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9.《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9.《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屈原列传>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探讨屈原的精神品质及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本文语言的艺术特色,感受其情感之美和文化之美。
鉴赏屈原的文学作品,体会其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人生经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刚正不阿的品德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探讨屈原的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屈原的精神品质及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屈原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屈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屈原的了解,如屈原的作品、屈原的精神等,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其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是司马迁为屈原所作的传记。
背景介绍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纷争不断,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国家构成了严重威胁。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然而,他的主张遭到了楚国贵族的反对,被流放。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最终,楚国被秦国灭亡,屈原悲愤交加,投江自尽。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学生齐读课文,巩固对文意的理解。
提问学生: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课文主要记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文学成就,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刚正不阿的品德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3 段),介绍屈原的身世、才能和政治主张,以及他被楚怀王信任和重用的情况;第二部分(第 4-10 段),叙述屈原被疏远、流放的过程,以及他在流放期间的思想和创作;第三部分(第 11-12 段),评价屈原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学生: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明确:屈原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他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以实现楚国的富强。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在被疏远、流放期间,仍然心系祖国,关心人民的疾苦,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五)研读课文,体会写作手法
提问学生: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从记叙、议论和抒情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明确:本文在写作手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课文以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为主,同时在记叙中穿插了议论和抒情,使文章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有强烈的感染力。例如,在叙述屈原被流放的过程中,作者插入了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同情和敬佩之情。
(2)运用对比手法。课文通过屈原与楚怀王、令尹子兰等人的对比,突出了屈原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例如,楚怀王 “怒而疏屈平”,令尹子兰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而屈原却 “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表现了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
(3)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表现力。作者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运用了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六)拓展延伸,探讨屈原精神的价值
提问学生:屈原的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有什么价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明确:屈原的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他的爱国精神、刚正不阿的品德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应该学习屈原的刚正不阿的品德,敢于坚持真理,不与不良风气同流合污;我们应该学习屈原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
(七)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屈原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以及本文的写作手法和屈原精神的价值。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屈原的精神品质。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离骚》《九歌》等,写一篇读后感。
以 “屈原精神与当代青年” 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探讨屈原的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