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授课内容 《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授课内容 新授课授课时间 45分钟课标解读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课标解读 行为条件为“结合实例”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 运动和变化之中;“说明”行为动词要求到达知识的了解程度。内容 拆分:哪些实例可以证明海洋和陆地是不断运动的。教材分析教材体系 本节内容位于初中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陆地和海洋》 第三节内容。教材结构 教材从“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分 别从表象到现象再到原理过渡。学情分析地理兴趣 学生们往往对大自然中的奇特景观充满兴趣,许多科幻电影和小说中 涉及到地球的未来变化,其中可能包括陆地与海洋的重大变迁。地理知识 初一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如大陆、岛屿、海洋等有一定的认 识,可能能够区分不同的陆地和海洋区域。但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地 壳运动等较为抽象的概念还比较陌,对于这些区域是如何形成和变化 的缺乏系统的知识。地理能力 初一年级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正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描述一些简单的 问题,但对于复杂的地形现象和地理问题,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 达和解释。教学目标1.通过地理资料,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考虑各种因 素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2.利用世界地图和区域地图,识别不同地区的海陆变迁特征,增强学生对全球不同 区域地理环境的认知。 3.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并运用大陆漂 移学说解释现象。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教学难点 运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现象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教学资源 地理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案例分析教学过程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新课 播放从古至今海陆历史变迁片段。 提问:大家通过看视频可以看出以前的大陆和现 在不一样,用一个词来形容便是“沧海桑田”那 大家知道嘛这个词,它也一定的地理依据的。 学社观看纪 录片 展示视频,吸 引学生兴 趣,增强学生 对地理的兴 趣,同时通过 欣赏美景,激 发学生对大 好河山的热 爱之情。新课 讲授 环节一:沧海桑田 【教师展示】沧海桑田的解释 “沧海桑田”出自古古书《神仙传》。传说 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 变成桑田。 字面意思是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原意指海陆 变迁。 (过渡)那是什么原因可以让沧海变成桑田、桑 田变成沧海呢 下面我们一起利用实例探讨海 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运动 【教师活动】展示喜马拉雅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 石图。 【教师提问】山脉上怎么会有海洋生物呢 只有 可能喜马拉雅地区之前是一片汪洋。那是什么力 量让其隆起呢 调动生活经 验,回答问 题。 学生调动兴 趣积极思考 跨 学 科 融 合,语文和地 理相结合。 利用生动案 例让学生了 解造成海陆 变 迁 的 原 因 。【教师活动】展示地壳运动的资料向学生拓展。 【教师总结】地壳运动能够造成海陆变迁。 2.海平面升降 【教师活动】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 由众多珊瑚岛组成。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 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海平面不断上升。马尔代 夫的许多岛屿面临着被海水淹没的威胁。 一些地 势较低的岛屿已经出现了海水侵蚀陆地、淡水资 源减少等问题。如果海平面持续上升,未来马尔 代夫的大部分陆地可能会消失。 【教师提问】大陆变成汪洋,这是由于水平面上 升造成的。 【教师活动】在一些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 森林的遗迹。这些古森林通常由已经石化的树木 组成,它们曾经生长在陆地上,但随着海平面的 上升或地壳的下沉,被海水淹没。例如,在中国 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发现了大片的古森林遗迹。 这些古森林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当时的 海平面比现在低,台湾海峡的部分区域还是陆地, 生长着茂密的森林。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这些森 林逐渐被海水淹没,形成了如今海底的古森林遗 迹 【教师总结】水平面的升降能够造成海陆变迁。 3 . 人 类 活 动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地势低平,有四分之一的土地 低于海平面。历史上,荷兰频繁遭受洪水灾害,海洋 的威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为了扩 大生存空间、保护国土安全以及发展经济,荷兰人开 始了大规模的围海造陆工程。荷兰的弗莱福兰省就是 完全由围海造陆形成的省份,其面积达到约2400平 方公里,为荷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过渡)既然海陆是会发生变化,那我们七大洲 四大洋是一成不变的嘛 如果发生变化,又是怎 学生根据地 图,小组讨 论思考 小组结合教 师展示资料 讨论并派小 组 代 表 回 答。 利用对比法 助 学 生 初 步 建 区 域 认 知 能力。 通过案例帮 助学生了解 海陆变迁的 原因。 根 据 学 生 熟 悉 的 亚 洲 作 为 切 入 点 学 习 其 他 大 洲。 引导学生分 析 这 些 事 件 中 海 底 地 形 所 起 到 的 作 用,加深对海 底 地 形 实 际 影响的认识么变化的呢 环节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下面展开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 变的吗 话题辩论。 正方、反方分别说明理由、依据。 【教师活动】安排小组分工任务。给出相关材料, 教师台下巡视,查看情况,解决问题。最后通过 小组汇报在进行州界重复,加强记忆。 (过渡)大家的想法很好,能够利用资料进行提 取总结,其实这个问题也困扰了很多科学家。其 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地质学家W.鲍威尔和气 象学家魏格纳。但在今天看来是魏格纳的观点正 确,我们一起来学习他是如何发现的呢 【教师活动】 初步察觉:在查看世界地图时,偶然发现大西洋两 岸的轮廓,尤其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 岸凹入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的 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 相反,巴西海岸的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都有一个 突出的部分与之相对应。这种惊人的相似性引起了他 的注意,使他开始思考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否曾 经是连接在一起 的 。 寻求证据:他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和古 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多领域寻找证据。例如,他发 现印度、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等存在一些 相同的动植物化石和相似的沉积地层;在中低纬度的 印度、非洲和澳大利亚都发现了冰川沉积物,按照现 在的地理位置这些地区不应该出现冰川,唯一的解释 只能是它们曾经都聚集在极地地区,后来才漂移到了 现在的位置。 理论提出: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在2亿年前,地 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 学生们展开 小组讨论, 然后分享自 己的想法。 学生根据教 师提供的资 料感叹科学 家提出学说 的不易。 进行情感升 华,初步建立 学生的人地 协调观。 讲述发现学 术的过程,培 养 学 生 的 科 学 探 究 精 神。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慢慢 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教师升华】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结语: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正是其敏 锐的观察力、大胆的想象力、严谨的求证态度、 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的体现。这些 科学探索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 前进的宝贵财富,激励着后来的科学家们继续探 索未知,为人类的知识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作业 布置 【作业布置】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大陆漂移学 说的主要内容,包括魏格纳的发现过程、学说的 主要证据、面临的质疑以及对现代地质学的影响 等方面。 通过绘制思 维导图,帮助 学生系统地 整理所学知 识,加深对大 陆漂移学说 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