再如,“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雨,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雨,凉爽而惬意,向人们传递丰收的喜讯;冬天的雨,寒冷而孤寂,给大地铺上洁白的地毯。”这是一个排比句,从四季的角度分别描写雨的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5.2.4 情感体会5.2.4.1 提问学生:作者在描写雨的过程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2.4.2 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描写细节中去体会作者对雨的喜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这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2.4.3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雨的感受,是否能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情感。5.3 课堂练习5.3.1 修辞手法运用练习5.3.1.1 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春天的风。5.3.1.2 答案示例:春天的风,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大地的脸庞。5.3.2 景物描写练习5.3.2.1 请用100字左右描写秋天的雨,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3.2.2 答案示例:秋天的雨,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衣。5.4 课堂小结5.4.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雨在四季中的特点、文中的修辞手法、作者的情感等。5.4.2 强调学习本文的意义,如提高对自然的感知能力,提升描写景物的能力等。5.5 布置作业5.5.1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录制背诵音频发送到班级群里。5.5.2 以“雨”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表达自己对雨的独特感受。6. 教学反思6.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法,学生能够较好地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但部分学生在朗读时,对语调、语速的把握还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6.2 讨论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但在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存在偏离主题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引导。6.3 情境教学法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但在多媒体资源的选择上,还可以更加精准,以更好地契合教学内容。6.4 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和描写手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在比较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一些细微的差别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强化练习。6.5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