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整体教学计划【2024】教学整体计划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逻辑结构一年级上册教材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整体框架内,特别围绕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上学了”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同时延伸到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由于“上学了”是本册最重要的生活事件,因此引导学生适应入学,完成角色转变就成了本册的核心内容。家庭和社区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各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单元,其中第2课兼有入学适应和公共意识启蒙的教育意义。本册前两个单元先安排了学校生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具有学校公共精神,第三单元关注的是家庭生活习惯的养成,最后一个单元则旨在培养儿童具有在社区公共生活领域所应具备的公共文明素养。本册教材的单元逻辑结构:悦纳学生身份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适应学校生活第二单元过好校园生活养成家庭生活好习惯第三单元养成良好习惯奠基公共意识第四单元我们讲文明教学目标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上学的意义,适应并认同小学生身份,初步建立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热爱校园生活,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了解小学生活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小学生活基本规范,积极适应并主动融入小学生活,初步形成乐学守规、独立自强的品质。3.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小学生活基本常识,掌握基本自理技能,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第一单元页图文解读:本单元的主题是“我是小学生啦”,单元页导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引自毛泽东的题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自己上小学后的打算。单元页配图描绘的是开学第一天入学的场景,展现了小学生阳光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旨在为学习本单元奠定积极向上的情感主基调,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崭新的学校生活,认同小学生身份,悦纳小学生活。在开启本单元学习前,教师可以用单元页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开学第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校园生活的融入感与归属感。教师也可以借助单元页了解学情,引导学生聊一聊自己对小学生活的期待、担忧及困惑,使本单元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第二单元教学目标1.能够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逐步适应并喜欢小学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2.乐于与师长、同学交往,初步建立良好的师生、同学情谊,初步形成主动关心同伴、友爱互助的美好品格。3.了解校园学习生活的基本内容,逐步适应学校生活节奏,初步形成乐学品质、树立责任意识。4.了解基本的校园生活规范,掌握基本的校园交往技巧,初步具备在校园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第二单元页图文解读:本单元以“过好校园生活”为主题。单元页导语“我们在多彩的生活中茁壮成长”诠释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体验或听过的高年级学生的成长故事,加深他们对校园生活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单元页配图围绕主题描绘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主要生活画面,展现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积极、愉快、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单元页旨在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回忆他们在进入小学后的生活,为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奠定学习经验与情感体验方面的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多彩的校园生活,实现多元成长。第三单元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良好习惯对自我成长的意义,逐步形成友善的价值观念、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和独立自主的责任意识。2.愿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文明言行习惯以及游戏习惯,初步形成自觉、自律的美好品格。3.了解基本的健康、安全生活常识,养成良好习惯,逐步提升自律能力与生活适应能力。第三单元页图文解读:本单元页导语“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表达了本单元主题“养成良好习惯”的育人价值指向,即引导学生成为具有文明素养的人。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及榜样故事,体悟好习惯与美好生活、个人成长的联系,形成对良好习惯的价值认同,激发学生产生从小主动养成良好习惯的学习动机。单元页图文展现了学生在不同生活领域中健康向上、有序快乐的生活状态,寓意习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在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能够主动在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在追求美好自我的过程中提升道德修养。第四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公共场所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理解良好的文明行为对于构建和谐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逐步形成遵规守纪的法治观念、文明和谐的生活观念以及有序参与、共同维护公共秩序的责任意识。2.培养在公共场所不影响他人的良好公共文明修养,养成爱护公物、爱护公共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初步形成自觉自律、尊重他人、讲文明、遵规礼让的美好品格。3.能够自觉践行良好的公共文明行为,主动维护公共秩序,逐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移情能力、适应公共生活的能力。第四单元页图文解读:本单元页导语“言行多一分文明,生活多一分精彩”表达了单元主题“我们讲文明”的育人价值指向,即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的文明言行能使公共生活更加和谐美好,要努力成为具有文明素养的人。同时,导语暗示每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和责任,强调个人言行的好坏与否,影响着周围人的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句话作为整个单元的核心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在每课教学中不断回应这一主题,强化学生对文明言行的价值认同,激发学生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学习动机。单元页图描绘了大家在图书馆安静学习的场景,提供了在公共场所讲文明的典型示例,旨在引导学生在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自觉养成在公共场所讲文明的良好行为习惯,在追求美好自我的过程中提升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激发责任意识。教学重难点:1.以开展入学教育为主题,以“适应小学生活”为学习任务,围绕角色适应、环境适应、规范适应、生活适应等具体任务,开展系列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使之懂礼仪、守规范、负责任,在解决问题的探究实践中提升学生沟通、自理、适应等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实现角色转化,以积极的心态主动融入小学集体生活,为后续的校园生活奠定快乐、向上的情感基础。2.聚焦校园主要生活领域,以“如何过好校园生活 ”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过好校园生活,获得积极、多元的成长。本单元教学应聚焦一些校园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如“怎样和老师交往 ”“怎样交到新朋友 ”“上课应该怎么做 ”“课余生活怎样安排 ”等,引导学生通过校园故事分享、案例思辨、角色扮演、榜样学习、实践体验、生活践行等多种活动,提升对校园生活的积极体验。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建构美好校园生活的过程中,树立乐学向上的学校生活观、尊师爱友的校园人际伦理观、积极多元的自我成长观,增强对小学生角色的认同,培养学生讲礼仪、守规范、友爱互助、积极主动、乐学负责等优良品质,促进他们对校园生活的价值认同,在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实现积极多元的自我成长。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连接,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任务延伸、日常生活观察、展示汇报等形式进行评价、反馈, 并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3.聚焦学生日常生活的习惯养成。受家庭教育影响,学生在习惯养成上存在个体差异,建议教师在进行本单元教学前通过日常观察和调查了解学情,聚焦学生习惯养成方面的典型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以“养成生活好习惯”为单元任务,引领学生回望生活,通过故事分享、情境对比、生活体验等明晰“为什么要培养好习惯”,认识好习惯的社会性,形成对好习惯的价值认同,树立“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人格追求目标。4.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的文明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受家庭教育、学生个人生活经历以及学前教育基础等因素影响,学生在公共场所的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存在个体差异,建议教师要对学情作全面了解,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或开发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设计整体性的教学活动,并以持续性的学习评价促进学与教,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学情分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儿童对初入学能否适应,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影响其成长与发展。本单元依据《课程标准》中“入学教育”学习主题及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围绕儿童进人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编写,旨在加强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积极开展入学适应教育,促进幼小平稳过渡,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处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德国学者哈克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和学习环境的断层六大问题,对其身心适应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新生,在经历了入学前的兴奋期后会进入一段压力期。在压力期阶段,新生可能会遇到些心理困惑或实际生活问题,教师要通过教育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支持与生活指导。本单元通过编写相关主题教有内容,帮助学生热悉学校环境,形成对小学生角色的积极情感认同,了解并知道如何应对小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成,感受学校的温暖和关怀,建立起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学业质量要求:1.入学适应良好;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爱护公共设施;知道感恩;能够尊重国旗、国徽,饱含感情地唱国歌、少先队队歌;能够识别道路交通和安全标识,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课程标准》)2. 入学适应良好;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遵守课堂纪律和作息时间,维护学校秩序;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知道感恩;能够结合个人与学校生活,分析自己的进步与优点,按照正确的行为要求去行动,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课程标准》)3. 能够识别安全标识,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在家庭、学校等生活情境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遵守作息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具有健康、安全的生活习惯。(《 课程标准》)4.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维护学校秩序”“爱护公共设施”(《课程标准>),知道公共场所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理解良好的文明行为对构建和谐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形成在公共场所不影响他人的良好公共文明修养,养成爱护公物,爱护公共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学进度周次 内容 页码 时间第一周 开开心心上学去 2 8.21—8.25第二周 我向国旗敬个礼 6 8.28--9.1第三周 这是我们的校园 10 9.4—9.8第四周 平平安安回家来 14 9.11—9.15第五周 老师,您好! 18 9.18—9.22第六周 拉拉手,交朋友 22 9.25—9.28第七周 上课了,好好学 25 10.7—10.13第八周 课余生活真丰富 29 10.16—10.20第九周 作息有规律 34 10.23—10.27第十周 吃饭有讲究 37 10.30—11.3第十一周 对人有礼貌 41 11.6—11.10第十二周 玩也有学问 44 11.13—11.17第十三周 我们小点声 48 11.20—11.24第十四周 人人爱护公物 52 11.27—12.1第十五周 我们不乱扔 55 12.4—12.8第十六周 大家排好队 58 12.11—12.15第十七周 期末复习 机动 12.18—12.22第十八周 期末复习 机动 12.25—12.29第十九周 期末复习 机动 1.3—1.5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