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本课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第2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通过不平 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市场,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 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抢劫并焚毁了圆明园,这是对中国文明的一次空前破坏。第二次鸦片战 争前后,沙俄侵吞中国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本课主要学习三目内容:“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沙 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学习这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遭受列强侵略 的磨难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列强接连不断地发动侵华战争,英法发动的侵华战争是 鸦片战争的继续,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 情 分 析 . .
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 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1 .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时间、发动者,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沙俄割占中国领土, 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基本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感。
教学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可将两次鸦片战争作比较,从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目的、签订条约的内容等方面比较,得 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一结论;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所造成的危害方面与鸦片 战争相比较,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课前准备
1.教师:根据上节课检查出现的问题,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结构,设计好教案、学 案及相应的教学课件。
2.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案中“自主预习、自我检测”部分);有条件的可以观看电影《火 烧圆明园》。
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2. 自主学习法: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础知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 大。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
在北京西北郊,有一座兼具中西特色、曾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但是,现在当我们 前往北京圆明园参观游览时,你会发现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垣断壁(上述图片),园内的古籍
珍宝荡然无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英法联军放火焚烧了圆明园。 [教师过渡]
火烧圆明园与哪一事件有关 这一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 题,一起学习第2课,一起探寻那段悲惨的历史。
(设计意图:由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学生集中注 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展示材料]
材料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所以他们企 图通过修约来扩大侵略权益。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 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提出问题]
(1)材料中“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说明“必须教训中国人”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生2: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提出问题、合作交流]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与这次战争有何关系 这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是英法发动战争的借口,其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 打开中国市场。
[教师总结]
这个问题和“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是一样的。“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只 是英法发动战争的借口,其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的理解,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 力。)
[提出问题、自主研习]
结合教材第9页第1段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说说战争的有关情况(第一阶段)。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借口是“亚罗号 事件”“马神甫事件”。
学生2:时间是1856年10月。发动者是英法两国。
学生3: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俄、美、英、法四国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 约》;随后,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提炼信息、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
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英、法两国于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分 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炮轰广州为开始标志,以《天津条约》的签订为结束标志。
[展示图片]见多媒体。 [提出问题]
《天津条约》是清政府与哪些国家签订的 有哪些内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教师点拨]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列强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增开十处通商口岸,使 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加深入中国领土;外国军舰和 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使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运权,便于其商品向长江沿岸等 地倾销。
[教师过渡]
《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是否使侵略者得到满足呢 第二目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播放视频]见多媒体。 [提出问题]
(1)视频中的“强盗”指的是谁
(2)“夏宫”指的是什么地方 它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烧毁的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英国、法国。
学生2: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展示图片]见多媒体。 [教师总结]
圆明园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 · 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 范”,结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侵略者一把火烧毁。这充分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 理,我们要奋发图强,加快经济建设,使国家变得更加富强。
[提出问题、自主研习]
《北京条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签订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火烧圆明园后,英法联军控制了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
学生2: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教师过渡]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由英、法两国发动的,得到了俄、美两国的支持。而在战争前后俄国割占 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三目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展示材料]
材料马克思在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 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提出问题]
结合教材第11页《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及有关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指什么
(2)俄国主要割占了中国什么方位的领土 其中一次割占中国土地最多的条约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俄国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 土。
(2)东北和西北;《瑗珲条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提炼信息、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展示图片]见多媒体。
[教师总结]
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的中国领土面积,约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是19 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清朝前期,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最终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 边界问题,经过平等协商,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而这时俄国却割占 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这进一步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提出问题]
进行了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 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学生2: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师点拨]
谈“继续”可从根本原因、性质、影响等方面回答;谈“扩大”可以从侵略力量、时间、影 响等方面进行概括。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
继续:战争的根本原因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性质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 一步加深。
学生2:
扩大: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中只有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出兵,俄、美两 国参与;侵略时间更长,鸦片战争持续两年多,第二次鸦片战争持续四年之久;第二次鸦片 战争相对于鸦片战争,列强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堂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 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备课资料 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旗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 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 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 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 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 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它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 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 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 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