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2《遵守规则》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2《遵守规则》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标题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遵守规则》教学设计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热爱且融入社会生活,形成自觉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热爱且融入社会生活,形成自觉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治观念:遵守社会规则中要自我约束、敬畏规则、遵纪守法。健全人格:提高自律能力,学会维护规则的技巧,增强改进规则的能力。 责任意识:增强责任心,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教学 重点 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
教学 难点 维护社会规则。
教学过程
导入 时政导入:铁路时评:向不文明乘车勇敢说“不7月29日,一女子乘坐从苏州开往南京的G7068次列车时发现自己座位被一男子占用,该男子正在使用座位的插座为手机充电。女子请求男子恢复原位,遭拒绝。男子非但不接受,还指责女子“一根筋”。最终在女子多次要求及工作人员介入后,去家园该男承离了座位。 思考:是什么支撑我们能勇敢说不
授新课 探究一:规则与自由 广场舞以其浓烈、热闹的文化气质,成为我国中老年群体最喜爱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但是,广场舞大妈因其跳舞时产生的噪音问题,近年来频繁遭到周边居民的投诉。这些大妈们热爱舞蹈,经常在公园、小区空地等公共场所聚集,伴随着高分贝的音乐翩翩起舞。然而,她们的这一行为却给周边居民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思考:广场舞大妈跳广场舞犯法吗?为什么?她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 教师:广场舞大妈跳舞时,若音乐音量过大,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噪声污染防治法》,面临警告或罚款。若大妈们占用城市道路或其他公共场所跳舞,可能违反《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也会受到法律处罚。 广场舞大妈应该控制音量和时间,避免噪声扰民。 遵守公共场所规定,不占用非跳舞区域。 尊重他人权益,共同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 笔记:①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②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 探究二:维护与改进规则 杨震黑夜拒金:东汉时有一名大臣名叫杨震,为官清廉,常向朝廷举荐人才。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曾受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思考:杨震的做法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学生: 教师: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即他律,又需要自我约束,即自律。自律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情境展示: 镜头一:在繁忙的街道上,红灯亮起,但行人却视若无睹,纷纷穿越马路,车辆被迫停下,交通陷入混乱。 镜头二:图书馆内,人们随意交谈,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有人甚至大声接听电话,完全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 镜头三:排队等候时,总有人试图插队,不顾及先来后到的顺序,引起其他排队者的不满和争执。 镜头四:公园里,游客无视垃圾分类的标识,将垃圾随手丢弃,导致环境脏乱,清洁工人忙碌不堪。 思考:这四个镜头说明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规则? 学生: 教师:我们应该发自内心敬畏规则。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回顾疫情大事:林某祥插队时引发排队群众不满。执勤民警(在警服外套穿白色隔离服)上前对其劝阻时,林某祥不仅不听劝阻,而且与其儿子林某彬共同殴打执勤民警,二人因涉嫌妨害公务罪,被依法予以刑事拘留。 思考:林氏父子刑满出狱后,对于规则可能又会有什么样的认识 如果当时接受他人劝阻,又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 教师: 严格遵守规则规定,不断自我反省 接受他人监督引导 实力日益强劲的中国越发重视对国内规则的变更。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规则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口增长势头过快,给土地、经济等造成巨大压力,国家推行计划生育。 材料二:由于人口总量增长的势头减弱,人口结构问题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加深,不利于经济发展。为此,国家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材料三: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并指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思考:1.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政策会做出调整? 2.大家能从人口政策的变化中,发现和规则有关的什么信息? 学生: 教师:从无到有——无用则废——不适则改 ①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 ②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 ③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活动:当礼让行人遇到中国式过马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车主: 行人: 行政部门: 提示: 车主 :遵守交规,遇行人过马路时减速、停车让行。 提高安全意识,不抢行、不闯红灯。 行人 :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不随意横穿马路。 过马路时专心,不低头看手机,确保自身安全。 行政部门 :加强交通法规宣传,提高公众交通安全意识。 对违法行为进行监管和处罚,维护交通秩序。 优化交通设施,如设置更明确的人行横道、信号灯等,提高道路安全性。 笔记: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板书 设计
课堂 检测 1.国庆节快到了,班上很多同学想出去旅游,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想去四川大熊猫基地看可爱的“国宝”,有的想去陕西黄帝陵祭奠“人文初祖”,有的想去甘肃莫高窟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出发前,老师要求大家搜集相关旅游地点的资料,尤其是要了解不同旅游景点应该遵循的规则。这是因为( ) A.不同景点的游客应该遵守旅游规则 B.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 C.对违反规则的行为,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规则就形同虚设 D.作为游客,了解旅游的相关规则,理解规则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更好旅游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规则的知识。 A:不同景点的游客应该遵守旅游规则只是陈述一个事实,而不是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 B: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中未涉及对违反规则的行为,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规则就形同虚设,故C不符合题意; D:老师要求大家搜集相关旅游地点的资料,尤其是要了解不同旅游景点应该遵循的规则,这说明作为游客,了解旅游的相关规则,理解规则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更好旅游,故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小静收集到以下素材,对此进行了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人生像微信朋友圈,你永远不知道身边哪个好友会成为下一个代购(指“杀熟”)——这启示我们要完善法律法规,净化网络新空间 B.“出门打不到车,滴滴叫车随叫随到;饿了不想做饭,美团来送饭……——说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重要学习工具和交往平台 C.“麻烦朋友们帮忙投个票”“转发信息,获得礼品一份”……——通过拼人脉、拼资源获胜,加深了朋友亲情间的感情,这种竞争很公平 D.为了捡到更多的垃圾,踩踏草坪,“抄近道”——目的是好的,但其破坏环境,不守规则是不值得提倡的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遵守规则相关知识。 A:体现的是在网络时代,人人能够参与信息发布,信息变得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故A说法错误; B:体现的是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故B说法错误; C:通过拼人脉、拼资源获胜,加深了朋友亲情间的感情,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故C说法错误; D:抄近道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虽然本意是好的,但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做到爱护环境,故D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D。 3.随着“醉驾入刑”和执法机关对酒后驾车处罚力度加大,“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逐渐被更多的司机接受并自觉践行。这表明,开车不喝酒是( ) ①对生命的尊重 ②需要我们将规则作为行动的准绳 ③对规则的敬畏 ④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表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尊重生命和遵守规则。 ①②③④:醉驾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是对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不负责任。所以开车不喝酒是对生命的尊重。“醉驾入刑”需要我们遵守规则,所以“开车不喝酒”被更多的司机接受并自觉践行,这是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表现,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4.在学校,我们既要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要时常检查自己的行为,反思我们的言行是否妨碍了他人。这说明( )。 A.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B.在公共生活中人们没有自由 C.服从公共生活的规则是一种被迫行为 D.公共生活的规则使人的生活变得不方便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遵守规则。 A:我们要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体现了他律;检查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体现了自律,结合所学知识,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故A符合题意; B:在公共生活中,我们享有法律规定之内的自由,故B说法错误; C:服从公共生活的规则应该是我们的自觉行为,故C说法错误; D:公共生活的规则保障了我们的自由,不是不方便,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