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 68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 68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课时冲关68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一、选择题
(2024·福建莆田模拟)点轴理论模型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点”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信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读我国“T”字形点轴开发模式图,完成1~2题。
1.图中“沿江产业带”与“南北开发轴”相交的“点”是(  )
A.郑州  B.武汉
C.南京  D.长沙
2.以下属于“西北开发轴”的“基础设施束”是(  )
A.南水北调工程 B.青藏铁路工程
C.西气东输工程 D.西电东送工程
如图为我国某地区某一纬线附近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形剖面示意图所沿的纬线,可能是(  )
A.40°N B.30°N
C.23°26′N D.45°N
4.关于甲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B.是我国西部的盆地,号称“天府之国”
C.沙漠广布,绿洲点缀
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2024·江苏扬州检测)为区分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影响的差异性,明确各气候区的建筑基本要求,从总体上做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止气候对建筑的不利影响,我国制定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如图是根据该标准绘制的建筑气候区划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各区域(  )
A.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B.分布范围大小相当
C.按照单一指标划分 D.边界清晰明确
6.从①到②到③到④(  )
A.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
B.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小
C.现代楼房高度越来越大
D.传统房屋墙壁越来越薄
(2024·山东联考)牛轭湖是河流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所形成的湖泊,多呈弯月形。如图为牛轭湖图。据此,完成7~8题。
7.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 D.地壳下陷
8.牛轭湖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水文 B.地形
C.气候 D.植被
(2024·福建厦门检测)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总体呈快速扩张趋势,部分湖泊发生水系重组(邻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汇流关系)。图1示意青藏高原某内流区重组后的水系,图2示意该内流区水系重组前后甲、乙、丙湖的湖泊水位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9.湖泊及其水位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甲湖—①、乙湖—②、丙湖—③
B.甲湖—②、乙湖—③、丙湖—①
C.甲湖—①、乙湖—③、丙湖—②
D.甲湖—②、乙湖—①、丙湖—③
10.随着气候暖湿化,该区域湖泊盐度降低的是(  )
A.甲湖、乙湖 B.甲湖、丙湖
C.乙湖、丙湖 D.甲湖、乙湖、丙湖
(2024·浙江联考)如图示意我国几种常规能源分布与能源需求地域分布情况。完成11~12题。
11.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  )
A.总量分布上呈现北多南少
B.品种分布呈现北煤南油
C.能源自给度高,进口需求低
D.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水力为辅
12.可缓解我国能源分布与需求矛盾的是(  )
A.建设高速铁路实施西煤东运
B.通过特高压向东中部输送电力
C.转移高耗能产业至西部地区
D.用核能等新能源取代常规能源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广阔的洋面、充足的热量、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和地转偏向力是台风形成的关键条件。台风有时候有两个雨带,一个位于中心附近的漩涡风雨区,一个位于台风北侧等压线弯曲处(台风倒槽)。2019年9月2日第13号台风“玲玲”生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并一路向北在朝鲜登陆,7日到达我国东北地区后,逐渐减弱为温带气旋。图示为T时刻“玲玲”演变为超强台风阶段的位置及周围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分布状况。
(1)分析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在台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结合气旋的形成分析,台风“玲玲”在菲律宾以东洋面是如何形成的?
(3)说明T时刻“玲玲”北侧槽线附近发生大范围强降水的原因。
(4)台风“玲玲”登陆并移动到我国东北后是如何减弱为温带气旋的?
14.(2024·浙江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钨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工业用材,被誉为“工业牙齿”和“工业味精”,钨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航天工程、高端机械制造、电子产品等领域。2017年,江西省景德镇发现一大型钨矿,经勘察其矿体主要为矽卡岩钨矿,该矿钨储量规模保持着世界纪录。2021年,中国钨资源储量占全世界总储量的51%,处于开采进程中矿山钨储量为世界矿山钨储量的83%。近年来,作为全国最重要钨矿资源开采地的江西省,正逐步把钨精深加工产业向沿江集聚布局。图1为赣东北局部区域图,图2为钨矿化矽卡岩分布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2019年中国钨产品出口(不含钨硬质合金)总量约为2.4万吨,主要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占比如图。
(1)说出江西景德镇钨矿化矽卡岩的岩石类型,并简述形成该类岩石的地质条件。
(2)指出江西省钨精深加工产业向沿江集聚布局的原因。
(3)分析2019年中国钨产品出口特点的形成原因,并简述该特点对中国钨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4)说明景德镇大规模开采钨矿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影响。课时冲关68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一、选择题
(2024·福建莆田模拟)点轴理论模型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点”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信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读我国“T”字形点轴开发模式图,完成1~2题。
1.图中“沿江产业带”与“南北开发轴”相交的“点”是(  )
A.郑州  B.武汉
C.南京  D.长沙
2.以下属于“西北开发轴”的“基础设施束”是(  )
A.南水北调工程 B.青藏铁路工程
C.西气东输工程 D.西电东送工程
解析:1.B 2.C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沿江产业带”与“南北开发轴”相交的“点”位于京广铁路线和长江交会处,该城市是武汉;郑州不位于“沿江产业带”,南京不位于“南北开发轴”,长沙并不是交点处的城市。第2题,西气东输工程线路大致和“西北开发轴”走向接近,是“西北开发轴”的“基础设施束”;南水北调工程、青藏铁路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均距离“西北开发轴”较远。]
如图为我国某地区某一纬线附近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形剖面示意图所沿的纬线,可能是(  )
A.40°N B.30°N
C.23°26′N D.45°N
4.关于甲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B.是我国西部的盆地,号称“天府之国”
C.沙漠广布,绿洲点缀
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解析:3.B 4.B [第3题,由图可知,该区域西部平均海拔在4 000 m左右,且有许多高大山脉,应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甲处海拔降到500m左右,应为四川盆地,40°N、45°N主要穿过我国北方地区,23°26′N穿过云贵高原,故应为30°N。第4题,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我国东北平原的特征;沙漠广布,绿洲点缀是塔里木盆地的特征;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是青藏高原的特征。]
(2024·江苏扬州检测)为区分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影响的差异性,明确各气候区的建筑基本要求,从总体上做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止气候对建筑的不利影响,我国制定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如图是根据该标准绘制的建筑气候区划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各区域(  )
A.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B.分布范围大小相当
C.按照单一指标划分 D.边界清晰明确
6.从①到②到③到④(  )
A.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
B.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小
C.现代楼房高度越来越大
D.传统房屋墙壁越来越薄
解析:5.C 6.D [第5题,读图分析,各区域都是按照气候指标来划分的,属于单一指标,C正确;各区域内部特征并不完全一致,A项错误;各区域分布范围差异较大,B项错误;图中各区域之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并不是清晰明确的,D项错误。第6题,读图分析,从严寒地区向夏热冬暖地区过渡,气温逐渐升高,传统房屋墙壁会越来越薄,窗户会越来越大,B错误,D正确;随着纬度递减,正午太阳高度增加,楼间距减小,A错误;现代楼房的高度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C错误。]
(2024·山东联考)牛轭湖是河流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所形成的湖泊,多呈弯月形。如图为牛轭湖图。据此,完成7~8题。
7.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 D.地壳下陷
8.牛轭湖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水文 B.地形
C.气候 D.植被
解析:7.A 8.B [第7题,牛轭湖形成过程是河流摆动形成弯曲,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地发展,河曲愈来愈弯,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裁弯取直,河水从裁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因此,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作用是流水侵蚀,与流水的搬运和沉积,地壳下陷都关系不大。第8题,地形平坦地区的河流侧蚀作用明显,容易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发展,河曲越来越弯,河水在洪水期时很容易裁弯取直,河水从裁弯取直部分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成了牛轭湖,故应该是地形因素造成的,B正确,与水文、气候和植被关系不大。]
(2024·福建厦门检测)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总体呈快速扩张趋势,部分湖泊发生水系重组(邻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汇流关系)。图1示意青藏高原某内流区重组后的水系,图2示意该内流区水系重组前后甲、乙、丙湖的湖泊水位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9.湖泊及其水位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甲湖—①、乙湖—②、丙湖—③
B.甲湖—②、乙湖—③、丙湖—①
C.甲湖—①、乙湖—③、丙湖—②
D.甲湖—②、乙湖—①、丙湖—③
10.随着气候暖湿化,该区域湖泊盐度降低的是(  )
A.甲湖、乙湖 B.甲湖、丙湖
C.乙湖、丙湖 D.甲湖、乙湖、丙湖
解析:9.C 10.B [第9题,由图文资料分析可知,湖泊水位变化曲线③较为稳定,说明汇入径流对其水位影响不大,原因是湖泊有外泄河流,判断③为乙湖且重组前为乙湖补给丙湖,A、D错误;湖泊水位变化曲线①水位上升较大,原因是湖泊面积较小,判断为甲湖,B错误;湖泊水位变化曲线②因湖泊面积较大水位上升相对①小,判断为丙湖,综合前述,C正确。第10题,乙湖合并前补给丙湖,盐类物质随河水流出,为淡水湖,随着气候暖湿化,乙湖盐度变化不大;甲湖、丙湖原为咸水湖,气候暖湿化,水量增加,湖水盐度下降。]
(2024·浙江联考)如图示意我国几种常规能源分布与能源需求地域分布情况。完成11~12题。
11.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  )
A.总量分布上呈现北多南少
B.品种分布呈现北煤南油
C.能源自给度高,进口需求低
D.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水力为辅
12.可缓解我国能源分布与需求矛盾的是(  )
A.建设高速铁路实施西煤东运
B.通过特高压向东中部输送电力
C.转移高耗能产业至西部地区
D.用核能等新能源取代常规能源
解析:11.A 12.B [第11题,由图可知,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特点是总量分布上呈现北多南少,A正确;品种分布,煤、油资源都是北方较丰富,B错误;我国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高,C错误;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D错误。第12题,我国主要是北煤南运,且高铁不是运煤的交通运输方式,A错误;我国电力西电东送,通过特高压向东中部输送电力,B正确;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适合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C错误;新能源由于稳定性差等原因,不能取代常规能源,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广阔的洋面、充足的热量、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和地转偏向力是台风形成的关键条件。台风有时候有两个雨带,一个位于中心附近的漩涡风雨区,一个位于台风北侧等压线弯曲处(台风倒槽)。2019年9月2日第13号台风“玲玲”生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并一路向北在朝鲜登陆,7日到达我国东北地区后,逐渐减弱为温带气旋。图示为T时刻“玲玲”演变为超强台风阶段的位置及周围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分布状况。
(1)分析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在台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结合气旋的形成分析,台风“玲玲”在菲律宾以东洋面是如何形成的?
(3)说明T时刻“玲玲”北侧槽线附近发生大范围强降水的原因。
(4)台风“玲玲”登陆并移动到我国东北后是如何减弱为温带气旋的?
解析:第(1)题,夏季海洋上气温较高,海水受热水分蒸发,水汽随大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热量,进一步加热空气并抬升空气,促使低压中心气压降低,形成强低压,并带动四周空气旋转汇聚。第(2)题,题干中提到,要结合气旋的形成,气旋从气压的角度来说是低压系统。所以,首先从低压的形成进行说明:9月菲律宾以东洋面热带海区温度高(超过26℃),大量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形成低压系统;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在海洋表面形成气旋。而上升空气不断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释放潜热,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汇集更加猛烈,风速变快,最后当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及以上时,就形成了台风。第(3)题,降水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充足的水汽和降温。北侧槽线东西两侧气流性质不同:东侧吹偏东风,从海洋带来充足的暖湿空气,满足了降水的充足水汽条件;西侧吹较冷的偏北风,陆地冷空气带来降温,又满足了降温的条件,所以水汽容易凝结而形成降水;加上近洋面温度高,空气对流运动旺盛,容易产生对流雨;且降水释放潜热,加强对流过程,从而使得北侧槽线附近发生大范围强降水。第(4)题,台风来临时会带来强风、暴雨,给人类带来生命财产危险。当风力、降水减弱时,即意味着台风势力减弱,变为温带气旋。所以主要从风力为什么变小,降水为什么减少来进行分析。首先,风力减小的原因:台风到达东北后,当地纬度较高,且受北方冷空气影响,“玲玲”近地面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降温升压使空气旋转上升势力减弱,风力减弱;陆地地形、建筑物等,都会增大地面摩擦力,减小风力,使气流势力进一步减弱;其次,分析降水变少:移至大陆后台风的水汽来源大减,降水强度随之减弱。
答案:(1)海洋水受热蒸发;水汽随大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形成强低气压,带动四周气流旋转汇聚。
(2)9月菲律宾以东洋面热带海区温度高(超过26℃),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释放潜热,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汇集更加猛烈,风速变快,最后形成台风。
(3)“玲玲”北侧槽线东西两侧(冷暖气团)气流性质不同;东侧盛行偏东风,从海洋带来充足的暖湿空气,西侧盛行偏北风,陆地冷空气带来降温,水汽易凝结降水;近洋面温度高,空气对流旺盛,产生降水;且降水释放潜热,加强对流过程。
(4)登陆朝鲜半岛并移至广阔的东北大地后,纬度升高;且受北方冷空气影响,“玲玲”近地面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降温升压使空气旋转上升势力减弱,风力减弱;地面摩擦力增大的影响,使气流势力进一步减弱;移至陆面后“玲玲”的水汽来源大减,降水强度减弱。
14.(2024·浙江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钨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工业用材,被誉为“工业牙齿”和“工业味精”,钨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航天工程、高端机械制造、电子产品等领域。2017年,江西省景德镇发现一大型钨矿,经勘察其矿体主要为矽卡岩钨矿,该矿钨储量规模保持着世界纪录。2021年,中国钨资源储量占全世界总储量的51%,处于开采进程中矿山钨储量为世界矿山钨储量的83%。近年来,作为全国最重要钨矿资源开采地的江西省,正逐步把钨精深加工产业向沿江集聚布局。图1为赣东北局部区域图,图2为钨矿化矽卡岩分布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2019年中国钨产品出口(不含钨硬质合金)总量约为2.4万吨,主要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占比如图。
(1)说出江西景德镇钨矿化矽卡岩的岩石类型,并简述形成该类岩石的地质条件。
(2)指出江西省钨精深加工产业向沿江集聚布局的原因。
(3)分析2019年中国钨产品出口特点的形成原因,并简述该特点对中国钨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4)说明景德镇大规模开采钨矿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钨分布在侵入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地带,因此钨矿化矽卡岩为变质岩。变质岩形成于高温高压的地下深处,故该地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岩体埋藏深度大;钨矿化矽卡岩由碳酸盐在变质作用下形成,故有碳酸盐分布。第(2)题,以钨作为原料的产业一般为重工业,对环境有破坏,要求交通便利。故钨相关产业产品为大宗商品;沿江地区水运发达,水运运费低;沿江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强。第(3)题,由图可知,2019年中国钨产品出口目的地主要为发达国家。原因是中国钨资源储量大,发达国家储量小,产量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高端产业密集,对钨产品需求量大。中国钨产品出口主要为初级产品,钨产业附加值低;抑制钨相关高端产业发展;我国大量开采钨矿,会加速钨矿资源枯竭。第(4)题,大规模开采钨矿,会破坏该地植被,河流含沙量增加,入湖泥沙量增大;钨矿为金属矿,其开采导致重金属经入湖径流注入鄱阳湖,造成湖水污染;危害鄱阳湖生态环境,会使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破坏生物多样性。
答案:(1)变质岩。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岩体埋藏深度大;有碳酸盐分布。
(2)钨相关产业产品为大宗商品;沿江地区水运发达,水运运费低;沿江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强。
(3)特点:出口目的地主要为发达国家。形成原因:中国钨资源储量大,开采量大(或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储量、开采量小);发达国家高端产业密集,对钨产品需求量大。不利影响:钨产业附加值低;钨矿资源枯竭;抑制钨相关高端产业发展。
(4)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加重,入湖泥沙量增大;钨矿开采导致重金属经入湖径流注入鄱阳湖,造成湖水污染;危害鄱阳湖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