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专项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与组成一、选择题1.我国为了解决华北、西北的缺水问题,实行了“南水北调”工程,这是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进行干预 ( )A.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 C.地下径流 D.蒸发【答案】B【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可以描述为:在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从海陆表面蒸发的水分,上升到大气中;随着大气的运动和在一定的热力条件下,水汽凝结为液态水降落至地球表面;一部分降水可被植被拦截或被植物散发,降落到地面的水可以形成地表径流;渗入地下的水一部分从表层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形式进入河道,成为河川径流的一部分。【解答】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我国的南水北调改变的主要是地标径流的环节。故答案为:B2.(2018八上·嘉兴期中)当今世界,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A.江河水、湖泊淡水、大气水B.江河水、冰川、深层地下水C.江河水、湖泊淡水、浅层地下水D.海洋水、冰川、浅层地下水【答案】C【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解析】【分析】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解答】根据分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故选:C3.(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一章 1.1 地球上的水(二))下列生物体内含水量最高的是( )。A.水母 B.仙人掌 C.干种子 D.人体【答案】A【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体内含水量的相关知识。【解答】生物体的含水量随着生物种类的不同有所差别,水母的含水量大为97%,草本植物为70%~85%,植物风干种子15%,人体含水量70%,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4.(2024八上·期末) 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A.海洋水 B.陆地水 C.大气水 D.以上全是【答案】B【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解析】【分析】被人类利用的最多的淡水资源是:河流水,湖泊水,浅层的地下淡水;【解答】 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陆地水;故答案为:B5.(2024八上·柯城期末)乌溪江引水工程(如图)是长江以南规模最大的引水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衢州南部地区55万亩农田严重干旱缺水的问题,它主要改变了图中水循环的环节(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解答】读图可知,图中①是降水,②是蒸发和蒸腾,③是水汽输送,④是地表径流。乌溪江引水工程是将乌溪江的部分水资源通过管道或者输水工程输送到衢州南部地区,改变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④,和其余选项无关,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6.(2022八上·定海期末)如图表示水循环中的海陆间循环,其中丙、丁分别表示陆地水和海洋水,则环节①表示的是( )A.水汽输送 B.径流 C.蒸发、蒸腾 D.降水【答案】A【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海陆间循环是最大的水循环,水循环的途径有降水,蒸发,植物蒸腾,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境;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的外因时地心引力和太阳辐射;【解答】 丙、丁分别表示陆地水和海洋水 ,所以①是水汽输送,把海洋上空的水汽运输到陆地上空;A正确;故答案为:A.7.(2022八上·温州月考)从温州自然灾害发生的历史趋势情况看,台风灾害是我市最为典型的自然灾害,台风引发的暴雨造成洪涝、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影响较为突出。从水循环的途径来看,台风登陆属于( )A.①蒸发 B.⑤地表径流 C.④降水 D.③水汽输送【答案】D【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①蒸发,②植物蒸腾,③水汽输送,④降水,⑤地表径流,⑥下渗,⑦地下径流;【解答】台风登陆属于水汽输送,它从海洋的上空来到大陆的上空;故答案为:D.8.(2023八上·上虞期末)根据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陆地淡水的主体是河流水B.地球上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C.为节约用水,可有洗脸水浇花D.在自然界中,海水和陆地淡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答案】A【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水循环【解析】【分析】①海洋水是咸水,是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地球上的淡水(包括陆地淡水和大气水)仅占总水量的2.53%,剩余的0.94% 是陆地咸水。②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及水的回收利用是保护和节约用水的三种主要方法。③水的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两个小循环和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实现了海洋水和陆地水之间的相互转化。【解答】A.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故A错误;B.从图中可知,海水占地球水储量的96.50%,故B正确;C.用洗脸水浇花实现了水的回收利用,是节约用水的途径,故C正确;D.在自然界中,海水和陆地淡水之间可以通过水的大循环进行相互转化,故D正确;故答案为:A。9.(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1.1 地球上的水 同步练习)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 )A.人工降雨,促进大气中的水汽输送B.植树种草,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C.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D.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径流的循环【答案】C【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解答】A、人工降雨影响的是降水环节,与水汽输送无关;且水汽的输送人类无法干预而改变;故A错误;B、植树种草增加蒸腾作用,但对于大气的水汽影响并不是很大;故B错误;C、径流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人类是能够改变的;故C正确;D、抽取地下水主要是为了利用水资源,并不会对地下径流有太大影响;故D错误;故答案为:C。10.(2023八上·义乌期末)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但地球上的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如图是地球上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和人口数量各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示意图,可见( )A.亚洲水资源总量最多,不存在水资源缺乏问题B.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是平衡的C.水是循环的,没有必要担心水资源不足D.亚洲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最少【答案】D【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解析】【分析】 地球上的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淡水资源有限;虽然亚洲的水资源最多,但是因为亚洲的人口众多,所以人均拥有的数量是最少的;【解答】A. 亚洲水资源总量最多,不存在水资源缺乏问题 ,错误;B. 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 ,错误;C. 水是循环的,没有必要担心水资源不足 ,错误;D.亚洲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最少,正确;故答案为:D.11.(2018八上·衢州期中)读“水循环示意图”,关于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对③的影响B.人工增雨会改变④的时空分布C.图中①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是降水D.植树造林种草会造成⑥的减少【答案】B【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解答】A、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改变了地表径流;故A错误;B、人工增雨是人为的降温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降水,改变了降水的形成;故B正确;C、图中①所表示的是水汽输送;故C错误;D、植树造林种草可以涵养水源,会增加地下径流;故D错误;故答案为:B。12.(2023八上·杭州期中)如图为水循环的示意图,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人工“地下暗河”从千岛湖引水入杭,作为杭州第二水源,“地下暗河”类似环节⑤B.水循环的环节②③①使陆地淡水不断得到补充,因此夏季风能到达的地区降水比较丰富C.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不均匀,南多北少;在时间分布上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欠缺D.通过水循环过程,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答案】A【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①降水,②蒸发,③水汽输送,④植物蒸腾,⑤地表径流,⑥地下径流【解答】A.通过人工“地下暗河”从千岛湖引水入杭,作为杭州第二水源,“地下暗河”类似环节⑥地下径流,A错误;B.水循环的环节②③①使陆地淡水不断得到补充,因此夏季风能到达的地区降水比较丰富 ,B正确;C. 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不均匀,南多北少;在时间分布上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C正确;D. 通过水循环过程,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D正确;故答案为:A13.(2020八上·长兴开学考)关于电解水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所用的水越纯净越好B.正负两极的气体体积比为2:1C.该实验说明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D.通过该实验可确定水由氢和氧组成【答案】D【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实验过程和原理分析即可。【解答】纯净水是绝缘体,而电解水的实验中,水的导电能力越强,反应则越快,因此实验用的水不能太纯静,故A错误;正极上产生氧气,负极上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之比为1:2,故B错误;实验中生成氧气和氢气,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C错误,D正确。故选D。14.(2023八上·义乌期末)如图是水电解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电解属于物理变化B.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C.水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答案】D【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根据对水电解过程的现象、结论的理解判断。【解答】A.水电解时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A错误;BD.根据化学式H2O可知,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B错误,D正确;C.水由水分子构成,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故C错误。故选D。15.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答案】A【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电解过程分析判断。【解答】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分解,即水分子先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即正确顺序为①②③④。故选A。16.(2023八上·杭州期中)如图是利用注射器进行电解水的创新实验,其中电极插入注射器筒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B.反应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小C.实验成功时,左边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约是右边的2倍D.检验气体时可将注射器内气体注入合适的容器中进行【答案】B【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A.水是绝缘体,普通的水能够导电是因为其中存在正负离子;B.溶质质量分数=C.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判断;D.根据气体的检验方法判断。【解答】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大正负离子的数量,进而增强水的导电性,故A正确不合题意;B.反应一段时间后,水分解质量减小,而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液的质量分数变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C.根据图片可知,左边与负极相连生成氢气,右边与正极相连生成氧气,则实验成功时,左边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约是右边的2倍,故C正确不合题意;D.检验气体时可将注射器内气体注入合适的容器中进行,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17.(2023八上·德清期末)图甲、乙是电解水的实验及电解时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从现象上分析:a、b试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B.从性质上分析: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从宏观上分析: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发生变化【答案】A【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氢气点燃检验。【解答】A:a试管与电源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氢气,b试管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1,故A正确。B: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B错误。C:电解水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C错误。D:水电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都没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故D错误。所以选:A。18.(2023八上·临平期中)水是生命之源,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①甲试管应该与电源的正极相连②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③甲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能燃烧④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答案】B【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1,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解答】 ①甲试管产生的气体多是氢气,应该连接在电源的负极,该说法不正确; ②甲、乙两试管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该说法正确; 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能燃烧,该说法正确; ④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该说法不正确。故选:B。二、填空题19.(2024八上·临海期末)下图表示水循环过程。(1)图中⑥代表的环节是 。(2)台风主要加强 (填图中数字)环节,给陆地带来强降水。【答案】(1)蒸发(2)④【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表示降水;②和⑥表示蒸发;④表示水汽输送;⑦表示地表径流。【解答】(1)图中⑥代表的环节是蒸发;(2)台风主要加强④水汽输送环节,能够给陆地带来强降水。故答案为:(1)蒸发;(2)④。20.(2023八上·拱墅期末)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写出字母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C 。(2)古诗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从水循环的角度理解,体现了 (填:甲、乙或丙)水循环。(3)修建水库主要改变了当地水资源在 上(填:时间或空间)的分布不均匀。【答案】(1)水汽输送(2)乙(3)时间【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1)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2) 水循环的过程:①海上水循环--海洋水经蒸发被带到上空再经降水过程返回海洋。它是大气降水的主体约占到降水总量的90%以上;②海陆间水循环--海洋水经蒸发到达海洋上空经水汽输送到达陆地上空经降水到达陆地表面然后经地表径流(江、河、湖、海)和地下径流(地下水)再返回海洋。它可以使陆地水不断的循环再生。③内陆水循环--陆地水经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被带到高空再经降水过程返还陆地。主要存在于内陆地区。(3)每年降水丰富的季节时水库可以将水储存起来,等降水贫乏的季节再开闸放水缓解旱情。【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C为水汽输送;(2)古诗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从水循环的角度理解,指的是海陆间水循环,即体现了乙水循环。(3)修建水库主要改变了当地水资源在时间的分布不均匀。21.(2024八上·诸暨月考)根据“水循环示意图”填空:(1)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被污染的海水会通过水循环的 (填字母,下同)环节进入大气,有可能通过 环节到全球上空,进而通过 环节污染全世界陆地。(2)浙江省是饮用水较为缺乏的地区之一,我们要珍惜保护水资源,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____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B.植树造林,涵养水源C.随手关闭水龙头 D.用洗漱过的水冲马桶【答案】(1)B;C;A(2)A【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1)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2)水资源的珍惜包括开源、节流和降需。【解答】(1)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被污染的海水会通过水循环的蒸发B环节进入大气,有可能通过水汽输送C环节到全球上空,进而通过降水A环节污染全世界陆地。(2)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导致河流水污染,观点错误,但符合题意。B.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有利于增加水资源,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C.随手关闭水龙头有利于节约用水,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D.用洗漱过的水冲马桶有利于节约用水,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2.(2023八上·杭州期末)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的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1) (选填”甲”或”乙”)试管中生成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应该接电源的 极。(2)如果该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mL,则生成氢气的体积为 mL。(3)电解水实验说明水由 组成。(4)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水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B.电解水反应是物理变化,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C.水电解后,产生的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分子个数比为2:1D.在加热的情况下,水也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答案】(1)甲;负(2)16(3)氢和氧(4)C【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在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为1:2【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的液面高于乙,说明甲中的气体体积小于乙,故甲中产生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与甲连接的A是正极,B是负极(2)电解水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为1:2,氧气的体积是8mL,则生成氢气的体积为16mL(3)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有氢和氧组成(4)A.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A错误B. 电解水产生了氢气和氧气,产生了新物质,故是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B错误C. 根据电解水的微观模型可以看出产生氢分子和氧分子个数比为2:1,C正确D. 加热的情况下 ,水不会分解,D错误故选C故答案为(1)甲 负 (2)16 (3)氢和氧 (4)C23.(2023八上·义乌月考)纯水导电能力很弱,电解水时常加入一些氢氧化钠增强导电性(氢氧化钠本身不会减少),以加快电解速度。小灵为探究影响电解水速度的因素做了如下实验,实验记录结果如表:实验编号 温度/℃ 溶液浓度 氢气体积/mL 收集20mL氢气的时间/s① 15 2% 20 54.0② 15 5% 20 36.2③ 30 2% 20 46.2④ 30 5% 20 t(水的电解信息: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会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1)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反映电解水速度的快慢。(2)对比①、③可得出结论 ,据此,对比实验②、④可知,实验④的时间t最有可能是 。A55.7 B.51.5 C.38.8 D.34.4(3)小灵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每组实验氢气的产生速度总是越来越快,请结合以上探究结果分析其中原因 。【答案】(1)收集20mL氢气的时间(2)当溶液浓度相同时,溶液温度越高,水电解速度越快;D(3)随着电解的不断进行,溶液温度升高,浓度不断增大【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水电解生成氢气,收集20mL氢气的时间越短,则电解水的速度越快;(2)①根据表格数据分析①③中哪个因素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②注意分析温度和浓度对水电解速度的影响即可。(3)随着水的电解,溶液浓度不断增大,据此分析反应速率增大的原因。【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本实验通过比较收集20mL氢气的时间来反映电解水速度的快慢。(2)①根据数据可知,①③中浓度相同,温度不同,那么得到结论: 当溶液浓度相同时,溶液温度越高,水电解速度越快 。②实验④比②中溶液温度高,浓度大,因此反应速度肯定会比②中快,即时间会比②中短,那么小于36.2s,故选D。(3)小灵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每组实验氢气的产生速度总是越来越快,其中原因:随着电解的不断进行,溶液温度升高,浓度不断增大。24.(2021八上·乐清月考)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B,则B是 ,b应接电源的 。(2)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毫升,则生成氢气的体积是 毫升。(3)该实验可以说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请书写其文字表达式: 。【答案】(1)氢气;正极(2)16(3)水 氢气+氧气【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氢气;(2)根据(1)中分析解答;(3)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从而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生成B的气体小于A,则B为氧气,A为氢气。若甲试管生成气体B,而b与试管甲相连,则b应接电源的正极。(2)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如果生成氧气体积为8毫升,那么生成氢气的体积为:8mL×2=16mL。(3)水在通直流电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气 。25.(2023八上·瑞安月考)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且处于不断的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1)图1为水循环示意图,请回答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是温州人民的“大水缸”,从文成珊溪水库调水到瑞安,主要是对 的改变。(2)图2是电解水简易装置,小科通过实验,知道水是由 组成,其中检验在阳极产生气体的方法是 。(3)课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对水的电解实验装置进行了创新改进(图3),对比图2和图3,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有哪些?(至少写出1条) 。(4)图4是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反应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填写字母)【答案】(1)地表径流/d(2)氢和氧;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气体,若复燃则为氧气(3)不接触氢氧化钠溶液,操作安全(4)bca【知识点】水循环;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改变,而原子不变。【解答】(1)水库的建立会改变地表的水流情况,所以对地表径流有影响。(2)电解水实验结论是水由氢和氧组成。因为氧气有助燃性,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氧气。(3)相较而言避免了与液体接触,操作更加安全。(4)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再组合成新的分子。三、实验探究题26.(2024八上·期末)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如图甲),与电池负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氢气,与电池正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氧气,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2:1。由这一事实可以推知,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两种气体中含有的分子的数量相同。用上面得到的结论分析,如图乙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水(液态)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试回答:(1)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 。(2)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 。(3)反应前原有氢气 mL。【答案】(1)氢气(2)两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3)6【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过程中氢气体积随反应的发生减小分析;(2)根据两线交点为恰好完全反应分析;(3)根据氢气和氧气反应的体积比为2:1分析。【解答】(1)横坐标表示氧气体积,实线随氧气的增加,气体体积减少,则说明为氢气剩余气体。(2)实线与虚线交点表示氢气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3)恰好完全反应消耗氧气体积3mL,氢气与氧气反应的体积比为2:1,则反应前原有氢气6mL.27.(2024八上·拱墅期末)水电解时,常会在水中加入一些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水电解过程中氢氧化钠本身不会变化),从而加快电解速度。为探究影响水电解快慢的因素,小乐做了如下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实验编号 温度/℃ 时间/秒 溶液浓度 氢气体积/毫升① 15 60 2% 22.2② 15 60 5% 33.1③ 30 60 2% 26.0④ 30 60 5% 38.9(1)本实验可以通过比较 来反映水电解的快慢。(2)若原先两个量筒中都装满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液面如图示,则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接线柱是 (选填“a”或“b”)。(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写影响因素)都会影响水电解的快慢。(4)结合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实验的进行各组产生氢气的速度将如何改变,并写出理由 。【答案】(1)相同时间收集氢气的体积(“收集相同体积的氢气或氧气所用的时间”亦可)(2)b(3)温度、溶液浓度(4)加快;随着水的电解,溶液浓度变大,电解速度加快。【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2)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进行分析;(3)根据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4)根据电解水实验进行时对溶液浓度的影响以及溶液浓度影响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1)本实验可以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收集的氢气的体积来反映水电解的快慢;(2)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以判断正极收集到的为氧气,其体积与氢气相比为1:2,故b接的是正极,收集到的气体为氧气;(3)由实验①③中的数据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电解的反应速率加快,由实验①②中的数据可知,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水电解的反应速率也在加快,故影响水电解的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溶液浓度;(4)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水被不断电解消耗,使得溶液的浓度增大,故反应速率加快。28.(2023八上·乐清期末)电解水的实验中,往往加入一定量的硫酸溶液增加水的导电性(硫酸本身不会减少),小科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研究影响电解水的速度的因素,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蒸馏水体积/毫升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加入10mL硫酸的质量分数 0 10% 15% 20% 25% 30% 35%收集到氢气体积/mL 20 20 20 20 20 20 20收集到氢气时间/秒 2648 1236 885 423 262 216 205(1)小科进行以上实验是研究 影响水的电解速度。(2)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判断电解水的速度。(3)小科在200毫升的蒸馏水中,加入10毫升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后,发现产生的氢气的速度越来越快,请结合以上探究结果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1)稀硫酸的质量分数(2)收集相等体积的气体需要的时间(3)随着水的减少,硫酸浓度越来越大【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2)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需要的时间越短,则生成氢气的速度越快;(3)注意分析水电解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即可。【解答】 (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只有硫酸的质量分数不同,则小科进行以上实验是研究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会影响水的电解速度。(2)本实验通过比较收集相等体积的气体需要的时间来判断电解水的速度。(3)小科在200mL的蒸馏水中,加入10mL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后,发现产生的氢气的速度越来越快,是因为随着水的减少,硫酸浓度越来越大。1 / 1(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专项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与组成一、选择题1.我国为了解决华北、西北的缺水问题,实行了“南水北调”工程,这是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进行干预 ( )A.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 C.地下径流 D.蒸发2.(2018八上·嘉兴期中)当今世界,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A.江河水、湖泊淡水、大气水B.江河水、冰川、深层地下水C.江河水、湖泊淡水、浅层地下水D.海洋水、冰川、浅层地下水3.(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一章 1.1 地球上的水(二))下列生物体内含水量最高的是( )。A.水母 B.仙人掌 C.干种子 D.人体4.(2024八上·期末) 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A.海洋水 B.陆地水 C.大气水 D.以上全是5.(2024八上·柯城期末)乌溪江引水工程(如图)是长江以南规模最大的引水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衢州南部地区55万亩农田严重干旱缺水的问题,它主要改变了图中水循环的环节( )A.① B.② C.③ D.④6.(2022八上·定海期末)如图表示水循环中的海陆间循环,其中丙、丁分别表示陆地水和海洋水,则环节①表示的是( )A.水汽输送 B.径流 C.蒸发、蒸腾 D.降水7.(2022八上·温州月考)从温州自然灾害发生的历史趋势情况看,台风灾害是我市最为典型的自然灾害,台风引发的暴雨造成洪涝、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影响较为突出。从水循环的途径来看,台风登陆属于( )A.①蒸发 B.⑤地表径流 C.④降水 D.③水汽输送8.(2023八上·上虞期末)根据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陆地淡水的主体是河流水B.地球上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C.为节约用水,可有洗脸水浇花D.在自然界中,海水和陆地淡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9.(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1.1 地球上的水 同步练习)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 )A.人工降雨,促进大气中的水汽输送B.植树种草,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C.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D.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径流的循环10.(2023八上·义乌期末)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但地球上的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如图是地球上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和人口数量各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示意图,可见( )A.亚洲水资源总量最多,不存在水资源缺乏问题B.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是平衡的C.水是循环的,没有必要担心水资源不足D.亚洲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最少11.(2018八上·衢州期中)读“水循环示意图”,关于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对③的影响B.人工增雨会改变④的时空分布C.图中①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是降水D.植树造林种草会造成⑥的减少12.(2023八上·杭州期中)如图为水循环的示意图,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人工“地下暗河”从千岛湖引水入杭,作为杭州第二水源,“地下暗河”类似环节⑤B.水循环的环节②③①使陆地淡水不断得到补充,因此夏季风能到达的地区降水比较丰富C.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不均匀,南多北少;在时间分布上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欠缺D.通过水循环过程,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13.(2020八上·长兴开学考)关于电解水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所用的水越纯净越好B.正负两极的气体体积比为2:1C.该实验说明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D.通过该实验可确定水由氢和氧组成14.(2023八上·义乌期末)如图是水电解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电解属于物理变化B.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C.水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15.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16.(2023八上·杭州期中)如图是利用注射器进行电解水的创新实验,其中电极插入注射器筒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B.反应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小C.实验成功时,左边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约是右边的2倍D.检验气体时可将注射器内气体注入合适的容器中进行17.(2023八上·德清期末)图甲、乙是电解水的实验及电解时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从现象上分析:a、b试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B.从性质上分析: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从宏观上分析: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发生变化18.(2023八上·临平期中)水是生命之源,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①甲试管应该与电源的正极相连②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③甲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能燃烧④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二、填空题19.(2024八上·临海期末)下图表示水循环过程。(1)图中⑥代表的环节是 。(2)台风主要加强 (填图中数字)环节,给陆地带来强降水。20.(2023八上·拱墅期末)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写出字母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C 。(2)古诗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从水循环的角度理解,体现了 (填:甲、乙或丙)水循环。(3)修建水库主要改变了当地水资源在 上(填:时间或空间)的分布不均匀。21.(2024八上·诸暨月考)根据“水循环示意图”填空:(1)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被污染的海水会通过水循环的 (填字母,下同)环节进入大气,有可能通过 环节到全球上空,进而通过 环节污染全世界陆地。(2)浙江省是饮用水较为缺乏的地区之一,我们要珍惜保护水资源,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____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B.植树造林,涵养水源C.随手关闭水龙头 D.用洗漱过的水冲马桶22.(2023八上·杭州期末)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的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1) (选填”甲”或”乙”)试管中生成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应该接电源的 极。(2)如果该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mL,则生成氢气的体积为 mL。(3)电解水实验说明水由 组成。(4)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水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B.电解水反应是物理变化,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C.水电解后,产生的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分子个数比为2:1D.在加热的情况下,水也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23.(2023八上·义乌月考)纯水导电能力很弱,电解水时常加入一些氢氧化钠增强导电性(氢氧化钠本身不会减少),以加快电解速度。小灵为探究影响电解水速度的因素做了如下实验,实验记录结果如表:实验编号 温度/℃ 溶液浓度 氢气体积/mL 收集20mL氢气的时间/s① 15 2% 20 54.0② 15 5% 20 36.2③ 30 2% 20 46.2④ 30 5% 20 t(水的电解信息: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会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1)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反映电解水速度的快慢。(2)对比①、③可得出结论 ,据此,对比实验②、④可知,实验④的时间t最有可能是 。A55.7 B.51.5 C.38.8 D.34.4(3)小灵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每组实验氢气的产生速度总是越来越快,请结合以上探究结果分析其中原因 。24.(2021八上·乐清月考)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B,则B是 ,b应接电源的 。(2)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毫升,则生成氢气的体积是 毫升。(3)该实验可以说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请书写其文字表达式: 。25.(2023八上·瑞安月考)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且处于不断的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1)图1为水循环示意图,请回答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是温州人民的“大水缸”,从文成珊溪水库调水到瑞安,主要是对 的改变。(2)图2是电解水简易装置,小科通过实验,知道水是由 组成,其中检验在阳极产生气体的方法是 。(3)课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对水的电解实验装置进行了创新改进(图3),对比图2和图3,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有哪些?(至少写出1条) 。(4)图4是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反应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填写字母)三、实验探究题26.(2024八上·期末)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如图甲),与电池负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氢气,与电池正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氧气,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2:1。由这一事实可以推知,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两种气体中含有的分子的数量相同。用上面得到的结论分析,如图乙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水(液态)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试回答:(1)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 。(2)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 。(3)反应前原有氢气 mL。27.(2024八上·拱墅期末)水电解时,常会在水中加入一些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水电解过程中氢氧化钠本身不会变化),从而加快电解速度。为探究影响水电解快慢的因素,小乐做了如下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实验编号 温度/℃ 时间/秒 溶液浓度 氢气体积/毫升① 15 60 2% 22.2② 15 60 5% 33.1③ 30 60 2% 26.0④ 30 60 5% 38.9(1)本实验可以通过比较 来反映水电解的快慢。(2)若原先两个量筒中都装满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液面如图示,则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接线柱是 (选填“a”或“b”)。(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写影响因素)都会影响水电解的快慢。(4)结合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实验的进行各组产生氢气的速度将如何改变,并写出理由 。28.(2023八上·乐清期末)电解水的实验中,往往加入一定量的硫酸溶液增加水的导电性(硫酸本身不会减少),小科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研究影响电解水的速度的因素,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蒸馏水体积/毫升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加入10mL硫酸的质量分数 0 10% 15% 20% 25% 30% 35%收集到氢气体积/mL 20 20 20 20 20 20 20收集到氢气时间/秒 2648 1236 885 423 262 216 205(1)小科进行以上实验是研究 影响水的电解速度。(2)本实验通过比较 来判断电解水的速度。(3)小科在200毫升的蒸馏水中,加入10毫升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后,发现产生的氢气的速度越来越快,请结合以上探究结果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可以描述为:在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从海陆表面蒸发的水分,上升到大气中;随着大气的运动和在一定的热力条件下,水汽凝结为液态水降落至地球表面;一部分降水可被植被拦截或被植物散发,降落到地面的水可以形成地表径流;渗入地下的水一部分从表层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形式进入河道,成为河川径流的一部分。【解答】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我国的南水北调改变的主要是地标径流的环节。故答案为:B2.【答案】C【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解析】【分析】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解答】根据分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故选:C3.【答案】A【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体内含水量的相关知识。【解答】生物体的含水量随着生物种类的不同有所差别,水母的含水量大为97%,草本植物为70%~85%,植物风干种子15%,人体含水量70%,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4.【答案】B【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解析】【分析】被人类利用的最多的淡水资源是:河流水,湖泊水,浅层的地下淡水;【解答】 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陆地水;故答案为:B5.【答案】D【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解答】读图可知,图中①是降水,②是蒸发和蒸腾,③是水汽输送,④是地表径流。乌溪江引水工程是将乌溪江的部分水资源通过管道或者输水工程输送到衢州南部地区,改变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④,和其余选项无关,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6.【答案】A【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海陆间循环是最大的水循环,水循环的途径有降水,蒸发,植物蒸腾,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境;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的外因时地心引力和太阳辐射;【解答】 丙、丁分别表示陆地水和海洋水 ,所以①是水汽输送,把海洋上空的水汽运输到陆地上空;A正确;故答案为:A.7.【答案】D【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①蒸发,②植物蒸腾,③水汽输送,④降水,⑤地表径流,⑥下渗,⑦地下径流;【解答】台风登陆属于水汽输送,它从海洋的上空来到大陆的上空;故答案为:D.8.【答案】A【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水循环【解析】【分析】①海洋水是咸水,是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地球上的淡水(包括陆地淡水和大气水)仅占总水量的2.53%,剩余的0.94% 是陆地咸水。②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及水的回收利用是保护和节约用水的三种主要方法。③水的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两个小循环和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实现了海洋水和陆地水之间的相互转化。【解答】A.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故A错误;B.从图中可知,海水占地球水储量的96.50%,故B正确;C.用洗脸水浇花实现了水的回收利用,是节约用水的途径,故C正确;D.在自然界中,海水和陆地淡水之间可以通过水的大循环进行相互转化,故D正确;故答案为:A。9.【答案】C【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解答】A、人工降雨影响的是降水环节,与水汽输送无关;且水汽的输送人类无法干预而改变;故A错误;B、植树种草增加蒸腾作用,但对于大气的水汽影响并不是很大;故B错误;C、径流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人类是能够改变的;故C正确;D、抽取地下水主要是为了利用水资源,并不会对地下径流有太大影响;故D错误;故答案为:C。10.【答案】D【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解析】【分析】 地球上的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淡水资源有限;虽然亚洲的水资源最多,但是因为亚洲的人口众多,所以人均拥有的数量是最少的;【解答】A. 亚洲水资源总量最多,不存在水资源缺乏问题 ,错误;B. 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 ,错误;C. 水是循环的,没有必要担心水资源不足 ,错误;D.亚洲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最少,正确;故答案为:D.11.【答案】B【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解答】A、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改变了地表径流;故A错误;B、人工增雨是人为的降温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降水,改变了降水的形成;故B正确;C、图中①所表示的是水汽输送;故C错误;D、植树造林种草可以涵养水源,会增加地下径流;故D错误;故答案为:B。12.【答案】A【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①降水,②蒸发,③水汽输送,④植物蒸腾,⑤地表径流,⑥地下径流【解答】A.通过人工“地下暗河”从千岛湖引水入杭,作为杭州第二水源,“地下暗河”类似环节⑥地下径流,A错误;B.水循环的环节②③①使陆地淡水不断得到补充,因此夏季风能到达的地区降水比较丰富 ,B正确;C. 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不均匀,南多北少;在时间分布上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C正确;D. 通过水循环过程,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D正确;故答案为:A13.【答案】D【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实验过程和原理分析即可。【解答】纯净水是绝缘体,而电解水的实验中,水的导电能力越强,反应则越快,因此实验用的水不能太纯静,故A错误;正极上产生氧气,负极上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之比为1:2,故B错误;实验中生成氧气和氢气,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C错误,D正确。故选D。14.【答案】D【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根据对水电解过程的现象、结论的理解判断。【解答】A.水电解时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A错误;BD.根据化学式H2O可知,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B错误,D正确;C.水由水分子构成,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故C错误。故选D。15.【答案】A【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电解过程分析判断。【解答】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分解,即水分子先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即正确顺序为①②③④。故选A。16.【答案】B【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A.水是绝缘体,普通的水能够导电是因为其中存在正负离子;B.溶质质量分数=C.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判断;D.根据气体的检验方法判断。【解答】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大正负离子的数量,进而增强水的导电性,故A正确不合题意;B.反应一段时间后,水分解质量减小,而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液的质量分数变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C.根据图片可知,左边与负极相连生成氢气,右边与正极相连生成氧气,则实验成功时,左边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约是右边的2倍,故C正确不合题意;D.检验气体时可将注射器内气体注入合适的容器中进行,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17.【答案】A【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氢气点燃检验。【解答】A:a试管与电源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氢气,b试管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1,故A正确。B: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B错误。C:电解水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C错误。D:水电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都没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故D错误。所以选:A。18.【答案】B【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1,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解答】 ①甲试管产生的气体多是氢气,应该连接在电源的负极,该说法不正确; ②甲、乙两试管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该说法正确; 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能燃烧,该说法正确; ④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该说法不正确。故选:B。19.【答案】(1)蒸发(2)④【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表示降水;②和⑥表示蒸发;④表示水汽输送;⑦表示地表径流。【解答】(1)图中⑥代表的环节是蒸发;(2)台风主要加强④水汽输送环节,能够给陆地带来强降水。故答案为:(1)蒸发;(2)④。20.【答案】(1)水汽输送(2)乙(3)时间【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1)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2) 水循环的过程:①海上水循环--海洋水经蒸发被带到上空再经降水过程返回海洋。它是大气降水的主体约占到降水总量的90%以上;②海陆间水循环--海洋水经蒸发到达海洋上空经水汽输送到达陆地上空经降水到达陆地表面然后经地表径流(江、河、湖、海)和地下径流(地下水)再返回海洋。它可以使陆地水不断的循环再生。③内陆水循环--陆地水经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被带到高空再经降水过程返还陆地。主要存在于内陆地区。(3)每年降水丰富的季节时水库可以将水储存起来,等降水贫乏的季节再开闸放水缓解旱情。【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C为水汽输送;(2)古诗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从水循环的角度理解,指的是海陆间水循环,即体现了乙水循环。(3)修建水库主要改变了当地水资源在时间的分布不均匀。21.【答案】(1)B;C;A(2)A【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1)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2)水资源的珍惜包括开源、节流和降需。【解答】(1)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被污染的海水会通过水循环的蒸发B环节进入大气,有可能通过水汽输送C环节到全球上空,进而通过降水A环节污染全世界陆地。(2)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导致河流水污染,观点错误,但符合题意。B.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有利于增加水资源,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C.随手关闭水龙头有利于节约用水,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D.用洗漱过的水冲马桶有利于节约用水,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2.【答案】(1)甲;负(2)16(3)氢和氧(4)C【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在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为1:2【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的液面高于乙,说明甲中的气体体积小于乙,故甲中产生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与甲连接的A是正极,B是负极(2)电解水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为1:2,氧气的体积是8mL,则生成氢气的体积为16mL(3)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有氢和氧组成(4)A.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A错误B. 电解水产生了氢气和氧气,产生了新物质,故是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B错误C. 根据电解水的微观模型可以看出产生氢分子和氧分子个数比为2:1,C正确D. 加热的情况下 ,水不会分解,D错误故选C故答案为(1)甲 负 (2)16 (3)氢和氧 (4)C23.【答案】(1)收集20mL氢气的时间(2)当溶液浓度相同时,溶液温度越高,水电解速度越快;D(3)随着电解的不断进行,溶液温度升高,浓度不断增大【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水电解生成氢气,收集20mL氢气的时间越短,则电解水的速度越快;(2)①根据表格数据分析①③中哪个因素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②注意分析温度和浓度对水电解速度的影响即可。(3)随着水的电解,溶液浓度不断增大,据此分析反应速率增大的原因。【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本实验通过比较收集20mL氢气的时间来反映电解水速度的快慢。(2)①根据数据可知,①③中浓度相同,温度不同,那么得到结论: 当溶液浓度相同时,溶液温度越高,水电解速度越快 。②实验④比②中溶液温度高,浓度大,因此反应速度肯定会比②中快,即时间会比②中短,那么小于36.2s,故选D。(3)小灵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每组实验氢气的产生速度总是越来越快,其中原因:随着电解的不断进行,溶液温度升高,浓度不断增大。24.【答案】(1)氢气;正极(2)16(3)水 氢气+氧气【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氢气;(2)根据(1)中分析解答;(3)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从而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生成B的气体小于A,则B为氧气,A为氢气。若甲试管生成气体B,而b与试管甲相连,则b应接电源的正极。(2)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如果生成氧气体积为8毫升,那么生成氢气的体积为:8mL×2=16mL。(3)水在通直流电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气 。25.【答案】(1)地表径流/d(2)氢和氧;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气体,若复燃则为氧气(3)不接触氢氧化钠溶液,操作安全(4)bca【知识点】水循环;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改变,而原子不变。【解答】(1)水库的建立会改变地表的水流情况,所以对地表径流有影响。(2)电解水实验结论是水由氢和氧组成。因为氧气有助燃性,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氧气。(3)相较而言避免了与液体接触,操作更加安全。(4)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再组合成新的分子。26.【答案】(1)氢气(2)两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3)6【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过程中氢气体积随反应的发生减小分析;(2)根据两线交点为恰好完全反应分析;(3)根据氢气和氧气反应的体积比为2:1分析。【解答】(1)横坐标表示氧气体积,实线随氧气的增加,气体体积减少,则说明为氢气剩余气体。(2)实线与虚线交点表示氢气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3)恰好完全反应消耗氧气体积3mL,氢气与氧气反应的体积比为2:1,则反应前原有氢气6mL.27.【答案】(1)相同时间收集氢气的体积(“收集相同体积的氢气或氧气所用的时间”亦可)(2)b(3)温度、溶液浓度(4)加快;随着水的电解,溶液浓度变大,电解速度加快。【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2)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进行分析;(3)根据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4)根据电解水实验进行时对溶液浓度的影响以及溶液浓度影响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1)本实验可以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收集的氢气的体积来反映水电解的快慢;(2)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以判断正极收集到的为氧气,其体积与氢气相比为1:2,故b接的是正极,收集到的气体为氧气;(3)由实验①③中的数据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电解的反应速率加快,由实验①②中的数据可知,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水电解的反应速率也在加快,故影响水电解的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溶液浓度;(4)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水被不断电解消耗,使得溶液的浓度增大,故反应速率加快。28.【答案】(1)稀硫酸的质量分数(2)收集相等体积的气体需要的时间(3)随着水的减少,硫酸浓度越来越大【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2)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需要的时间越短,则生成氢气的速度越快;(3)注意分析水电解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即可。【解答】 (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只有硫酸的质量分数不同,则小科进行以上实验是研究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会影响水的电解速度。(2)本实验通过比较收集相等体积的气体需要的时间来判断电解水的速度。(3)小科在200mL的蒸馏水中,加入10mL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后,发现产生的氢气的速度越来越快,是因为随着水的减少,硫酸浓度越来越大。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专项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与组成(学生版).docx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专项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与组成(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