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导学案(学生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导学案(学生版+解析)

资源简介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材料与观点间的相互联系。 3.掌握论证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思考人的价值,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准确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 2. 能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出作者的论证思路。 3. 理解内容,学习反驳论证的方法。(直接反驳、简接反驳) 4. 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活动一:识记字词
1. 正音正字
慨叹( ) 省悟( ) 家谱( ) 搽脂抹粉( )( )
miǎo茫( ) jǐ梁( ) kuāng骗( ) wū蔑( )
2. 释义
慨叹:
玄虚:
诓骗:
渺茫:
为民请命:
怀古伤今:
地大物博:
摧残:
抹杀:
诬蔑:
自欺欺人:
活动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本文选自《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其作品有白话小说《 》,小说集《 》《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2. 了解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活动三:感知内容。
1.本文批驳了什么论点?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2.梳理文章内容,为文章划分层次(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8段):
第一层(第3~5段):
第二层(第6~8段):
第三部分(第9段):
再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完成下面内容。
1. 作者批驳的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3.作者是如何批驳对方错误观点的?
4. 作者树立的自己的正确观点是什么? 他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5.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6. 作者强调“中国的脊梁”的目的是什么?
7.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8.品析语言。
(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一句对增强说理起什么作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两句中的”中国人”所包括的范围是否相同?为什么?
(4)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9.写作特点:
(1)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又破又立。
(2)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风格。
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倒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其论证思路一般是摆出敌论—批驳敌论—树立己论—论证己论。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催残,被mǒ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miè。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mǒ( )杀 诬miè( )
诓( )骗 脊( )梁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不足为据”中“据”的意思是(  )
A.占据 B.凭依;倚仗 C.依据 D.可以用作证明的事物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忧国忧民,他们绝不是那些只知道怀古伤今的人可以比得上的。
B.莫高窟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出来的一座恢宏的艺术宫殿。
C.他这种故弄玄虚的说法是不足为据的,凡事还是要用事实说话。
D.事到如今,我们必须得接受事实,不能再自欺欺人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
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怀念古代,哀叹现在,表示对现状不满的怀旧思绪)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
B.读者深受喜爱的鲁迅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C.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D.铭记历史,也要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
5.阅读下面文段,在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 , ,有为民请命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①埋头苦干的人 ②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有舍身求法的人 ④有拼命硬干的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的《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别选自《且介亭杂文》《呐喊》。
B.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从晚上八点左右开始,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D.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河阳之北”的“阳”指黄河北岸。
7.学习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后,九年级(一)班决定举行“学鲁迅,谈脊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反动势力,求神拜佛失自信
下联:民族英雄,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唱响了一曲高亢激越的“脊梁颂”。下面一段话也写到了“中国的脊梁”,你知道赞美的是什么人吗?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选自鲁迅《这个与那个》)
(3)在活动中,有一个板块叫“片言只语话鲁迅”,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发言,请仿照此例写出你的发言。
示例:鲁迅——扛住黑暗的闸门,放众多后来者走进了光明的世界,而自己宁愿被黑暗吞噬。
现代文阅读
我能行
(1)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2)科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历时几十年的研究,他们对具有较高智力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智力、成绩相似的学生,几十年后的成就相差很大。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智力的差异,而是人格特征方面的不同。
(3)“我能行”,并不是一种狂妄。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能行。人们的智力相差是不大的。据心理学家测试,智力超常者和智力低下者都占很小的一部分,约占95%的人是中等智力。因此,大多数人的确有理由说“我能行”。
(4)“我能行”,还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脑科学研究表明,一班人的大脑,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正如一棵平常的西红柿只能结20来个果实,但是日本筑波博览会上的一棵西红柿却结了1300个果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能行”。
(5)但是,有些人却不是这样。让他们学习一种新知识,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他们总是说:“我不行,我不行。”在这种心态下,就不可能主动地学习,就不会勇敢地往自己的肩上增添压力。遇到一点困难和失败就会心灰意冷,这种失败意识阻碍着自己的努力,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不行”是一种有害的意识。
(6)我们历来称颂谦谦君子,认为说“我能行”的人是狂妄之徒,这不利于发挥人的潜力,这种偏见扼杀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氛围。
(7)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走向成功。
8.有的同学说,敢说“我能行”的当然是那些智力超常、成绩突出的人,我们普通人哪能做得到啊。请你根据上文第(3)、(4)段阐述的科学研究的结果,从两个方面反驳他的话。
9.第(2)自然段阐述的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什么?
10.结合(3)到(5)段的内容,分析这三段文字论证上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11.传统观念称颂做人要谦虚,不要狂妄,而本文却提倡人要勇于说“我能行”,对此,你的观点如何?请说说你自己独到的思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材料与观点间的相互联系。 3.掌握论证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思考人的价值,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准确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 2. 能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出作者的论证思路。 3. 理解内容,学习反驳论证的方法。(直接反驳、简接反驳) 4. 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活动一:识记字词
1. 正音正字
慨叹( kǎi ) 省悟(xǐng ) 家谱( pǔ ) 搽脂抹粉(chá)( mǒ )
miǎo茫( 渺 ) jǐ梁( 脊 ) kuāng骗( 诓 ) wū蔑( 诬 )
2. 释义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诓骗:说谎话骗人。
渺茫:本课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活动二: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本文选自《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其作品有白话小说《 》,小说集《 》《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且介亭杂文 周树人 豫才 文学 思想 革命 狂人日记 呐喊 朝花夕拾
了解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活动三:感知内容。
1.本文批驳了什么论点?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批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结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梳理文章内容,为文章划分层次(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第3~8段):反驳对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了,摆出敌论。。
第一层(第3~5段):直接反驳敌论。
第二层(第6~8段):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有并不失掉自信的中国人(间接反驳)。
第三部分(第9段):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再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完成下面内容。
1. 作者批驳的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3.作者是如何批驳对方错误观点的?
直接反驳(3—5段):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6—8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4. 作者树立的自己的正确观点是什么? 他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提出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事实论证: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些都是中国的脊梁。
5.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①“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等。如:李时珍、毕昇、蔡伦、祖冲之、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华罗庚、袁隆平……
②“拼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起义反对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
③“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
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如:玄奘、鉴真……
6. 作者强调“中国的脊梁”的目的是什么?
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强烈地表达了作者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情和自信力。
7.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
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言行。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8.品析语言。
(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写出了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的丑态。这样的词语充满嘲讽意味,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一句对增强说理起什么作用?
“有……人”4个句子连用,一方面,列举出这4种人,强调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观点,使得论据充分,增强说服力;另一方面,4个句子连用,形成排比,语气连贯,能够增强文势。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两句中的”中国人”所包括的范围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相同。前一个“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后一个“中国人”指广大劳动人民。
(4)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脂粉:美化、伪装(欺骗手段)
筋骨和脊梁:品质、意志、精神等
状元宰相:国民党反动派文人(达官贵人)
地底下: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
9.写作特点:
(1)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又破又立。
(2)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风格。
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倒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其论证思路一般是摆出敌论—批驳敌论—树立己论—论证己论。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催残,被mǒ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miè。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mǒ( )杀 诬miè( )
诓( )骗 脊( )梁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不足为据”中“据”的意思是(  )
A.占据 B.凭依;倚仗 C.依据 D.可以用作证明的事物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答案】
(1) 抹 蔑 kuāng jǐ
(2) 催残 摧残
(3) D
(4)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不少。
【详解】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抹杀,mǒ shā,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诬蔑,wū miè,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诓骗,kuāng piàn,说谎话骗人。
脊梁,jǐ liáng,脊柱。因居于全身骨骼的主干,犹如房屋的梁柱一般,故名。
(2)本题考查字形。
催残——摧残。摧残,使蒙受严重损害。
(3)本题考查字义。
不足为据,不能作为证据。据:证据,可以用作证明的事物。
故选D。
(4)本题考查句式转换。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或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要在相应的地方进行删改、调换词语和标点。
这道题是要求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而且句意不得改变,就要注意,如果是肯定反问句是肯定句,就要加否定词,改成否定的陈述句,本句即是一个肯定的反问句句,所以把“何尝少”改为“不少”,且要把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即“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不少”。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忧国忧民,他们绝不是那些只知道怀古伤今的人可以比得上的。
B.莫高窟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出来的一座恢宏的艺术宫殿。
C.他这种故弄玄虚的说法是不足为据的,凡事还是要用事实说话。
D.事到如今,我们必须得接受事实,不能再自欺欺人了。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使用。
A.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此项中说仁人志士是那些有落寞悲观情怀的人比不上的,使用恰当;
B.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修建莫高窟的大师跟英勇奋斗无关,用在此语境中不合适;
C.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此项中是说法不能作为依据,使用恰当;
D.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此项中是说我们要接受现实,不能欺骗自己,使用恰当。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
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怀念古代,哀叹现在,表示对现状不满的怀旧思绪)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B.“为民请命”指替百姓向上申诉,请求减轻负担或解除痛苦等;所以选项错误。
故选B。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
B.读者深受喜爱的鲁迅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C.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D.铭记历史,也要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让”;
B.语序不当,应将“读者”和“深受”调换位置;
C.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应删去“是否”;
故选D。
5.阅读下面文段,在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 , ,有为民请命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①埋头苦干的人 ②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有舍身求法的人 ④有拼命硬干的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选段出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反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通过“然而,在这笼罩之下”这一转折,点明自己的观点即②句“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先从①“埋头苦干”到④“拼命硬干”再到“为民请命”,甚至③“舍身求法”,程度层层递进,体现中国脊梁的精神特点;故填入:②①④③;
故选B。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的《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别选自《且介亭杂文》《呐喊》。
B.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从晚上八点左右开始,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D.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河阳之北”的“阳”指黄河北岸。
【答案】A
【详解】《故乡》选自《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出处弄相反了。故选A
7.学习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后,九年级(一)班决定举行“学鲁迅,谈脊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反动势力,求神拜佛失自信
下联:民族英雄,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唱响了一曲高亢激越的“脊梁颂”。下面一段话也写到了“中国的脊梁”,你知道赞美的是什么人吗?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选自鲁迅《这个与那个》)
(3)在活动中,有一个板块叫“片言只语话鲁迅”,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发言,请仿照此例写出你的发言。
示例:鲁迅——扛住黑暗的闸门,放众多后来者走进了光明的世界,而自己宁愿被黑暗吞噬。
【答案】
(1)(示例)顶天立地是脊梁
(2)指不怕失败,不怕落后,永不放弃地进行韧性战斗的人。
(3)(示例)鲁迅——一位以文为火炬,在黑暗中点燃星星之火,照亮后来人前逬道路的不屈斗士。
【详解】
(1)此题考查补写对联。对联有以下几种要求: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③词性相对。④结构相应。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上联的形式为主语(偏正短语)+谓语(并列短语)+宾语(动宾短语),这句话是对反动势力状况的描写,契合文章主题,下联是对“民族英雄”的赞美,可结合文中后半部分内容的主旨作答即可。
示例:立脊挺梁藐欺蒙
(2)本题考查理解与表达。结合“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和运动场上落后的运动员仍然坚持完成比赛的这一行为,分析其所代表的一类人。
示例: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 能够坚持到底、 持续奋斗的人。 这种精神体现了人的坚韧不拔和毅力。
(3)本题考查仿写。仿写题作答时,首先分析句子结构找到仿点。每一个仿写题给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确定句式仿格调;然后要研究例句仿修辞,看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看清要求定主题。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一致。本题仿写,叙写的对象是鲁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拟写。如:鲁迅——发出警醒的呐喊,给世人指出了光明的道路,而置自己于黑暗的漩涡。
现代文阅读
我能行
(1)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2)科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历时几十年的研究,他们对具有较高智力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智力、成绩相似的学生,几十年后的成就相差很大。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智力的差异,而是人格特征方面的不同。
(3)“我能行”,并不是一种狂妄。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能行。人们的智力相差是不大的。据心理学家测试,智力超常者和智力低下者都占很小的一部分,约占95%的人是中等智力。因此,大多数人的确有理由说“我能行”。
(4)“我能行”,还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脑科学研究表明,一班人的大脑,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正如一棵平常的西红柿只能结20来个果实,但是日本筑波博览会上的一棵西红柿却结了1300个果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能行”。
(5)但是,有些人却不是这样。让他们学习一种新知识,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他们总是说:“我不行,我不行。”在这种心态下,就不可能主动地学习,就不会勇敢地往自己的肩上增添压力。遇到一点困难和失败就会心灰意冷,这种失败意识阻碍着自己的努力,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不行”是一种有害的意识。
(6)我们历来称颂谦谦君子,认为说“我能行”的人是狂妄之徒,这不利于发挥人的潜力,这种偏见扼杀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氛围。
(7)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走向成功。
8.有的同学说,敢说“我能行”的当然是那些智力超常、成绩突出的人,我们普通人哪能做得到啊。请你根据上文第(3)、(4)段阐述的科学研究的结果,从两个方面反驳他的话。
9.第(2)自然段阐述的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什么?
10.结合(3)到(5)段的内容,分析这三段文字论证上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11.传统观念称颂做人要谦虚,不要狂妄,而本文却提倡人要勇于说“我能行”,对此,你的观点如何?请说说你自己独到的思考。
【答案】:
8.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智力相差是不大的。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开发拥有极大的潜力。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能说“我能行”。
9.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有强烈的自尊心。
10.对比论证。或正反论证。或比喻论证。例如,4段把人比作潜在的西红柿,论证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能,都能说“我能行”。“我能行”和“我不行”对比,消极畏缩的人很难成功,论证“我不行”是一种有害的意识。
11.示例1:传统观念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力,会扼杀人们的创新精神。在新时期的今天,我们要取得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示例2:为人谦虚、认真学习他人长处与不怕失败、充分自信是不矛盾的。我们要成为创造型人才,既要充分自信,发挥潜能,也要谦虚谨慎,多看到自己的不足。
【解析】
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能行”不仅是那些智力超常、成绩突出的人的专利,普通人也可以坚信自己“能行”,依据就是: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能行。人们的智力相差是不大的。
9.此题很简单,仔细阅读第2段,不难找到“科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提取“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有强烈的自尊心。”句子即可。
10.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文章3~5段将“我能行”与“我不行”的截然不同的两类人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突出了积极进取的重要性。
1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联系生活实际点明自己的看法,同时不要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注意语言通顺、有条理。观点要是正能量的,可侧重于某方面,如,“我能行”,倡导自信坚定的信念,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走向成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