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本课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与抗争的代表,本课是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五 次大规模侵略战争中的一次,引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和侵略方式的变化。本课主要包括 三目内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三目内容之间因 果相连,《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瓜分中国狂潮则是甲午中日战争引发 的后果。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瓜分中国狂潮和维新运动的兴起。 学情分析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兴趣上较差,学习效果较 差,学生需要轻松的学习环境才能逐渐提高,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播放《甲午风云》),引 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爱国情怀。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重要战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了解帝国主义强 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影响。2.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从历史事件中总结 经验教训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感受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3.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中国失败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的认 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英雄们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1.《马关条约》的危害。可通过对比《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第 一,日本占领台湾,既掠夺了台湾资源,又为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了基地。第二,赔 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强国。第三,开放商埠,便利了日本 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第四,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影响。实质可从美国本身思考,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是本国利益的根本体现。“门户开放”政策是 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开始的标志。影响可从内容上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宰割 中国的同盟。这进一步加重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 灾难。课前准备1.教师:依据学情及对上节的反思设计好教案、学案及相应的教学课件。2.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案中“自主预习、自我检测”部分);收集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 的资料(包括视频)。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对比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 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氮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提出问题]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 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日本。学生2:《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的、涉湖列岛给日本。 [教师过渡](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门户开放”又是怎么回事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愉景,层层设回,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第一目甲午中日战争 [展示材料]材料一日本在19世纪晚期济身世界强国主要依靠两个这径:对内实行维新改革,对外实行 侵略扩张。改革和扩张都得到明治天皇的支付。在对外扩张期间,日本的政治家酝酿出一个 大陆政策,该政策分为五步,侵占台湾、征服划蚪、侵略中国东北和蒙古、占领全中国、称 霸世界。该政策在明治初期确立,到19世纪90年代初最终形成。材料二 1894年,朝鲜爆发由东学党领导的反对朝鲜王朝封建统治和帝囚主义侵略的农民起 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派兵镇压,同时日本借口保护侨民和使馆出兵朝鲜。最终,起 义被清军和朝鲜反动势力绞杀,日本却不断增兵,蓄意达起中日之间的战争。[提出问题]据材料一、二说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与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1:背景:日本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学生2:目的: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然后归纳总结,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补充]自12世纪后期开始,日本天皇大权旁落,幕府成为权力的中枢。19世纪50年代,美国迫 使德川幕府签订《神奈川条约》,日本的国门被欧美列强叩开,腐朽的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此后日本出现“尊王攘夷”派。1867年睦仁即位,宜布废除幕府统治,后来又通过战争剿 除了幕府残余。1868年改元明治,明治天皇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明治维新,从此日本从封建社会向 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然而,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同时,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19世纪70年代,日本出兵台湾、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到19世纪90年代,日本已 将侵略目标对准腐朽的清朝。(设计意图: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提出问题]自主研习教材第24页至第26页完成下列表格战役(地点) 时间 重要史实丰岛海面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半岛之战威海卫战役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战役(地点) 时间 重要史实丰岛海面 1894年7月 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对日 宜战平壤战役 1894年9月 左宝贵牺牲,平壤陷落黄海海战 1894年9月 邓世吕殉国,日本取得黄海制海 权辽东半岛之战 1894年9月 徐邦道战败,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 丁汝吕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 覆没(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展示图片]见多媒体。[教师总结]丰岛之战: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平壤战役:由于清军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清军平壤陆战失利, 退回国内。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黄海海战:邓世昌率致远舰撞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壮烈牺牲。辽东半岛之战: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四天 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2万余人。威海卫战役: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点拨]决定战争最终胜负的主要因素有:参战双方的军事、经济、政治、战略战术等因素。因此可 以从以上几方面总结。学生活动预期效果:(1)主观方面:清政府统治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①战前,清政府不作 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 的惨败。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际,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较强,中国相对落后。(设计意图: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为背景,分析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对问题实质的把握和 分析归纳的能力。)[教师过渡]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朽。 战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第二目《马关条约》的签订[展示图片]见多媒体。[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人物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 [展示图片]见多媒体。[提出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完成下表。割地赔款设厂通商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给日本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通商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总结知识的能力。 [提出问题]依据条约内容分析其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1: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增强了日本的势力。 学生2: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的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严 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开埠通商使列强的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陆。[教师总结]商品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把工业品倾销到外国市场,获取利润。资本输出指帝国主义为获取 高额利润向外国进行贷款和投资,主要方式有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等。 [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展示图片]见多媒体。[教师总结]台湾历史回顾: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多人抵达夷洲;隋炀帝三次派 人前往流求;元世祖在澎湖设立澎湖巡检司,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官署;明朝末年,台湾被 荷兰人占据,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初年,郑克块归顺清朝,康熙帝在台湾设立台湾 府,1885年,台湾建省。1895年,依据《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强占。[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有哪些危害 [教师点拨]《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为割领土、赔巨款、开四埠、设工厂四个方面,可以从四个方 面分析。《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苛刻,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学生活动预期效果:(1)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列强对中国的侵略。(2)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国主 义.(3)通商: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4)开设工厂: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教师过渡]《马关条约》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而资本输出必然导致在中国划分“势 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第三目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提出问题]结合教材说说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表现。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极大地刺激了帝国主义国家,三 国干涉还辽成为瓜分 中国的爆发点。学生2:表现: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展示图片]见多媒体。[教师总结]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认为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对自己不利,于是拉拢法 国与德国,要求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在外交压力之下,伊藤博文同意归还辽东半岛, 但要求清廷付3000万两白银作为赔偿。抢夺利权:争做中国债主,趁清政府无力筹付对日 战争赔款之机,列强三次强迫清政府向外国银行借债;竞相修铁路、办工厂;通过强租海港、 划分“势力范围”,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展示资料]见多媒体。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结合教材第27页图片说说你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认识。学生活动预期效果: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 [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随后帝国主义列强就发出了“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 题,由欧洲有关的几个主要国家加以瓜分”的声明。他们不仅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 占租借地,而且还以争做中国债主,夺取路权、矿权和开办工厂等方式,在中国投资,扩大 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势力。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和随后出现的列强瓜分狂潮的内在联 系。)[展示材料]材料一对于在中国的所谓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一概不加 干涉。材料二 中国现行条约税则适用于所有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自由港除外)所装卸的货物, 不论其属何国籍。此种税款由中国政府征收。材料三 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任何口岸,对他国入港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 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修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对他国臣民运输的货物、 应与对本国臣民运输同样货物、经过同等距离所征收的铁路运费相等。[提出问题]上述材料的内容是哪国的什么政策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19世纪末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该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内容、影响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1:目的:使美国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学生2: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 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学生3:影响:缓和了列强之间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并没有降低中国被瓜分的危险,中国 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了。(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师总结]自鸦片战争以来,美国多次参与侵华活动;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实力比英国等国弱,难以单 独对中国进行侵略活动。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到19世纪90年代,一 跃成 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但其军事力量还较弱。1898年美西战争之时,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 地,划分“势力范围”之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为改变这种局面,分 享西方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政策使帝国主义 对中国的侵略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门户开放”政策并 没有降低中国被瓜分的危险,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了。课堂小结日本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经过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 役,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由此,列强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