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63 西亚 非洲(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63 西亚 非洲(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课时冲关63 西亚 非洲
一、选择题
如图是亚洲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的人种主要以黄色人种为主
B.图示地区的亚洲部分没有地中海气候分布
C.图中的石油产区向日本出口石油,夏季经阿拉伯海逆风逆水
D.B地区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该区域重要的农业区
2.A半岛所属板块为(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3.图示地区是世界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区,被称为“石油咽喉”的是(  )
A.霍尔木兹海峡 B.马六甲海峡
C.曼德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解析:1.D 2.B 3.A [第1题,图示地区为中东地区,中东地区主要为白色人种,A错误;中东地区在靠近地中海沿岸分布有地中海气候,B错误;中东地区向日本出口石油的路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在北印度洋存在季风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风的作用影响,北印度洋的表层海水东流,呈顺时针方向。冬季在东北信风的作用下,北印度洋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C错误;B地区为两河流域,也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其中两河是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是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当地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D正确。第2题,A半岛为阿拉伯半岛,属于亚洲,板块属于印度洋板块。第3题,图示为中东地区,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波斯湾的唯一出口是霍尔木兹海峡,该海峡是世界上石油运输最繁忙的海峡,被称为“石油咽喉”,A正确;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由于海运繁忙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被誉为“海上十字路口”的咽喉地带,B错误;曼德海峡位于亚洲阿拉伯半岛西南端和非洲大陆之间,连接红海和亚丁湾、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曼德海峡随之成为具有战略地位的重要海道,是世界最繁忙的海道之一,C错误;直布罗陀海峡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间,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门户,D错误。]
(2023·高考江苏卷)考古研究发现,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2200多年,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和农牧业扩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两个主要通道。如图为“欧亚大陆农牧业扩散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距今4 000多年以前,“草原之路”成为东西方农牧业扩散主要通道的原因是其(  )
A.地广人稀有利于东西方农牧业扩散
B.距离东亚和西亚农牧业中心位置近
C.与东西方农牧业中心生产条件相似
D.环境对东西方农牧业扩散的阻碍小
5.距今2200年以前,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据此,可推断出(  )
A.“草原之路”农业生产规模达到极限
B.河西走廊以东农业生产模式更加多样
C.中亚地区的适农生产区域整体向东移
D.西亚种植业规模超过畜牧业生产规模
6.早期农牧文明交融过程中,“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
A.人口扩散迁移 B.交通工具变化
C.文化语言交流 D.聚落规模扩大
解析:4.D 5.C 6.A [第4题,由图可知,欧亚“草原之路”,沿线没有高大的山脉,地势相对平坦,地理环境对东西方农牧业扩散的阻碍小,D正确;地广人稀,不利于东西方农牧业交流,A错误;由图可知,“草原之路”不是距离东亚和西亚农牧业中心位置近的路线上,B错误;由图可知,“草原之路”以畜牧业为主,而东亚农牧业中心为以种植业为主,其生产条件并不相似,C错误。故选D。第5题,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使得中亚地区的适农生产区域整体向东移动,C正确;由图可知,“绿洲之路”相比“草原之路”较近,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与“草原之路”农业生产规模达到极限关系不大,A错误;河西走廊以东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B错误;西亚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以畜牧业为主,只是在绿洲地区发展种植业,其规模较小,D错误。故选C。第6题,人口扩散迁移,是文化语言交流、聚落规模扩大的原因,所以“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的扩散迁移,A正确,C、D错误;交通工具变化不是其主要驱动力,B错误。故选A。]
(2024·四川资阳检测)读从乞力马扎罗山出发穿越非洲大陆三条路线图,完成7~8题。
7.图中三条路线能长时间欣赏到的相同景观是(  )
A.热带雨林 B.热带沙漠
C.温带草原 D.热带草原
8.图中西线经过一条两次穿越赤道的大河是(  )
A.刚果河 B.尼罗河
C.亚马孙河 D.赞比西河
解析:7.D 8.A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线从乞力马扎罗山开始,经过了热带草原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西线经过了热带草原气候区、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南线经过了热带草原气候区、热带雨林气候区(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所以三条线路都可以长时间欣赏到热带草原景观。第8题,刚果河位于非洲西部,主要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先后两次经过赤道,A正确;尼罗河只流经赤道一次,B错误;亚马孙河位于南美洲,不在非洲,C错误;赞比西河没有经过赤道,D错误。]
中新世为地质年代新近纪的第一个时期,开始于2 300万年前到533万年前。如图是中新世初期非洲主要湖泊的可能范围图。读图,完成9~10题。
9.如今刚果湖已经成为刚果盆地的一部分,由此推测刚果盆地的主要成因最可能是(  )
A.气候变化,湖水蒸发
B.地壳上升,河流切穿盆地西缘
C.地壳下沉,海水侵入
D.人类活动,大量引水灌溉
10.卡拉哈里湖如今已经演变成细长的沼泽带。下列有关该沼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沼泽面积季节变化不大
B.冬季有结冰期
C.7月沼泽面积最大
D.1月沼泽面积最大
解析:9.B 10.D [第9题,根据题目信息,刚果湖演变成刚果盆地可知,刚果湖的水大面积减少。而刚果湖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其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降水量非常丰富,水分蒸发量不可能超过降水量而使刚果湖演变为刚果盆地,A错误;由于刚果湖的面积减小,应该是湖水外溢,只有地壳抬升,河流切穿盆地西缘,使河水西流入海才会使刚果湖成为刚果盆地的一部分,B正确;地壳下沉,海水入侵会使湖面增大,C错误;该地降水量丰富,不可能大量引水灌溉,D错误。第10题,卡拉哈里湖位于南非高原,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终年气温较高,无结冰期,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所以沼泽面积季节变化大,A、B错误;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1月为湿季,降水多,所以1月沼泽面积最大,D正确;该地位于南半球,7月份为干季,降水少,沼泽面积小,C错误。]
(2024·宁夏吴忠检测)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月~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肥沃沉积物,因没有其他植被,可以直接在沉积物上种植。如图为埃及地理位置及境内尼罗河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古埃及尼罗河在每年6月~10月泛滥的原因是(  )
A.上游热带草原气候进入雨季
B.上游热带雨林气候降水过多
C.流经区域的地下水补给丰富
D.上游冰雪融水多,河流流量大
12.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该区域耕种期最有可能是(  )
A.1月~5月 B.6月~10月
C.11月~次年5月 D.1月~12月全年
解析:11.A 12.C [第11题,每年的夏秋季节,大概是6月~10月,由于尼罗河的重要支流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6月~10月属于湿季,河水骤增,挟带着大量的泥沙涌进尼罗河,这使得尼罗河下游每年都会定期泛滥,A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尼罗河的下游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地下水较少,故流经区域的地下水补给并不丰富,C说法不准确;河流流量大主要是因为上游地区在湿季降水多,D说法错误。第12题,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是北半球夏季,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生长旺盛。从材料可知,尼罗河在每年6月~10月泛滥,则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11月到次年5月,冬季为植物生长期。]
二、非选择题
13.(2024·53原创)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戈兰高地(如图)由许多古老的火山锥组成,海拔300~1 200米,海拔2 814米的黑门山是以色列唯一的滑雪胜地。其西侧沿西亚裂谷发育的约旦河,连接胡拉湖和太巴列湖。戈兰高地与相邻的约旦河的水资源为以色列提供了40%的用水,号称“中东水塔”。同时也是以色列重要的旅游胜地以及牛羊、水果、鲜花和葡萄酒产地。1951年以色列为了扩大农业生产,将胡拉湖及沼泽排干,20世纪80年代弃耕后,却产生了灾难性的生态副作用:表土流失,鼠害猖獗,外来草种入侵,下游的太巴列湖爆发大规模藻华。
(1)分析戈兰高地被誉为“中东水塔”的原因。
(2)戈兰高地瓜果飘香,花团锦簇,分析其农业发展的自然优势条件。
(3)描述弃耕的灾难性生态副作用。
(4)为解决排干胡拉湿地带来的环境问题,以色列进行了调水还湖工程,有人认为要完全恢复胡拉湖;有人认为把地下水水位抬高到与地表基本持平就可以了。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戈兰高地降水较多,西部有地形雨,黑门山高海拔处有季节性的积雪融水补给,西侧有裂谷发育,地下水丰富,水资源丰富。戈兰高地地势较高,是一些河流的水源地,故戈兰高地被誉为“中东水塔”。第(2)题,戈兰高地农业发展的自然优势条件可从土壤、水源、光照等方面分析。第(3)题,弃耕后灌溉停止,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变干,中东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导致表土流失;失去水面覆盖的干燥湖床表面容易生长杂草,利于老鼠筑穴;胡拉湿地变干,对太巴列湖的水源补给减少,同时净化水质的功能减弱,导致下游的太巴列湖水质恶化。第(4)题,不管是完全恢复胡拉湖,或是将地下水水位抬高到与地表基本持平,均可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利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海拔较高,来自地中海的水汽受到山地抬升,多地形雨;黑门山海拔较高处有季节性的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处在地质断裂带,地下水丰富。
(2)由火山锥组成,火山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水资源丰富,灌溉水源较充足;纬度低,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品质好;相对高度较大,水热差异明显,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弃耕后,土壤变干,风力侵蚀作用强,导致表土流失;干燥湖床表面容易生长杂草,利于老鼠筑穴;胡拉湿地变干,太巴列湖水源补给减少,水质恶化。
(4)赞同观点一:完全恢复胡拉湖有利于恢复生态多样性;美化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湖泊可以储备水资源,可支撑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赞同观点二:中东水源缺乏,水资源十分宝贵,可调用水量不足;胡拉湖位于上游地区,需逐级提水,工程难度大,成本高;中东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调水损耗严重。
14.(2023·高考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如图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
(1)指出埃塞俄比亚推广灌溉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2)说明埃塞俄比亚难以大规模引进灌溉农机具的社会经济原因。
(3)为培育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具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题,本题的思考逻辑是“改进灌溉技术→扩大种植范围,影响生长时间、季节,提高生产力水平→生产经营规模和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由材料可知,该国耕地中灌溉农田比例小,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推广灌溉技术后,该国在干季也能种植作物,从而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同时推广灌溉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该国经济发展。第(2)题,从社会角度看,埃塞俄比亚为发展中国家,科教发展水平低,人口文化素质低,灌溉农机具的使用能力低;没有建立农机具的维修服务体系,灌溉农机具的维修、保养困难。从经济角度看,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是经济支柱,以小农户为主,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薄弱,小农户购买灌溉农机具的资金不足,灌溉农机具运输不便,使用困难。第(3)题,主要从提高农民素质、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应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使用灌溉农机具的能力。政策支持方面,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购买、使用灌溉农机具;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灌溉农机具的市场需求量。
答案:(1)提高复种指数(干季也能种植),扩大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2)经济发展水平低,小农户购买灌溉农机具的资金不足;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灌溉农机具的使用能力低;交通不便、电力不足,灌溉农机具运输、使用困难;缺少农机具的维修服务体系,灌溉农机具的维修、保养困难。
(3)加强培训,提高农民使用灌溉农机具的能力;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购买、使用灌溉农机具;完善基础设施。课时冲关63 西亚 非洲
一、选择题
如图是亚洲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的人种主要以黄色人种为主
B.图示地区的亚洲部分没有地中海气候分布
C.图中的石油产区向日本出口石油,夏季经阿拉伯海逆风逆水
D.B地区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该区域重要的农业区
2.A半岛所属板块为(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3.图示地区是世界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区,被称为“石油咽喉”的是(  )
A.霍尔木兹海峡 B.马六甲海峡
C.曼德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2023·高考江苏卷)考古研究发现,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2200多年,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和农牧业扩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两个主要通道。如图为“欧亚大陆农牧业扩散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距今4 000多年以前,“草原之路”成为东西方农牧业扩散主要通道的原因是其(  )
A.地广人稀有利于东西方农牧业扩散
B.距离东亚和西亚农牧业中心位置近
C.与东西方农牧业中心生产条件相似
D.环境对东西方农牧业扩散的阻碍小
5.距今2200年以前,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据此,可推断出(  )
A.“草原之路”农业生产规模达到极限
B.河西走廊以东农业生产模式更加多样
C.中亚地区的适农生产区域整体向东移
D.西亚种植业规模超过畜牧业生产规模
6.早期农牧文明交融过程中,“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
A.人口扩散迁移 B.交通工具变化
C.文化语言交流 D.聚落规模扩大
(2024·四川资阳检测)读从乞力马扎罗山出发穿越非洲大陆三条路线图,完成7~8题。
7.图中三条路线能长时间欣赏到的相同景观是(  )
A.热带雨林 B.热带沙漠
C.温带草原 D.热带草原
8.图中西线经过一条两次穿越赤道的大河是(  )
A.刚果河 B.尼罗河
C.亚马孙河 D.赞比西河
中新世为地质年代新近纪的第一个时期,开始于2 300万年前到533万年前。如图是中新世初期非洲主要湖泊的可能范围图。读图,完成9~10题。
9.如今刚果湖已经成为刚果盆地的一部分,由此推测刚果盆地的主要成因最可能是(  )
A.气候变化,湖水蒸发
B.地壳上升,河流切穿盆地西缘
C.地壳下沉,海水侵入
D.人类活动,大量引水灌溉
10.卡拉哈里湖如今已经演变成细长的沼泽带。下列有关该沼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沼泽面积季节变化不大
B.冬季有结冰期
C.7月沼泽面积最大
D.1月沼泽面积最大
(2024·宁夏吴忠检测)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月~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肥沃沉积物,因没有其他植被,可以直接在沉积物上种植。如图为埃及地理位置及境内尼罗河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古埃及尼罗河在每年6月~10月泛滥的原因是(  )
A.上游热带草原气候进入雨季
B.上游热带雨林气候降水过多
C.流经区域的地下水补给丰富
D.上游冰雪融水多,河流流量大
12.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该区域耕种期最有可能是(  )
A.1月~5月 B.6月~10月
C.11月~次年5月 D.1月~12月全年
二、非选择题
13.(2024·53原创)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戈兰高地(如图)由许多古老的火山锥组成,海拔300~1 200米,海拔2 814米的黑门山是以色列唯一的滑雪胜地。其西侧沿西亚裂谷发育的约旦河,连接胡拉湖和太巴列湖。戈兰高地与相邻的约旦河的水资源为以色列提供了40%的用水,号称“中东水塔”。同时也是以色列重要的旅游胜地以及牛羊、水果、鲜花和葡萄酒产地。1951年以色列为了扩大农业生产,将胡拉湖及沼泽排干,20世纪80年代弃耕后,却产生了灾难性的生态副作用:表土流失,鼠害猖獗,外来草种入侵,下游的太巴列湖爆发大规模藻华。
(1)分析戈兰高地被誉为“中东水塔”的原因。
(2)戈兰高地瓜果飘香,花团锦簇,分析其农业发展的自然优势条件。
(3)描述弃耕的灾难性生态副作用。
(4)为解决排干胡拉湿地带来的环境问题,以色列进行了调水还湖工程,有人认为要完全恢复胡拉湖;有人认为把地下水水位抬高到与地表基本持平就可以了。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14.(2023·高考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如图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
(1)指出埃塞俄比亚推广灌溉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2)说明埃塞俄比亚难以大规模引进灌溉农机具的社会经济原因。
(3)为培育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具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