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核心素养目标)《善用法律》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核心素养目标)《善用法律》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标题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善用法律》教学设计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 :了解依照法律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同和支持。 道德修养 :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法治观念 :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学会合理维权,自觉遵纪守法。 健全人格 :培养学生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通过法律途径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责任意识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学会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学 重点 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教学 难点 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学生小华从超市出来,门口的报警器鸣叫起来,再次通过时报警器仍然鸣叫。随后,小华被保安带到一边询问,并强迫小华脱衣接受检查。事后并未发现小华携带任何物品。 思考:你对此事的看法是什么?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你会怎么做? 提示:及时报警,要求保安承担相关民事责任,让他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等。
授新课 探究一:遇到侵害时,怎样依法维权? 镜头一 :王某是一名高三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在高考前夕,其弟被李某打伤,王某纠结几个人将李某打成重伤,结果,王某因故意伤害罪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及读大学的愿望,也化为泡影。 镜头二:某村三户农民与村委会签订了橘园承包合同,当年获利颇丰。有的村干部看着眼红,想毁约,村民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同村干部据理力争,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思考:你赞同镜头中的做法吗? 学生: 教师: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情境探究:初二的学生小宇,母亲早逝,家境比较困难,他的父亲让小宇辍学,跟着他去外面打工,但是小雨还想继续上学。 思考:请你帮小雨想想办法,他应该找谁帮助解决问题?(讨论并分享) 学生:亲戚、老师、警察 小宇首先求助于亲戚,可是父亲并不听亲戚们的劝导,他又求助于老师,老师告诉他可以通过相关的法律机构来解决问题。 思考:你知道有哪些法律服务机构吗? 学生: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法律服务所 :提供普法教育、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帮助公众解决法律问题,维护合法权益,起着连接法律专业人士与公众的桥梁作用 律师事务所 :律师的执业机构,为受援人提供全方位、专业的法律服务,确保受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公证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设立的机构,主要职能是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 法律援助中心 :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帮助需要法律帮助的公民解决法律问题 材料分析:在某中学的食堂内,一名中学生在排队时遭遇了令人震惊的霸凌事件。他仅仅因为被另一名学生不小心踩到而要求其道歉,却遭到了该学生及其同伴的群殴。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暴力事件中,这名中学生不仅身体受到了伤害,心灵也遭受了重创。他惊恐无助地看着周围,却无人伸出援手。 思考:该同学应该怎样进行维权? 学生: 教师: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笔记:遇到侵害时,怎样依法维权? ①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③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或称:打官司) 诉讼的作用: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诉讼的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刑事诉讼 民事诉讼是指民事争议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裁判民事争议的程序和制度。它主要用于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 。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它允许普通公民对行政机关的行为提出质疑,并寻求法律裁决 。 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 。 探究二:有勇有谋 应对违法犯罪 情境一: 某高三女生上学途中,听见有人呼喊,看见一男子把一名学生往旁边轿车上拖。旁人以为是家长与自家孩子闹矛盾,并未重视。可细心的她发现不对劲,便用力拉住受害学生,并大声呵斥,引起附近群众围观。男子只得松开那名学生,开车逃跑。 该女生迅速报警,警察赶到现场,她清楚报出作案车辆车牌号和作案人的体貌特征,短短4小时,凭借她的指证和监控录像,公安机关将嫌疑人抓获。 思考:材料中女生的哪些行为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 教师: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③但是,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 情境二:小明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无意间目睹了一名乘客偷走了另一名乘客的手机。他心中顿时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不知道该不该站出来揭露这一行为。他环顾四周,发现其他乘客似乎都没有注意到这一幕,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选择保持沉默。小明心里明白,站出来可能会让自己陷入麻烦,甚至可能遭到报复。 思考:小明应该怎么做? 学生: 教师:①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②★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常见方法: ①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 ②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 ③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 ④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 ⑤保护好作案现场。
板书 设计
课堂 检测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学生魏某在上学路上被一辆汽车撞伤,父母闻讯后赶到现场将儿子送到医院。肇事司机贾某希望私了此事,答应承担医疗费等一切费用,并预交住院押金5 000元。见此情景,魏某的父母同意私了,但没有签订协议。几个月后魏某出院,共花去各种费用37 258元,当魏某父母要求贾某兑现承诺时,贾某见数额太大,只同意承担一半费用,双方争执不下,魏某及其父母盛怒之下将贾某打伤,贾某一纸诉状将魏某及其父母告上法庭。 (1)魏某及其父母的维权方式正确吗?为什么? (2)我们应从这一案例中汲取什么教训? 2.【感受法律的尊严】 我们学校八年级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法制宣传活动,如:听法制报告会、开展法制版报宣传周、做守法人的主题班会等。 现结合所学的法律知识,请你参与: (1)走近法律——请你参考下面①的样式,设计②③的内容。 ①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②民事违法行为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刑事违法行为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各抒己见——有同学说,“违法就一定犯罪,犯罪就一定违法”。你对这两句话有什么看法?并说说理由。 (3)活动反思——通过这一系列的法制宣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打算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法律? 1、(1)不正确。因为:①魏某及其父母缺少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双方在协商解决时没有留下必要的文字依据,给对方反悔创造了条件。②他们不懂得依法维权,而是采用非法方式,致使维权不成反成被告。 (2)①遇到非法侵害时,我们应该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应该采用非法方式。②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给不法侵害者以可乘之机。 2、(1)②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③ 违反刑法的行为 (2)看法:前一句错误,后一句正确。理由: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行政专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可见,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 (3)收获:如法不可违;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等。(类似学法、守法、用法、爱法方面的都可以) 正确对待:学法、守法、用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