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班级: 姓名: 上课日期: 编号: 设计人: 备课组长:【课型】新授课 【课时】 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战争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动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知道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难点: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等基本史实自主学习:【学习过程】阅读课本内容,在课本圈点、勾划、批注以下问题,并完成随堂练习。1.战国七雄出现的背景是什么?是哪七雄?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是什么?有哪些著名战役?2.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对此你有何感悟和启示?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战国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知识梳理】一、战国七雄1.形成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2.形成过程:________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三家分晋)。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取代(田氏代齐)。3.七雄:齐、楚、燕、韩、赵、魏、_______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4.七雄之间的战争:(1)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变为__________。(2)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3)著名战役:____________、马陵之战、长平之战。(4)结果: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二、商鞅变法1.目的:____________,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2.时间、支持者:公元前356年;____________。3.主要内容政治 (1)确立______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对旧贵族打击最大)(3)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体现依法治国)经济 (1)废除旧的____________制度(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鼓励_____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富国)(3)统一度量衡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4. 作用: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________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发展:________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2.手工业发展: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3.商业发展: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4.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________年,在蜀郡郡守________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2)功能: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___________、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3)意义:建成之后____________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合作探究】1.春秋时期战争与战国时期战争的区别。春秋时期战争尚且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多以称霸为目的,规模较小;战国时期战争多以兼并土地,消灭其他诸侯国为目的,规模较大,促成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的产生。2.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对此你有何感悟和启示?有何影响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原因: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根本原因)②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行之有效、执行坚决。(重要原因)③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坚决斗争。④商鞅首先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使变法深入人心。(2)启示:①改革是发展的动力,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强国之路。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③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深化改革、勇于创新。(3)影响:①对当时: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②对后世: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课后练习】1.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 B )A.建立县制 B.奖励军功C.鼓励耕织 D.废除特权2.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A)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3.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D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4.据《商君书》记载:“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这一现象反映了商鞅变法( B )A.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 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D. 影响了社会舆论风气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面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材料中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C )A. 强化了国防实力 B. 促进了经济发展C. 稳定了社会秩序 D. 推动了民族交融6..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A.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B.铁犁牛耕的推广C.民族交融的推动 D.兼并战争的加剧7.都江堰在修建过程中,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D )A. 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 B.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C.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候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进行变法。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斯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孝公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2)材料二中“商君治秦”是指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根据材料一,分析商君治秦的特点。事件:商鞅变法。特点: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商鞅的改革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并说明理由。成功了。理由:商鞅虽然死了,但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仍然继续推行,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学后反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