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冲关64 欧洲西部 两极地区一、选择题(2024·安徽安庆检测)波罗的海位于北欧,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海水易结冰,其表层海水形成环流。如图示意波罗的海位置。据此,完成1~2题。1.图中冰封期最长的海域是( )A.甲 B.乙C.丙 D.丁2.推测波罗的海表层环流方向及其形成因素是( )A.逆时针 极地东风B.逆时针 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C.顺时针 盛行西风D.顺时针 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2024·山西联考)加龙河位于欧洲西南部,发源于比利牛斯山东段,自东南向西北穿越西班牙和法国,最终注入大西洋的比斯开湾。加龙河全长647千米,支流很多,有运河连通地中海,使得法国船只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可以绕开直布罗陀海峡,在法国境内修建了50座水闸。如图为加龙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法国在加龙河上修建水闸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旅游景观B.增加降水量C.储蓄淡水D.调节径流量,保障通航4.人类工程是一把双刃剑,在获得巨大益处的同时,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这说明( )①人类获取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有时是相互冲突的 ②人类获取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不会产生冲突 ③人类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最优利用方案 ④人类获取各种服务不需要考虑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2024·皖北示范高中联考)研究表明,捷克摩拉瓦河某河段沿岸土地利用方式受到河流自然裁弯取直的影响。如图示意经历几次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该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据此,完成5~7题。5.当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其原因在于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沿岸的土地A.地下水位下降 B.土壤肥力提高C.土壤侵蚀减弱 D.土地沙化明显6.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后,摩拉瓦河下游( )A.径流量加大 B.含沙量减小C.盐度减小 D.径流量变化增大7.1999年后,该河段沿岸土地利用方式未再发生显著变化,可能是由于人类在( )A.下游发展养殖业B.河岸修筑防护大堤C.上游发展灌溉农业D.上游河段治理污染(2024·江苏苏州检测)2月28日,南极沃纳德斯基站附近出现了粉红色的“西瓜雪”。“西瓜雪”的形成是因为温度升高时,红色的微生物(极地雪藻)开始迅速生长所致。如图为南极地区示意图和“西瓜雪”景观图。读图,完成8~9题。8.“西瓜雪”不易在昆仑站出现,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降雪量少 B.紫外线强C.风力强劲 D.气温太低9.“西瓜雪”大面积出现会( )①增加对阳光的反射而降温 ②吸收大量太阳辐射而升温 ③引起南极生态系统的改变 ④扩大“西瓜雪”的生存空间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近年来,全球变暖使北极(海洋运输)航线的开通逐渐成为可能。如图示意计划中的北极航线(包括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据此,完成10~12题。10.东北航线、西北航线会合处N临近( )A.北冰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线B.欧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C.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D.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11.若北极航线开通,该航线( )A.可全年通航B.单位距离能源消耗较少C.不宜使用罗盘导航D.航行的船舶维护费用较低12.若北极航线开通,下列国家间海上航运受益最大的为( )A.中国—巴西 B.日本—英国C.越南—法国 D.美国—印度二、非选择题13.(2023·高考江苏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希腊萨索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萨索斯岛历史悠久,早期居民多从事农矿业;20世纪6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渐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材料二 图1为“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示意图”,图2为“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图”。图1图2(1)简述萨索斯岛古镇和新镇的空间分布特征。(2)分析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3)评价“双子镇”模式对萨索斯岛旅游业发展的影响。14.(2024·山东潍坊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极地海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和指示器。研究表明,低云(主要受当地海水蒸发产生的水汽控制)覆盖与北极海冰消融有相互促进作用。如图示意北极主要海域分布。(1)简述全球变暖对北极海冰的主要影响。(2)推测巴伦支海和波弗特海海冰覆盖率差异,并说明理由。(3)分析北极低云覆盖与海冰消融的相互促进作用机制。课时冲关64 欧洲西部 两极地区一、选择题(2024·安徽安庆检测)波罗的海位于北欧,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海水易结冰,其表层海水形成环流。如图示意波罗的海位置。据此,完成1~2题。1.图中冰封期最长的海域是( )A.甲 B.乙C.丙 D.丁2.推测波罗的海表层环流方向及其形成因素是( )A.逆时针 极地东风B.逆时针 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C.顺时针 盛行西风D.顺时针 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解析:1.A 2.B [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该区域位于欧洲北部,甲、乙、丙、丁四海域中,甲与丙、丁相比,甲海域相对封闭,西侧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阻挡,不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冰封期比丙、丁长,C、D错误;甲与乙相比,甲海域纬度高,温度低,所以甲海域冰封期最长,A正确,B错误。第2题,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南部盛行西风,北部盛行极地东风,波罗的海受西南风和东北风的影响,形成逆时针的表层环流。](2024·山西联考)加龙河位于欧洲西南部,发源于比利牛斯山东段,自东南向西北穿越西班牙和法国,最终注入大西洋的比斯开湾。加龙河全长647千米,支流很多,有运河连通地中海,使得法国船只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可以绕开直布罗陀海峡,在法国境内修建了50座水闸。如图为加龙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法国在加龙河上修建水闸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旅游景观B.增加降水量C.储蓄淡水D.调节径流量,保障通航4.人类工程是一把双刃剑,在获得巨大益处的同时,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这说明( )①人类获取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有时是相互冲突的 ②人类获取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不会产生冲突 ③人类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最优利用方案 ④人类获取各种服务不需要考虑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3.D 4.A [第3题,结合材料加龙河“有运河连通地中海,使得法国船只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可以绕开直布罗陀海峡,在法国境内修建了50座水闸”和示意图可知,加龙河与上游运河连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但加龙河上游与海洋高差较大,修建水闸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径流量,保障航运,D正确;修建水闸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旅游景观、增加降水量、储蓄淡水,A、B、C错误。第4题,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人类获取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有时是相互冲突的,为了可持续利用,就需要综合权衡,在不损害自然环境以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①③正确,②④错误。](2024·皖北示范高中联考)研究表明,捷克摩拉瓦河某河段沿岸土地利用方式受到河流自然裁弯取直的影响。如图示意经历几次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该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据此,完成5~7题。5.当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其原因在于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沿岸的土地A.地下水位下降 B.土壤肥力提高C.土壤侵蚀减弱 D.土地沙化明显6.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后,摩拉瓦河下游( )A.径流量加大 B.含沙量减小C.盐度减小 D.径流量变化增大7.1999年后,该河段沿岸土地利用方式未再发生显著变化,可能是由于人类在( )A.下游发展养殖业B.河岸修筑防护大堤C.上游发展灌溉农业D.上游河段治理污染解析:5.A 6.D 7.B [第5题,本题属于给出结果,要求阐释条件或原因,可用执果索因法进行分析,但所求的原因是“变化之处”,因此在解题中还应综合运用对比法。首先需要明确当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是由以牧草地为主转变为以旱地农田为主。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前,河道弯曲,河水易泛滥,沿岸低地被淹没时间长,不宜进行农耕,牧草地占比较高。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洪水下泄顺畅,不易淹没土地,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水位下降,利于发展旱地农业,牧草地占比下降,旱地农田占比提高。第6题,本题属于给出条件,要求阐释结果、影响或过程,适用由因导果法。分析时注意影响的客体是河流下游。牧草地占比下降,旱地农田占比提高,灌溉用水增多,拦截径流,枯水期径流量减小,A错;涵养水源能力减弱,灌溉水源汇入河流,将土壤中盐分输送到河流中,河流下游盐度增加,C错误;径流量变化增大,含沙量增大,B错、D对。第7题,本题属于给出结果,要求阐释条件或原因,可用执果索因法进行分析,但是还应配合使用逆向思维。河流发生裁弯取直,1999年之前该河段沿岸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1999年之后该河段沿岸土地利河用方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河流没有发生裁弯取直,人类活动妨碍了河流自然侵蚀和堆积,河岸修筑防护大堤,土地利用趋于稳定。](2024·江苏苏州检测)2月28日,南极沃纳德斯基站附近出现了粉红色的“西瓜雪”。“西瓜雪”的形成是因为温度升高时,红色的微生物(极地雪藻)开始迅速生长所致。如图为南极地区示意图和“西瓜雪”景观图。读图,完成8~9题。8.“西瓜雪”不易在昆仑站出现,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降雪量少 B.紫外线强C.风力强劲 D.气温太低9.“西瓜雪”大面积出现会( )①增加对阳光的反射而降温 ②吸收大量太阳辐射而升温 ③引起南极生态系统的改变 ④扩大“西瓜雪”的生存空间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8.D 9.B [第8题,由材料可知,“西瓜雪”的形成是因为温度升高时,红色的微生物(极地雪藻)开始迅速生长,说明其出现主要与气温有关,而昆仑站纬度高,气温更低,该藻类不适宜在昆仑站迅速生长。第9题,“西瓜雪”的出现使得部分地区的积雪呈现红色,白色的积雪反射太阳辐射作用强,部分地区积雪由于“西瓜雪”出现不再呈现白色,使得反射作用减弱,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地表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从而加速冰雪消融,引起南极自然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可能会引起南极生态系统的改变,①错误,②③正确。“西瓜雪”大面积出现,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增强,温度升高,部分积雪融化,积雪面积缩小,不会扩大“西瓜雪”的生存空间,④错误。]近年来,全球变暖使北极(海洋运输)航线的开通逐渐成为可能。如图示意计划中的北极航线(包括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据此,完成10~12题。10.东北航线、西北航线会合处N临近( )A.北冰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线B.欧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C.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D.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11.若北极航线开通,该航线( )A.可全年通航B.单位距离能源消耗较少C.不宜使用罗盘导航D.航行的船舶维护费用较低12.若北极航线开通,下列国家间海上航运受益最大的为( )A.中国—巴西 B.日本—英国C.越南—法国 D.美国—印度解析:10.D 11.C 12.B [第10题,根据图示和经纬度定位,N为白令海峡,它既是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分界线,又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第11题,北极航线只有夏季短暂时间能通航;北极航线浮冰较多,船只航行速度慢,单位距离能源消耗较多;浮冰冲撞船体,破坏船只,维护费用较高;北极地区磁场较强,不宜使用罗盘导航。第12题,从日本到英国通过北极航线比走其他航线距离近得多,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受益最大。]二、非选择题13.(2023·高考江苏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希腊萨索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萨索斯岛历史悠久,早期居民多从事农矿业;20世纪6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渐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材料二 图1为“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示意图”,图2为“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图”。图1图2(1)简述萨索斯岛古镇和新镇的空间分布特征。(2)分析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3)评价“双子镇”模式对萨索斯岛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解析:本题以萨索斯岛为材料,考查聚落以及旅游开发条件评价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镇多位于岛屿内部,多沿河流分布;新镇位于岛屿沿海地区。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可知,古镇传统建筑多坐北朝南,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坐北朝南利于采光;古镇传统建筑多依山而建,可以很好的利用山地地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筑物排列紧密,可以节省建筑空间;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镇传统建筑屋顶坡面较大,当地降水较多,利于排水;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当地为山区,便于就地取材。第(3)题,有利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岛屿古镇与新镇并存,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镇多为现代建筑,生活设施完善,能够提高旅游体验和舒适度,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新镇的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完善,能够提高旅游资源环境质量,提高游览价值;古镇为传统建筑,能够提供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不利影响:古镇配套设施和生活设施不完善,人口大量流失,不利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古镇人口流失,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答案:(1)古镇:多位于内部山区,沿河谷分布;新镇:多位于沿海。(2)建筑坐北朝南,利于采光;依山而建,利用山地地形;建筑排列紧密,节省土地;坡面屋顶,利于排水;石木建筑,就地取材。(3)新镇与古镇并存,增加旅游资源多样性,吸引更多游客;新镇的生活设施相对完善,提高旅游舒适度;新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提高旅游环境质量;古镇保留传统建筑风貌,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独特性;古镇人口流失,不利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14.(2024·山东潍坊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极地海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和指示器。研究表明,低云(主要受当地海水蒸发产生的水汽控制)覆盖与北极海冰消融有相互促进作用。如图示意北极主要海域分布。(1)简述全球变暖对北极海冰的主要影响。(2)推测巴伦支海和波弗特海海冰覆盖率差异,并说明理由。(3)分析北极低云覆盖与海冰消融的相互促进作用机制。解析:本题以极地海冰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第(1)题,极地海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和指示器。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升温,会导致极冰融化提前,封冻时间推迟,封冻期缩短;海冰的封盖范围减少,厚度降低。第(2)题,如图所示,巴伦支海与低纬海域连接通道宽阔,受低纬暖水的影响,海水温度相对较高;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水增温作用明显,水温较高,海冰覆盖率低。(或者反过来分析回答波弗特海与低纬海域连接通道狭窄,与低纬暖水交换不畅;无暖流注入,故水温较低,海冰覆盖率高)所以巴伦支海海冰覆盖率低于波弗特海。第(3)题,材料显示低云(主要受当地海水蒸发产生的水汽控制),随着海冰逐渐消融,海面蒸发增大,空气中水汽增多、水汽在低空冷凝形成低云,可见海冰的消融会促进低云的形成;对应的低云形成后,会吸收海面长波辐射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海面,为海面保温,延长了海冰的融化时间,促进海冰的消融,两者相互促进。答案:(1)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升温,提前且延长了海冰的消融期,推迟且缩短了冻结期,导致海冰的覆盖范围和厚度急剧下降。(2)巴伦支海海冰覆盖率低于波弗特海(或答波弗特海海冰覆盖率高于巴伦支海)。理由:巴伦支海与低纬海域连接通道宽阔,与低纬暖水交换畅通;北大西洋暖流注入,带来大量暖水,故水温较高,海冰覆盖率低。(或答波弗特海与低纬海域连接通道狭窄,与低纬暖水交换不畅;无暖流注入,故水温较低,海冰覆盖率高)(3)随着海冰逐渐消融,海面蒸发增大,空气中水汽增多、水汽在低空冷凝形成低云;低云吸收海面长波辐射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海面,为海面保温,延长了海冰的融化时间,促进海冰的消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64 欧洲西部 两极地区(原卷版).doc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64 欧洲西部 两极地区(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