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10《父母多爱我》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10《父母多爱我》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父母多爱我》教学设计
教学课时 课时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深入体会父母之爱的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日常的关怀、严格的要求、默默的付出等,增强对父母之爱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父母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包容心。 帮助学生掌握与父母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增进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全面认识父母之爱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增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真正从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教学方法 情感体验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角色扮演法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温馨的家庭视频,视频中展示父母与孩子一起玩耍、学习、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父母之爱的美好。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个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的哪些爱呢?” 引导学生思考父母之爱的表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父母多爱我。 (二)日常之爱,无处不在 回忆父母的日常关怀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父母每天为自己做的事情,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 “爱心日记”,记录下父母每天为自己做的一件小事,如准备早餐、送自己上学、关心自己的学习等。 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 “爱心日记”,讲述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父母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无处不在。 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爱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示父母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行为,如为孩子盖被子、给孩子擦汗、为孩子整理书包等。 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视频中父母的行为体现了哪些爱,以及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只要善于发现,就能体会到父母的爱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回顾成长中的父母之爱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孩子成长的视频,视频中展示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关爱和付出。 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个人思考,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体会父母的爱一直伴随着自己成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阶段回忆父母的爱,如婴儿时期、幼儿时期、小学时期等。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父母的爱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无处不在。 (三)深切之爱,感人至深 辨析疑惑,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示一个孩子对父母的一些行为感到疑惑,如妈妈总是把好吃的留给自己,爸爸总是对自己很严格等。 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视频中孩子的疑惑,以及父母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父母的一些行为可能让我们感到疑惑,但这些行为背后往往蕴含着父母的良苦用心和深深的爱。 分享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故事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故事。学生可以讲述自己生病时父母的照顾、遇到困难时父母的鼓励、取得成绩时父母的喜悦等。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分享自己小组中最感人的故事。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父母的爱是深切无私的,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明白每个故事中所蕴含的深深的爱。 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父母之爱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一些父母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感人场景,如为了给孩子治病不惜倾家荡产、为了孩子的未来努力工作等。 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个人思考,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爱,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父母之爱的伟大,激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 (四)理解之爱,换位思考 倾听父母的心声 教师播放一段录音,录音中是一位父母讲述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担忧和爱。 学生听后,进行个人思考,体会父母的感受和心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平时的行为是否让父母担心、自己是否理解父母的期望等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我们要学会倾听父母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感受和心情。 角色扮演,体验父母的角色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父母和孩子的角色,模拟一些亲子互动的场景,如孩子考试没考好、孩子想要买一件昂贵的礼物等。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和需求,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后进行反思,思考如果自己是父母,会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以及自己平时应该如何与父母沟通。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反思和体会,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换位思考是理解父母的重要方法。 理解父母的严格要求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示一些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场景,如要求孩子认真学习、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等。 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父母为什么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以及严格要求背后的爱。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父母的严格要求是一种爱,希望我们能够成为更好的人。我们要理解父母的严格要求,努力做到让父母放心。 (五)沟通之爱,增进理解 分析沟通障碍 教师展示一些亲子沟通中出现问题的案例,如孩子与父母吵架、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等。 学生观看案例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亲子沟通出现问题的原因。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亲子沟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缺乏理解、缺乏尊重、缺乏耐心等。 学习沟通技巧 教师介绍一些与父母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如倾听、表达、尊重、理解等。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沟通技巧。例如,当父母批评自己时,应该如何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应该如何尊重和理解父母的观点等。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掌握沟通技巧。 制定沟通计划 教师组织学生制定一个与父母沟通的计划,可以包括沟通的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 学生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父母的需求和感受,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和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计划中加入一些具体的行动,如给父母写一封信、为父母做一件小事等,以增进亲子关系。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沟通计划,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按照计划与父母进行沟通。 (六)感恩之爱,回报父母 激发感恩之情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感恩父母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一些孩子为父母做事情的场景,如给父母洗脚、为父母做饭、给父母送礼物等。 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个人思考,激发感恩父母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平时是否感恩父母、应该如何感恩父母等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感恩父母是一种美德,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制定感恩行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可以为父母做哪些事情来表达感恩之情。学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行动,如帮父母做家务、给父母按摩、陪父母聊天等。 每个小组制定一个感恩行动计划,包括行动的内容、时间、方式等。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按照计划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 分享感恩故事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为父母做事情的经历和感受。学生可以讲述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事情、父母的反应如何、自己的收获是什么等。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感恩父母的行动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父母之爱,也可以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成长和进步。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感恩父母的行动坚持下去,成为一种习惯。 (七)总结与拓展 总结回顾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父母之爱的表现形式、理解父母的方法、与父母沟通的技巧、感恩父母的行动等。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父母之爱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你将如何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理解父母、与父母沟通、感恩父母呢?”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思考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行动。 拓展延伸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件小事,如给父母倒一杯水、帮父母做一次家务等,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父母的反应。 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开展 “感恩父母” 主题活动,如制作感恩卡片、举办感恩演讲比赛、开展亲子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感恩父母的情感,增进亲子关系。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感恩父母、亲子关系的书籍和文章,如《弟子规》《爱的教育》《背影》等,让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体会父母之爱,学习如何与父母相处。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父母之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在行为上也有了一定的引导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可能是由于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缺乏自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