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生态退化是生态系统的一种逆向演替过程。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处于一种不稳或失衡状态,表现为对自然或人为干扰的较低抗性、较弱的缓冲能力以及较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生态系统逐渐演变为另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低水平状态的过程,即退化。据此,回答1~2题。
1.生态退化的表现有(  )
①森林破坏 ②大气污染 ③酸雨 ④物种灭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影响生态退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人口快速增长 ②工业与城市化活动 ③区域地质地貌 ④气候和水文的异常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贵州省石漠化严重制约着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如图为贵州石漠化区域“坡度与土壤厚度关系”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
3.在石漠化发生区域(  )
A.随坡度变大,土壤厚度变薄
B.随坡度变大,有机质厚度变厚
C.随坡度变大,土壤厚度变厚
D.随坡度变小,有机质厚度变薄
4.为保护和恢复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全部实施生态移民
B.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
C.禁止自然资源开发
D.加大替代能源资源开发
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分区(如图)。据此,完成5~7题。
5.以下不属于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
B.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
C.生态农业观光园
D.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
6.在缓冲区(  )
A.可进行科学试验、教学参观
B.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
C.可进行旅游和物种驯化繁殖
D.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7.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有(  )
①遏制生态恶化 ②维持自然环境稳定 ③提供污染监测和科研基地 ④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大鲵是一种两栖动物,主要活动在清澈、低温的山间溪流、湖泊或者天然溶洞中,栖息在泥中或者阴暗的岩石缝隙中。与多数冬眠动物一样,大鲵在9—10月活动开始减少,进入冬眠。湖南为我国大鲵主要分布区之一,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武陵山脉东段,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据此,完成8~9题。
8.根据大鲵习性推测,下列各省中不可能是大鲵主要分布区的是(  )
A.广东 B.贵州
C.四川 D.江西
9.张家界成为大鲵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优势是(  )
A.研究院所众多,保护水平高
B.旅游开发可促进大鲵保护
C.水清澈、清凉,生存环境好
D.水流较缓,利于大鲵生长
2022年冬奥会由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行,据报道,为满足冬奥会需求,延庆小海坨山区将依托现有山体地形修建临时场地设施。小海坨坐落于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其中大花杓兰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数量不多,且因花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倍遭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据此,完成10~12题。
10.大花杓兰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这是哪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体现(  )
A.森林资源匮乏 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减少
11.大花杓兰种群数量极少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大花杓兰生长的环境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退化 ④人类高强度的采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近年来,国际奥组委越来越强调奥运会筹办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增大温室气体排放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二、非选择题
13.(2024·湖北武汉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紫阳湖充满历史人文底蕴,近年来,武昌区以美丽河湖建设为契机,通过排水改造、水生态修复、“大湖+”等一系列科学管护措施,实现紫阳湖水质稳定达标,并在2022年顺利入选武汉市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碳探家族”社团走进紫阳湖公园,开展了“探秘大美紫阳厚植生态文明”的主题研学活动,下表为该社团学生拟定的研学“微”主题。
序号 研学“微”主题
1 紫阳湖的前世今生
2 紫阳湖的水文水质
3 紫阳湖的土壤植被
4 紫阳湖的净化系统
5 紫阳湖的生态魅力
材料二 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滞留和净化雨水是海绵公园的重要功能。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下表为该校社团成员研学活动结束后,绘制的关于紫阳湖公园低影响开发设施工程量统计表。
序号 低影响开发措施 面积(平方米) 蓄水深度(米) 调蓄容积(立方米) 污染物去除率(%)
1 雨水花园 1 789 0.3 540 70-95
2 下凹式绿地 3 744 0.3 1 130 70-95
3 植草沟 900 0.2 180 35-95
4 透水沥青 11 080 80-90
5 透水铺装 11 247 80-90
6 湿塘 3 814 1 4 000 50-80
7 蓄水池 600 3 1 800 -
(1)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紫阳湖公园设计布局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在防范城市雨洪灾害中可发挥的功效。
(2)请你从材料一中选择一个主题,说明该主题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思路。
(3)紫阳湖的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明显,为巩固治理成果,请你为紫阳湖的长治久清提出合理化建议。
14.(2023·高考北京卷)1944年,摄影师萨尔出生于巴西东南部一个1500平方千米的农庄,农庄一半属于大西洋森林。图(a)示意大西洋森林的分布,图(b)是2001年和2019年萨尔家族农庄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a)            图(b)
东南沿岸森林保护区动植物种类丰富,众多水生生物中有巴西特有的鱼类。这里有大面积森林、湿地、群岛、海滩、河流及其入海口,茂密的红树林覆盖岛屿和河口。
(1)简述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主要自然条件。
在过去五个世纪里,大西洋森林被大规模开发,出现了起源于染料木贸易点的里约热内卢、兴起于皮拉蒂尔村庄的圣保罗等城市,森林面积持续减少,20世纪40年代初,萨尔的父亲购置土地,和其他许多农民一样,砍掉树木,种植牧草、咖啡、大豆和甘蔗等。
(2)概括大西洋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的人为原因。
20世纪90年代,萨尔夫妇开始经营农庄。1999年他们筹集10万棵树苗,招募工人,志在把毫无生机的土地还原成儿时的模样,到2019年已植树200万棵。与此同时,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形成“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通过人工造林,大约7000平方千米森林得以恢复。
(3)阐述与2001年相比,2019年农庄土壤的变化。并指出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的必要性。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生态退化是生态系统的一种逆向演替过程。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处于一种不稳或失衡状态,表现为对自然或人为干扰的较低抗性、较弱的缓冲能力以及较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生态系统逐渐演变为另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低水平状态的过程,即退化。据此,回答1~2题。
1.生态退化的表现有(  )
①森林破坏 ②大气污染 ③酸雨 ④物种灭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影响生态退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人口快速增长 ②工业与城市化活动 ③区域地质地貌 ④气候和水文的异常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D 2.A [第1题,生态退化的表现主要有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①④正确;大气污染、酸雨属于环境污染,②③错误。故选D。第2题,影响生态退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如区域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的异常变化)和人为因素(如人口快速增长、工业与城市化活动、农业活动、政治与战争、文化与旅游等)。人为因素一般是影响生态退化的主要因素,故A正确。]
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贵州省石漠化严重制约着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如图为贵州石漠化区域“坡度与土壤厚度关系”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
3.在石漠化发生区域(  )
A.随坡度变大,土壤厚度变薄
B.随坡度变大,有机质厚度变厚
C.随坡度变大,土壤厚度变厚
D.随坡度变小,有机质厚度变薄
4.为保护和恢复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全部实施生态移民
B.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
C.禁止自然资源开发
D.加大替代能源资源开发
解析:3.A 4.D [第3题,石漠化一般发生在贵州的云贵高原地区,该地地势起伏大;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加之人类破坏植被,导致暴雨等对地表的侵蚀力大,土壤表层变薄,露出光秃秃的石质山地,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因此在石漠化发生区域随坡度变大,土壤厚度变薄、有机质厚度变薄;随坡度变小,土壤厚度变厚、有机质厚度变厚。第4题,全部实施生态移民不符合实际;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会更加破坏植被,带来石漠化;禁止自然资源开发,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大替代能源资源的开发,减少植被破坏,利于减少石漠化的发生。]
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分区(如图)。据此,完成5~7题。
5.以下不属于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
B.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
C.生态农业观光园
D.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
6.在缓冲区(  )
A.可进行科学试验、教学参观
B.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
C.可进行旅游和物种驯化繁殖
D.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7.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有(  )
①遏制生态恶化 ②维持自然环境稳定 ③提供污染监测和科研基地 ④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5.C 6.B 7.B [第5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人为制造的旅游地,不属于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第6题,在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中,核心区,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缓冲区,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区,可进行科学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物种驯化繁殖等活动。第7题,自然保护区具有维持水循环、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蓄洪防旱、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等重要调节功能,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①②正确;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不能提供污染监测基地,③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④正确。故①②④正确,③不对。]
大鲵是一种两栖动物,主要活动在清澈、低温的山间溪流、湖泊或者天然溶洞中,栖息在泥中或者阴暗的岩石缝隙中。与多数冬眠动物一样,大鲵在9—10月活动开始减少,进入冬眠。湖南为我国大鲵主要分布区之一,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武陵山脉东段,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据此,完成8~9题。
8.根据大鲵习性推测,下列各省中不可能是大鲵主要分布区的是(  )
A.广东 B.贵州
C.四川 D.江西
9.张家界成为大鲵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优势是(  )
A.研究院所众多,保护水平高
B.旅游开发可促进大鲵保护
C.水清澈、清凉,生存环境好
D.水流较缓,利于大鲵生长
解析:8.A 9.C [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大鲵主要活动在水温低的区域,广东纬度低,气温偏高,不属于大鲵主要分布区,符合题意;四川、贵州、江西多山,且纬度相对较高,气温较低,符合大鲵习性。第9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主要是在受保护物种适宜生存的地区就地建立。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武陵山脉东段,气候凉爽,生态环境好,多清澈、清凉的溪流,大鲵生存环境好;水流较缓只是原因之一,表述片面;该地为湖南张家界,科研院所数量无明显优势;旅游开发可能会对当地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或破坏,不利于大鲵保护。]
2022年冬奥会由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行,据报道,为满足冬奥会需求,延庆小海坨山区将依托现有山体地形修建临时场地设施。小海坨坐落于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其中大花杓兰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数量不多,且因花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倍遭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据此,完成10~12题。
10.大花杓兰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这是哪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体现(  )
A.森林资源匮乏 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减少
11.大花杓兰种群数量极少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大花杓兰生长的环境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退化 ④人类高强度的采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近年来,国际奥组委越来越强调奥运会筹办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增大温室气体排放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解析:10.D 11.D 12.B [第10题,大花杓兰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因其数量不多,种群逐年减小,这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体现。第11题,材料“数量不多,且因花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倍遭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说明大花杓兰种群数量极少与人类高强度的采挖、生长的环境破坏有关。第12题,“竭泽而渔,焚薮而田”会导致明年无鱼、无兽的现象,明显是破坏了生物的可持续发展,A错误;退耕还林,合理放牧有利于森林和草场的恢复,从而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B正确;增大温室气体排放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C错误;倡导高消费,会造成资源浪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24·湖北武汉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紫阳湖充满历史人文底蕴,近年来,武昌区以美丽河湖建设为契机,通过排水改造、水生态修复、“大湖+”等一系列科学管护措施,实现紫阳湖水质稳定达标,并在2022年顺利入选武汉市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碳探家族”社团走进紫阳湖公园,开展了“探秘大美紫阳厚植生态文明”的主题研学活动,下表为该社团学生拟定的研学“微”主题。
序号 研学“微”主题
1 紫阳湖的前世今生
2 紫阳湖的水文水质
3 紫阳湖的土壤植被
4 紫阳湖的净化系统
5 紫阳湖的生态魅力
材料二 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滞留和净化雨水是海绵公园的重要功能。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下表为该校社团成员研学活动结束后,绘制的关于紫阳湖公园低影响开发设施工程量统计表。
序号 低影响开发措施 面积(平方米) 蓄水深度(米) 调蓄容积(立方米) 污染物去除率(%)
1 雨水花园 1 789 0.3 540 70-95
2 下凹式绿地 3 744 0.3 1 130 70-95
3 植草沟 900 0.2 180 35-95
4 透水沥青 11 080 80-90
5 透水铺装 11 247 80-90
6 湿塘 3 814 1 4 000 50-80
7 蓄水池 600 3 1 800 -
(1)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紫阳湖公园设计布局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在防范城市雨洪灾害中可发挥的功效。
(2)请你从材料一中选择一个主题,说明该主题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思路。
(3)紫阳湖的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明显,为巩固治理成果,请你为紫阳湖的长治久清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题,紫阳湖公园设计布局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在防范城市雨洪灾害中可发挥的功效需要结合地理位置和水循环的环节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可以增强植被覆盖率,增加地表摩擦力,从而可有效减缓雨水冲刷,防止水土流失;结合所学可知,植被根系可以增强下渗能力,从而可以进行雨水收集,增加雨水的涵养能力;建设中采用透水材料可加速雨水渗透,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城市建设中设立湿塘、下凹式绿地、蓄水池等设施,从而加大储蓄水量,调蓄洪峰,减弱径流的季节变化,有效减少城市雨洪灾害。第(2)题,探究方法与探究思路需要结合目前湖泊的情况和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讨;结合材料一可知,主题包括紫阳湖的前世今生、紫阳湖的水文水质、紫阳湖的土壤植被、紫阳湖的净化系统和紫阳湖的生态魅力。1、紫阳湖的前世今生。首先应该收集紫阳湖的资料,了解紫阳湖所在区域的历史发展进程,充分了解紫阳湖水文特征和湖泊面积的变化情况;查阅资料,说明紫阳湖的形成与改造过程,搞清楚目前紫阳湖存在的问题;结合实地调查,为紫阳湖可持续发展之路献计献策。2、紫阳湖的水文水质。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紫阳湖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从而了解湖泊的水文特征;结合资料与实地调查,说明紫阳湖水体补给类型,从而了解湖泊的汛期和水文特征;通过实地调查,说明紫阳湖水体污染来源,从而制定相关防护政策;合作讨论紫阳湖水体保护的有效措施。3、紫阳湖的土壤植被。查阅资料,了解紫阳湖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从而了解该地的气候特点和水热条件;结合资料与实地调查,说明紫阳湖土壤类型;通过实地调查,说明紫阳湖土壤肥力来源,合作讨论紫阳湖土壤保护的有效措施,防止土壤肥力流失和破坏。4、紫阳湖的净化系统。收集紫阳湖的资料,结合实地调查了解紫阳湖水环境面临的困境,进行总结分析;通过实地采访工作人员,了解紫阳湖水体净化系统的工作原理,与该地湖泊环境相结合,阅读相关资料,为紫阳湖水体更新净化提出合理的建议。5、紫阳湖的生态魅力。查阅资料,了解紫阳湖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收集资料,结合实地调查,说明紫阳湖主要的生物资源;阅读相关资料,合作讨论紫阳湖的生态价值。第(3)题,紫阳湖的长治久清的建议需要结合政策、宣传和科学技术进行分析;为了维护紫阳湖的生态系统稳定,首先政策方面应该加大湖泊管理保护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于环境的监督力度;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与监督作用,广泛宣传湖泊湿地的重要意义,减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河湖生态环保意识,促进对于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长效生态监测机制,完善技术支撑体系,运用科学技术提高水环境质量。
答案:(1)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可有效减缓雨水冲刷,防止水土流失;植被根系可以进行雨水收集,增加涵养;透水材料可加速雨水渗透,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湿塘、下凹式绿地、蓄水池等储蓄水量大,调蓄洪峰,可有效减少城市雨洪灾害。
(2)1、紫阳湖的前世今生。收集紫阳湖的资料,了解紫阳湖所在区域的历史发展进程;查阅资料,说明紫阳湖的形成与改造过程;结合实地调查,为紫阳湖可持续发展之路献计献策。2、紫阳湖的水文水质。查阅资料,了解紫阳湖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结合资料与实地调查,说明紫阳湖水体补给类型;实地调查,说明紫阳湖水体污染来源;合作讨论紫阳湖水体保护的有效措施。3、紫阳湖的土壤植被。查阅资料,了解紫阳湖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结合资料与实地调查,说明紫阳湖土壤类型;实地调查,说明紫阳湖土壤肥力来源;合作讨论紫阳湖土壤保护的有效措施。4、紫阳湖的净化系统。收集紫阳湖的资料,结合实地调查了解紫阳湖水环境面临的困境;实地采访工作人员,了解紫阳湖水体净化系统的工作原理;阅读相关资料,为紫阳湖水体更新净化提出合理的建议。5、紫阳湖的生态魅力。查阅资料,了解紫阳湖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收集资料,结合实地调查,说明紫阳湖主要的生物资源;阅读相关资料,合作讨论紫阳湖的生态价值。
(3)加大湖泊管理保护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与监督作用,广泛宣传湖泊湿地的重要意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河湖生态环保意识;建立长效生态监测机制,完善技术支撑体系,运用科学技术提高水环境质量。
14.(2023·高考北京卷)1944年,摄影师萨尔出生于巴西东南部一个1500平方千米的农庄,农庄一半属于大西洋森林。图(a)示意大西洋森林的分布,图(b)是2001年和2019年萨尔家族农庄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a)            图(b)
东南沿岸森林保护区动植物种类丰富,众多水生生物中有巴西特有的鱼类。这里有大面积森林、湿地、群岛、海滩、河流及其入海口,茂密的红树林覆盖岛屿和河口。
(1)简述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主要自然条件。
在过去五个世纪里,大西洋森林被大规模开发,出现了起源于染料木贸易点的里约热内卢、兴起于皮拉蒂尔村庄的圣保罗等城市,森林面积持续减少,20世纪40年代初,萨尔的父亲购置土地,和其他许多农民一样,砍掉树木,种植牧草、咖啡、大豆和甘蔗等。
(2)概括大西洋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的人为原因。
20世纪90年代,萨尔夫妇开始经营农庄。1999年他们筹集10万棵树苗,招募工人,志在把毫无生机的土地还原成儿时的模样,到2019年已植树200万棵。与此同时,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形成“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通过人工造林,大约7000平方千米森林得以恢复。
(3)阐述与2001年相比,2019年农庄土壤的变化。并指出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的必要性。
解析:第(1)题,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主要自然条件可从该区域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和多样性来回答。首先是丰富的自然环境:大西洋森林东南保护区以其广阔的栖息地范围而闻名,栖息地包括但不限于森林、红树林、岛屿、海滩和河口,多种自然环境给予了动植物生长空间;生态系统多样,包含陆地、海洋和湿地生态系统;第三纪火山的喷发构成了这一地区的古老地层,喷发后留下的石灰岩又形成了岩溶地层,加上这里的湿润气候,所以森林里还产生了许多溶洞、钟乳石、石笋和石柱,溶洞里繁衍着大量生物。其次是优越性:大西洋森林东南保护区靠近海边,所以来自大西洋南部海洋上的温暖湿润的信风可以吹进森林,保证全年空气相对湿度高,该区域纬度低,年平均气温高,湿热的环境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丰富;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垂直方向上的水热变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第(2)题,大西洋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的人为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具体而言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赖以生存的森林正迅速被伐木、农业、采矿和道路建设等人类活动摧毁,由于传统农村社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他们的经济生产高度依赖自给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养牛和捕鱼。这种生产方式最依赖自然环境,他们的生产生活对东南保护区的环境有很大危害。道路建设、电力建设和城市化造成的生物栖息地碎片化是重要威胁。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这里还没有道路,后来建造了小路,但已不再适合今天的需求。以货运、建筑或道路拓宽为目的的发展建设,造成了碎片化加剧。第(3)题,雨林的破坏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次生灾害,而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农庄土壤的变化表现为:土层增厚、土壤水分含量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肥力提高。亚马孙雨林是世界上最大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带雨林,分布于巴西、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苏里南、圭亚那和法属圭亚那。近年来,亚马孙雨林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生态压力。森林的保护成为国际的共识,同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有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的必要性:有利于交流互动,以实现区域各国在雨林保护方面协调行动、共享经验;寻求建立合作机制打击亚马孙雨林非法活动,制定火灾预防政策,实施生态修复,加大环境监测;全球迫切需要做出更大努力,把“碎片式”分布的森林重新连接起来;森林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包含很多社会、文化等因素,森林保护国际合作不仅是政府间的行为,还可以吸纳社会团体等力量多方参与,形成森林保护的合力。
答案:(1)栖息地范围面积广阔;栖息地类型多样,包括森林、红树林、岛屿、海滩和河口等;生态系统多样,包含陆地、海洋和湿地生态系统;地质条件复杂,产生了许多溶洞;气候湿热;垂直落差大。
(2)不合理的开发模式、人口增长和发展经济摆脱贫困造成了森林面积持续减少。具体包括:商业性伐木;采矿;道路建设、电力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过度的迁移农业等。
(3)土壤的变化:土层增厚、土壤水分含量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肥力提高。建立机制的必要性:有利于交流互动,以实现区域各国在雨林保护方面协调行动、共享经验;寻求建立合作机制打击亚马孙雨林非法活动,制定火灾预防政策,实施生态修复,加大环境监测;有利于把各国“碎片式”分布的森林重新连接起来;森林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包含很多社会、文化等因素,森林保护国际合作不仅是政府间的行为,还可以吸纳社会团体等力量多方参与,形成森林保护的合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