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发现生长》教学设计序号 项目 内 容1 教材分析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起始册,以小学生有系统、有结构的科学探究内容为学习主线,充分考虑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置了“走进科学”“观察与测量”“发现生长”“排序与分类”“地球与宇宙”5个单元,共13课。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材注重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内容设计以学生能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为主,重视学生的体验活动。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作为学习内容,如“校园里的植物”“校园里的动物”等,努力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本单元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共4课,分别是《我们周围的植物》《观察一棵植物》《植物是“活”的吗》《观察叶》。本单元通过观察植物,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感官观察、描述和记录的能力,激发学生亲近自然、关注周围生命的科学态度。第1课《我们周围的植物》是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教材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教材通过“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这个问题,引领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第二部分——探索,有两个活动,活动1“到校园里找一找,哪里有植物”,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寻找校园里的植物,初步了解植物生长的环境;活动2“观察这些植物,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旨在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认识植物的多样性;第三部分——研讨,有两个问题,问题1“我们周围生长着哪些植物?”旨在通过交流分享,认识更多的植物;问题2“它们生长在什么地方?”旨在通过研讨,知道植物生长的多样性。2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喜欢观察,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但他们的观察往往不够细致,缺乏有序性和目的性,容易忽视一些细节,缺乏科学观察的方法。他们虽然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对植物的生长环境、基本特征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准确、完整地描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培养他们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3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初步了解植物生长的环境和植物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指导下,能初步运用感官观察植物,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记录。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体之一,要爱护植物。4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植物生长的环境和植物的基本特征。5 教学难点 运用感官观察植物,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记录。6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校园植物分布图(或照片)、植物卡片、放大镜、学生观察记录表(每组1张)。7 教学内容概况 本课通过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生长的环境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在聚焦环节,教师通过提问“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索环节,教师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发现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基本特征;在研讨环节,学生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进一步认识植物;在拓展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植物,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8 教学过程8.1 聚焦 1.导入:(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校园一角,画面中有各种植物)同学们,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看到了树、花、草等)是的,这些都是植物,它们是我们周围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我们周围的植物》。(教师板书课题)2. 提问:你们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名称,如:松树、柳树、桃树、梨树、小草、菊花等)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植物,为接下来的观察活动做准备。8.2 探索 活动1:到校园里找一找,哪里有植物1. 过渡:同学们真棒,说出了这么多植物的名称。那么,这些植物都生长在哪里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到校园里去找一找吧!(教师出示校园植物分布图或照片,简要介绍校园植物的情况)2. 分组:请同学们按照小组的顺序,排好队,我们准备出发了。(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指定小组长)3. 观察:请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仔细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看看它们生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采摘植物,不要破坏校园环境)4. 记录:请同学们把观察到的植物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可以用图画或文字表示。(教师出示学生活动手册,指导学生如何记录)设计意图:通过实地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的生长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8.3 活动2:观察这些植物,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1.过渡: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很多植物。现在,我们来仔细观察这些植物,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吧!(教师出示放大镜,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植物)2. 观察:请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仔细观察植物的颜色、形状、大小、叶子、果实等特点,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用手触摸有毒的植物3. 交流: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4. 记录:请同学们把观察到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记录在活动手册上。(教师出示学生活动手册,指导学生如何记录)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通过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8.4 研讨 1.提问:我们周围生长着哪些植物?(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植物名称)2.追问:它们生长在什么地方?(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说出植物的生长环境,如:草地上、花坛里、大树下、墙角边等)3.提问:这些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说出植物的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叶子、果实等)4.追问:你们是怎么发现的?(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方法和使用的工具,如: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放大镜看等)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追问,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观察过程,整理自己的观察结果,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基本特征。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方法和使用的工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8.5 拓展 1.提问:植物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植物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提供食物和氧气等)2.追问: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植物?(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保护植物的方法,如:不采摘植物、不破坏校园环境、植树造林等)3.延伸:请同学们回家后,继续观察自己家里的植物或小区里的植物,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下次上课时与同学分享。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追问,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同时,通过延伸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观察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9 教学反思 在本次《我们周围的植物》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地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学生初步了解了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基本特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观察过程中,我过于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基本特征,而忽略了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和植物的重要性。这导致学生在拓展环节中对于如何保护植物和植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在观察过程中,我对于个别学生的指导不够及时和到位,导致个别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和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同时,我也需要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提升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我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