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课题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 学 时 间核心 素养 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知道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 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史料实证:了解甲骨文的含义、记载内容;通过教材和相关史料,了解甲骨文的造字方 法;通过甲骨文与汉字对比,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知道甲骨文到汉字的 演变,理解甲骨文与汉字之间的渊源。 时空观念:了解青铜器的几个重要代表、《诗经》和“楚辞”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历史解释: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成就;知道夏、商、西周时期创 造的灿烂的青铜文明;了解青铜器的特点和用途;了解金文的含义和内容。 家国情怀: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 族自信心。重点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难点 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认识商代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国力盛 衰问题。教法 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启发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 手段 多媒体课时 1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新课 展示图片: 太阳神鸟金饰 教师提问:看书回答,你对图片的认识 教师导入:这件金饰制作精美,表达了古人对太阳的 崇拜。夏商周时期,人们是如何看待日月星辰的 这一时期 科技文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学生看书后回答: 这是四川成都金沙遗 址出土的商周时期太阳 神鸟金饰,通体圆形, 采用镂空方式呈现出内 外两层图案。内层图案 是一个圆圈,周边均匀 分布着12条旋转的齿 状光芒,整体好像不停 旋转的太阳。外层图案 由四只相同的飞鸟组 成,围绕在太阳的周围。 图片和问 题导入 , 激 发 学 生 探 索 新 知 的 兴趣。讲授 新课 议题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子议题1.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P44,归纳夏商周时期的 天文及历法成就。 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标记并理解记忆。 子议题2.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夏商周时期医学发展 的表现。 议题二 甲骨文与青铜器 子议题1.展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5,回 答问题:什么是甲骨文 它记载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学生小组看书后讨论并 回答:(1)天文成就:商 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 食、月食的记载。《诗 经》中有传世文献中我 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 日期的日食记录。《春 秋》中记载了公元前 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 斗,有研究认为,这颗 彗星就是哈雷彗星。 (2)历法成就:相传夏朝 时可能有了历法,商朝 时逐渐完备。战国时期, 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 十四节气。 学生看书后抢答:①传 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 了一些治病药物;②相 传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能 用针刺、按摩、汤药治 病,还发明了切脉诊法 和望、闻、问、切四种 诊断方法;③战国时期 的《黄帝内经》,对人 体内脏和血脉循环进行 了记述,是一部重要的 中医著作 学生阅读后小组选代表 回答:商朝时期,人们 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 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 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 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 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 丰富,涉及祭祀、战争、 农牧业、官制、刑法、 医药、天文历法等。 小组讨论, 提高学生 分析问题, 解 决 问 题 的能力,加 深对知识 点 的 理 解 和运用。 加 深 对 知 识点的记 忆。(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甲骨文举例 学生们在书中标记,理 解掌握。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 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 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制作工艺高超,它们由 铜、锡、铅按比例混合 制成。 主要用于祭祀及军 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 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 力的象征。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回 答:长江上游地区的四 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 的金杖、青铜树、青铜 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 有 助 于 加 深学生对 知 识 的 理 解和运用, 提 高 学 生 认知能力。象形字 会意字 形声字 指事字日 口 明 河 上田 田 类教师总结: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 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 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 历史从商朝开始。 子议题2.展示图片: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青铜器有何特点 它的用 途是什么 它成为了什么象征 展示图片,教师重点展示讲解(国宝会说) (上伐)子议题3.展示图片: 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金杖 图片中的文物是哪一遗址出土的 它展现了哪一时 期的文明 这一遗址还出土了哪些文物 与中原文明有 何联系 议题三《诗经》和“楚辞”子议题1.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P48,对《诗经》和《离骚》 作一简要介绍。 教师总结:《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 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教师补充:端午节的由来: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 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 《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 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 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 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 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楚国人 不舍贤臣屈原,为避免屈原肉身被江鱼分食,人们自发荡 舟江河以驱散鱼群,或投米团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 保全。后来这个风俗流传下来,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和吃 粽子的端午习俗。 课后活动: 型奇特,展现了夏商时 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 明。遗址还出土了中原 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 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 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学生看书后回答:《诗 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 部诗歌总集,共有305 篇,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保存了 丰富的先秦史料。《离 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 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 方言,创作出新体诗歌, 即“楚辞”,代表作《离 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 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 传诵的抒情长诗。 学生们加深认识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促 进 学 生 理 解 知 识 点,提高学 生能力,提 升 核 心 素 养。(课后活动1.你能辨认出下列甲骨文是什么字吗 试试看。2.结合所学,说说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成就对后世有什么深远影响。)课堂 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夏商周的科技与文化, 主要包括: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和医学 成就、甲骨文和青铜文明以及这一时期的文 学成就。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 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 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并由此而生出高 度的民族自豪感、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2至4名学生在教师的 启发下对照板书设计对 知识点进行总结 整体把握 本课脉络 有利于学 生对知识 的理解和 记忆。巩固 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夏、商、周时期,我国先民们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 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目的是( )。 A.掌握自然现象 B.准备祭祀活动 C.了解民俗民情 D.安排农业生产 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歌谣简洁地描述了二十四节气的 顺序。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是在( )。 A . 商朝B . 西周C . 春秋D . 战国 3.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总结出望、闻、 问、切四种疾病诊断方法的古代名医是( )。 A . 李冰B . 黄帝C . 炎帝D . 扁鹊 4.河南安阳殷墟(殷是商朝都城)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甲骨 有十多万片,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 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该文字是( )。 A.甲骨文 B.陶文C.玉石文 D.金文 5.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目 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 夏朝B . 商朝C . 周朝D . 秦朝 6. (2023 ·新疆中考)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 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7.夏商周时期,人们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 作并传唱诗歌。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诗经》 D.《离骚》 8.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 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其代表作《离骚》,把自然 现象、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使思想性和艺术性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分 析指导。 加深对知 识点的理 解、巩固和 运用高度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这 位爱国诗人是( )。 A . 屈 原 B . 李 白 C . 王 维 D . 杜 甫板书 设计 夏 商 周 时 期 的 科 技 与 文 化(日食、月食、二十四节气天文、历法和医学神农尝百草、扁鹊、《黄帝内经》甲骨文: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与青铜器青铜器、金文、三星堆文化《诗经》: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我国古典《诗经》与“楚辞”诗歌的两“楚辞”:屈原等人创作的新体诗歌大源头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 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