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植被和土壤课时冲关25 植被一、选择题如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据此,完成1~2题。1.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2.③是香樟树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2024·海南海口·模拟)如图为世界某区域典型植被分布示意图,①②③④⑤代表五种不同的植被类型。完成3~5题。3.图示各植被类型分布区域中,年降水量最小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4.导致②④两区域自然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起伏 B.海陆位置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5.③区域植被( )A.形成受寒流影响较大 B.季相变化不明显C.普遍存在旱生结构 D.群落结构简单树木死亡后遗留下的枯立木、倒木、核桩等统称为粗木质残体,其通过涵养水源、释放养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老秃顶子山为辽宁省最高峰,发育第四纪冰期冻融形成的石海、石河等冰缘地貌,土壤覆盖率较低。如图示意老秃顶子山不同海拔自然带粗木质残体的吸水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6~7题。6.与针叶树相比,阔叶树粗木质残体( )A.木质较软 B.木质呼吸较慢C.缝隙较少 D.残体分解较慢7.对老秃顶子山当地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是粗木质残体能够较好吸收( )A.春季积雪融水 B.夏季暴雨C.秋季坡面径流 D.冬季地下水(2024·辽宁葫芦岛统考二模)吉首蒲儿根,种群极度稀少,仅在德夯流沙溪流沙瀑布下形成优势种群(湘西武陵山德夯风景区)。德夯为半封闭式“V”字形峡谷,深达数百米,谷内光照时间、温度和湿度均与外界有显著差异。根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其濒危级别达极危,繁殖和延续受到威胁。下表是德夯风景区气候特征以及吉首蒲儿根的生长环境。完成8~10题。年均气温 介于12—23℃之间,平均为17℃湿度 94%—96%土壤 黄红壤、pH值为6.8左右年降雨量 1 200—1 600mm全年日照 1 400h左右开花期 3-5月8.吉首蒲儿根生长需要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是( )A.阴暗高湿 B.地势崎岖C.土壤肥沃 D.光照充足9.导致吉首蒲儿根物种濒危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A.种子落水错失萌发条件B.开花期短结实率较低C.人为过度干扰生存环境D.瀑布环境传粉效率低10.下列对吉首蒲儿根的保护措施可行的有( )①组培快繁,建立苗圃 ②扩大人工种群③风景区实施封闭管理 ④建立种群信息库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2024·重庆渝中高三校考)以胡杨为建群种(即优势种中的最优者)的群落在维持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以及抑制荒漠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图示意黑河下游区域胡杨林天然植被群落,因离河岸距离变化引起的水分条件差异,使得植被和土壤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距河岸由近到远方向上表现出梯度变化的规律。盖度是指植物群落总体或各个体的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地表面积之比的百分数。据此,完成11~12题。11.关于该图描述正确的是( )A.灌木层的变化波动最大B.距河800米以外灌木层盖度极低C.草本层的变化波动最小D.距河800米处胡杨群落盖度最大12.胡杨群落灌木层植被主要的水分来源是( )A.地下水 B.河流C.灌溉水 D.降水二、非选择题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2),枝干或叶片上密密地覆盖有附生的苔藓植物。鉴于其生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很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图1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3)推测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及原因。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日本熊本县阿苏山的代表性观光胜地是一片富饶的草原(阿苏草原),上千年来该草原都是依靠人工维持的半自然草原。每年阿苏草原都会定期烧荒,很快新草就会破土而出,造就阿苏山大草原那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迷人景观。但一年一度的烧荒也面临诸多安全隐患,比如火势可能会蔓延到附近森林,盲目点火还会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左图为烧荒景观图,右图为阿苏草原位置示意图。(1)指出阿苏草原所在地气候和所对应的植被类型。(2)分析阿苏草原每年烧荒的时间及原因。(3)简析阿苏草原烧荒对草场自身的作用。(4)说明应如何确保烧荒安全。 植被和土壤课时冲关25 植被一、选择题如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据此,完成1~2题。1.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2.③是香樟树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解析:1.D 2.D [第1题,枫树属于温带落叶树种;冷杉属于针叶树种,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及非洲最北部的亚高山至高山地带;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树种;在垂直方向上草地应位于森林带之上。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故D正确,A、B、C错误。第2题,香樟树是亚热带常绿树种,四地中只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气候,D正确。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属温带气候,A、C错误。青藏高原为高原山地气候,典型植被为高山草甸,B错误。](2024·海南海口·模拟)如图为世界某区域典型植被分布示意图,①②③④⑤代表五种不同的植被类型。完成3~5题。3.图示各植被类型分布区域中,年降水量最小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4.导致②④两区域自然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起伏 B.海陆位置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5.③区域植被( )A.形成受寒流影响较大 B.季相变化不明显C.普遍存在旱生结构 D.群落结构简单解析:3.D 4.D 5.B [第3题,由图示轮廓可以判断,该地为非洲西部,图中①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区域为地中海气候;②为热带草原,分布区域为热带草原气候;③为热带雨林,分布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④为热带荒漠,分布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因此年降水量最小的是④。故选D。第4题,②热带草原分布区域的热带草原气候受信风带与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而④热带荒漠分布区域的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因此导致②④两区域自然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故选D。第5题,③区域植被为热带雨林,分布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几内亚湾暖流影响较大,A错误;热带雨林季相变化不明显,B正确;热带雨林普遍不存在旱生结构,C错误;热带雨林群落结构最为复杂,D错误。故选B。]树木死亡后遗留下的枯立木、倒木、核桩等统称为粗木质残体,其通过涵养水源、释放养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老秃顶子山为辽宁省最高峰,发育第四纪冰期冻融形成的石海、石河等冰缘地貌,土壤覆盖率较低。如图示意老秃顶子山不同海拔自然带粗木质残体的吸水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6~7题。6.与针叶树相比,阔叶树粗木质残体( )A.木质较软 B.木质呼吸较慢C.缝隙较少 D.残体分解较慢7.对老秃顶子山当地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是粗木质残体能够较好吸收( )A.春季积雪融水 B.夏季暴雨C.秋季坡面径流 D.冬季地下水解析:6.A 7.A [第6题,由材料可知,阔叶林树粗木质残体吸水速率较高,说明吸水的能力较强,持水能力较大。木质较软可以促使木质间形成较大缝隙,提高粗木质残体持水能力,A正确,C错误;木质呼吸快可以加速粗木质残体分解,促进孔隙的形成,利于持水,B错误;阔叶树所处的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较快,残体分解较快,D错误。故选A。第7题,据材料可知,粗木质残体在植被需水量大但缺水的时候起作用明显。老秃顶子山所在地区春季降水较少,加上冰缘地貌砾石覆盖度大,水分不易保留,粗木质残体可以拦蓄、吸持融雪水,促进植被的萌发,A正确;夏秋季节该地降水较多,植被生长水分充足,不需要粗木残体吸收水分,B、C错误;冬季辽宁地区植被停止生长,对水分需求量小,D错误。故选A。](2024·辽宁葫芦岛统考二模)吉首蒲儿根,种群极度稀少,仅在德夯流沙溪流沙瀑布下形成优势种群(湘西武陵山德夯风景区)。德夯为半封闭式“V”字形峡谷,深达数百米,谷内光照时间、温度和湿度均与外界有显著差异。根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其濒危级别达极危,繁殖和延续受到威胁。下表是德夯风景区气候特征以及吉首蒲儿根的生长环境。完成8~10题。年均气温 介于12—23℃之间,平均为17℃湿度 94%—96%土壤 黄红壤、pH值为6.8左右年降雨量 1 200—1 600mm全年日照 1 400h左右开花期 3-5月8.吉首蒲儿根生长需要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是( )A.阴暗高湿 B.地势崎岖C.土壤肥沃 D.光照充足9.导致吉首蒲儿根物种濒危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A.种子落水错失萌发条件B.开花期短结实率较低C.人为过度干扰生存环境D.瀑布环境传粉效率低10.下列对吉首蒲儿根的保护措施可行的有( )①组培快繁,建立苗圃 ②扩大人工种群③风景区实施封闭管理 ④建立种群信息库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8.A 9.C 10.B [第8题,结合材料中吉首蒲儿根的生长环境表中显示湿度94%—96%,全年日照1 400h左右,平均一天不足4小时可以看出,吉首蒲儿根生长需要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是阴暗高湿,A正确、D错误;瀑布下形成优势种群,主要对应的是高湿而非地势崎岖,B错误;黄红壤相对贫瘠,C错误。故选A。第9题,结合材料可以看出,其生长要求严苛,人类活动过度干扰生存环境,使吉首蒲儿根物种濒危,C正确;种子落水错失萌发条件、开花期短结实率较低、瀑布环境传粉效率低都是一直存在的现象或条件,并不会导致目前变为濒危的原因,A、B、D错误。故选C。第10题,对吉首蒲儿根的保护措施可行的有组培快繁,建立苗圃,扩大人工种群、建立种群信息库,①②④正确;风景区实施封闭管理不现实,③错误。故选B。](2024·重庆渝中高三校考)以胡杨为建群种(即优势种中的最优者)的群落在维持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以及抑制荒漠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图示意黑河下游区域胡杨林天然植被群落,因离河岸距离变化引起的水分条件差异,使得植被和土壤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距河岸由近到远方向上表现出梯度变化的规律。盖度是指植物群落总体或各个体的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地表面积之比的百分数。据此,完成11~12题。11.关于该图描述正确的是( )A.灌木层的变化波动最大B.距河800米以外灌木层盖度极低C.草本层的变化波动最小D.距河800米处胡杨群落盖度最大12.胡杨群落灌木层植被主要的水分来源是( )A.地下水 B.河流C.灌溉水 D.降水解析:11.B 12.A [第11题,据图推断草本层的变化波动最大,灌木层的变化波动较小,距河650米处胡杨群落盖度最大,A、C、D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距河800米以外,灌木层的覆盖度是零,因此覆盖度极低,故选B。第12题,胡杨群落灌木位于西北地区,降水较少,且距河远近不同灌木层呈现出覆盖度的不同,这是因为距河远近不同导致地下水的埋藏深度不同所致,A正确;从材料中可知,该处胡杨林地处黑河流域,位于西北内部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河流少且流量小,B、D错误;胡杨林属于天然植被群落,灌溉水和胡杨群落的灌木层植被无关,C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2),枝干或叶片上密密地覆盖有附生的苔藓植物。鉴于其生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很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图1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3)推测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及原因。解析:第(1)题,山顶苔藓矮曲林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山顶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所以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第(2)题,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山顶海拔高,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所以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且“矮曲”。第(3)题,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变化是自东向西升高,或分布高度自西向东降低。原因:山顶苔藓矮曲林是受山顶效应影响形成的,我国自东向西地势升高(或自西向东地势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随之升高(或降低)。答案:(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3)变化:分布高度自东向西升高(或分布高度自西向东降低)。原因:山顶苔藓矮曲林受山顶效应影响形成。我国自东向西地势升高(或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山顶苔藓矮曲林的分布高度也随之升高(或降低)。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日本熊本县阿苏山的代表性观光胜地是一片富饶的草原(阿苏草原),上千年来该草原都是依靠人工维持的半自然草原。每年阿苏草原都会定期烧荒,很快新草就会破土而出,造就阿苏山大草原那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迷人景观。但一年一度的烧荒也面临诸多安全隐患,比如火势可能会蔓延到附近森林,盲目点火还会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左图为烧荒景观图,右图为阿苏草原位置示意图。(1)指出阿苏草原所在地气候和所对应的植被类型。(2)分析阿苏草原每年烧荒的时间及原因。(3)简析阿苏草原烧荒对草场自身的作用。(4)说明应如何确保烧荒安全。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阿苏草原位于日本南部,结合气候界线可知,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第(2)题,由材料信息“每年阿苏草原都会定期烧荒,很快新草就会破土而出,造就阿苏山大草原那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迷人景观”可知,烧荒时间为冬末春初。此时,天气转暖,草原完全干枯,易于燃烧;早春,草还未发芽,烧荒不会危害嫩草的生长。第(3)题,烧荒对草场自身的作用,可以从草原的维护、提供肥料、杀死害虫病菌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烧荒前需要在草原和周边森林之间清理出隔离带;烧荒时还需要注意风向,应该在上风向点火;烧荒时应划出警戒区,加强安全巡逻;平时还需要加强防火常识的宣传教育等。答案:(1)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2)冬末春初(3月)。此时,天气逐渐转暖,草原完全干枯,易于燃烧;早春,草还未发芽,烧荒不会危害嫩草的生长。(3)当地水热充足,草原很容易向灌木过渡,逐步演变成森林;烧荒可以维持草原植被;烧荒可以减少有机物的积蓄,变为草木灰(矿物盐),成为刚发芽的嫩草肥料,确保新草破土而出;烧荒还可以烧死害虫病菌等,促进草的生长。(4)烧荒前,在草原和周边森林之间清理出隔离带;加强防火常识的宣传教育;烧荒时注意风向,应该在上风向点火;烧荒时应划出警戒区,加强安全巡逻等。(任答3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25 植被(原卷版).doc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25 植被(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