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3.1乒乓球复原了 单元整体设计+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整体教学】3.1乒乓球复原了 单元整体设计+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1课时
乒乓球复原了
(大象版)四年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知道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01
02
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03
能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加热空气、水和金属实验并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科学观念
04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新知导入
讨论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探究新知
猜想假设
乒乓球竟然复原了!为什么呢?
探究新知
小心别让热水烫伤自己或别人。
安全提示
探究新知
可能是乒乓球的外壳被开水烫变形了……
可能是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了。
乒乓球竟然复原了的原因可能是……
猜想假设
探究新知
我们对假设是对是是错,需要用事实来验证。
探究新知
在假设中如果是乒乓球复原是因为乒乓球的外壳被开水烫变形了,那么乒乓球外壳的其他部分也会变形,所以这个假设是错误的。
小贴士
探究新知
加热空气实验
事实证据
实验目的:
验证空气受热后体积是否膨胀。
实验材料:
·针筒
·软塞
·热水
·杯子
实验方案
探究新知
针筒 软塞
材料超市
热水 杯子
加热空气实验
探究新知
加热空气实验
事实证据
1.在针筒中吸入一些空气,使得活塞的最下端与刻度10对齐做好标记,记录数据。
实验步骤:
2.用软塞将针筒排气孔堵住,确保不漏气。
3.将针筒放入热水中,观察活塞的位置,记录数据。
探究新知
加热空气实验
事实证据
实验现象:
探究新知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针筒放入热水后,活塞开始向外移动,移动一段距离后停下。
放入热水后活塞才开始移动说明和热水有关。
所以,乒乓球复原是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了。
针筒里只有空气,说明空气膨胀了。
探究新知
选择针筒时,不能使用医院用过的针筒,防止感染疾病;
并且要将针头交给父母或老师妥善处理,防止扎伤同学。
小贴士
探究新知
加热液体或固体是否也会出现体积膨胀现象
迁移应用
探究新知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液体受热后体积是否会膨胀。
迁移应用
加热液体实验
将装满水的烧瓶放到热水中,观察前后玻璃管内液体的高度变化。
探究新知
烧瓶 软木塞玻璃管 热水 烧杯
材料超市
加热液体实验
探究新知
实验现象:
加热液体实验
探究新知
迁移应用
放入热水中后,液面高度
放入热水中后,玻璃管中液体的液面升高了……
放入热水中前,液面高度
加热液体实验
探究新知
实验时,要将烧瓶密封好,防止漏气。
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往水中放入色素。
小贴士
探究新知
迁移应用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固体受热后体积是否会膨胀。
加热固体实验
加热铜球,看加热后的铜球能不能穿过铜环。
探究新知
材料超市
加热固体实验
热水
铜环
塑料球
铜球
酒精灯
探究新知
实验现象:
加热固体实验
探究新知
迁移应用
铜球加热前,刚好能通过铜环,我将铜球加热,看是否还能通过铜环。
加热后铜球变大,不能通过铜环。
探究新知
实验时,注意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方法。
如果没有酒精灯,用热水也可以完成实验。
小贴士
探究新知
一般来说,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探究新知
知识拓展
探究新知
如果乒乓球破了,还能复原吗?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 假设是对是错,需要用( )来验证。
2. 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乒乓球复原是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 )了。
3. 一般来说,物体受热后体积会( )。
事实
受热膨胀
膨胀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1.液体和固体也有受热出现体积膨胀的现象。 ( )
2.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钢环是因为铜球体积增大了。( )
3.空气受热膨胀后,质量变大。 ( )
4.加入热水后,玻璃管中液体液面下降了。 ( )

X

X
课堂练习
三、选择题
1.在针筒中吸入一些空气,用软塞将针筒排气孔堵住后放入热水中,观察活塞的位置,可以看到( )现象。
A.活塞的位置没有变化
B.活塞向内移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C.活塞向外运动后一段距离停止
C
课堂练习
三、选择题
2.我们在吃橘子罐头时,把瓶子朝下放入热水中,能拧开瓶盖。这样操作的原因是( )
A. 玻璃瓶受热收缩
B.金属瓶盖受热膨胀
C.罐头里的橘子水受热膨胀
B
课堂总结
气体受热体积膨胀、液体受热体积膨胀、固体受热体积膨胀,所以一般来说,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板书设计
我们的猜想和假设可以用实验来验证,猜想和假设不一定正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要勇于调整自己的观点。
乒乓球复原了
气体
液体
固体
遇热膨胀
一般来说,物体受热体积会膨胀。
作业布置
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受热会膨胀。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冷与热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二、学习内容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 ⑤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⑦说出冰、水、水蒸气在状态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知道三者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⑧观察并描述水沸腾或结冰的现象;了解一般状况下水沸腾和结冰时的温度,知道温度是影响水沸腾和结冰的重要因素。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②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③知道物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水结冰时体积 会膨胀。 三、学业要求 能说出水有三种状态;能说出空气受热会膨胀, 能比较水的三种状态的不同点,能利用证据说明空气占据空间、充满各处的性质等。 知道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能用实例归纳概括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能设计实验,探究常见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能利用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现象, 能正确叙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合作交流;愿意用热胀冷缩等相关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冷与热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是该年级段对学生“得出结论”能力培养的首个综合探究活动单元。《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目标之一,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正是一次完整的理性思维过程。得出结论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逻辑推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 本单元将引领学生亲历多种探究活动,培养他们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单元通过描述、制定计划、处理信息、表达交流、迁移应用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基于认知进阶理论,从探究物质遇冷或受热后的变化到探究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由易到难,共编排了《乒乓球复原了》《凹陷的保鲜膜》《给水加热》《水去哪儿了》《小水珠从哪儿来》五课。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大概念,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主题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小学生有较好科学习惯和科学思维,对科学课有一定的热情程度,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并且能很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的四年级学生而言,面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通常会有自己的假设和解释,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但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并通过归纳、概括等逻辑推理方法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却是他们所欠缺的。本单元将引领学生亲历多种探究活动,培养他们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开放性学习环境 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认识到温度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从而形成关于物质状态变化的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形成对物质性质变化的正确认识,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 探究实践:通过设计并完成一系列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教育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严肃性和责任感,鼓励他们在实验中保持严谨的态度,尊重事实,勇于探索未知,同时也要关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环境保护。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猜想假设 完成实验,看到瘪的乒乓球在倒入开水后复原,提出猜想。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引出探究的问题:为什么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够复原,激发学生围绕该问题大胆进行猜想假设的欲望。
任务2 名称:事实证据——加热空气实验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空气受热后体积是否会膨胀加热空气。在针筒里吸入一些空气,将针筒排气孔堵住并放入热水中,观察活塞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用针筒这一材料来完成实验,利用针筒上面有刻度线,能够将实验数据量化,便于后续得出结论环节进行交流和总结。
任务3 名称:得出结论 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分析实验前后的现象有哪些不同,总结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得出结论的过程,能够在对一定的事实和证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推理,最终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总结的过程。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学生知道得出结论要以事实为基础。
任务4 名称:迁移应用 提问:加热液体或固体是否也会出现体积膨胀现象?设计并完成加热玻璃管中液体和铜球的实验。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后再向加热烧瓶中的水和铜球两个活动迁移,从而完成对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物质受热后体积变化情况的观察,帮助学生建构“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的科学概念
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猜想假设: 对冰箱里取出的容器上的保鲜膜出现凹陷的现象,提出是什么原因导致容器上的保鲜膜凹陷问题,提出假设。 设计意图:本课从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引出探究的问题:为什么碗从冰箱刚拿出来,上面的保鲜膜怎么凹陷下去了,激发学生围绕该问题大胆进行猜想假设的欲望。
任务6 名称:事实证据 (1)空气遇冷实验 设计实验,验证空气遇冷后体积是否收缩,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结论。 水遇冷实验 设计实验,验证液体遇冷后体积是否收缩,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结论。 金属遇冷实验 设计实验,验证金属遇冷后体积是否收缩,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空气遇冷后体积 会收缩”。再通过延伸实验——水和铜球的遇冷实验,得出结论“液体 和固体遇冷后体积会收缩”。
任务7 名称:迁移应用 提问: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随处可见,你们知道哪些是热胀冷缩现象吗? 出示相关情境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原理解释生活中其它相关现象,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
第3课时 任务8 名称:猜想假设 提问:持续加热常温水,水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记录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研究、统计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作出自己的假设。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及后续探究活动的开展。
任务9 名称:阅读——测量水温的方法 阅读测量水温的方法,掌握测量水温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学习测量水温的方法。
任务10 名称:事实证据——给水加热实验 完成实验,用酒精灯加热30毫升的水,每分钟观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和发生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做给水加热实验,观察、记录水的温度和发生的现象,完成给水加热实验记录表,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任务11 名称:得出结论 学生分享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将记录的数据画成折线图,并概括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学习如何绘制折线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折线图得出结论。
第4课时 任务12 名称:猜想假设 生活中,湿衣服能够慢慢晾干,用水在,黑板上写的字也会慢慢消失,从这些现象中猜想假设消失的水去哪儿了 说说自己的假设。 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中的现象,对消失的水作出猜想假设,引起学生用实验进行验证的兴趣。
任务13 名称:事实证据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水消失的原因,常温下。体验清水涂在手背上的感觉;观察插入湿纸巾中的温度计的数值变化。灯泡下。观察灯泡下水滴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水消失的原因,验证猜想假设。
任务14 名称:得出结论 比较、分析各种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完成实验记录表,得出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作蒸发,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水受热变化情况的模拟实验记录表,比较、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任务15 名称:迁移应用 加热蜡烛、冰块等固体物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并记录加热蜡烛、冰块等固体物质的现象验证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作蒸发,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的结论。
第5课时 任务16 名称:猜想假设 从冬天窗玻璃上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小水珠的现象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做出猜测。 设计意图:直接用生活常见的现象,展开教学,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展开充分的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和分析假设。
任务17 名称:计划组织——探究小水珠的形成过程 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探究水珠的形成过程,并进行实验。 拓展《水蒸气凝结实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从而让学生对小水珠的来源有初步的了解,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及视频,意识到原来水蒸气也能变成水。
任务18 名称:迁移应用 (1)结冰实验 观察将装有13毫升水的针筒密封后放入冰箱冷冻一段时间,观察针筒的变化,并得出结论。 (2)水的三态变化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水在不同条件下状态会发生改变,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乒乓球复原了》 1.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2.能在教师引导下,描述气体、固体、液体受热后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3.知道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第2课《凹陷的保鲜膜》 1.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遇冷后体积会收缩。 2.能在教师引导下,描述气体、固体、液体遇冷后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第3课《给水加热》 1.知道水在加热时的特征。 2.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能利用数据和图表等方式记录现象。 3.能组装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水加热的实验。。 第4课《水去哪儿了》 1.知道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并且水蒸气的微粒太小,肉眼无法看到。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3.能够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冰熔化、水蒸发等。 第5课《小水珠从哪儿来》 1.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水结冰体积会膨胀。 2.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比较实验现象,并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3.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它们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评价指标 第1课时:乒乓球复原了 1、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知道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科学观念) 2、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科学思维) 3、能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加热空气、水和金属实验并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探究实践) 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态度责任) 第2课时:《凹陷的保鲜膜》 1、知道热胀冷缩的概念和现象,并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科学观念) 2、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科学思维) 3、能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空气、水和金属遇冷实验并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探究实践) 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并在教师引导下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态度责任) 第3课时《给水加热》 1、知道水在加热时的特征。(科学观念) 2、能够观察并描述在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科学思维) 3、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能组装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水加热的实验;能利用数据和图表等方式记录现象。(探究实践) 4、在科学探究中能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态度责任) 第4课时《水去哪儿了》 1、知道水蒸气的微粒太小,肉眼无法看到;知道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科学观念) 2、能够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冰熔化、水蒸发等。(科学思维) 3、能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得出结论。(探究实践) 4、有合作分享的意识,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倾听、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态度责任) 第5课时《小水珠从哪儿来》 1、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它们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科学观念) 2、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比较实验现象,并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得出实验结论,体会得出结论的过程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科学思维) 3、能够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探究水珠的形成过程;能完成结冰实验。(探究实践) 4、在探究中,能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第1课时 乒乓球复原了 一、填空 1. 假设是对是错,需要用( )来验证。 2. 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乒乓球复原是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 )了。 3. 一般来说,物体受热后体积会( )。 二、判断对错。 1.液体和固体也有受热出现体积膨胀的现象。( ) 2.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钢环是因为铜球体积增大了。( ) 3.空气受热膨胀后,质量变大。( ) 4.加入热水后,玻璃管中液体液面下降了。( ) 三、选择题 1.在针筒中吸入一些空气,用软塞将针筒排气孔堵住后放入热水中,观察活塞的位置,可以看到( )现象。 A.活塞的位置没有变化 B.活塞向内移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C.活塞向外运动后一段距离停止 2.我们在吃橘子罐头时,把瓶子朝下放入热水中,能拧开瓶盖。这样操作的原因是( ) A. 玻璃瓶受热收缩 B.金属瓶盖受热膨胀 C.罐头里的橘子水受热膨胀 答案解析: 一、填空 1、事实 2、受热膨胀 3、膨胀 二、判断对错 1、√ 2、√ 3、╳ 4、╳ 三、选择题 1、C 2、B 第2课时 凹陷的保鲜膜 一、填空题。 1.碗从冰箱刚拿出来,上面的保鲜膜凹陷下去的秘密是因为空气( )了 2. 一般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 )。 3. 寒暑表在早晨和中午的实数,寒暑表在早晨气温较低时液柱比较( )(选填“长”或“短”),是因为液体遇冷( ),在中午气温较高时液柱比较( )(选填“长”或“短”)是因为液体遇热( )。 二、选择题。 1.覆盖有保鲜膜的碗从冰箱里拿出来,发现保鲜膜凹陷了,主要原因是( ) A.碗里的空气受冷体积收缩 B.保鲜膜被冻变形了 C.碗受冷收缩 2.做空气遇冷实验时,装空气的针筒( ) A.敞开 B.密闭 C.都可以 3. 烧水时,水不能灌太满,是因为水还没开,水会从壶里往外溢,是因为( )A.壶里的水变多了 B.壶热胀冷缩了 C.水受热体积膨胀 三、判断对错。 1.两根电线杆间的电线不能拉得太紧,是因为电线比较多。( ) 2.烧开水时,水壶里的水不能太满,是为了防止水加热体积膨胀而溢出。( ) 3.人们在修建水泥路时要留缝隙是为了水泥热胀冷缩使路损坏。( ) 4.铁桥桥面与桥头之间的地面有缝隙,这是桥没建好。( ) 答案解析: 一、填空题。 1. 遇冷收缩 2. “热胀冷缩” 3. 短 收缩 长 膨胀 二、选择题。 1. A 2. B 3. C 三、判断对错。 1. × 2. 3. 4. × 第3课时 给水加热 一、填空题。 1.烧开水时要注意安全,小心别被开水烫伤烧好开水后及时( )。 2.测量水温的时候,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 )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水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标准大气压下通常是100℃℃)时,一部分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内部产生大量气泡并冲出水面,这种现象称为( )。 二、选择题。 1.下列现象是由于液体的冷胀原理产生的是( )。 A.水管冻裂 B.沸水溢出 C.河水淹没土地 2. 4.水沸腾后,如果熄灭酒精灯,那么会出现的现象是( ) A.水会继续沸腾很长一段时间 B.水中的气泡变少了 C.白烟不见了 3.在标准气压下,水的温度达到 100℃℃,继续加热,水温会一直( )。 A.升高 B.降低 C.不升高 三、判断题 1.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可以先将温度计从水中取出再读数。( ) 2.水沸腾后,如果不持续加热,就不会持续沸腾。( ) 3.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才发生的。( ) 4.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沸腾。( ) 5.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 ) 答案解析 一、填空题 1、关闭燃气灶开关 2、不能 3、沸腾 二、选择题。 1. A 2. B 3.C 三、判断题 1.x 2. 3. 4.x 5. 第4课时 水去哪儿了 一、填空题 1.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作( ) 2.水变成水蒸气是物体由液态变成( )的过程,水蒸气我们用肉眼( )看到。 3.加热蜡烛、冰块等固体,它们受热会( ) 二、判断题 1.水在常温下并不会发生蒸发,只有被加热后才会。( ) 2.用肉眼可以看到水蒸气。( ) 3.水能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也能变成水。( ) 4.若想判断水能不能变成水蒸气蒸发掉,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 ) 5. 温度计的温度先下降后上升,这说明蒸发要带走些热量。( ) 三、选择题 1.杯子里的水时间久了会慢慢地变少,这些变少的水( ) A.渗透在杯子外面了 B.被太阳光吸收了 C.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2.太阳出来后,泥土路面上的积水慢慢变干,是因为( )。 A.地面上的水部分慢慢地渗入地下,一部分变成了水蒸气,所以地面变干了 B.地面上的水被风吹走了,所以地面慢慢变干 C.地面上的水全部变成了水蒸气,所以地面慢慢变干了 答案解析 一、填空题 1、蒸发 2、气态 不能 3、熔化 二、判断题 1. X 2.X 3. 4. 5. 三、选择题 1. C 2.A 第5课时 小水珠从哪儿来 一、填空题 1. 要及时把自己的假设,以及作出这些假设的( )记录下来。 2.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 )的玻璃杯内壁,水蒸气迅速( ),凝结为( )。 3.在冰箱里刚拿出来的饮料,瓶子外面会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外面的温度比冰箱里的温度( )。 二、判断题 1.冬天,镜片上有时候会出现水雾,这是空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 2.水蒸气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 3.水结冰之后体积会变小。( ) 4.把瓶矿泉水放进冰箱的冷冻室后,过一段时间我们会看到冷冻后的矿泉水体积变大了。( ) 5.玻璃瓶外面的小水珠不是由瓶内的冰融化成的水渗透出来的,所以与里面的冰没有关系( ) 三、选择题 1.把冷、热两块玻璃片,同时分别盖在盛有温水的烧杯上,玻璃片上有水滴生成的是( ) A.热玻璃片 B.冷玻璃片 C.都有 2.有时候在早晨我们能看到很多雾,这些雾是( ) A. 水蒸气 B.小水珠 C.固态颗粒 3.夏天吃冰棍,冰棍周围会出现“白气”,这些“白气”是( ) A.冰棍发出的水蒸气 B.冰棍的寒气 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答案解析 一、填空题 1、依据 2、冷 冷却 小水珠 3、高 二、判断题 1. √ 2. √ 3. X 4.√ 5.X 三、选择题 1.B 2.B 3.C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乒乓球复原了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冷与热”的起始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瘪的乒乓球如何复原”引发思考,从而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在此过程中,学生初步体验依据事实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教材第一部分给出生活中的“小发现”--瘪了的乒乓球用热水烫一烫就能复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提出假设。 第二部分是对假设的验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教师须规范实验操作的细节,强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数据,为后续实验分析与得出结论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正式实验前,教师需带领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器材。了解针筒的构造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准确把握实验的关键点。针筒上的刻度是获取实验现象的关键,是判断活塞是否运动的重要证据 第三部分是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地引导学生讨论。该部分,学生观点的呈现十分重要,教师需准确把握学生表达的内容,相机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以达成课标中“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科学知识学习目标。
2.学习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热胀冷缩”的现象有初步的了解即知道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特性,但不够深刻,对事情本质认识模糊;但他们可以根据现象积极提出自己的猜想,并有效表达出来,他们对实验很感兴趣,喜欢小组合作探究,但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做适时的指导。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知道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加热空气、水和金属实验并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态度责任: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开展实验活动,能够描述气体、固体、液体受热的变化情况,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5.学习评价设计 1.能对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复原这一现象作出猜想假设。 2.能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实验数据,描述气体、固体、液体受热后的变化情况,经过分析得出结论。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新课一、(出示图片)乒乓球瘪了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吗?学生活动1 根据生活经历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活动意图说明:从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引出探究的问题:为什么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够复原,激发学生围绕该问题大胆进行猜想假设的欲望。环节二:猜想假设教师活动1 一、我们一起来看视频,看看乒乓球是否会复原。 播放视频 二、提出问题 乒乓球竟然复原了!为什么呢? 三、安全提示 小心别让热水烫伤自己或别人。 四、乒乓球竟然复原了的原因可能是…… 学生回答 五、老师总结 我们对假设是对是错,需要用事实来验证。 六、小贴士 在假设中如果是乒乓球复原是因为乒乓球的外壳被开心烫变形了,那么乒乓球外壳的其他部分也会变形,并且不会很规则,所以这个假设是错误的。学生活动2 根据实验说出自己的猜想 生:可能是乒乓球的外壳被开水烫变形了…… 生:可能是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了 生:……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对乒乓球复原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自己的假设。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及后续探究活动的开展。环节三:事实证据教师活动3 加热空气实验 (一)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空气受热后体积是否会膨胀。 实验目的: 验证空气受热后体积是否膨胀。 (二)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验证空气受热后体积是否膨胀。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 ·针筒 ·软塞 ·热水 ·杯子 展示材料超市 (四)实验步骤 1.在针筒中吸入一些空气,使得活塞的最下端与刻度10对齐做好标记,记录数据。 2.用软塞将针筒排气孔堵住,确保不漏气。 3.将针筒放入热水中,观察活塞的位置,记录数据。 (五)实验现象 播放视频学生活动3 设计实验方案 动手完成实验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用针筒这一材料来完成实验,利用针筒上面有刻度线,能够将实验数据量化,便于后续得出结论环节进行交流和总结。环节四:得出结论教师活动4 一、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1、实验现象:针筒放入热水后,活塞开始向外移动,移动一段距离后停下。 2、放入热水后活塞才开始移动说明和热水有关。 3、针筒里只有空气,说明空气膨胀了 4、所以,乒乓球复原是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了。 二、小贴士 1、选择针筒时,不能使用医院用过的针筒,防止感染疾病; 2、要将针头交给父母或老师妥善处理,防止扎伤同学。学生活动4 根据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意图说明:帮助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得出结论的过程,能够在对一定的事实和证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推理,最终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总结的过程。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学生知道得出结论要以事实为基础。环节五:迁移应用教师活动5: 一、加热液体或固体是否也会出现体积膨胀现象 (一)加热液体实验 1、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液体受热后体积是否会膨胀。 2、材料超市 烧瓶、软木塞玻璃管、热水、烧杯 3、实验现象 播放视频 4、归纳实验现象 5、小贴士 实验时,要将烧瓶密封好,防止漏气。 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往水中放入色素。 (二)加热固体实验 1、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固体受热后体积是否会膨胀。 2、材料超市 铜球和铜环、酒精灯 3、实验现象 播放视频 4、铜球加热前,刚好能通过铜环,我将铜球加热,看是否还能通过铜环。 加热后铜球变大,不能通铜球。 5、小贴士 实验时,注意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方法。 如果没有酒精灯,用热水也可以完成实验。 (三)结论: 一般来说,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四)知识拓展 1、看看视频想想结论 2、如果乒乓球破了,还能复原吗? 播放视频学生活动5: 设计加热液体实验,并完成实验 实验方案:将装满水的烧瓶放到热水中,观察前后玻璃管内液体的高度变化。 放入热水中后,玻璃管中液体的液面升高了…… 实验方案:加热铜球,看加热后的铜球能不能穿过铜环。 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的结论活动意图说明:帮助学生在完成“乒乓球复原”的完整探究过程后,将该探究方式迁移应用到液体和固体上,得出气体受热体积膨胀、液体受热体积膨胀、固体受热体积膨胀,三个小结论,并能找到共同点,从而完成本课的科学概念的建构:一般来说,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7.板书设计 乒乓球复原了 气体 液体 遇热膨胀 固体 一般来说,物体受热体积会膨胀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 假设是对是错,需要用( )来验证。 2. 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乒乓球复原是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 )了。 3. 一般来说,物体受热后体积会( )。 二、判断题。 1.液体和固体也有受热出现体积膨胀的现象。( ) 2.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钢环是因为铜球体积增大了。( ) 3.空气受热膨胀后,质量变大。( ) 4.加入热水后,玻璃管中液体液面下降了。( ) 三、选择题 1.在针筒中吸入一些空气,用软塞将针筒排气孔堵住后放入热水中,观察活塞的位置,可以看到( )现象。 A.活塞的位置没有变化 B.活塞向内移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C.活塞向外运动后一段距离停止 2.我们在吃橘子罐头时,把瓶子朝下放入热水中,能拧开瓶盖。这样操作的原因是( )A. 玻璃瓶受热收缩 B.金属瓶盖受热膨胀 C.罐头里的橘子水受热膨胀 答案解析: 一、填空 1、事实 2、受热膨胀 3、膨胀 二、判断对错 1、√ 2、√ 3、╳ 4、╳ 三、选择题 1、C 2、B 作业布置: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受热会膨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