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27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27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课时冲关27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
如图为拍摄于昆明2月某道路一侧的景观照片,图中树木种植于多年前,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为省外引种,道路外侧的树木为附近引种,夏季两种树木外观差异不大。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紧靠机动车道树木和道路外侧树木所在原生自然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土壤  D.光照
2.关于紧靠机动车道和道路外侧的两种树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可能是樟树
B.道路外侧的树木可能是银杏树
C.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叶片宽而薄,多呈纸质
D.道路外侧的树木叶子呈针状,表面光滑,质地较硬
解析:1.B 2.C [第1题,从图文信息可看出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树叶落掉,而道路外侧树木所在原生自然植被却保持常绿。当地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热量充足,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引进树木落叶(不是人为原因)说明引进树木原生地冬季气温较低,植被是落叶阔叶林,因此导致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B正确;水分对植被的“常绿”或“落叶”影响小,如同在我国南方地区,台湾岛东部和西部降水东多西少,但都是常绿阔叶林,A错误;土壤、光照对植被的“常绿”或“落叶”影响小,排除C、D。第2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紧靠机动车道树木树叶掉落,而道路外侧树木所在原生自然植被却保持常绿,说明紧靠机动车道的是落叶阔叶林,道路外侧树木是常绿阔叶林。樟树是常绿阔叶林,A错误;银杏树是落叶阔叶林,B错误;落叶阔叶林叶片宽而薄,多呈纸质,C正确;针状树叶主要分布在寒温带,而当地位于亚热带,D错误。]
(2024·河北石家庄高三校考)植被通常被认为是减轻土壤表面侵蚀的关键因素,可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从而减轻风蚀。如图示意内蒙古中西部某区域2000年、2017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固沙量。据此,完成3~4题。
3.与高覆盖度草地相比,该区域每公顷林地固沙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林下地温高 B.林地生物量小
C.植株密度低 D.植株根系发达
4.推测2000-2017年林地固沙能力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水分减少 B.区域风力增强
C.土壤养分减少 D.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3.C 4.A [第3题,森林枝叶相对茂盛,遮挡阳光能力较强,到达地面的光照较少,且森林调节气温的能力较强,林下地温较低,A错误;林地枝叶较多,根茎较大,生物量较大,B错误;相对来说,近地面风沙活动较为强烈,高覆盖度草地生长结构较为紧凑,透风孔隙小,对风沙的阻挡作用更强,但林地植株密度低,离植株稍远处的沙子难以被固定,固沙量较小,C正确;植株根系发达,不是固沙量较小的原因,D错误。故选C。第4题,森林生长需要大量水分。土壤水分减少,则林地生长条件变差,林地的地上生物量及地下生物量减少,固沙能力下降,A正确;区域风力增强,则草地难以降低风速,固沙能力减弱,与图示草地固沙能力增强相矛盾,B错误;土壤养分减少是该时段林地固沙能力下降的结果,不是原因,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气温升高不大,不会使林地出现固沙能力出现明显下降,D错误。故选A。]
干旱区的荒漠植被在不同季节其生长水分利用来源有所不同。如图示意新疆艾比湖三种荒漠植被水分利用来源及比例。据此,完成5~7题。
5.荒漠植被在春季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是因为春季(  )
A.积雪融化量大 B.地表蒸发量小
C.山地降水增加 D.根系生长较慢
6.白刺和盐穗木在夏季会选择深层土壤水是由于(  )
A.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B.深层土壤水的温度较低
C.浅层土壤水含盐量较大
D.浅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大
7.梭梭利用地下水的比例最高,这样能(  )
A.满足夏季的生长需求
B.增大土壤水的季节变化
C.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
D.导致土壤水的水量减少
解析:5.A 6.C 7.A [第5题,新疆艾比湖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冬季风影响,冬季会出现降雪天气,导致地表积雪。春季气温回升,地表积雪融化,补给浅层土壤水,土壤水分增加。第6题,夏季,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浅层土壤水分含量极少。夏季干旱区土壤表层会出现盐渍化现象,导致浅层土壤水的含盐量较大。因此,白刺和盐穗木会选择吸收含盐量较小的深层土壤水,以促进生长。第7题,地下水比较稳定,受季节变化小。艾比湖地区的地下水埋深较深,可达到5 m。梭梭属于深根系植物,根系发达,因此在生长季节可吸收5米深的地下水,从而满足了不同季节的生长需求。]
我国某山地山麓地区湿润多雨。如图示意该山地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完成8~9题。
8.据图推断,土壤中有机碳(  )
A.含量与地形海拔高度呈正比
B.含量与土层呈反比
C.含量与生物种群数量反相关
D.含量与气温相关
9.该山地山麓地区,主要成土作用是(  )
A.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B.水热不足,植被覆盖率低
C.降水较多,淋溶作用强烈
D.矿物来源少
解析:8.D 9.C [第8题,结合图可知,在土层深度10—40cm时,含量不一定与地形海拔高度呈正比,A错;在海拔295m时,土层深度20-30cm和土层深度30-40cm中,含量和土层并不成反比,B错;上图并没有有关生物种群数量的数据,不能就此推断,C错;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在图中也可以看出海拔越高,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应地有下降趋势,因此可推断出含量与气温相关,D正确。故选D。第9题,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山麓地区有机碳含量会很高,但是上图显示海拔低的地区,有机碳含量低,A错,根据材料信息“我国某山地山麓地区湿润多雨”,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湿润区,水热不足,植被覆盖率低不符合题意,B错;根据材料以及所给出的图并不能得出该地矿物来源少的结论,D错;山地山麓地区湿润多雨,降水较多,淋溶作用强烈,C正确。故选C。]
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元宵”(图1)的原型是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 000米以上活动,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图2为霸王岭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10~12题。
10.在野外追踪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轨迹,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
A.1月,海拔1 000米以下
B.4月,海拔1 000米以上
C.7月,海拔1 000米以下
D.10月,海拔1 000米以上
11.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
A.天敌多,食物少
B.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
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
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
12.基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
A.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
B.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
C.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
D.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
解析:10.C 11.D 12.D [第10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11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4~10月为雨季。根据材料可知,海南长臂猿雨季时在低海拔区活动;4月和10月为雨季和旱季转换季节,活动轨迹不明确。第11题,设立自然保护区使生物多样性增多,热带季雨林面积增大,食物种类是增加的,天敌多少无法确定;全球变暖对低纬度地区影响不大,且病虫害对植物影响更明显;保护区内会有人工修建的道路,将长臂猿的栖息地分割,使其栖息地变得破碎,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第12题,使用基因技术主要是针对濒临灭绝的生物,根据材料可知,目前海南长臂猿的数量较多,没必要动用基因技术,A错误;道路建设会加快栖息地的破碎化,不利于海南长臂猿的保护,B错误;自然保护区内巡山过多会破坏其生存环境,人工驯化不利于野生动物野性的保护,C错误;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保护其栖息地,治理环境污染,严禁滥捕等措施比较合理,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24·江苏连云港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陇南位于西秦岭,是我国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个地形区交会区域。因中药材种类多,素有“天然药库”之称。陇南海拔2 400~3 500米的深山峡谷中的茂密竹林是我国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大熊猫从不冬眠,体态肥硕、憨态可掬,有黑白相间的外表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视力较差,但是听觉极为灵敏。
材料二 如图是陇南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1)分析大熊猫的体貌特征与其栖息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分析陇南地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的原因。
(3)紫斑牡丹是一种耐旱、耐寒、耐瘠薄,且综合效益高的植物。你是否赞成在陇南山区大力推广紫斑牡丹的种植?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大熊猫的体貌特征是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陇南深山峡谷海拔在2 400~3 500米,冬季较为寒冷,大熊猫肥硕的体态有利于其抵御低温,并且大熊猫不冬眠,厚厚的脂肪可以度过食物缺乏的冬季;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藏,躲避天敌;该地山地较多、森林茂密,发达的前后肢利于攀爬,可以获得食物以及躲避天敌;该地山高林密导致其视力较差,但是听觉较灵敏。第(2)题,分析该地区药材种类多主要从自然环境多样性角度描述,水平方向上,该地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个地形区交会区域,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垂直方向上,该地地势起伏较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第(3)题,紫斑牡丹适应性强,综合效益高。如果支持,主要从经济、社会角度描述,如规模化生产种植可以增加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如果反对,主要从生态角度描述,如大规模种植会使林地减少,造成水土流失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1)大熊猫栖息地为深山峡谷,冬季气温低,体型肥硕可以御寒;冬季山上竹林多积雪,大熊猫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藏,便于躲避天敌;陇南地区多山多树,大熊猫发达有力的前后肢,便于爬山和爬树;茂密的竹林光线很暗,又容易阻挡视线,导致大熊猫视力较差而听觉灵敏。
(2)垂直方向上,陇南位于我国三个地形区交会区域,地势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水平方向上,陇南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光照、气温、降水差异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物类型复杂多样,因而药材种类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
(3)赞成:陇南山区面积大,土层浅薄,土壤贫瘠,紫斑牡丹耐瘠薄,环境适应性强;经济收入高;增加就业。或不赞成:大规模种植紫斑牡丹会导致陇南地区土质疏松,植被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大熊猫生存空间受到影响;山区地势起伏大,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属于晋西黄土残源沟壑区,流域面积为38 km2,长约14 km,年降水量575.9 mm,年均水面蒸发量1 732.9 mm,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使得土壤水分成为限制该流域植被生长的重要条件。该流域植被主要为刺槐、油松、侧柏等乔木,以及丁香、连翘、胡枝子等灌木。考察中发现,丁香灌木林地9月0~13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整体较刺槐和油松林地高。如图示意蔡家川流域位置与范围。下表示意刺槐、油松和丁香林地的基本概况。
林地类型 刺槐 油松 丁香
林龄/年 26 26 26
平均胸径(地径)/cm 10.17 8.21 3.13
平均树高/m 9.45 8.56 2.15
郁闭度(覆盖度)/% 70 70 95
密度/(株·hm-2) 2 500 2 200 1 700
坡度/° 20 19 16
坡向 阳坡 阳坡 阳坡
海拔/m 1 180 1 090 1 100
(1)从气候角度,分析该流域7~8月为土壤水分积累期的原因。
(2)与刺槐和油松林地相比,分析丁香灌木林地土壤平均含水量整体较高的原因。
(3)有人建议,该流域的水土保持应以自然恢复为主,请提出支持该建议的依据。
解析:第(1)题,7~8月夏季锋面雨带到达,降水较多,虽然气温高,但是降水量仍然大于蒸发量,因此夏季是该流域主要的土壤水分积累期。第(2)题,从图中和表格中可以看出丁香主要种植区靠近河流下游,地势比较低,有利于地下水的汇集,同时,坡度是16°,比较小,可以减缓地表径流的速度,增加下渗,有利于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丁香的地径为3.13 cm,平均树高为2.15 m,都远小于刺槐和油松,故耗水量小于刺槐和油松。丁香属于是灌木植被,吸水能力远小于乔木,因此,储存在土壤中的水分多于乔木土壤中储存的水分。表格中可以看出,灌木覆盖度为95%,较刺槐和油松大,容易截留水分,减缓地表径流汇集,增加下渗,从而增加土壤的含水量。第(3)题,自然恢复就是不掺杂人为因素的干扰,自然恢复程度需要考虑该区域的地形、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劳动力和成本等人为因素,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可以减少人为干预,同时自然恢复有人为干预不能比拟的优势,如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减少对生态多样性的干扰,同时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相对较少,成本较低,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环境效益。
答案:(1)该地区7~8月锋面雨带到达(或进入雨季),降雨量大;虽然该时期气温高,蒸发旺盛,但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土壤水分以补给为主。
(2)丁香林地属于灌木林地,比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乔木)耗水量小;丁香林(灌木林)地比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乔木)植被覆盖率高,雨水容易被林冠层、枯枝落叶层等截留(拦蓄),有利于水分的下渗;丁香林地比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种植密度小,耗水少;丁香林地地形坡度小,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产生的地表径流少,降雨更多地渗入土壤。
(3)自然恢复投入的劳动力和资金少、成本低,当地的经济负担小;自然恢复形成的生态系统丰富、稳定,水土保持效果更好;该流域属于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课时冲关27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
如图为拍摄于昆明2月某道路一侧的景观照片,图中树木种植于多年前,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为省外引种,道路外侧的树木为附近引种,夏季两种树木外观差异不大。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紧靠机动车道树木和道路外侧树木所在原生自然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土壤  D.光照
2.关于紧靠机动车道和道路外侧的两种树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可能是樟树
B.道路外侧的树木可能是银杏树
C.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叶片宽而薄,多呈纸质
D.道路外侧的树木叶子呈针状,表面光滑,质地较硬
(2024·河北石家庄高三校考)植被通常被认为是减轻土壤表面侵蚀的关键因素,可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从而减轻风蚀。如图示意内蒙古中西部某区域2000年、2017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固沙量。据此,完成3~4题。
3.与高覆盖度草地相比,该区域每公顷林地固沙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林下地温高 B.林地生物量小
C.植株密度低 D.植株根系发达
4.推测2000-2017年林地固沙能力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水分减少 B.区域风力增强
C.土壤养分减少 D.全球气候变暖
干旱区的荒漠植被在不同季节其生长水分利用来源有所不同。如图示意新疆艾比湖三种荒漠植被水分利用来源及比例。据此,完成5~7题。
5.荒漠植被在春季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是因为春季(  )
A.积雪融化量大 B.地表蒸发量小
C.山地降水增加 D.根系生长较慢
6.白刺和盐穗木在夏季会选择深层土壤水是由于(  )
A.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B.深层土壤水的温度较低
C.浅层土壤水含盐量较大
D.浅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大
7.梭梭利用地下水的比例最高,这样能(  )
A.满足夏季的生长需求
B.增大土壤水的季节变化
C.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
D.导致土壤水的水量减少
我国某山地山麓地区湿润多雨。如图示意该山地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完成8~9题。
8.据图推断,土壤中有机碳(  )
A.含量与地形海拔高度呈正比
B.含量与土层呈反比
C.含量与生物种群数量反相关
D.含量与气温相关
9.该山地山麓地区,主要成土作用是(  )
A.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B.水热不足,植被覆盖率低
C.降水较多,淋溶作用强烈
D.矿物来源少
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元宵”(图1)的原型是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 000米以上活动,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图2为霸王岭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10~12题。
10.在野外追踪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轨迹,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
A.1月,海拔1 000米以下
B.4月,海拔1 000米以上
C.7月,海拔1 000米以下
D.10月,海拔1 000米以上
11.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
A.天敌多,食物少
B.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
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
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
12.基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
A.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
B.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
C.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
D.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
二、非选择题
13.(2024·江苏连云港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陇南位于西秦岭,是我国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个地形区交会区域。因中药材种类多,素有“天然药库”之称。陇南海拔2 400~3 500米的深山峡谷中的茂密竹林是我国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大熊猫从不冬眠,体态肥硕、憨态可掬,有黑白相间的外表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视力较差,但是听觉极为灵敏。
材料二 如图是陇南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1)分析大熊猫的体貌特征与其栖息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分析陇南地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的原因。
(3)紫斑牡丹是一种耐旱、耐寒、耐瘠薄,且综合效益高的植物。你是否赞成在陇南山区大力推广紫斑牡丹的种植?请说明理由。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属于晋西黄土残源沟壑区,流域面积为38 km2,长约14 km,年降水量575.9 mm,年均水面蒸发量1 732.9 mm,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使得土壤水分成为限制该流域植被生长的重要条件。该流域植被主要为刺槐、油松、侧柏等乔木,以及丁香、连翘、胡枝子等灌木。考察中发现,丁香灌木林地9月0~13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整体较刺槐和油松林地高。如图示意蔡家川流域位置与范围。下表示意刺槐、油松和丁香林地的基本概况。
林地类型 刺槐 油松 丁香
林龄/年 26 26 26
平均胸径(地径)/cm 10.17 8.21 3.13
平均树高/m 9.45 8.56 2.15
郁闭度(覆盖度)/% 70 70 95
密度/(株·hm-2) 2 500 2 200 1 700
坡度/° 20 19 16
坡向 阳坡 阳坡 阳坡
海拔/m 1 180 1 090 1 100
(1)从气候角度,分析该流域7~8月为土壤水分积累期的原因。
(2)与刺槐和油松林地相比,分析丁香灌木林地土壤平均含水量整体较高的原因。
(3)有人建议,该流域的水土保持应以自然恢复为主,请提出支持该建议的依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