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课题三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三《元素》 第一课时。本课题的学习内容是在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学习了无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原子保持不变。 是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元素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本课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必备的基本知识, 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并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要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的微粒性,为 后继学习做好知识铺垫。教学目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知道元素的含义。通过对水、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分子模型的拆分和 原子的重新分类,建立元素的概念;通过对常见物质的宏微辨析描述,初步学会 用元素描述常见物质的宏观组成,并体会元素、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理解水的电解过程,从而初步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和原 子不变的观念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初步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 电子数的密切关系。通过对有关元素符号知识的自主学习,记住并能正确书写 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体会元素符号的科学性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自己组装分子模型并进行分类,能从元素组成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进一步体会分类思想。重点:元素的概念。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 学习过程:环节一:感受元素存在生活情境:投影展示生活中部分补钙、碘盐的照片。播放 某品牌补钙产品的广告。(钙十锌高片钙加C锌高钙砂)问题思考: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补铁、补锌、补钙的广告、生活中我们会用到的碘 盐,指出这里的“铁”、“锌”、“钙”、“碘”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初步 感知生活中元素的存在。环节二:解读元素的概念1、说文解字:元素的元是初始,不变的,元素的素是基本成分。元素的含 义是基本不变的成分。原子时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可以充当元素的角色。2、交流讨论:仔细观察下表分析以上原子结构。如何对这几种原子进行分类呢 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可以分成几类 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A 1 0 1B 1 1C 6 6 6D 6 8 6E 6 7 6F 8 8 83、归纳展示:可以从质子和电子的多少分为3类,从中子的角度分为5类。 依据中子划分种类多,同时 A原子中没有中子,所以不合适作为划分依据。而 电子在前面学习离子时得知,在化学变化中会存在得失的情况。质子更稳定,所 以可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依据。4、设疑导思:根据以上内容,你能试着说出元素的含义吗 5、反思升华:元素是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设计意图】在分析数据中得到原子分类的依据,同时得到元素的概念。引 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是用“元素”,而在研究 物质围观结构时用“原子”,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之间的人 是误区。6、深化理解:分析水、氧气、二氧化碳的元素组成。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 质,目前发现的100多种元素组成了几千万中物质。就像26个英文字母可以组 成无数个英文单词一样,您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形象的说明吗 汇报展示:音符可 以组成美妙的音乐、积木和搭建城堡.7、元素是宏观概念,还是微观粒子 有种类和个数之称吗 元素是同一类 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板书:(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8、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理解了元素的概念,那么你发现元素与原子 间有联系和区别吗 有。要比较两个概念最好采用什么方式 列表比较。环节三:比较元素与原子1、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原子 元素区 别 概念(微观粒子还 是宏观概念)应用(以水为例说 明 )联系相同2、展示交流,生生互评。3、小结:4、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目前科学家已发现的元素有110多种,可以组成 一亿多种不同的物质,那么,你能找出我们的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物质的组成元素 吗 5、找出元素。学生找出老师带去的物质加矿泉水、牛奶、酱油、碘食盐等 (如果只找出碘元素,请同学补充。你是怎么找完整的 根据符号。可见,根据 物质的名称入找完物质的组成元素,而根据符号表达式就能。这就需要我们继续 学习相关知识。其实,素不仅仅存在这些食品中,在大自然界中分布更广。环节四:元素的分布1、阅读教材60页,各种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各不相同(物质有质量, 物质有元素组成,所以,元素称质量分数)(氧48.60%硅26.30%地壳中元素的含量记忆方法:氧硅铝铁.钾2.47%-铝7.73%(养闺女贴)钠2.74%镁2.00%氢0.76%其他1.20%)拓展思维:观察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含量图、表,交流获得的信息。 归纳展示:(1)了解元素在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元素的组成,并了解含量前几位的元素。(2)了解各种元素在不同体系中的相对平衡,树立元素平衡的观念。【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思维,认识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深入理解 元素组成物质的过程。并认识人体元素组成的平衡观。2、讨论交流: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 了变化 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硫+氧气—→二氧化硫 过氧化氢 水+氧气S 0 SO H O H O O 归纳展示,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没有发生变化,而元素 也没有变化。【设计意图】在讨论交流中,由化学变化中原子的不变认识到元素的不变。 从微观原子和宏观元素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元素组成物质的过程、认识化学变化元 素的守恒。(1)观察教材60页图3-17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特别注 意观察和记忆居前四位的元素。(2)、观察60页资料:生物细胞中的元素,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忆居前四位 的元素。3、归纳出地壳中元素含量前四位和生物细胞中元素含量前四位地壳中元素含量前四位是:氧、硅、铝、铁。生物细胞中元素含量前四位是: 氧、碳、氢、氮。(氧探亲)(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的顺序为:氮、氧。(4)、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氢、氯、钠。同学们为了 更好的掌握知识,我们应该学会归纳知识。那么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 请大家谈 谈。环节五、自主探究,多元互动,在探究中发展素养。 问题1.什么是元素 学生阅读资料,并交流自己对元素的理解。[师]水通电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木材隔绝空气加热可分解得到焦油等物质, 它们都是可以分解的,由此可见,金木水火土不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分子 可分为原子,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得到的,原子才能作为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问题2.什么样的原子才能归为同种元素呢 小组合作拆分水分子、氧分子、二 氧化碳分子、氢分子这些分子模型,并对原 子进行重新分类,说明分类的理由。学生小组活动讨论激烈,教师巡视过程中 发现了多种分类的方法。有的小组能够按照质子数对原子进行分类,有的小组 按照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都完全相同对原子分类,个别小组按照颜色进行 分类……「师]展示两个二氧化碳分子模型(其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 子数不同),其中的碳原子可以归为同一类,氧原子也可以归为一类。它们归为 一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认识到,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归为同一类原子,对原子重新归类,突破元 素概念中中子数对其的干扰。[师]像这样质子数为6的一类碳原子我们称为碳元素;质子数为8的一类氧原 子我们称为氧元素。你能说说什么是元素吗 学生自己概括出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兀素。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模型,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其电子数、中子数是怎 样的 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同一 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中子数不 一定相同。板书设计:《元素》(第一课时) 一、感受元素存在二、解读元素的概念 三、比较元素与原子 四 、元素的分布必做题,课后练习课后作业(选做题)收集身边带有元素符号的商标。 《元素》(第一课时)课后反思本节课,一则广告的图片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上课非常积极,参 与度很高。其实,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一步步进入了微观世界,已经建立 起了具体粒子的认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本节内容中还要进一步加深理解, 所以,本节课,我从分析具体的物质组成出发,使学生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 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 荷数,这样更容易理解。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能踊跃参与,这样有利于他们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小结的时候,让同学回顾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这样,同 学们把本节课又复习了一遍,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巩固。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 于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不明白在描述宏观时用元素,描述微观 时用原子。这也是所有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积累,他们 会豁然开朗的。本节课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堂上我讲解的有点多,学生 练习的太少。让学生观看过氧化氢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没有详尽讲解各个分子的 构成,可能会造成一些同学理解的不全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