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第17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讲义阶段特征:总体特征: 沉沦与探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不断高涨;中国近代化起步。具体表现:1.政治上:列强侵略不断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积极抗争并开展政治上的改良运动;传统封建体制逐渐崩溃,政治向近代化转型;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宗藩体制走向近代外交;中央逐渐衰落,地方势力逐步崛起;2.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资本涌入;中国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3.思想文化上:以救亡图存为主题,向西方学习,由器物上升到制度,不断深入;4.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深受西方文化传入影响,传统的社会生活及习俗逐步走向近代化。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事实,理解其性质及意义;2.认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努力及阶级局限性。近三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年份 试卷 考点2024 安徽卷 甲午战后有识之士探索救亡之路辽吉黑卷 20世纪初国人经济救国愿望浙江卷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023 全国甲卷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新课标卷 民主意识增强湖南卷 《辛丑条约》的影响天津卷 戊戌变法运动2022 全国甲卷 维新派变法策略的局限全国乙卷 维新派变法思想的特点浙江卷 严复思想的影响辽宁卷 戊 戌变法时期列强维护在华侵略权益高考命题趋势: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和变法运动是命题的重点,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影响考察的不多。情境多以评论性史料为主,强调对社会运动多维视角的分析和认识。高考备考建议:新教材在侧重点有所调整,对列强侵略的基本史实记忆要求增强,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略事件的核心史实记忆,同时强化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亡道路史实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注意民族工业兴起并初步发展。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线索:教学内容:考点1:戊戌维新运动考点2:义和团运动考点3:八国联军侵华及民族危机的加深教学过程:考点1:戊戌维新运动(结合选必1)(一)含义:指从1895年的公车上书到1898年的百日维新。它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二)背景:材料一 而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维新改良的人们放大了,洋务运动几十年陆续出现的变法议论终于一步一步转化为一场社会运动。——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材料三归纳为:(1)政治: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4)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具体为:①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者,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②其思想的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知识拓展: 早期的维新思想(1)历程:①中法战争之前,支持洋务派,投身洋务运动;②中法战争之后——与洋务派分道扬镳。(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3)思想主张:①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商战;③思想:主张西学。(4)影响:①从学科技到政治制度方面,启蒙作用;②为康、梁的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③局限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实践。问题探究: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怎样的救亡主张?为什么康有为要托古改制?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康有为《清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 历史纵横: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1891至1895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材料三 他(康有为)的家教和他的先生朱九江给他的教训,除预备他能应考试,取科名外,特别注重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及一般所谓经世致用之学。——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提示:(1)主张:立宪法、开国会,三权鼎立,实行君主立宪制。(2)原因:①根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②策略:封建势力强大,减小变法的阻力;③思想:当时儒家思想居正统地位;④个人:与个人经历、学识素养有一定的关系。知识拓展:(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背景:(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劳动力和市场)。(2)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2.概况:(1)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其原因:①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方便;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较快;③外商企业刺激明显,有利于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民族资本家来源:官僚、地主和商人。(3)企业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1866年,方举赞)、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1873年,陈启沅)、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1878年,朱其昂)。(4)企业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3.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世纪末或甲午中日战争后)(1)原因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根本原因)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主要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③民族危机严重,实业救国思潮兴起。(2)表现:①典型代表:光绪年间状元张謇“挂冠从商”,实业救国,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的荣氏企业(面粉厂);周学熙在唐山创办洋灰公司。②资本总额大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③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较快。④分布: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②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历史解释:1.近代工业:指使用近代机器生产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它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2.民族工业:民族工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由中国商人、地主和官僚等投资兴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狭义的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一般地说,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民族资本所办(民办)的企业,即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三)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1)背景:《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2)概况:1895年,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在京应试举人的“公车上书”。(3)结果:未送达御前,拉开维新运动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序幕。2.变法宣传:(1)宣传方式:报刊、学会、开办学堂,与顽固派论战。(2)代表人物及主张:3.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1898.9.21)(1)标志: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内容及作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四)结果:1.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 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这就是“戊戌六君子”。2.结果:颁布的变法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其余都被废止。(五)评价:材料一 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启蒙下跨出了一步,又从这个运动的失败中再向前跨出一步。在黑暗的旧中国摸索的爱国者们,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 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成随之而来,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也。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梁启超《康有为传》归纳为:1.积极:①政治上: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具有爱国性;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②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性);③思想上:推动新思想的传播,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启蒙性);④文化教育上: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问题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探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材料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提示:1.原因:(1)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很强大和破坏;(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①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经济、阶级、群众);②没有严密的组织;③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策略失误);④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措施密集、牵涉太广);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道路行不通。归纳综合: 晚清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趋势1.过程:2.趋势或特点:(1)学习西方的主体由地主阶级转变为资产阶级;(2)伴随民族危机加深而逐步深入;(3)对西方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4)学习西方的层次由器物上升到制度;(5)对待传统的态度由布新而不除旧转为既布新又除旧。高考真题练习:1.(2024·安徽卷)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9年(中国)。根据材料“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可知,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时期,广学会翻译《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异邦兴衰史,且不断获得传播,该现象体现了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意在探索救亡道路,应对民族危机,D项正确;“师夷之长技”是林则徐、魏源以及洋务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众普遍认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戊戌政变”废除了维新措施,不利于新学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训练:1.维新派认为,中国人如一盘散沙,因此推行变法,必以合群为始;而兴办学会,汇聚四方豪杰,又是讲求兴民权、开民智的最好途径。维新派意在强调( )A.维护民权是变法的最终归宿 B.通过革命活动挽救民族危机C.改良风俗壮大变法社会基础 D.进行组织建设凝聚变法力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人如一盘散沙,因此推行变法,必以合群为始”“而兴办学会,汇聚四方豪杰,又是讲求兴民权、开民智的最好途径”和所学可知,近代以来,伴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派认为解决中国人一盘散沙局面的关键在于变法,而变法的关键在于兴办学会,实现兴民权、开民智,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维新派强调的是进行组织建设凝聚变法力量,D项正确;变法的最终归宿是救亡图存,排除A项;维新派主张变法改革,非革命,排除B项;材料与改良风俗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选修内容:1.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择性必修1 P38-39页)(1)戊戌变法:①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成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2)清末“新政”:①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②新政开始后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③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3)废除科举:①1905年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②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4)颁布新学制:①1904年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②清政府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依据考试结果再分配相应官职。2.海关、关税: (选择性必修1 P94页)(1)关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2)海关: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晚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近半个世纪,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他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利益。3.近代城市: (选择性必修2 P62页)(1)鸦片战争后,沿海城市上海、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2)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3)近代城市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4.近代商业: (选择性必修2 P43页)①晚清时期,政府开始铸造银元;②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又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支行。③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④19世纪70年代,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其中较著名的有1872年开业的轮船招商局发行的股票和1876年开始筹办的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⑤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⑥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之后,广州、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5.交通: (选择性必修2 P70页)(1)铁路: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②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③当时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总里程数的90%以上。(2)轮船:①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②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③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中国近代水运业的开端)6.邮政: (选择性必修2 P72页)(1)古代:①中国的邮驿历史超过3000年。唐朝最盛时有水驿260个,陆驿近1300个,主要邮路7条,从事驿务的人员2万多名;②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到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2)近代:①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②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其业务范围包括收寄信函、明信片、包裹和办理汇兑等;③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人中国;④客邮是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邮政机构。1834年,英国人率先在广州开办邮局,法、美、德、俄、日等国也纷纷效仿。客邮的设立,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阻碍了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7.西医: (选择性必修2 P83-84页)(1)背景①近代以来,西医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取得很大成就。②17世纪,英国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③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④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2)概况:①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②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③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3)意义:①西医院校建立,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②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③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8.图书馆、博物馆: (选择性必修3 P81页)(1)图书馆: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2)博物馆: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②英国亚洲文会也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③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3)文物:中国中央政府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始于1906年颁布的《保存古物推广办法》9.学校教育: (选择性必修3 P77-78页)(1)发展:①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②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③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泽;④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⑤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1904)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⑥留学教育:①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吸引了来自异域的学生,这是留学教育的发端;②近代以后得到大力发展。1872-1875年,由容闳倡议,清政府分4批共120名赴美留学。(2)影响:①这一时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②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素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③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高考真题练习:2.(2023年浙江卷1月)1896年,盛宣怀上奏:“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设银行之议”“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对外贸易垄断 B.与外商争夺利权C.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D.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可知,盛宣怀打算创办银行,抵制洋行的经济侵略,与外商争夺利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垄断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抵制洋货,排除C项;民族工业在洋务运动后期就产生了,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练习:2.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其启动资本为白银500万两,分作5万股,先收股本250万两,由盛宣怀、严信厚等大股东认招,其余款项来自华商公开认募和户部的借款。该行成立伊始就被朝廷授予发行银元、银两的特权。据此推知,中国通商银行的经营模式最可能是( )A.私人商办 B.政府主办 C.中外合办 D.官督商办【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由盛宣怀、严信厚等大股东认招,其余款项来自华商公开认募和户部的借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商银行既有个人资本,又有政府的借款,因此应为官督商办,D项正确;材料中提到了户部的借款,排除A项;材料提到了大股东的资本占一半,还有华商公开认募,并非政府主办,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外国资本,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2:义和团运动(一)原因:(1)根本: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主要:反洋教斗争的兴起。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3)直接: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德国抢占胶州湾)(二)过程:(1)兴起:1898年10月,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提出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正式兴起;(2)发展:清地方官员先抚后剿,到1900年,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慈禧太后“招抚”,企图控制利用;(3)失败:1900年遭中外势力联合镇压,运动失败。(三)口号:扶清灭洋:(四)失败原因:(1)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2)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表现:①浓厚的迷信色彩具有落后性;②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③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④斗争手段和武器装备的落后。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材料一 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乱拳笔记》材料二 他们要消灭一切带“洋”字的东西,铁路、电线、机器、轮船等等都在捣毁之列,因为“机器工艺”为洋人“乖戾之天性所好”。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雷颐《走向革命 细说晚清七十年》材料三 万千来自下层社会的人们汇聚在神道观念之下,手执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勇敢地对抗帝国主义的火炮快枪,在这个过程中,愚昧会升华为悲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提示:(1)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2)评价:积极性:①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局限性:①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②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能力提升: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的异同高考真题练习:3.(2021年重庆卷)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答案】D【解析】由材料“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可知该报纸认为中国的被发现,上海的被占领,都意味着先进对落后的拯救,在宣扬西方文明的同时掩盖了侵略战争的实质,D项正确;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在于鸦片战争应该早一些发生,这是对中国历史的误解,排除A项;“全面评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认为中国就是落后保守的象征,鸦片战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没有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练习:3.1898年,山东境内的黄河发生大决堤,患及一百多万人;1900年,华北地区陷入大旱之中,受到自然灾害伤害的乡民纷纷把不幸归咎于外国人,甚至一部分士大夫也加入了他们的“灭洋”行动中。上述现象折射出,当时A.封建迷信根深蒂固,西方科学尚未传入B.小农经济异常脆弱,社会保障系统缺失C.列强侵略深入内地,中外民族矛盾激化D.晚清政府不得人心,精英群体加速分裂【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华北地区陷入大旱之中,受到自然灾害伤害的乡民纷纷把不幸归咎于外国人”,结合材料时间1898年,1900年,可知这一时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C项正确;“尚未传入”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社会保障系统缺失,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人民对清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3:八国联军侵华及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过程:(1)1900年6月10日,廊坊阻击战,第一批联军被迫退回天津。;(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3)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随后天津和北京失陷;(4)慈禧出逃并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议和。3.罪行:(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2)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4.东南互保:1.背景:①义和团运动兴起;②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2.内容: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3.性质:汉族地方大员聚众反清的运动。4.影响:①客观上保证南方安定;②中央的权力大为削减,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二)民族危机的加深1.《辛丑条约》的签订: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1901年9月与英、俄、日、法、意、美、德、奥匈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主要内容及危害:3.特点:(1)从内容上看: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2)从目的上看:《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4.影响:(1)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直接推动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3)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蓬勃发展;(4)地方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式微(东南互保)。归纳综合: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签订《天津条约》《北约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2)1894年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列强同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和趋势。(1)方式: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2)趋势: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3.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阶段特征: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②目的:打开中国市场,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服务;③参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从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从以欧洲为中心向两侧转移的趋势。(2)影响:消极性:(主要)①政治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经济上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造成近代中国的长期落后;③文化上传统文化遭到侵蚀,大量文物遭到破坏。积极性(建设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①政治上打破闭关锁国,外交观念近代化,融入世界发展潮流;②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③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并不断深化。高考真题练习:4.(2023年湖南卷)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材料“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明确规定“拳匪滋事杀害凌虐各国人民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以示“惩儆”,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罕见的科考现象,A项正确;此科考现象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无关,《辛丑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财政危机,排除B项;清末新政的教育措施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清末新政期间,新式学堂开始大量建立起来,我国近现代学校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变式练习:4.这是自庚子之变以来遇到的最大危机,北京的王公大臣“狼狈恐惧之状达到极点,犹如风声鹤唳使其胆寒。上自摄政王,下至小吏旗兵都不知所措,且皆不顾国家之命运如何,唯独担忧自家生命财产之安危,丑态百出,实勘悯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北京受到北伐的冲击极为严重 B.清政府的崩溃瓦解已在所难免C.国民革命的目标直至封建政府 D.太平军北伐对清政府威胁极大【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由材料信息中“庚子之变后”可知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这一危机应该是武昌起义,北京的满清势力已成惊弓之鸟,混乱不堪,只顾自己,不顾国家,这反映出清政府的崩溃瓦解已在所难免,B项正确;北伐是1926年,而材料时间是清王朝时期,排除A项;国民革命是在民国时期,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是在19世纪50-60年代,而材料的时间是在1900年(庚子之变)后,排除D项。故选B项。思维导图: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17讲 讲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