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54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54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课时冲关54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一、选择题
(2024·广州模拟)《天工开物》记载:“西川(四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如图)。”据此,完成1~2题。
1.“火井”的火源是(  )
A.天然气      B.石油
C.竹子 D.煤炭
2.该地区用竹子制成连接管而非陶土的原因是(  )
A.保护耕地 B.就地取材
C.竹管耐火 D.陶土稀缺
解析:1.A 2.B [第1题,该“火井”的火源需要用竹子从“火井”中引到釜中,才可以燃烧,应为天然气;石油、煤炭不能通过竹子引到地表;竹子不是来自井中。第2题,该地为四川,当地盛产竹子,方便就地取材,利于原料的获取。开采陶土会破坏耕地,但不是使用竹子的主要原因;竹管不耐火;无法判断当地陶土资源状况。]
(2024·江苏南京二模)如图为宁夏局部区域生态分区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Ⅰ、Ⅱ、Ⅲ区域景观分别为(  )
A.森林灌丛草原、平原灌溉农田、荒漠草原
B.森林灌丛草原、荒漠草原、平原灌溉农田
C.荒漠草原、森林灌丛草原、平原灌溉农田
D.荒漠草原、平原灌溉农田、森林灌丛草原
4.Ⅱ区域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
A.进行生态补偿,强化调节服务
B.注重现代农业发展,保障供给服务
C.合理利用水源,提升支撑服务
D.封育改良牧草区域,凸显文化服务
解析:3.D 4.B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景观的分布。据图可知,Ⅱ区域河网密集,灌溉水源充足,应位于宁夏平原上,利于发展灌溉农业,可判断其为平原灌溉农田景观,B、C错误。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Ⅰ区域为荒漠草原景观;Ⅲ区域位于宁夏平原西侧、贺兰山东麓,夏季风迎风地带,多地形雨,降水较多,为森林灌丛草原景观,A错误,D正确。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Ⅱ区域灌溉水源较充足,为平原灌溉农田景观,未来应注重现代农业发展,保障食物的供给服务,B正确。Ⅰ区域为荒漠草原景观,主要发展方向是进行生态补偿,但强化调节服务应在森林灌丛草原区,A错误;Ⅱ区域发展应合理利用水源,提升水资源供给服务而不是支撑服务,C错误;应在草原区封育改良牧草,D错误。]
(2024·河南开封模拟)如图为经济上有开采价值的铜矿品位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5~6题。
5.经济上有开采价值铜矿的品位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的枯竭 B.需求量减少
C.科技的发展 D.替代品出现
6.低品位铜矿的开采利用带来的主要影响可能是(  )
A.铜产品的品质不断下降
B.铜生产的生态成本更高
C.铜产品循环利用量降低
D.铜代替品的生产率提高
解析:5.C 6.B [第5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深,因此经济上有开采价值的铜矿的品位不断下降;随着技术的发展,勘探到的铜矿资源越来越多,没有产生资源枯竭现象;需求量减少和替代品的出现会使勘探的动力下降,人们更愿意去勘探、开发简单易开发、耗费成本低的矿藏,会使有开采价值的铜矿的品位上升。第6题,低品位铜矿的特征是开采成本较高,与铜产品的品质关系不大;开采难度越大,对环境的影响越大,因此,低品位铜矿生产的生态成本会更高;低品位铜矿的开采利用与铜产品循环利用量关系不大;铜的需求上升,开采技术提高,会使对低品位铜矿的开采增多,因此铜代替品的生产率会下降。]
如图为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较低纬度地区向较高纬度地区减少
B.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先减少后增多
C.由平原向山区逐渐增多
D.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增多
8.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能丰富与否及其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地风能丰富是由于接近冬季风的源地
B.②地风能较贫乏是由于周围高山环绕
C.④地风能较贫乏是由于距海遥远
D.③地风能较丰富是由于地处沿海
解析:7.B 8.C [第7题,结合图例可看出,较低纬度的四川盆地为欠缺区,较高纬度的内蒙古为丰富区,A错;由沿海向内陆先减少后增多,B正确;东部沿海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强,风力大,随着距海距离增大,加上地形的影响,风力减小,西北地区,冬春季节,冬季风影响较强,风力增强,C、D错误。第8题,从图中看,①地位于内蒙古,风能丰富是由于接近冬季风的源地,A正确;②地、④地风能较贫乏是由于盆地和崎岖不平的山地地形,山地阻挡来风,B正确,C错误;③地风能较丰富是由于地处沿海,D正确。]
读下面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土地利用构成结构图,完成9~10题。
9.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渍化 D.温室效应
10.导致该区域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
A.滩涂养殖业的发展
B.城市建设用地扩大
C.沼泽地和盐碱地的改良
D.水土流失
解析:9.B 10.D [第9题,该区域土地资源中宜林土地和宜牧土地所占比重大,而实际的土地利用中耕地占绝对优势,这是毁林开荒及把草原开垦成耕地的结果,又因该区域位于江南地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盐渍化主要是不合理地灌溉所导致,该地区为湿润区,农业发展几乎不需要灌溉;温室效应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多所导致。第10题,该区域土地资源中宜林土地和宜牧土地所占比重大,而实际的土地利用中耕地占绝对优势,这是毁林开荒及把草原开垦成耕地的结果,又因该区域位于江南地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所以导致该区域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水土流失,D正确;该地区宜林土地和宜牧土地所占比重大,说明地形起伏较大,沼泽地和盐碱地少,不能发展滩涂养殖业,A、C错误;材料中显示的主要是耕地面积大所导致,并不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大,B错误。]
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  )
A.自然原因引起的 B.人为原因引起的
C.人口增长引起的 D.全球变暖引起的
12.该类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  )
A.流水作用强的地区
B.流水作用弱的地区
C.风力作用强的地区
D.风力作用弱的地区
解析:11.B 12.C [第11题,读图可知,引起该地区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全球变暖、人口增多、短期经济行为及不良消费习惯,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人口虽然增长,如果注意保护环境,不一定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第12题,从图中可看出,该类环境问题主要是草原生态破坏,该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这里风力作用较强;流水作用主要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具有的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淡水供给和旅游科考等服务价值,可以用货币形式体现。冰川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冰川服务价值高低。祁连山地区的现代冰川面积大,一般发育在海拔4 000米以上,其中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是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的两倍多。研究表明:冰川的气候调节价值远高于其他各项服务价值;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地区的冰川消退显著且区域差异大;不考虑物价因素,近年来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如图示意祁连山部分地区的水系及冰川分布。
(1)根据冰川面积大小及分布状况,推测疏勒河流域与北大河流域冰川分布区的地形差异。
(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
(3)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祁连山地区的现代冰川一般发育在海拔4 000米以上,图中显示,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大,冰川成片分布,由此推测疏勒河流域海拔大于4 000米的区域分布广、完整成片;图中显示,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小,冰川呈碎片化分布,由此推测北大河流域海拔大于4 000米的区域分布面积小、分散破碎。第(2)题,本题审题关键是注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一信息,由此推断,冰川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应从降低气温方面进行分析。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地表从太阳辐射中获得的热量少,从而减少地面辐射,使得气温降低,缓解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大量吸收热量,从而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第(3)题,材料信息表明,冰川服务价值高低与冰川面积大小密切相关。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即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面积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
答案:(1)疏勒河流域海拔大于4 000米的区域分布广、完整成片;北大河流域海拔大于4 000米的区域分布小、分散破碎。
(2)冰川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冰川消融吸收热量,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
(3)东部地区海拔较低,冰川面积较小,受气候变暖影响,东部地区冰川退缩率较高,造成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更大。
14.读露天采煤区生态建设理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黄土高原很多地区都能建设露天煤矿的原因。
(2)简述露天煤矿开采易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危害。
(3)分析图中露天采煤区建设隔离护坝的原因。
(4)简述矿区复垦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解析:第(1)题,露天煤矿的开采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煤炭储量丰富程度;二是要埋藏浅。而黄土高原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煤层埋藏浅且厚,稳定性强,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第(2)题,开采露天煤矿时,大面积破坏地表植被,使植被保持水土的作用下降甚至丧失,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使沙尘增多,污染大气等。第(3)题,由示意图可知,隔离护坝位于河流与采掘区之间,可以防止矿区废弃物进入河道和防止洪水冲毁矿区,从而对河道和矿区起到很好的双重保护作用。第(4)题,矿区复垦可以恢复植被,而植被具有很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从而减轻水土流失;同时还可以减少扬尘,减轻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埋藏浅,煤层厚且稳定。
(2)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使地表裸露,产生沙尘,污染大气。
(3)保护河道和矿区,防止矿区废弃物进入河道,防止洪水冲毁矿区。
(4)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和大气污染。课时冲关54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一、选择题
(2024·广州模拟)《天工开物》记载:“西川(四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如图)。”据此,完成1~2题。
1.“火井”的火源是(  )
A.天然气      B.石油
C.竹子 D.煤炭
2.该地区用竹子制成连接管而非陶土的原因是(  )
A.保护耕地 B.就地取材
C.竹管耐火 D.陶土稀缺
(2024·江苏南京二模)如图为宁夏局部区域生态分区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Ⅰ、Ⅱ、Ⅲ区域景观分别为(  )
A.森林灌丛草原、平原灌溉农田、荒漠草原
B.森林灌丛草原、荒漠草原、平原灌溉农田
C.荒漠草原、森林灌丛草原、平原灌溉农田
D.荒漠草原、平原灌溉农田、森林灌丛草原
4.Ⅱ区域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
A.进行生态补偿,强化调节服务
B.注重现代农业发展,保障供给服务
C.合理利用水源,提升支撑服务
D.封育改良牧草区域,凸显文化服务
(2024·河南开封模拟)如图为经济上有开采价值的铜矿品位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5~6题。
5.经济上有开采价值铜矿的品位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的枯竭 B.需求量减少
C.科技的发展 D.替代品出现
6.低品位铜矿的开采利用带来的主要影响可能是(  )
A.铜产品的品质不断下降
B.铜生产的生态成本更高
C.铜产品循环利用量降低
D.铜代替品的生产率提高
如图为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较低纬度地区向较高纬度地区减少
B.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先减少后增多
C.由平原向山区逐渐增多
D.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增多
8.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能丰富与否及其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地风能丰富是由于接近冬季风的源地
B.②地风能较贫乏是由于周围高山环绕
C.④地风能较贫乏是由于距海遥远
D.③地风能较丰富是由于地处沿海
读下面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土地利用构成结构图,完成9~10题。
9.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渍化 D.温室效应
10.导致该区域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
A.滩涂养殖业的发展
B.城市建设用地扩大
C.沼泽地和盐碱地的改良
D.水土流失
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  )
A.自然原因引起的 B.人为原因引起的
C.人口增长引起的 D.全球变暖引起的
12.该类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  )
A.流水作用强的地区
B.流水作用弱的地区
C.风力作用强的地区
D.风力作用弱的地区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具有的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淡水供给和旅游科考等服务价值,可以用货币形式体现。冰川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冰川服务价值高低。祁连山地区的现代冰川面积大,一般发育在海拔4 000米以上,其中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是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的两倍多。研究表明:冰川的气候调节价值远高于其他各项服务价值;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地区的冰川消退显著且区域差异大;不考虑物价因素,近年来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如图示意祁连山部分地区的水系及冰川分布。
(1)根据冰川面积大小及分布状况,推测疏勒河流域与北大河流域冰川分布区的地形差异。
(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
(3)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14.读露天采煤区生态建设理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黄土高原很多地区都能建设露天煤矿的原因。
(2)简述露天煤矿开采易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危害。
(3)分析图中露天采煤区建设隔离护坝的原因。
(4)简述矿区复垦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