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检测生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 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蓝莓酸甜可口,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蔗糖、葡萄糖、纤维素、钙、磷、铁等,还具有延缓脑神经老化、保护视力、增强心脏功能、抗癌等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蓝莓多汁是因为果肉细胞中的水均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B.大量元素钙、磷、铁在细胞中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C.多糖、蛋白质、核酸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D.纤维素是人类的第七营养素,是细胞内重要的营养物质2.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 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A、B 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Ⅱ是消化系统,食物中的大分子在Ⅰ中被水解成小分子并被吸收到内环境中B.Ⅲ是呼吸系统,O2和 CO2通过Ⅱ在空气与内环境间进行交换C.Ⅳ是泌尿系统,细胞的代谢废物、水和无机盐主要通过该系统排出体外D.Ⅴ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该器官的分泌物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3.超高速奔跑是猎豹的生存本领,它依靠减轻体重来实现低能耗。为了达到极速,猎豹的身体有很多特殊的结构,比如相对劣质的骨骼、修长的体型等。这些结构在加快猎豹速度的同时,也让它成为了猫科动物中的“瓷娃娃”,一旦受伤,它就会几乎失去捕食能力。猎豹奔跑速度越来越快的主要原因是瞪羚的速度越来越快。作为食草动物,瞪羚的速度只有猎豹的70%左右,但是瞪羚学会了一种绕过猎豹的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跑得更快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猎豹等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瞪羚的速度越来越快导致猎豹产生了超高速奔跑的变异D.猎豹和瞪羚在追逐中速度的相互提升是协同进化的结果4.如图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b中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通过琼脂片的方式是主动运输C.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D.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5.下图表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和体液免疫过程 B.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C.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指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D.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6.“雷暴哮喘”是指在雷雨天气中,风把花粉等过敏原上扬,过敏原被雷击成更小的颗粒,更易被人体吸入引发过敏性哮喘,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肥大细胞的受体和抗体形成的复合物与过敏原结合后会释放组胺、白三烯B.雷暴哮喘存在个体差异,但与遗传无关C.某人出现雷暴哮喘说明了该个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D.可通过使用组胺受体抑制剂、白三烯受体抑制剂来治疗哮喘7.如图为眨眼反射的示意图,a、b表示神经节两端的不同突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脑干中有控制呼吸、心跳和生物节律的中枢 B.a、b突起分别是传入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C.战士训练长时间不眨眼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眨眼反射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的参与才能完成8.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抗体、葡萄糖和唾液淀粉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在图中②—④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② D.组织液回渗到血浆的成分,与血浆渗出到组织液的成分相同9.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所示为突触结构,在a 、d 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②③④⑤⑥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 电信号 →化学信号的转变C.刺激图乙中b 、c 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D.若抑制图乙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兴奋的传递10.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下图是排尿反射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损伤时排尿反射可以进行B.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膀胱缩小并促进排尿C.成年人尿检时主动排尿的调节过程为g→h→c→d→eD.该实例体现了大脑皮层通过脑干对排尿反射进行分级调节11.下图表示不同体液之间的关系,①~④表示体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①~④等体液所构成的环境称为内环境C.②是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①②③维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2.针刺手指,人会快速抬手避开,并有刺痛感,下图①~⑤表示完成该反射的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③处神经元可接受和释放神经递质 B.刺痛感先于抬手动作发生C.电激④处会引起抬手并产生疼痛感 D.完成此抬手动作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13.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下图甲是内环境的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体液中的不同成分,下图乙表示体液中这几种成分相互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A、B、C、DB. B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可以流到C中C.图甲①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D.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 和 ③<④14.某植物中,T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体伸长的时间和长度都明显减少,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T基因突变的细胞在分裂期可形成一个梭形纺锤体B.T基因突变导致染色体着丝粒无法在赤道板上排列C.T基因突变的细胞在分裂后期染色体数能正常加倍D.T基因突变影响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15.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物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该种局部麻醉药物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B.辣椒素能使相关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增大其对该麻醉药物的透性C.单独使用该麻药时,局部麻药能否通过细胞膜与药物的浓度有关D.该麻醉药阻碍N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使神经细胞不产生动作电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 55分。)(10分)16.图1为人体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两种机理示意图,图2是分别用含不同浓度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培养液同时培养甲状腺瘤组织细胞,培养72小时,检测甲状腺瘤组织细胞的数量变化图(以吸光值的大小衡量细胞数量),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若激素B是生长激素,它由 细胞合成。将其作为试剂给药时只能注射而不能口服的主要原因是 。(2)若激素B是胰岛素,能与受体b特异性结合,进而影响血糖浓度的变化。如果受体b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该激素结合,则可能引起血糖浓度 。(3)若激素A是性激素,它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 ,当它进入细胞与受体结合,促使细胞合成特定的mRNA,再经过翻译过程合成新的蛋白质,进而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生殖细胞的生成和第二性征的出现等。(4)若图1表示下丘脑细胞,则细胞膜上除了有与激素结合的受体外,还应具有与 相结合的受体。(5)分别用含不同浓度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培养液同时培养甲状腺瘤组织细胞,培养72小时,检测甲状腺瘤组织细胞的数量变化(以吸光值的大小衡量细胞数量),结果如图2所示。由实验结果分析,在不同浓度的肾上腺素作用下甲状腺瘤细胞 (不增殖、增殖被抑制、正常增殖、加速增殖),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越大,甲状腺瘤细胞 。(6)情绪压力下,机体还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进行调节。 此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分泌的 会促进垂体分泌 ,从而使肾上腺皮质分泌和释放的糖皮质激素量增加。(9分)17.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神经系统正常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根据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可以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下列图1和图2是分别表示这两种突触作用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递质合成后,首先储存在 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释放并与位于突触 (前、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图1中,当某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使后膜的电位逆转为 ,从而发生兴奋。而在图2中,当另一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却是氯离子内流。由于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所以无法产生兴奋。(2)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试分析其原因是 。(3)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后产生与递质作用类似的效果)。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阻断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那么递质拟似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 (兴奋性、抑制性)突触。(4)一个神经元可以接受许多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质神经元的影响,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使相同的信息加在一起,相反的信息互相抵消,然后决定是兴奋还是抑制。帕金森综合症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相关递质的释放异常引起的。见下图,请提出抗帕金森病药物的作用机理。至少写两点 。(7分)18.人体内环境的部分组成如图所示,①~④表示相关体液,图中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在人体患病,医生向人体静脉注射药物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是 。(填序号)(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与①相比,②中含有的蛋白质含量 (填“较多”或“较少”)。(3)当人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肝糖原可通过分解为葡萄糖来补充血糖。若图中的组织细胞是肝脏细胞,据图分析,当人体饥饿时,血液从a端流动到b端的过程中,O2含量的变化是 ,血糖浓度的变化是 。(4)通过抽血检查人体的各项指标是医院的检查项目之一,比如胆固醇含量的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检查等。医学上需要抽血检查不同指标时,一般要求采血前至少空腹8小时,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 。(14分)19.图1中的甲是反射弧的基本结构示意图,乙是神经纤维的局部放大图,图2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和转运机理,a为细胞膜上的结构,多巴胺有传递兴奋、愉悦心情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属于 (填“非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图中①为 。③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 。(2)图1乙中A、B、C三处,属于兴奋区的是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与膜内侧局部电流 。(3)图2中,轴突末端释放多巴胺依赖于细胞膜具有 的特点,在多巴胺释放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细胞器有 ,该过程完成的信号转换是 。(4)图2中的a是 ,可卡因可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使其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请据此并结合图2分析,吸食可卡因会导致大脑有关神经中枢持续兴奋而获得愉悦感的作用机制可能是 。(15分)20.果蝇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自1933年摩尔根因以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了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并创立了基因学说而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有5次共10余名科学家因研究果蝇而获得诺贝尔奖。时至今日,仍有很多科学家在利用果蝇开展一系列研究,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果蝇还会为科学研究再立新功。(1)1909年,摩尔根在实验室的一群野生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为了探究白眼性状的遗传特点,他用这只白眼雄果蝇与野生红眼雌果蝇交配,发现F1全为红眼,让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中红眼与白眼的数量比为3:1,并且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关联。①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判断果蝇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 定律,该定律的实质是 。②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对“F1全为红眼,F2中红眼与白眼的数量比为3:1,并且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实验现象进行了探究。首先基于对实验现象的合理分析提出了两种假说:假说一是“控制红/白眼的基因(E/e)只位于X染色体上”;假说二是“控制红/白眼的基因(E/e)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摩尔根及同事通过多次杂交实验最终证明假说一成立。请利用F1红眼果蝇、野生型红眼果蝇、白眼雄果蝇为实验材料通过两次杂交实验证明“控制红/白眼的基因(E/e)只位于X染色体上,而不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实验思路: ;预期结果: 。(2)已知控制果蝇翅型和翅脉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中卷翅和直翅由位于II号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三角翅脉和平行翅脉由等位基因B/b控制。让同品系的多只卷翅三角翅脉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统计F1的性状分离比为卷翅三角翅脉:卷翅平行翅脉:直翅三角翅脉:直翅平行翅脉=6:2:3:1。不考虑基因突变、互换和染色体变异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①对“F1中卷翅:直翅=2:1”的合理解释是 。等位基因B/b (填“是”或“不是”)位于II号常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 。②F1中杂合子占 ;卷翅三角翅脉个体中基因型为AaBb的占 。让F1中卷翅三角翅脉个体与卷翅平行翅脉个体随机交配,F2中直翅平行翅脉个体占 。生物答案1.C【详解】A、细胞中的水分为两类: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含量约95%左右,是细胞内的主要存在形式,A错误;B、铁属于微量元素,B错误;C、多糖、蛋白质、核酸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C正确;D、纤维素是人类的第七营养素,存在于人的消化道,不存在于细胞内,D错误。2.C【详解】A、由图可知Ⅱ、Ⅲ、IV、V分别表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在消化系统中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并被吸收到内环境中,即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发生在Ⅱ中,A错误;B、Ⅲ是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是从外界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O2需通过肺泡壁细胞和毛细血管才能进入血浆,实现气体交换,B错误;C、Ⅳ是泌尿系统,泌尿系统是代谢废物、水和无机盐等主要的排出途径,其中涉及的主要器官是肾脏,C正确;D、V表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的分泌物是汗液,汗液分泌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D错误。3.D【详解】A、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A错误;B、猎豹等捕食者往往吃掉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误;C、变异是不定向的,瞪羚的速度越来越快对猎豹进行了选择,奔跑速度快的猎豹可以通过捕食瞪羚存活,C错误;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猎豹与瞪羚之间是捕食关系,在长期的捕食过程中有优势的个体会存活下来,并将有利的变异遗传给后代,实现了二者的协同进化,D正确。4.D【详解】A、a中由于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故a直立生长,A错误;B、生长素通过琼脂片的方式属于扩散,不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C、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则只有纸盒开口转向单侧光一侧,才能使尖端右侧接受光照,使左侧生长素分布较多,植株向右侧弯曲生长,C错误;D、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能从开口进入,且只能照射到朝向开口一侧的尖端,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因此植株弯向纸盒开口方向生长,D正确。5.D【详解】A、根据图中分泌的抗体可知,过敏反应参与的是体液免疫,A错误;B、细胞①是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②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错误;C、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是B细胞分化出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C错误;D、由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则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D正确。6.D【详解】A、抗体是直接吸附于肥大细胞表面,并没有与肥大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A错误;B、雷暴哮喘属于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B错误;C、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某人出现雷暴哮喘说明了该个体免疫防御功能异常,C错误;D、组胺、白三烯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故可通过使用组胺受体抑制剂、白三烯受体抑制剂来治疗哮喘,D正确。7.C【详解】A、脑干中有控制呼吸、心跳的中枢,生物节律的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B、由图可知,a、b所在的神经元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a、b突起分别是传入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B错误;C、结合题意可知,眨眼反射是非条件反射,而战士们能练成长时间不眨眼,说明有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D、眨眼反射是由脑干参与的非条件反射,因此不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参与也能完成,D错误。8.A【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B、唾液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消化道与外界直接相通,因此唾液淀粉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之间只有组织液和血浆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②—④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④,C错误;D、组织液回渗到血浆的组成成分包括一些代谢废物和CO2等,血浆渗出到组织液的组成成分包括一些营养物质和O2等,因此二者的组成成分不完全相同,D错误。9.A【详解】A、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②③④⑤⑥,A 正确;B、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变,B 错误;C、b点位于突触前膜,刺激b 点,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点位于突触后膜,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因此,电流计的指针只能发生1次偏转,C错误;D、图乙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依靠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消耗能量,而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的有氧呼吸,因此抑制图乙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兴奋的传递,D 错误。10.D【详解】A、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但会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因此大脑皮层损伤时排尿反射可以进行,A正确;B、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并促进排尿,B正确;C、成年人尿检时主动排尿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其调节过程为g→h→c→d→e,C正确;D、图示的排尿过程体现了大脑皮层通过脊髓对排尿反射进行分级调节,D错误。11.B【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图示中,①代表的是血浆,它是血液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无机盐、蛋白质以及溶解于其中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组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B、据图分析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液,④是细胞内液,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B错误;C、②是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数生活在血浆和淋巴中,C正确;D、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液,三者构成内环境,细胞代谢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故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12.A【详解】A、③处神经元是该反射弧的中间神经元,其细胞体的细胞膜构成了突触后膜,能接受神经递质,同时也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A正确;B、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其传导路径长于抬手反射的反射弧,故往往是先发生抬手动作,后形成痛觉,B错误;C、电激④处,由于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而不能倒过来传递,故不能产生痛觉,④所支配的肌肉产生兴奋而发生收缩,C错误;D、抬手动作的完成是一个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参与即可完成,D错误。13.B【详解】A、甲图中,①是具有盲端结构内的液体,表示淋巴液;②表示细胞内的液体,表示细胞内液;③是组织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表示组织液;④是血管内的液体,表示血浆。乙图中A与D、A与C之间都可以相互渗透,B单向渗透进入C,据此判断,A是组织液,D是细胞内液,C是血浆,B是淋巴液,因此图甲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B、D、A、C,A错误;B、B (淋巴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可以流到C (血浆)中,B正确;C、图甲④(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C错误;D、氧气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而二氧化碳则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 和 ③>④,D错误。14.B【详解】A、纺锤体的形成是在前期,T基因的突变影响的是后期纺锤体伸长的时间和长度,因此T基因突变的细胞在分裂期可形成一个梭形纺锤体,A正确;B、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是中期的特点,T基因的突变影响的是后期纺锤体伸长的时间和长度,因此T基因突变染色体着丝粒可以在赤道板上排列,B错误;C、着丝粒是自动分裂的,不需要依靠纺锤丝的牵拉,因此T基因突变的细胞在分裂后期染色体数能正常加倍,C正确;D、T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体伸长的时间和长度都明显减少,进而影响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D正确。15.C【详解】A. 根据图可知,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导致静息电位加大,不利于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B. 由图可知,在辣椒素的作用下,局部麻醉药可通过通道进入细胞内,所以辣椒素能够使通道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B正确;C. 单独使用该麻药时,局部麻药能否通过细胞膜与药物的浓度无关,C错误;D. 据图可知,局麻药与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钠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D正确。(非选择题,无特殊标注,每空1分)(10分)16.(1) 垂体 生长激素为蛋白质,口服时会被消化酶水解而失效(2分)(2)升高(3)自由扩散(4)神经递质(5) 正常增殖 细胞数量越多(或增殖速率越大)(6)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9分)17.(1) 突触小泡 后 外负内正 动作电位(2)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 分解速率降低(2分)(3)抑制性突触(4)促进多巴胺释放、抑制胆碱的释放或补充多巴胺递质拟似剂(2分)(7分)18.(1) ②和④ ①(2)较少(3) O2含量逐渐降低 血糖浓度逐渐升高(4)进食会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从而无法判断相关指标是否正常(2分)(14分)19.(1) 非条件反射 感受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分)(2) B 相同(3) 流动性 线粒体、高尔基体 (2分) 电信号→化学信号(4) 多巴胺受体 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使多巴胺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大脑有关神经中枢持续兴奋(3分)(15分)20. (1) 分离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实验思路:取F1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得到F2,取F2中的白眼雌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杂交得到F3,统计F3的红白眼性状与性别的关系(3分)预期实验结果:F3中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2分)(2) AA(卷翅)纯合致死 不是 等位基因A/a和B/b的遗传特点表现为自由组合,应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为等位基因A/a位于II号常染色体上,所以等位基因B/b不在Ⅱ号常染色体上(3分)5/6 2/3 1/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生物.docx 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