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们知道的植物》跨学科教学设计一、教学主题 “多彩植物世界,跨学科探索之旅”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常见的植物,描述其基本形态特征,如叶子的形状、花朵的颜色、茎的粗细等。2. 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差异,认识到植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条件。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二)语文目标1.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生动、准确的词语描述植物的外观和特点。2. 通过阅读与植物相关的儿歌、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3.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如描写自己喜欢的植物。(三)美术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植物的自然美。2. 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用画笔表现植物的形态和色彩。3.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进行植物主题的手工制作。(四)数学目标1. 运用数学中的分类、计数等方法对植物进行分析和整理。2. 通过测量植物的高度、叶片长度等,初步了解长度概念。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植物,掌握其主要特征。2. 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发展,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认识和描述植物。3.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欲望。(二)难点1. 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提高综合运用能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细致性和描述准确性。四、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阅读欣赏法、艺术创作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科学+语文)1. 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美丽自然风景的视频,其中有各种植物的画面,如茂密的森林、盛开的花朵、嫩绿的草地等。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呀?”引导学生回答看到了很多植物。2. 语文引入 教师朗诵一首与植物有关的儿歌:“小种子,真奇妙,埋进土里就发芽。长出绿叶和花朵,装扮世界真美丽。”朗诵完后,让学生说说儿歌中提到了哪些植物以及这些植物的特点。(二)认识植物阶段(科学)1. 实地观察 带领学生来到校园的花园或附近的公园,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植物。观察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方面: - 植物的整体形态:是高大还是矮小?是笔直还是弯曲? - 叶子的特征:形状是圆形、椭圆形还是其他形状?颜色是绿色、黄色还是其他颜色?边缘是光滑的还是有锯齿? - 花朵的特点:颜色有哪些?花朵的大小如何?有没有香味? - 茎的特征:是粗壮还是纤细?表面是光滑的还是有绒毛?2. 记录观察结果 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张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将观察到的植物特征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观察到的植物特点。 3. 教师讲解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图片和实物展示的方式,介绍一些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征,如松树的叶子像针一样,荷花生长在水中,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等。同时,讲解植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三)描述植物阶段(语文)1. 词语积累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与植物有关的词语,如“郁郁葱葱”“鲜艳夺目”“婀娜多姿”“生机勃勃”等,让学生读一读,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这些词语来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植物。2. 语言表达训练 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用几句话描述它的特点。可以从植物的外观、颜色、气味、生长环境等方面进行描述。例如:“我喜欢玫瑰花,它的花朵鲜艳夺目,颜色有红色、粉色、白色等。玫瑰花的花瓣层层叠叠,非常美丽。它还有一股淡淡的香味,让人闻了心情愉悦。玫瑰花喜欢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地方。”3. 分享与交流 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对植物的描述,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描述中存在的问题,如词语使用不准确、描述不完整等,引导学生进行改进。(四)绘画植物阶段(美术)1. 观察与感受 再次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颜色和纹理。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植物的美,如花朵的娇艳、叶子的细腻、茎的挺拔等。 2. 绘画指导 教师向学生介绍绘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如何构图、如何运用色彩、如何表现植物的立体感等。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绘画。 3. 艺术创作 学生开始绘画,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来描绘植物。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和画面的整体效果。4. 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完成绘画后,将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墙上。组织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和评价,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喜欢。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五)植物分类阶段(数学)1. 分类标准介绍 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学中的分类方法,如可以按照植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生长环境等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观察一些植物的图片,讨论可以用哪些标准进行分类。2. 分类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些植物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分类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分类完成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介绍他们的分类方法和结果。3. 数学思维拓展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例如:“如果我们要统计校园里有多少种不同颜色的花朵,应该怎么做?”“如果一棵大树的高度是 5 米,一棵小树的高度是 2 米,那么大树比小树高多少米?”通过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计数和测量能力。(六)总结与拓展阶段1. 总结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植物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学会了哪些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一种植物,并记录它的生长变化。可以用文字、绘画或照片的形式进行记录。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植物,了解更多关于植物的知识。3. 情感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爱护植物,保护环境。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植物保护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六、教学评估(一)科学方面1. 观察学生在实地观察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植物特征的观察能力和理解程度。2. 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表和课堂发言,了解他们对不同植物的认识情况。(二)语文方面1. 分析学生在描述植物时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词语的运用、句子的通顺程度和描述的准确性。2. 检查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他们的写作水平和对植物的认识深度。(三)美术方面1. 观察学生的绘画作品,评估他们的美术表现力、创造力和对植物形态、颜色的把握程度。2. 了解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认真程度。(四)数学方面1. 观察学生在分类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分类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2. 检查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回答情况,了解他们对计数和测量概念的掌握程度。七、教学资源(一)教材:2024 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二)教具:植物图片、实物、观察记录表、绘画工具、多媒体设备等。(三)文学资源:与植物相关的儿歌、故事、诗歌等书籍。 通过这样的跨学科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在认识植物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科学、语文、美术、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