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简介

第一节气象灾害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点,了解影响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的移 动路径,培养区域认知能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
2.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水平2的要 求。
3.结合实例或材料,认识不同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 频繁发生的国家,加深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树立“环保意识”和“危机意识”,培养人地协 调观,达到水平2的要求。
4. 通过案例学习和探究活动,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针对特定灾害,提 出可行的防治措施,从而培养地理实践力,达到水平2、3的要求。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常见气象灾害的概念、分布及危害;说明气象灾害时空特征 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
分析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精彩课堂
一、洪涝灾害
【探究活动】学生自学教材本目内容,小组内讨论后回答: 1.何为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主要有哪些危害
2.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1.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 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 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洪涝 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此 外,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2.从气候因素看,洪涝灾害多发于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等。 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回忆起之前学过的知识点,并将其迁移到今天的学习中来。小组讨 论能够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展示资料】历史上洪涝灾害主要造成农业的损失。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洪 涝灾害损失的主要部分已经转移到城市,洪涝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城市沿江、滨 湖、滨海或依山傍水,有的城市位于平原低地,经常受到洪涝的威胁。与农村相比,城市的 人口和资产高度集中,灾害损失要大得多。
【实践探究】结合身边的城市,思考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是什么 如何防治
【学生回答】自然原因:暴雨,地势低平。人为原因:城市化发展使地表硬化,绿地减少, 下渗减少;排水系统不完善。
防治措施:加强天气预报。增加绿地面积;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海绵城市。
【过渡引入】每年给我国带来的损失居各种气象灾害第一位的是干旱。提问:什么是干旱灾 害 它有什么危害
二、干旱灾害
【探究活动】阅读教材本目内容,思考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干旱 其成因是什么
(2)干旱和旱灾有何区别
(3)旱灾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1)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 象。
干旱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常引起,常与全球范围内的大气波动有关。
(2)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一定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者经济损失,所以不是自然灾害。旱 灾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指降水异常偏少,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 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酿成灾害。
(3)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 世界上发生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知识落实】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 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教师讲解】我国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旱灾类型和灾情特点。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 几乎很少出现旱灾;半干旱区“十年九旱”;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 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 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 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探究活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
【学生回答】干旱对人类造成了损害,才称旱灾,如果干旱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 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旱灾。并且旱灾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关,人口越密集, 经济越发达,同样程度的干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雨水不多,年年 干旱或“十年九旱”,但由于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因此并不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探究活动】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点拨: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 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 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 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因此,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过渡】联合国曾经把台风列为气象灾害之首;寒潮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的气象灾害。下面, 我们一起了解这两种气象灾害。
三、台风与寒潮
【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台风与寒潮灾害的新闻资料及视频片段。学生自学教材完成下面 的表格。
台风灾害 寒潮灾害
概念
天气系统
多发季节
多发地区
影响我国的范围
危害
防御措施
设计意图
台风和寒潮灾害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相似性,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能够让 学生清晰地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综合思维的训练。通 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回忆,能够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让学生更加乐意去接受新知识。 【探究活动】阅读教材本目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台风的破坏力主要是由什么造成的
(2)台风会带来哪些危害
(3)台风是“百害而无一利”吗
【学生回答】(1)台风的破坏力主要是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具有突发性强、破坏 力大的特点。
(2)狂风可以吹翻船只,吹倒房屋,吹落高空物品造成人员伤亡。暴雨易引发洪涝灾害,
导致城市、村庄、农田、道路等受淹,甚至被冲毁。暴雨还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 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会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可能冲毁房屋和各类建 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以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台风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其带来丰沛的降水,可以缓解高温酷暑和旱情,增加水 库的蓄水量。
【探究活动】读教材图6.5然后讨论,台风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海上船只遇到台风时,是否 可以躲进台风眼里避难 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说出各部分的天气特点。
教师点拨:虽然台风眼处天气很好,但船只不可以躲进台风眼里避难。因为台风是一边旋转 一边前进的,也就是说台风眼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要想使船只始终保持在台风眼区是很难 办到的。更何况,台风眼四周有巨大的云墙和狂风恶浪,破坏力很强,船只很难安全进入台 风眼。所以,若遇台风,最好设法避开它,千万不要盲目往台风眼里闯。
【落实知识】
台风结构 外围大风区 旋涡风雨区 台风眼
位置 台风的外围部分 台风的主要部分,破坏力最大 台风的中心部分
气流和 天气 大风区临近时,云逐 渐增多加厚,气压下 降,湿度增加,风力 加强 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形成宽 达数十千米,厚8、9千米的 垂直云墙,产生狂风暴雨 台风眼盛行下沉气 流,天气晴朗而平 静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活动,课堂的氛围被激活。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也能自主学 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攻克本节课的重点。
课堂小结
【形成性评价】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知识进行逐一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布 置几道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将整堂课的学习思路理清,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而为接下来几节课的 学习奠定基础。习题环节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节课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教学研讨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在学习了前面气候的内容之后,本节课将 气候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同时,清楚地阐 述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 可分的。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打乱了教材本来的顺序,把台风和寒潮进行对比,洪涝和 干旱相对比,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较充分的讨论空间,有利于学生进 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 成功与喜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