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冲关60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一、选择题(2023·湖南联考)2021年,某知名石化公司与某光能公司合作,在江苏常州某加油站(32°N,120°E)顶棚安装太阳能发电光伏板,实现电能“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达到“碳中和”,如图所示。为保证发电效益最大化,光伏板可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自动调整与顶棚的夹角α。据此,完成1~2题。1.石化公司与光能公司合作实现“碳中和”的方式,将有利于( )A.促进技术创新 B.降低管理成本C.提高供电稳定性 D.节约土地成本2.夹角α达到最小值时,该地所处的节气是( )A.春分 B.夏至C.秋分 D.冬至解析:1.D 2.B [第1题,石化公司加油站的顶棚上有闲置空间,而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板需要占用较大的土地面积,两公司合作可以节约土地成本,故D正确;两公司合作方式中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创新,A错误;该合作方式由两家公司共同完成,与一家公司完成的方式相比,人员和业务管理等环节会增加,因此管理成本会上升,B错误;光伏发电受天气影响大,供电的稳定性降低,C错误。第2题,要使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发电效果最好,光伏板与顶棚的夹角α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应该互余,所以当夹角α达到最小值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该地的纬度为32°N,夏至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故B正确。](2023·高考海南卷)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大。据此,完成3~4题。3.以下区域中,此类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 )A.欧洲西部 B.南太平洋C.南美洲中部 D.中亚地区4.为减缓上述不利影响,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A.禁止发达国家碳交易B.加大区域间产业转移力度C.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D.鼓励发展中国家大量移民解析:3.B 4.C [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此类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指南太平洋上的岛国,该区域地势低平,海平面上升易淹没该区域,B正确。欧洲西部为世界经济发达区域,大多为高收入国家和地区,A错误;南美洲中部地势较高,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较小,C错误;中亚地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很小,D错误。故选B。第4题,由材料可知,题干所述不利影响是海平面上升所致,而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之一,全球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有利于减少碳排放总量,减轻温室效应,缓解全球变暖,进而减缓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C正确。碳交易可促使发达国家减少碳排放,利于缓解全球变暖,A错误;加大区域间产业转移力度只能使碳排放量大的企业从一地转移至另一地,但碳排放总量没有发生变化,B错误;鼓励发展中国家大量移民会影响世界人口分布,并不能控制碳排放量,D错误。故选C。](2024·浙江宁波十校联考)海洋碳汇是地球最大碳储库,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碳元素主要以无机和有机两种形态存储在海洋中,其中有机碳由生物代谢影响,而无机碳则由降水、径流等无机物质循环影响。如图为海洋碳循环主要过程示意图(数值为单位量)。据此,完成5~6题。5.示意图中深层海底的沉积净固定碳值为( )A.83 B.67C.53 D.386.符合当前海洋碳储量垂直变化曲线的是( )解析:5.B 6.C [第5题,深层海底的沉积碳来源为有机沉积碳(78)和无机沉积碳(20),一部分的有机沉积碳和沉积释放碳通过深层碳流流出深层海底,故深层海底的沉积净固定碳值为78+20-31=67,B项正确。第6题,据材料可知,海洋碳循环会导致碳在海底深层沉积,海底的沉积碳数量应该较大,符合此规律的只有C项。](2024·江苏连云港考前模拟)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其大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如图示意福建省不同生态系统3种厚度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趋势。据此,完成7~9题。7.福建省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 )A.随土壤厚度的增加而减少B.在同一厚度的土壤上差值不大C.森林比果园垂向增加更显著D.在不同厚度的土壤上差值相同8.造成福建省森林和草地两类生态系统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较高的主导因素是( )A.地貌 B.海拔C.光照 D.土壤质地9.不利于提高农田有机碳密度的农事是( )A.深耕 B.合理施肥C.秸秆还田 D.间作轮作解析:7.C 8.B 9.A [第7题,由图可知,福建省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随着土壤厚度的增加而增加,A错误;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在0-0.2 m处差值不大,但0-1.0 m和0-1.5 m厚度下,具有明显差异,B错误;阅读森林和果园不同厚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可知,森林比果园垂向增加更显著,C正确;在不同厚度的土壤上差值并不相同,0-1.0 m与0-0.2 m的差值大于0-1.0 m与0-1.5 m的差值,D错误。故选C。第8题,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受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森林、草地、茶园等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且均处于较高地势,湖泊生态系统相对不稳定且均处于地势较低区域,福建省总体上表现出海拔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所以其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就越大,主导因素为海拔,B正确;地貌、光照、土壤质地对土壤发育形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森林和草地两类生态系统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较高的主导因素,A、C、D错误。故选B。第9题,从图中信息可知,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深耕会破坏深层的土壤有机质,不利于提高农田有机碳密度,A正确;合理施肥、秸秆还田、间作轮作能够较好的保护土壤有机质,提升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B、C、D错误。故选A。](2024·天津河东二模)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我国某省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如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 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据此,完成10~12题。10.该区域可能位于( )A.海南 B.云南C.湖南 D.江苏11.图中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高值区主要位于( )A.阳坡 B.阴坡C.山谷 D.山脊12.图中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高值区形成主要得益于该地形部位( )A.温度相对较低,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B.受台风影响大,植被易倾倒死亡腐烂C.水分条件较好,地表生物循环速度快D.光合作用较强,植被在地表高大密集解析:10.A 11.D 12.B [第10题,由材料可知,该省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最可能位于海南省,A正确;云南海拔略高,受台风影响较小,B错误;湖南、江苏不存在热带山地雨林,C、D错误。故选A。第11题,据图可知,土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的点位基本在等高线向低值凸出处,是山峰延伸出来的长区域,即主要位于山脊,D正确,C错误;与坡向无关,A、B错误。故选D。第12题,材料提到“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碳含量,B正确;海南岛位于热带,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且图中区域的相对高差较小,与山谷相比,山脊的降水、光照、温度差异不大。故选B。]二、非选择题13.(2024·山东齐鲁名校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国际能源署每年会发布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工业、矿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日常生活的碳排放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如图示意2018年不同收入类型国家平均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本国总排放量的比例。(1)据图概述我国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国总排放量比例的状况。(2)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国总排放量比例低的原因。(3)根据我国国情,列举我国控制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可采取的措施。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2018年中国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本国总排放量的比例为9%,数值低于图示中所有国家;与图中世界平均水平(20%)、高收入国家均值(28%)、中等收入国家均值(15%)、低收入国家均值(31%)相比,我国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本国总排放量的比例也较低。第(2)题,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与交通运输方式、交通工具数量、交通能源消费结构和其他产业排放二氧化碳数量有关。近年来,我国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在交通运输业中占比不断扩大,而轨道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目前,我国人均拥有小汽车量相对较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小;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快,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工矿业等高耗能工业快速发展,其他产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大。第(3)题,控制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需要从调整交通运输方式、优化交通能源结构和节能等角度开展。如加强轨道交通的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控制燃油车数量;此外需要加强环保宣传,倡导绿色出行。答案:(1)低于图示中所有国家;(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高、中等、低收入国家均值。占本国总排放量的比例也较低。(2)轨道交通运输业发展快,在交通运输业中占比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小;居民出行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人均占有小汽车量相对较少);工矿业发展快,高耗能工业占比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大;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快,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3)加强轨道交通的建设;倡导绿色出行;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控制燃油车数量等。14.(2023·高考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夏威夷岛人口密度低,以第三产业为主。该岛海拔2 400米以上区域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 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1958年以来,科学家在夏威夷岛上的观测站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展观测,是全球最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持续观测的站点。观测得到的数据被普遍认为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变化,为科学认识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如图示意夏威夷岛位置与地形。(1)指出夏威夷岛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总体特征。(2)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该岛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对观测数据未构成明显干扰的原因。(3)说明该站观测的数据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的原因。(4)若要在亚欧大陆建设一座能够反映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观测站,请提出合适的站址并说明理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排放特征及其原因、二氧化碳浓度的观测。第(1)题,夏威夷岛的人口密度低,而且以第三产业为主,相对于重工业等能源消耗大的产业,该岛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少;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小,不同时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幅度较小。第(2)题,注意提取题干中的关键词“大气环流角度”,结合材料中有关该岛不同海拔的气压带风带的特点分析即可。高海拔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大气较稳定,低海拔地区受信风影响,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易被吹散,因此该岛上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对观测的干扰小。第(3)题,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较长。夏威夷岛靠近北太平洋的中心地带,远离主要陆地区域和人口密集地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对稳定。因此,该岛上观测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能够反映出全球范围内的二氧化碳变化趋势。夏威夷岛上的观测站自1958年开始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观测,积累了长时间的观测数据,通过统计和分析能够揭示出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长期趋势和季节性变化,为科学家们研究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依据。第(4)题,要在亚欧大陆建设一座能够反映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观测站,应该选择具备干净的大气环境、远离主要污染源的地区,这可以减少人为排放二氧化碳对观测数据的干扰。结合生活常识可知,西伯利亚地区的高海拔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少。同时海拔变化较大,这可以设置多个观测点,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答案:(1)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少;不同时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幅度较小。(2)夏威夷岛四面临海,该岛高海拔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大气较稳定,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对其影响小;该岛低海拔地区受信风控制,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容易被吹散,这也使得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对观测的干扰小。(3)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统计时间较长,数据较丰富;人类活动干扰较少。(4)西伯利亚地区的高海拔地带。理由:远离主要污染源;陆地范围广阔,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海拔变化较大(可以设置多个站点)。课时冲关60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一、选择题(2023·湖南联考)2021年,某知名石化公司与某光能公司合作,在江苏常州某加油站(32°N,120°E)顶棚安装太阳能发电光伏板,实现电能“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达到“碳中和”,如图所示。为保证发电效益最大化,光伏板可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自动调整与顶棚的夹角α。据此,完成1~2题。1.石化公司与光能公司合作实现“碳中和”的方式,将有利于( )A.促进技术创新 B.降低管理成本C.提高供电稳定性 D.节约土地成本2.夹角α达到最小值时,该地所处的节气是( )A.春分 B.夏至C.秋分 D.冬至(2023·高考海南卷)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大。据此,完成3~4题。3.以下区域中,此类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 )A.欧洲西部 B.南太平洋C.南美洲中部 D.中亚地区4.为减缓上述不利影响,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A.禁止发达国家碳交易B.加大区域间产业转移力度C.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D.鼓励发展中国家大量移民(2024·浙江宁波十校联考)海洋碳汇是地球最大碳储库,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碳元素主要以无机和有机两种形态存储在海洋中,其中有机碳由生物代谢影响,而无机碳则由降水、径流等无机物质循环影响。如图为海洋碳循环主要过程示意图(数值为单位量)。据此,完成5~6题。5.示意图中深层海底的沉积净固定碳值为( )A.83 B.67C.53 D.386.符合当前海洋碳储量垂直变化曲线的是( )(2024·江苏连云港考前模拟)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其大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如图示意福建省不同生态系统3种厚度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趋势。据此,完成7~9题。7.福建省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 )A.随土壤厚度的增加而减少B.在同一厚度的土壤上差值不大C.森林比果园垂向增加更显著D.在不同厚度的土壤上差值相同8.造成福建省森林和草地两类生态系统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较高的主导因素是( )A.地貌 B.海拔C.光照 D.土壤质地9.不利于提高农田有机碳密度的农事是( )A.深耕 B.合理施肥C.秸秆还田 D.间作轮作(2024·天津河东二模)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我国某省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如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 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据此,完成10~12题。10.该区域可能位于( )A.海南 B.云南C.湖南 D.江苏11.图中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高值区主要位于( )A.阳坡 B.阴坡C.山谷 D.山脊12.图中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高值区形成主要得益于该地形部位( )A.温度相对较低,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B.受台风影响大,植被易倾倒死亡腐烂C.水分条件较好,地表生物循环速度快D.光合作用较强,植被在地表高大密集二、非选择题13.(2024·山东齐鲁名校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国际能源署每年会发布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工业、矿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日常生活的碳排放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如图示意2018年不同收入类型国家平均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本国总排放量的比例。(1)据图概述我国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国总排放量比例的状况。(2)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国总排放量比例低的原因。(3)根据我国国情,列举我国控制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可采取的措施。14.(2023·高考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夏威夷岛人口密度低,以第三产业为主。该岛海拔2 400米以上区域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 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1958年以来,科学家在夏威夷岛上的观测站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展观测,是全球最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持续观测的站点。观测得到的数据被普遍认为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变化,为科学认识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如图示意夏威夷岛位置与地形。(1)指出夏威夷岛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总体特征。(2)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该岛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对观测数据未构成明显干扰的原因。(3)说明该站观测的数据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的原因。(4)若要在亚欧大陆建设一座能够反映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观测站,请提出合适的站址并说明理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60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原卷版).doc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60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