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变形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2《变形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变形记
班级: 姓名: 小组号: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
2.学习小说中的用语言、动作和心理对人物形象进行描写的方法,思考主人公“化虫”之后的遭 遇;
3.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小说中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手法,思考主人公“化虫”之后的遭遇。
难点: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 ·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 甲虫。”不知国别,不知地域,不知时代,也不知道是否经历了什么难以揣测的过程,一个年轻 男子从睡梦中醒来就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我们已经看多了人变动物、动物变人的书 籍、动画,比如聊斋、西游记、搜神记等等,我们只是把这种变化当成一种神异现象见怪不怪地 想当然,很少去探究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今天我们一起尝试着去发现作为现代人的格里 高尔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自己的变形。
(二)预习检测
检查学生课本上段落标注情况及句子勾画情况,带领学生简要梳理本课的故事情节。
(三)活动探究
探究一:分析格里高尔的人物形象。
1.试将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状况在表格中进行对比,并概括分析其形象特征。
生活状况 几方面的变形 人物特征
变形前 生活沉重、工 作艰辛、拼命 还债、养活全 家 ①生理变形:格里高尔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 己变成了一只臭虫。 ②心理变形:格里高尔是家和公司的挣钱机 器,他个人的内心无人关心,他无比渴望摆 脱沉重的生活。 ③人际关系变形:变成臭虫以后,跟社会、 家人之间的关系完全颠覆,让格里高尔得以 看到人际关系最阴暗的一面。 善良忠厚 有责任感 孤独无助 痛苦绝望
变形后 活动艰难、无 人理解、满身 创痛、亲人厌 弃
2.概括格里高尔形象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明确:格里高尔本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浓厚爱意的人,然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
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 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
探究二:为何格里高尔变成的是一只甲虫呢
提问:课文如何描写甲虫的 找出文本的依据。
明确要求:每人只说出一两点,找共性。
甲虫(外在形象) 格里高尔(内心、处境)
有厚重的壳 第一段:“他躺着.....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 背负沉重的生存压力(为家庭还债) 第五段:“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
腿多 第九段:“但现在取代它们的是许多条小细腿” 生活节奏快,繁忙 第四段:“成天在外奔波.从来建不起真正的友情”
病态不健康 第四段:“他发现发痒的地方满是白色小斑点” 容易生病,体质弱,处于亚健康状态 第八段:这儿那儿隐隐作痛、职业病是重感冒 第十九段:认为一点点不舒服一定能顶过去,用不着请假在家 休息
无法控制身体 第一段:“细腿无可奈何地舞动” 第九段:“它们不停地做着许多动作.极其痛苦 的乱蹬起来” 无助无力感、挣扎 第二十九段:“格里高尔怎么恳求都不管用...而且越跺越厉害”
胆小、容易惊慌 天天焦虑不安、担惊受怕 (被辞退、工作朝不保夕)
弱小、低贱、无足轻重无力 底层小人物,被任意轻贱的弱势者
总结:作者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将格里高尔的忙碌焦躁、卑微弱小的生活处境及内心的 状态通过具象、生动可感的甲虫形象展现。这是作者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的一种真实。
探究三: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从本质意义上讲,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意味着他人性的丧失,被异化为“非人”了。 甲虫的大身躯、小足显示出格里高尔不堪生活重负。甲虫行动缓慢,表明格里高尔对工作压力大, 生活紧张、频率快的强烈逆反。甲虫是笨拙、卑贱却又是自由的,是格里高尔的自卑心理和人生 理想的结合。甲虫有“甲”,是人际关系冷漠的反映,是潜意识中防范心理的反映,也是现代社 会人与人之间心理壁垒的映射。甲虫是弱小的,任人宰割的,反映出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掌 控、把握的恐惧。
探究四:结合全文情节,探究《变形记》这篇小说反映出怎样的主题。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提示:结合现代文学派表现主义文学来思考。
明确:作者通过对格里高尔异变前后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 性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异化”后的亲人之间的无情和冷酷。在人遭遇灾 难后,亲情漠然,更让人绝望,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你觉得“现代人的困境”指的是什么
明确:孤立绝望
①心理壁垒、怯懦逃避,孤独感;
②工作压力、生活重负,压抑感;
③人情冷漠、世态炎凉,陌生感;
④艰难无助、焦虑痛苦,放逐感。
拓展延伸:《促织》与《变形记》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试比较二者的异同。
(分层教学使用)
《促织》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但蒲松龄在无意间已隐约触及到了“人被异化”的问题,成名 之子作为人的时候没有价值,魂化为蟋蟀却有了价值,让这个山穷水尽的倒霉人家否极泰来。蟋 蟀原是玩物,而作品中人却成了可怜虫,任由蟋蟀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人与物间的不正常关 系正符合马克思所作的“异化”解释。
而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中表现主义的代表,是有意识地以变形手法,集中深刻地揭示了现代 社会中普遍的人成为非人,人被异化的现象。
两部作品虽相隔两百多年,却遥相呼应,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悲剧。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