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讲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讲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
目录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4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5
考点一 气象灾害 5
知识梳理 5
知识点1 洪涝灾害 5
知识点2 旱灾 8
知识点3 台风 11
知识点4 寒潮 13
知识点5 沙尘暴 16
核心突破 17
考点 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17
题型01 干旱 21
题型02 洪涝 21
题型03 台风 22
题型04 寒潮 23
题型05 沙尘暴 23
考点二 地质灾害 25
知识梳理 25
知识点 地震 25
核心突破 27
考点 滑坡和泥石流 27
题型01 滑坡 32
题型02 泥石流 32
考点三 海洋灾害 34
知识梳理 34
知识点 灾害性海浪和海啸 34
核心突破 35
考点 风暴潮 35
题型01 风暴潮 38
考点四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39
知识梳理 39
知识点1 遥感 39
知识点2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41
知识点3 地理信息系统 43
核心突破 44
考点 地理信息技术的选取技巧 44
题型01 地理信息技术的判读 46
热点应用 47
01 生物灾害 47
02 森林火灾 49
03 冻害 50
04 崩塌 51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考点提取
气象灾害 2024黑吉辽卷,19题,18分,以2023年2-3月北半球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距平图及2023年春季两次沙尘天气为情境,沙尘暴 2022浙江1月卷,27题,10分,以我国局部地区年降雪等日数线为情境,寒潮与雪灾 2022全国甲卷,37题,24分,以澳大利亚的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情境,沙尘暴
地质灾害 2024浙江1月卷,14题,2分,正确反映时间先后顺序的是,地震 2023福建卷,15-16题,6分,主要原因是 2013 年泥石流爆发前、图中PQ线示意的堆积体剖面结构最可能是,泥石流 2022海南卷19(2)题,6分,两地所在区域均位于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分析其自然原因,泥石流
海洋灾害 2023海南卷,19题,20分,据材料1分析该次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从地理位置角度分别说明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据材料2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风暴潮
地理信息技术 2024浙江1月卷,15题,2分,在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可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024北京卷,16(2)题,4分,说明6—8月需要重点关注的数据并绘制流域水情监测系统结构框图,地理信息技术 2024甘肃卷,14题,3分,开展该区域过去30年冰川面积变化研究的最佳方法为,遥感技术 2024广西卷,17(3)题,4分,列举地理信息技术在玉米迷宫从设计到运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地理信息技术
命题趋势::近三年高考题中考查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及风暴潮的成因和应对措施的频率很高,地理信息技术的考查频率增加。这部分知识的考查有增加趋势,气象灾害往往与气候和天气系统结合考查,地质灾害往往与内力作用、板块运动结合考查。
考点一 气象灾害
知识点1 洪涝灾害
一、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概念: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自然灾害的成灾必备条件:诱因:自然界异常变化;受灾体:人员、财产、资源等。
自然灾害的类型(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类):
①气象灾害:洪涝、旱灾、台风、寒潮、风沙等;
②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③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等;
④生物灾害:蝗灾、虫灾、生物入侵等。
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分析:
自然因素:自然灾害本身的强度大小。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
自然灾害的危害:
①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②带来各种间接的损失;
③影响社会安定和持续发展。
二、洪涝灾害
(1)洪涝: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看:多发于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因素 影响
气象因素 降水变率大,降水强度大,历时长,易形成雨水型洪涝灾害(如我国江淮地区受梅雨天气影响,出现长时间降水而形成的洪涝灾害)
冬季积雪多,春季气温回升快,短时间融水量大,易形成融雪型洪涝灾害(如我国西北地区)
入冬河流结冰时,或开春河流解冻时,冰凌阻塞河道,易形成凌汛(如黄河河套和下游河段、松花江流域)
河流因素 支流多,集水面积广,来水量大(如长江洪涝灾害的形成)
河道弯曲,河水流速慢,行洪能力差(如荆江有“九曲回肠”之称、淮河干流)
河流缺少入海口,洪水难以排泄入海(如海河、淮河)
地形因素 河流中上游落差大,来水快;中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水位易堆高形成洪峰
其他 植被:植被覆盖度低,涵养水源能力弱,水土易流失,强降水后,河流水位易上涨形成洪峰
土壤:前期,土壤中含水分较多,当出现较高强度降水时,由于土壤易饱和,降水绝大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汇入河流,导致河流水位上涨,形成洪峰
人为因素 影响
植被破坏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洪水或增大洪水发生概率
围湖造田 湖泊面积缩小,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弱
其他 占用河道,使河道变窄,抬高水位;占用分洪蓄洪区,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4)我国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
②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使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蓄水、排水能力减弱。
③大量河道、湖泊被淤塞、填埋,缺乏蓄洪、滞洪场所。
④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5)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
时空分布:我国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多发;易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
(6)危害
(7)洪涝防治措施
1)工程性措施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①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②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
③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对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2)非工程性措施
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宣传教育;实行防洪保险等。
知识点2 旱灾
(1)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旱灾。
(2)多发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干旱≠旱灾
我国严重的旱灾出现在东部季风区,而不是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关键是对“灾”字的理解,所谓“灾”,应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而我国西北地区的受灾体少,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受灾体,不能形成大的破坏,所以干旱地区不一定是旱灾严重地区。
(3)旱灾的成因
(4)旱灾的危害
(5)分布
世界: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我国: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很多地区不同程度地遭受旱灾。
①空间上: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②时间上:我国的干旱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6)我国旱灾的主要类型、分布及成因
旱灾类型 分布地区 旱灾成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春旱 东北和华北地区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 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返青时节,需水量大
伏旱 江淮地区 7、8月,雨带北移,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出现持续性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 作物生长、城市用水需求量大
夏秋旱 华南地区 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雨带北移,降水少 工农业用水量大
冬春连旱 西南地区 冬春季节,受云贵高原阻挡,阴雨天气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北部地区,而该地区降水少 农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大;水利设施不完善
思考1:东北与华北比,春旱程度弱
原因:纬度较高,春季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春季积雪融化,缓解旱情;春季地下冻土层融化,土壤墒情好;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
思考2:华北:旱灾频繁、严重
原因:①春季雨带位于我国南方,还未到达,降水少;
②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
③春播季节,农业需水量大;
④人口、城市稠密,生活生产需水量大;
⑤水污染、水浪费严重。
(7)防御措施
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
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
③保护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④营造防护林;
⑤改进耕作制度;
⑥跨流域调水。
知识点3 台风
(1)概念:在西北太平洋低纬度洋面上形成的,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
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名 称 热带低气压 热带风暴 强热带风暴 台 风 强台风 超强台风
中心附近 最大风力 6级~7级 8级~9级 10级~11级 12级~13级 14级~15级 ≥16级
(2)分布
全球约有30%的热带气旋生成于西北太平洋,而这些热带气旋中约有80%会发展成台风。
(3)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①较高的水温(26℃以上)
②源源不断的充沛水汽
③水平方向上一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垂直方向上一空气强烈辐合上升
台风的形成过程:
①热带或副热带海区,由于水面温度高,加热近洋面空气,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洋面气压降低,形成热带低压。
②热带低压形成后,外围空气水平方向不断向中心汇集上升,同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发生旋转运动。
③垂直方向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释放热量,促使气流进一步上升,底层气压进一步下降,气流旋转速度进一步加快,形成台风。
(4)台风结构
台风中心即台风眼,无风,晴朗
(5)我国台风灾害
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严重。
地区: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时间:多发于夏秋季节。
移动路径:
①西移路径:台风形成后,向偏西方向移动,主要影响海南、广东、广西。
②西北路径:台风形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主要影响台湾、福建、浙江。
③转向路径:台风形成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后转向向东北方向移动,对我国影响相对较小。
台风影响我国的时间表
时间 影响地区
01~04月 无
05~06月 中国杭州湾以南沿海
09~10月 主要在中国长江口以南地区
11~12月 珠江口以西地区偶尔受台风影响
(6)台风的利弊分析
不利影响(危害):
①狂风:吹倒房屋、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②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③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等
有利影响(益处):
夏季我国江淮地区伏旱,炎热干燥,台风带来的凉风起到消暑降温的作用;带来的雨水能缓解伏旱的不利影响,提供大量的淡水资源,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台风引起的潮水会将江河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吸引鱼群集聚,提高捕鱼量。
(7)台风防避措施
①加强台风监测与预报、预警;②加强宣传,提高人们防台抗台意识;③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船舶及时入港,做好防风措施;⑤加固建筑物;⑥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⑥加固门窗,从危险建筑物中撤离。
时间段 防避措施
台风来临前 收听天气预报,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
台风来临时 在岸上 听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
在海上 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
不能及时靠岸 “停” 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航行
“绕” 根据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影响的范围适当改变航线,绕道而行
“穿” 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通过
台风袭击时 外出的人 应该尽快回家
室内的人 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以免被强风刮破的窗户碎片划伤
强风过后不久 “台风眼”过境控制的地区上空,天空变得晴朗,风也暂时停止,此时切勿以为风暴已结束而放松警惕,因为台风很快会再度来临
知识点4 寒潮
(1)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降温、暴风雪、霜冻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时空分布
世界: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我国: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秋末冬初及冬末春初最多,隆冬反而较少),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3)影响我国的寒潮路径:
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
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
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4)我国寒潮影响范围
寒潮主要影响我国哪些省份?
除西藏、云南、台湾和海南等省份外,其余省份均受寒潮影响。
寒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受寒潮影响,我国不同地区都会出现剧烈降温,并伴随大风、雨雪现象,但由于区域环境不同,其影响地区的表现也有一定差异,列表如下:
影响地区 表现
西北及黄土高原 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
内蒙古高原 大风、暴雪、低温,易引发雪灾
华北、江淮地区 大风、雨雪交加,沿海出现风暴潮
东北地区 大风、大雪天气
长江以南地区 寒风、冻雨天气
(5)寒潮危害
寒潮的有利影响:①冷空气南下,有利于地表交换热量;
②大规模的雨雪天气,缓解旱情(缓解冬旱、春旱);
③雪水氮化物含量高,能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
④低温,天然的杀虫剂;
⑤大风,带来风力资源。
(6)防避措施
①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②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加强防灾减灾管理;③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做好防冻准备;④培育和推广耐寒品种。
知识点5 沙尘暴
(1)沙尘暴概念及分布
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按自然灾害成因分,沙尘暴属于气象灾害。
我国沙尘暴的影响区域主要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西北部、北方地区西部
(2)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物质基础 地表的沙、尘源
动力条件 大风或强风
热力条件 不稳定的热力条件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挟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天气背景 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
地形条件 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3)沙尘暴的危害
强风 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造成人畜死亡
沙埋 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
土壤风蚀 每次沙尘暴的沙尘源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风蚀深度可达1~10厘米,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大气污染 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TSP)增加,大气污染加剧
(4)沙尘暴带来的益处
沙尘堆积形成地形,如造就黄土高原;碱性的沙尘进入大气中可以与空气中的酸性物质中和,达到抑制酸雨的效果;沙漠地带带走的营养成分落到海洋,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养料等。
(5)防治措施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体系;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设置沙障;改善干旱的生态环境
考点 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1)根本因素:水分和热量以及二者的
(2)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4)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小结
灾害监测 我国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灾害防御 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灾害救援与救助 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灾后恢复 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2022·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
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丙; 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以偏西风为,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
(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
(4)观点: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材料中提及2002年4月到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气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澳大利亚这段时间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会导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
作用:2002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现象,加剧了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为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两地均以晴朗天气为主,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
(3)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受锋面西部高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锋后,锋前为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同时也是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由于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
(4)观点:人类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毕竟沙尘暴是自然灾害。沙尘暴致使能见度下降,且大量的尘埃降落在农业农作物上,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生产,同时受沙尘暴影响,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沙尘增多导致环境污染加重,干扰正常人类生活。通过对沙源地地区的环境改良,可以有效的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通过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可以大幅度降低沙尘暴暴发的频度和强度,进而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毕竟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灭绝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题型01 干旱
骤旱是土壤湿度急速降低的现象,历时通常仅有几天,但极易给农业带来严重损失。广西7、8月份骤旱发生频次较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其他时间相比较,广西7、8月份发生骤旱频次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频次高 B.降水总量小 C.土壤保水性能差 D.蒸发蒸腾量大
2.广西7、8月份任一骤旱发生过程中( )
A.土壤透气性降低 B.蒸发蒸腾量减小
C.太阳辐射减弱 D.气温降低
【答案】1.D 2.B
【解析】1.广西所处纬度低,7、8月气温高,蒸发蒸腾量大,易导致土壤湿度骤旱,使得土壤湿度产生骤旱,D正确;降水频次高使得土壤湿度大,不会产生骤旱,A错;广西属季风气候,降水总量并不小,B错;土壤保水性能较稳定,不会在7、8月突变,C错。故选D。
2.骤旱发生时,降水偏少,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升高,土壤水分不断蒸发,土壤湿度不断降低,导致蒸发蒸腾量逐渐减小,且土壤透气性升高,B正确,ACD错。故选B。
题型02 洪涝
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读“1950年-2016年印度逐月洪涝灾害频次、降水量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印度3月份洪水频次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地势 B.降水强度 C.气温高低 D.人类活动
4.9月份降水量显著减少但洪灾频次仍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频次大于前期 B.前期河道淤塞严重
C.支流同时进入汛期 D.前期降水累积作用
【答案】3.C 4.D
【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印度河流的补给一般源自降水和冰雪融水。3月份,西南季风尚未大规模影响印度,此时,北部山区的高山冰雪融化,融水大量进入河流,可能会引发洪水,而高山冰雪融化主要与气温升高有关,所以影响印度3月份洪水频次的主导因素是气温高低,与降水强度无关,C对B错;地形地势受季节变化影响小,而人类活动不是影响印度3月份洪水频次的主导因素,AD错。故选C。
4.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印度自6月进入雨季,降水丰沛,地表径流不断下渗使土壤湿度增大,到了9月份,降水总量虽然不大,但是由于土壤中水分含量接近饱和,大部分降水直接转化成地表径流,形成洪水,D对;读图可见,降水频次较前期7、8月小,A错;根据题意及结合所学知识,印度洪涝灾害频发主要由降水造成,前期河道淤塞严重及支流同时进入汛期不是影响印度3月份洪水频次的主导因素,BC错。故选D。
题型03 台风
台风“天鸽”于2017年8月23日12:50在珠海市沿海地区登陆,广州附近海域水文气象特征受其影响较大。下图示意台风“天鸽”逐时移动路径及伶仃洋某一观测站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期间,台风移动速度快且风力大的时段是( )
A.02:00-03:00 B.07:00-08:00 C.12:00-13:00 D.16:00-17:00
6.台风登陆前后,图中观测站附近( )
A.海水盐度短时上升 B.海水温度短时上升
C.海面气压持续下降 D.海面高度持续下降
【答案】5.C 6.A
【解析】5.读图,图中曲线为台风“天鸽”逐时移动路径,即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均为1小时,故两点间的距离即为台风移动速度。看图并结合四个选项,可知2:00~3:00、12:00~13:00两点相聚较远,台风移动速度快。再结合图例,2:00~3:00为台风,风力较小;12:00~13:00为强台风,风力较大,C正确,A错误;07:00-08:00、16:00-17:00,两点距离较近,速度较慢,BD错误,故选C。
台风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台风前进方向的右侧,为东南风,受其影响,外海高盐、低温海水涌入伶仃洋,观测站表层盐度会出现较大幅度的短暂上升,表层温度会出现短时下降,A正确、B错误;海面气压随台风临近显著下降,但随后气压值会逐渐回升,C错误;受外海海水涌入影响,使观测站海面水位上升,D错误,故选A。
题型04 寒潮
2024年1月20日至23日,一股寒潮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给中东部带来剧烈降温,使南岭一带竹最低气温降至冰点,给我国南方地区带来大范围强降雪。完成下面小题。
7.产生该次大范围强降雪的主要物质因素是( )
A.山脉的抬升 B.充足的水汽 C.大股冷空气 D.丰富的尘埃
8.受强降雪天气影响最大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航空运输 B.高速公路 C.海洋运输 D.管道运输
9.南方地区降雪时间过长、积雪过厚。以下农业生产受损最大是( )
A.林木生产 B.奶牛养殖 C.大棚花卉 D.水产养殖
【答案】7.B 8.B 9.C
【解析】7.读题干“一股寒潮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给中东部带来剧烈降温,使南岭一带的最低气温降至冰点,给我国南方地区带来大范围强降雪。”可知,该股寒潮给我国南方地区带来大范围强降雪,而没有在北方地区大范围强降雪,是因为南方有充足的水汽,B正确。如果是因为山脉的抬升,在秦岭北坡就会造成大范围强降雪,而不是在地势较低的南岭,A错误。如果是大股冷空气,就应该在靠近冷空气源地的北方地区造成大范围强降雪,C错误。冬季北方空气干燥,靠近沙源地,尘埃更丰富,D错误。故选B。
8.受寒潮影响,使南岭一带的最低气温降至冰点,造成大范围强降雪,受强降雪天气影响最大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的高速公路,南方降雪少,对路面打滑、积雪的应对能力差,容易造成高速公路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B正确。对比高速公路,航空运输受强降雪的影响较小,A错误。海洋运输在海洋,管道运输一般在地下,受强降雪天气影响更小,CD错误。故选B。
9.南方地区降雪时间过长、积雪过厚,农业生产受损最大是大棚花卉,花卉价值高,不耐寒冷,容易大面积死亡或枯萎,C正确。木材生产单位价值较低,而且比较耐寒冷,A错误。南方地区奶牛养殖较少,B错误。水里温度比陆地气温较高,降雪时间过长、积雪过厚对水产养殖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题型05 沙尘暴
塔尔沙漠地处南亚,周围风成黄土分布广泛。研究表明,塔尔沙漠是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东部沙尘暴的主要物源区,该区域沙尘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图为塔尔沙漠位置图,实地勘测表明图中采样点P地黄土颗粒较M地和J地小。完成下面小题。
10.新德里沙尘暴发生频次最高的时段可能是(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11.造成J→M→P地黄土颗粒由大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增多 B.高大地形阻挡 C.风沙活动渐小 D.人类活动频繁
12.沙尘暴的降尘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增加土壤肥力 B.缩短白昼时长 C.提高地面温度 D.导致水体酸化
【答案】10.B 11.C 12.A
【解析】10.塔尔沙漠的活动沙丘位于新德里的西南方向,新德里沙尘暴频率最高时,当地应该盛行西南风,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西南季风,因而新德里沙尘暴发生频次最高的时段可能是4-6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 J→M→P地黄土颗粒由大变小,主要是由于J→M→P距离沙丘活动源地变远,受风沙活动影响小造成的,C正确;降水量、高大地形、人类活动与黄土颗粒由大变小排列没有关系,ABD错误。故选C。
12.沙尘暴的降尘携带较多矿物质,有助于增加土壤肥力,A正确;沙尘暴不会缩短白昼时长,会影响太阳辐射,减低地面温度,沙尘多为碱性,不会导致水体酸化,BCD错误。故选A。
考点二 地质灾害
知识点 地震
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衡量指标
(1)震级:代表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
①含义: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地震波通过区域的介质条件、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有时还与地震发生时间有关联。
3.地震构造结构
①震源:指地震的发源地
②震源深度 震源垂直向上到地面的距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千米以内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 300千米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 700千米
③震中:指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是地面距震源最近、受地震影响最强烈的地方
④震中距:指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⑤等震线:指把地面上在同一地震中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⑥震级:表示震源释放能量多少的级别,目前国际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划分方法,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源所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
4.地震成因
由地质构造变动引发的地震, 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此外,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和人类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也诃能引发地震。
5.地震危害
6.地震分布
分布: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我国的火山和地震带: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7.防避措施
减灾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国际合作等。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难以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
考点 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多发区: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我国的滑坡主要发生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
2.泥石流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多发区: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诱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①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不合理的地表开挖;②弃土、弃渣的堆放;③乱砍滥伐,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加重水土流失。
3.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与异同
(1)成因
滑坡 泥石流
形成条件 地质地形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 地表植被条件:植被覆盖较差。 气候条件:降水较丰富,降水变率较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工程建设频繁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多发地区 山地丘陵区、工程建设频繁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2)异同
项目 滑坡 泥石流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地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 较大 较小
是否必须有水的参与 可以无水的参与 必须有水的参与
相同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破坏力极强;由外力作用导致;突发性
4.危害
滑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泥石流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分布
分布: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最集中。其中西藏和云南是地震、滑坡、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
原因:山地多,地势起伏大,降水多,西南地区板块运动活跃。
6.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防御措施
灾害 防御措施
滑坡 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修建阻滑支撑工程;向滑坡两侧逃离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恢复植被,加固山体等
泥石流 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向沟谷垂直的山坡逃离
7.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地质灾害的成因一般可归纳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地震等自然界固有的强力释放,会对地质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人类活动,如工程开挖、砍伐植被等行为,也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地质环境,形成外力作用,引发地质灾害。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情况下会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8.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是该地区地质、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如下所示:
(2020·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
A.由北向南 B.由西向东
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北向西南
2.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答案】1.C 2.D
【解析】1.读图可知,冲沟从西北向东南延伸并连接河流,说明该区域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滑坡掩埋的阶地主要分布于滑坡东南部边缘,据此判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由西北向东南。故选C。
2.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滑坡体掩埋了部分河流阶地,同时,滑坡体阻塞了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因此图中所示序号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D。
3.(2021·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答案】(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速度。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详解】(1)由材料“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可推测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为高山寒带峰脊区的的冰碛物和寒冻风化碎屑物,河谷区沟道两侧的滑坡体;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脉中段,板块运动较多,地震多发,坡体结构不稳固,因此流域内多破碎的岩土体。
(2)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AB段海拔高且等高线密集,可判断出地势陡峭,为径流的初始运动提供了充足势能;BC段海拔相对较低,且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较缓,沟道堆积物分布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CD段等高线密集弯曲,可判断出沟道呈“V”型,坡度较陡,为窄谷区,为泥石流快速运动通道。
(3)泥石流严重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冰雪融水、泥石流物质来源和地势等方面来分析;该地位于横断山区,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该地山体海拔高,有永久冰川存在,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水量大;该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多滑坡、地震,固体碎屑物多,泥石流物来源多;山地垂直高差大,坡度大,山地上部的泥石流发生较为隐蔽,一旦到达下部危害严重。
题型01 滑坡
甘肃省永靖县某黄土台塬早期无人居住,20世纪60年代起,有外地移民来此定居,并开垦耕地、修建引水灌溉工程。80年代以来,台塬东南部边缘滑坡多发。下图为该台塬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台塬东南部滑坡多发的原因有( )
①地表崎岖破碎,易于下渗 ②季风气候显著,年降水量大
③地下径流自西北向东南流 ④黄土下层浸湿,结构不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可有效减少该地滑坡发生频率的措施是( )
A.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B.打坝淤地减少侵蚀
C.及时统计灾情损失 D.开展减灾自救教育
【答案】1.B 2.A
【解析】1.据图可知,该地地表较为平坦,①错误;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较少,②错误;该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下径流自西北向东南流,使得黄土下层浸湿,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结构不稳定,易发生滑坡,③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该地表层土壤为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减少对土壤的影响,减少滑坡发生概率,A正确;打坝淤地主要应用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B错误;及时统计灾情损失、开展减灾自救教育不能减少滑坡发生的概率,CD错误。故选A。
题型02 泥石流
泥石流属于重力地质灾害,主要通过冲击破坏和掩埋建筑成灾,泥深和流速是影响其危险性的主要因素。图为我国某地区泥石流与聚落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聚落建在泥石流堆积区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建筑物抗灾性强 B.错落布局,整体美观
C.地处山区,平地稀缺 D.灾害影响范围有限
4.图中聚落危险性的排序是( )
A.丙>丁>乙>甲 B.丁>丙>乙>甲
C.丁>乙>丙>甲 D.丙>乙>甲>丁
【答案】3.C 4.B
【解析】3.该地地处山区,聚落多分布于河谷中地势较高的开阔地,山区平地稀缺,泥石流堆积区地势平坦,聚落分布于此,C正确;建筑物抗灾性强、错落布局,整体美观不是聚落建在泥石流堆积区的原因,AB错误;山区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影响范围较大,D错误。故选C。
读图,丁乙丙均位于20年一遇泥石流范围,丁地势最高,流速最大,位于流通区泥石流主线上,首当其冲,影响最大危险性最大,其次是丙,也位于流通区泥石流主线上,但地势较缓,流速较慢且距离泥石流源地较远,危险性较小;接着,乙不在泥石流主线上,危险性小;最后,甲位于50年一遇泥石流范围,危险性最小。综上所述,丁>丙>乙>甲,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知识总结·构建网络
地质灾害 成因 分布规律 危害
地震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破坏建筑以及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滑坡 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下滑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滑坡多发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堵塞河道,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 破碎的石块、泥沙随洪流顺坡而下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淤塞江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考点三 海洋灾害
知识点 灾害性海浪和海啸
(1)灾害性海浪
概念:灾害性海浪是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等引起的海浪。
成因: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等引起。
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波高在3米以上的海浪就会给在近岸海城活动的多数船只带来危害。灾害性海浪在近海不仅冲击和摧毁沿海堤岸、码头等,还常伴随着风暴潮,导致沿岸船只遭受巨大损失甚至沉没。灾害性海浪冲上岸后,还会导致水产养殖受损、农作物被淹和土地大面积盐碱化。
危害: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
(2)海啸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巨浪。大部分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底地震发生时,会向海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海水接收能量后便迅速以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到岸边形成巨大的“水墙”,并迅速向陆地推进,常造成岸堤决裂、船舶倾覆、建筑物倒塌、人员严重伤亡,损失巨大。
多发区:世界上80%~90%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如太平洋西岸和东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和美洲西部沿海;印度洋沿岸国家也时常受到海啸的危害。
我国海啸灾害发生的频次不多,据记载,平均200年发生一次。
地震海啸形成条件:一是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50千米;震级较高,在里氏6.5级以上。
二是要有海底大面积垂直运动。
三是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因此,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会引起海啸。
地震海啸形成过程:
海底地壳断裂错动引起→地震→海啸波→大洋中传播→近岸→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波高骤然增大,积聚成巨浪冲向海岸带
海啸的特点:能量巨大、传播速度快、突发性强、形成滔天巨浪
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有时只几分钟,多则几十分钟。常因预警时间较短,猝不及防而造成严重灾害 。海啸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水墙”,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能颠覆和摧毁船只,冲毁沿岸防波坝,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
考点 风暴潮
1.概念: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气压骤变、寒潮过境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附近海域的潮位远远偏离正常潮位的现象。
一次风暴潮的影响范围可以达到1000~2000千米的海岸区域,影响时间可达数天。
2.成因:
直接因素是连续向岸边吹的强风(热带、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狂风巨浪、水位暴涨;
间接因素(危害增加):天文大潮;沿海地势低平,海岸特点。
一般来说,地理位置面对海上大风袭击、海岸形状呈喇叭口、海底地形较平缓、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达的地区,风暴潮灾害较为严重。
3.多发区: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北大西洋沿岸地区;中国、孟加拉国和美国是世界上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三个国家。
4.危害:冲跨堤防、淹没农田与城镇、摧毁港口和盐场、破坏海岸工程设施和海上油田开发、倾覆海上船只、海水入侵、耕地盐渍化,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5.分类:风暴潮分为热带气旋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热带气旋风暴潮发生次数多、破坏性强,其中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称为台风风暴潮。
热带气旋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其特点是: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6.我国风暴潮分布:
我国遭受台风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多集中在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如长江口以南的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和广西沿海。
我国的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主要受灾地区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7.风暴潮防避措施:
①要关注天气和海浪预报信息,特别是有关警报,提前做好各种防灾准备。
②低洼地区、海边的人员要及时安全撤离。
③及时关闭海滨旅游项目。
④船舶在航行中遭遇风暴潮的袭击时,要及时与岸上有关部门联系,动员船员将船只驶入避风港。
(2023·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荷兰(图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势较低,常遭受风暴潮袭击。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数千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
材料2:菲律宾(图2)每年都要遭遇大约20次台风,莱特岛是菲律宾遭受台风和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长期以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2006年2月,当地连续两周暴雨,发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导致数百人丧生,千余人失踪。
(1)据材料1分析该次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
(2)从地理位置角度分别说明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
(3)据材料2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答案】(1)强风且适逢涨潮,风暴潮强度大;出现在夜间,大部分居民已入睡;荷兰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风暴潮带来的经济损失大。
(2)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处于盛行西风控制区,属于向岸风,风力强劲,故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位于副热带海区太平洋西岸,夏季海水温度高,极易形成台风,故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
(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等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水量大,水流急,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风暴潮强度大;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人们已入睡,没有察觉,疏于防范;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属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风暴潮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
(2)风暴潮是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处于盛行西风控制区,属于向岸风,风力强劲,故常受风暴潮影响;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菲律宾位于副热带海区太平洋西岸,夏季海水温度高,极易形成台风,故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
(3)根据材料可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加剧了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的产生,因此人类活动可能加剧自然灾害。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等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水量大,水流急,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题型01 风暴潮
海洋灾害是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海洋灾害的主要种类有风暴潮、海冰、海啸等。风暴潮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台风、温带气旋等导致海水异常升降的现象,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与其他海洋灾害相比,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重最大。下图为2010~2019年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重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我国,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重最大的主要原因有( )
①风暴潮影响范围广②我国沿岸以平原海岸为主
③风暴潮发生的频次高④东南沿海地震频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我国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比重变率较大,说明( )
A.我国防灾减灾的力度较小 B.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
C.风暴潮的因子年际变化大 D.厄尔尼诺现象持续稳定存在
【答案】1.A 2.C
【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风暴潮是强风、台风、温带气旋等导致海水异常升降的现象,出现的频率应该较低,不是地震引起的,③④错误。由于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岸线漫长,且主要是平原为主,人口城市密集,各种工农业生产活动密集,故造成的损失较大,①②正确。故选A。
2.我国防灾减灾力度较大,该说法不符合实际,A错误;产业结构即使调整转型,仍位于沿海,仍有部分产业可能受到风暴潮的影响,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直接经济损失可能更大,B错误;厄尔尼诺现象是气候异常现象,不可能持续存在,D错误。据材料可知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主要是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的,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C正确。故选C。
考点四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知识点1 遥感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概念:所谓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RS),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遥感技术(RS)是人视力的延伸,本质上是“看”的过程
分类:遥感分为航天遥感(覆盖范围最广)、航空遥感(覆盖范围较小)和地面遥感(覆盖范围最小)三类。
遥感的原理依据:地球上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反射、发射电磁波,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波长和频率)不同。
工作原理: 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或其发射的电磁波,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优点: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优势,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应用:广泛应用于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的调查和监测
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①可以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
②能够快速识别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遥感技术的应用
(1)资源普查、环境监测和自然灾害防御监测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应用方向
资源 普查 矿产 资源 有许多蕴藏矿产的地方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发现”矿产 人们只需要分析遥感图像就可以划定蕴藏矿产的大致区域
生物 资源 通过遥感图像解释,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被的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数据 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等部门提供服务
环境和 灾害监测 环境 监测 监测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海上冰山,河流、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从而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灾害 监测 监测旱情、洪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有利于防灾减灾
(2)农业方面
知识点2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GNSS):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卫星系统。
其中的4大卫星导航系统供应商包括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包括三大部分
①空间部分:卫星星座
②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③用户部分:信号接收系统
GPS导航系统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
北斗导航系统卫星星座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无论身处地球的任何角落人们抬头便可以看见5-6颗北斗星。
作用: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特点:全能性 全球性 全天候 连续性 实时性
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①利用安装在手机、汽车、飞机、轮船等中的信号接收设备,可以进行精确定位
②帮助用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
应用领域 具体应用
交通 空中导航——飞行路线管理,空域划分与管理等;航海——自主导航,港口调度
探险旅游 定位、线路选择、报警等
军用 定位和导航
其他 大地测量、野外勘测、紧急救援、农业监测、生态研究
知识点3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功能:储存庞大的空间数据,能随时制作电子地图,还有详细的属性资料可供查询,并能进行多种空间分析,以此来模拟区域内的资源、人口等要素的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
解决的问题
(1)位置分析:解决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2)趋势研究:包括空间趋势和随时间的演变趋势。
(3)模式研究:通过模式分析,可以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4)模拟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已掌握的地理规律用数学方法表达出来,即建立模型,来模拟其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以及产生的结果。
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提供的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主要功能
信息管理与服务 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规划和管理 主要是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工程选址等,也可能进行城市管理和辅助决策
基础设施管理 利用GIS能够完成工程设计、应急抢修、日常维护等工作,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土地利用与管理 土地利用涉及土地利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土地权属关系变更等内容。GIS技术可以有效完成对土地利用状况的监控和管理,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生态环境管理 应用GIS技术,可以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评价、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分析、环保设施的管理等
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功能 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遥感(RS)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速度快。空间上: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时间上:同步观测 灾害前兆监测,及时发出警报;进行灾害跟踪监视;建立灾害模型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能为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和速度及时间数据 灾情发生后的通信联络;减灾过程中的灾情跟踪、监测、实时监控;灾害发生地点的准确测报;救灾人员赶赴现场的导航;可提高减灾的效率和精确度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考点 地理信息技术的选取技巧
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考查,主要是不同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因此,只要总体上抓住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就能对地理信息技术的选取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重点记住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区别:
方法 具体判断技巧
“点”与“面”判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对象——“面”。在地理信息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如果是“面”则选用遥感技术或地理信息系统
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结果,若要监测森林火灾则应选用遥感技术,要在某城市选取大型商业中心位置则应选用地理信息系统
“想”与“看”区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是人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想”选用遥感技术
关键词判断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 “获取”空间信息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定位”“导航”“精确”“精密”“精准”等
地理信息系统 “分析”“处理”“查询”“输入”等
(2024·浙江1月卷)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里氏7.8级地震。灾后救援随即展开,恢复和重建工作积极推进。完成下面小题。
1.下图为灾区某城市震前2月4日、震后2月8日和9日获取的三幅夜间灯光强度图,正确反映时间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2.在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可运用( )
A.全球定位系统(GPS)动态获取灾区夜间灯光强度
B.地理信息系统(GIS)实时采集灾区气象要素信息
C.遥感(RS)模拟分析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辅助决策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
【答案】1.A 2.D
【解析】1.读图可知,①夜间灯光强度最大,③图夜间灯光强度最小,而②图夜间灯光强度居中。震前2月4日,输电网络和各项设备都正常运行,夜间灯光强度最大,对应①;震后2月8日,设施破坏严重,影响供电和道路通行,夜间灯光强度最小,对应③;灾后救援随即展开,部分受损的道路恢复通行,供电设备部分的到恢复,夜间灯光强度较2月8日大,对应②。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用于动态获取灾区夜间灯光强度,和实时采集灾区气象要素信息的是遥感(RS),AB错误;用于分析、处理地理信息,可以用于模拟分析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辅助决策的是地理信息系统(GIS),C错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可以用于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D正确。故选D。
题型01 地理信息技术的判读
2021年以来,为提升灾害防治精准度,浙江省推出了集实时预警、专业监测等功能于一身的“地灾智防”APP。完成下面小题。
1.当台风影响时,山区群众在该APP中最可能获得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是( )
A.滑坡、泥石流 B.滑坡、地面沉降 C.崩塌、泥石流 D.崩塌、地面沉降
2.“地灾智防”应用场景,可运用( )
A.全球定位系统(GPS)排查房屋人员撤离进度
B.地理信息系统(GIS)规划人员撤离线路
C.遥感(RS)实时采集防范区降水量信息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实时获取受灾人员信息
【答案】1.A 2.B
【解析】1.台风影响下会伴随大风、强降水等天气,山区地势起伏大,受强降水的影响,山体岩层软弱面易发生滑坡;坡面径流汇聚易携带碎屑物形成泥石流,A正确;台风一般不会导致出现崩塌和地面沉降,B、C、D错误。故选A。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定位系统(GPS)用来定位、导航,不能排查房屋人员撤离进度,A错误;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通过叠加图层可规划人员撤离线路,B正确;遥感(RS)可以确定降水区域范围,但是不能实时采集防范区降水量信息,C错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主要是定位、导航,不能实时获取受灾人员信息,D错误。故选B。
热点应用
01 生物灾害
(2022·全国甲卷)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答案】1.C
【解析】1.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打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导致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导致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C正确。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A错误。河谷位于缓坡之间,冷空气集聚作用不明显,B错误。河谷与缓坡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C。
知识点拨:
生物灾害是由有害的虫、鼠、草等生物引发的灾害,主要包括虫害和鼠害。
(1)虫害:
农作物:蝗虫、黏虫、水稻螟虫、棉铃虫等——农作物大幅减产甚至绝产。
森林害虫: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危害:造成农作物减产,对森林的危害巨大。
成因:
我国虫害的分布
农作物病虫害 分布地区
小麦锈病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黄河下游、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南部沿海等地区,新疆南部的麦田产区
水稻病 虫害 秦岭一准河一线以南的稻田产区
棉铃虫 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棉花产区,黄河流域棉产区和新 疆棉产区受害尤为严重,长江流域棉产区也有发生
“干旱起蝗灾”。蝗灾的发生与干旱的关系十分密切。干旱可造成湖泊水位下降或湖水干涸,海滩地带的积水干枯,河岸、滩地大面积暴露,从而出现大面积的荒滩草地,芦苇、茅草和莎草等杂草丛生。同时,干旱还能抑制蝗虫天敌的繁殖。在这样有利的环境中蝗虫可以大量繁殖,种群数量迅速增长而造成大规模危害。
蝗灾防治措施:
①改变蝗虫适生区的植被、土壤和小气候等
②喷洒农药
③天敌防治,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
蝗灾与干旱的关系:蝗虫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
农业防治 清除田间的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日品种等
人工防治 人工杀虫,包括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生物天敌,通过放养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
化学防治 主要措施是喷洒农药等
(2)鼠害
可分为野栖鼠和家栖鼠,根据野栖鼠的主要栖息地,可以划分为田鼠、草原鼠和林鼠等类型。
分布:我国农牧区鼠害十分严重
危害:危害植物的根系,造成农作物减产、森林和草场的破坏,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还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02 森林火灾
(2021·湖南卷)野火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火。近年来,世界各地野火频发,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蒙古东部地区(见下图)野火发生频率高且区域差异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该地区主要野火类型是( )
A.落叶林火 B.针叶林火 C.草原火 D.荒漠草原火
3.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推测下列区域野火发生须率最高的是( )
A.东方省 B.中央省 C.南戈壁省 D.色楞格省
4.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其最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气温变化 B.降水变化 C.植被生物量 D.游牧活动
【答案】2.C 3.A 4.C
【解析】2.根据题意,蒙古国主要的植被类型为草原和荒漠草原,草原的可燃物较多,容易发生野火,因此该地区主要的野火类型为草原火,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根据题意,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来看,东方省河流较多,纬度较高,蒸发较弱,表明当地水分条件较好,植物量更丰富,可燃物多,并且远离首都乌兰巴托,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野火发生频率最高,A正确。中央省和色楞格地区靠近首都乌兰巴托,管理能力相对较强,野火发生频率相对较低,B、D错误。而南戈壁省深居内陆,河流少,表明气候干旱,植被量较少,可燃物少,野火发生频率较低,C错误。故选A。
4.从前面分析可知,该地区发生野火频率与植被生物量有密切关系,该地区整体上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生物量不大,经过一次野火后,往往需要3~4年积累植被生物量,即可燃物,因此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植被生物量,C符合题意;气温变化、降水变化没有明显的3~4年的周期,游牧活动也没有明显年际周期,因此这些因素不可能导致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A、B、D项错误。故选C。
知识点拨:
森林火灾发生的条件
条件 具体内容
物质条件 可燃物(枯枝落叶)较多
天气条件 气温较高,空气干燥(如我国南方森林火灾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节,北方一般发生在春秋季节,因为此时段空气较为干燥)
火源条件 自然火源:有雷击火、火山爆发和陨石降落起火等,其中最多的是雷击火
人为火源:约占总火源的 95% 以上,主要是生产生活中用火不慎引起
其他 风力大,可助长火势,火灾易迅速蔓延
含大量树脂的针叶树(如松树)和樟树、桉树等阔叶树较一般树种易燃
森林火灾的危害
(1)最直观的危害是烧死或烧伤林木,使森林蓄积量下降;森林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2)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①烧毁林下珍贵的野生植物,或改变其生存环境,使其数量显著减少,甚至使某些种类灭绝。
②破坏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有时甚至直接烧伤、烧死野生动物。
(3)火灾后,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4)森林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污染空气。同时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5)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森林火灾的监测与防御
监测 措施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遥感技术)加强监测与预警
建立火情瞭望台,派专人值守,发现火情,及时报告
预防 措施 林区建设林火隔离带,破坏连续燃烧的条件
条件许可时(低温、静风、高湿)实施受控火烧,减少林下枯枝落叶(可燃物)
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减灾作业
储备足够的救灾物资和设备;建设训练有素的救灾队伍
组织 措施 建立森林火灾应急办公室,制定应急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
03 冻害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6.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7.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5.C 6.D 7.C
【解析】5.在高山苔原带,大气的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与海拔有关;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多再减少;坡度大积雪厚度小,坡度小,积雪的厚度小,与坡度有关,与海拔无关;坡度大小影响土层薄厚,海拔高低影响气温,土层和温度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
6.由上题可知,雪期缩短会加剧冻害。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大,积雪薄,且易被风力吹散,导致冻害加剧。
7.气候变暖,降雪的条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退后,且变短,裸露的矮小灌木,缺少积雪的覆盖,使得冻害加剧。
知识点拨:
04 崩塌
(2023·广东卷)某中学学生在山西省太行山青龙峡景区研学活动中发现,这里是典型高山峡谷地貌,两岸岩壁直立,软硬岩层交互,陡壁下常有崩塌物堆积,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图是同学们绘制的岩体崩塌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是因为( )
A.软岩受风化剥蚀更快 B.硬岩的重力作用更大
C.软岩抗侵蚀能力更强 D.硬岩水土流失更严重
9.同学们提出的以下预防崩塌危害措施中,不能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完成的是( )
A.岩土变形预警 B.危险岩体清除
C.气象水文预报 D.游客行为监管
【答案】8.A 9.B
【解析】8.软岩层岩性软,更容易被侵蚀,使得软岩层上部的坚硬的岩层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崩塌,A正确;重力作用受岩层所处高度的影响,与岩性没有关系,B错误;同等外力条件下,坚硬的岩层抗侵蚀的能力更强,水土流失较软岩层更轻,CD错误。所以选A。
9.岩土变形预警可以运用GPS系统完成,A不符合题意;危险岩体清除需要用工程机械,地理信息系统不能完成,B符合题意;气象水文预报可以运用RS系统完成,C不符合题意;游客行为监管可以运用GIS系统和监控网络完成,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知识点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讲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
目录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
考点一 气象灾害 4
知识梳理 4
知识点1 洪涝灾害 4
知识点2 旱灾 7
知识点3 台风 10
知识点4 寒潮 12
知识点5 沙尘暴 15
核心突破 16
考点 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16
题型01 干旱 19
题型02 洪涝 19
题型03 台风 19
题型04 寒潮 20
题型05 沙尘暴 20
考点二 地质灾害 22
知识梳理 22
知识点 地震 22
核心突破 24
考点 滑坡和泥石流 24
题型01 滑坡 28
题型02 泥石流 28
考点三 海洋灾害 29
知识梳理 29
知识点 灾害性海浪和海啸 29
核心突破 30
考点 风暴潮 30
题型01 风暴潮 32
考点四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33
知识梳理 33
知识点1 遥感 33
知识点2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35
知识点3 地理信息系统 37
核心突破 38
考点 地理信息技术的选取技巧 38
题型01 地理信息技术的判读 39
热点应用 40
01 生物灾害 40
02 森林火灾 42
03 冻害 43
04 崩塌 44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考点提取
气象灾害 2024黑吉辽卷,19题,18分,以2023年2-3月北半球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距平图及2023年春季两次沙尘天气为情境,沙尘暴 2022浙江1月卷,27题,10分,以我国局部地区年降雪等日数线为情境,寒潮与雪灾 2022全国甲卷,37题,24分,以澳大利亚的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情境,沙尘暴
地质灾害 2024浙江1月卷,14题,2分,正确反映时间先后顺序的是,地震 2023福建卷,15-16题,6分,主要原因是 2013 年泥石流爆发前、图中PQ线示意的堆积体剖面结构最可能是,泥石流 2022海南卷19(2)题,6分,两地所在区域均位于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分析其自然原因,泥石流
海洋灾害 2023海南卷,19题,20分,据材料1分析该次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从地理位置角度分别说明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据材料2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风暴潮
地理信息技术 2024浙江1月卷,15题,2分,在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可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024北京卷,16(2)题,4分,说明6—8月需要重点关注的数据并绘制流域水情监测系统结构框图,地理信息技术 2024甘肃卷,14题,3分,开展该区域过去30年冰川面积变化研究的最佳方法为,遥感技术 2024广西卷,17(3)题,4分,列举地理信息技术在玉米迷宫从设计到运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地理信息技术
命题趋势::近三年高考题中考查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及风暴潮的成因和应对措施的频率很高,地理信息技术的考查频率增加。这部分知识的考查有增加趋势,气象灾害往往与气候和天气系统结合考查,地质灾害往往与内力作用、板块运动结合考查。
考点一 气象灾害
知识点1 洪涝灾害
一、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概念: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自然灾害的成灾必备条件:诱因:自然界异常变化;受灾体:人员、财产、资源等。
自然灾害的类型(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类):
①气象灾害:洪涝、旱灾、台风、寒潮、风沙等;
②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③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等;
④生物灾害:蝗灾、虫灾、生物入侵等。
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分析:
自然因素:自然灾害本身的强度大小。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
自然灾害的危害:
①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②带来各种间接的损失;
③影响社会安定和持续发展。
二、洪涝灾害
(1)洪涝: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看:多发于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因素 影响
气象因素 降水变率大,降水强度大,历时长,易形成雨水型洪涝灾害(如我国江淮地区受梅雨天气影响,出现长时间降水而形成的洪涝灾害)
冬季积雪多,春季气温回升快,短时间融水量大,易形成融雪型洪涝灾害(如我国西北地区)
入冬河流结冰时,或开春河流解冻时,冰凌阻塞河道,易形成凌汛(如黄河河套和下游河段、松花江流域)
河流因素 支流多,集水面积广,来水量大(如长江洪涝灾害的形成)
河道弯曲,河水流速慢,行洪能力差(如荆江有“九曲回肠”之称、淮河干流)
河流缺少入海口,洪水难以排泄入海(如海河、淮河)
地形因素 河流中上游落差大,来水快;中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水位易堆高形成洪峰
其他 植被:植被覆盖度低,涵养水源能力弱,水土易流失,强降水后,河流水位易上涨形成洪峰
土壤:前期,土壤中含水分较多,当出现较高强度降水时,由于土壤易饱和,降水绝大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汇入河流,导致河流水位上涨,形成洪峰
人为因素 影响
植被破坏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洪水或增大洪水发生概率
围湖造田 湖泊面积缩小,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弱
其他 占用河道,使河道变窄,抬高水位;占用分洪蓄洪区,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4)我国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
②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使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蓄水、排水能力减弱。
③大量河道、湖泊被淤塞、填埋,缺乏蓄洪、滞洪场所。
④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5)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
时空分布:我国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多发;易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
(6)危害
(7)洪涝防治措施
1)工程性措施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①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②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
③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对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2)非工程性措施
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宣传教育;实行防洪保险等。
知识点2 旱灾
(1)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旱灾。
(2)多发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干旱≠旱灾
我国严重的旱灾出现在东部季风区,而不是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关键是对“灾”字的理解,所谓“灾”,应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而我国西北地区的受灾体少,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受灾体,不能形成大的破坏,所以干旱地区不一定是旱灾严重地区。
(3)旱灾的成因
(4)旱灾的危害
(5)分布
世界: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我国: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很多地区不同程度地遭受旱灾。
①空间上: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②时间上:我国的干旱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6)我国旱灾的主要类型、分布及成因
旱灾类型 分布地区 旱灾成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春旱 东北和华北地区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 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返青时节,需水量大
伏旱 江淮地区 7、8月,雨带北移,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出现持续性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 作物生长、城市用水需求量大
夏秋旱 华南地区 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雨带北移,降水少 工农业用水量大
冬春连旱 西南地区 冬春季节,受云贵高原阻挡,阴雨天气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北部地区,而该地区降水少 农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大;水利设施不完善
思考1:东北与华北比,春旱程度弱
原因:纬度较高,春季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春季积雪融化,缓解旱情;春季地下冻土层融化,土壤墒情好;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
思考2:华北:旱灾频繁、严重
原因:①春季雨带位于我国南方,还未到达,降水少;
②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
③春播季节,农业需水量大;
④人口、城市稠密,生活生产需水量大;
⑤水污染、水浪费严重。
(7)防御措施
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
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
③保护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④营造防护林;
⑤改进耕作制度;
⑥跨流域调水。
知识点3 台风
(1)概念:在西北太平洋低纬度洋面上形成的,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
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名 称 热带低气压 热带风暴 强热带风暴 台 风 强台风 超强台风
中心附近 最大风力 6级~7级 8级~9级 10级~11级 12级~13级 14级~15级 ≥16级
(2)分布
全球约有30%的热带气旋生成于西北太平洋,而这些热带气旋中约有80%会发展成台风。
(3)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①较高的水温(26℃以上)
②源源不断的充沛水汽
③水平方向上一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垂直方向上一空气强烈辐合上升
台风的形成过程:
①热带或副热带海区,由于水面温度高,加热近洋面空气,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洋面气压降低,形成热带低压。
②热带低压形成后,外围空气水平方向不断向中心汇集上升,同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发生旋转运动。
③垂直方向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释放热量,促使气流进一步上升,底层气压进一步下降,气流旋转速度进一步加快,形成台风。
(4)台风结构
台风中心即台风眼,无风,晴朗
(5)我国台风灾害
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严重。
地区: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时间:多发于夏秋季节。
移动路径:
①西移路径:台风形成后,向偏西方向移动,主要影响海南、广东、广西。
②西北路径:台风形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主要影响台湾、福建、浙江。
③转向路径:台风形成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后转向向东北方向移动,对我国影响相对较小。
台风影响我国的时间表
时间 影响地区
01~04月 无
05~06月 中国杭州湾以南沿海
09~10月 主要在中国长江口以南地区
11~12月 珠江口以西地区偶尔受台风影响
(6)台风的利弊分析
不利影响(危害):
①狂风:吹倒房屋、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②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③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等
有利影响(益处):
夏季我国江淮地区伏旱,炎热干燥,台风带来的凉风起到消暑降温的作用;带来的雨水能缓解伏旱的不利影响,提供大量的淡水资源,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台风引起的潮水会将江河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吸引鱼群集聚,提高捕鱼量。
(7)台风防避措施
①加强台风监测与预报、预警;②加强宣传,提高人们防台抗台意识;③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船舶及时入港,做好防风措施;⑤加固建筑物;⑥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⑥加固门窗,从危险建筑物中撤离。
时间段 防避措施
台风来临前 收听天气预报,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
台风来临时 在岸上 听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
在海上 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
不能及时靠岸 “停” 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航行
“绕” 根据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影响的范围适当改变航线,绕道而行
“穿” 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通过
台风袭击时 外出的人 应该尽快回家
室内的人 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以免被强风刮破的窗户碎片划伤
强风过后不久 “台风眼”过境控制的地区上空,天空变得晴朗,风也暂时停止,此时切勿以为风暴已结束而放松警惕,因为台风很快会再度来临
知识点4 寒潮
(1)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降温、暴风雪、霜冻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时空分布
世界: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我国: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秋末冬初及冬末春初最多,隆冬反而较少),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3)影响我国的寒潮路径:
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
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
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4)我国寒潮影响范围
寒潮主要影响我国哪些省份?
除西藏、云南、台湾和海南等省份外,其余省份均受寒潮影响。
寒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受寒潮影响,我国不同地区都会出现剧烈降温,并伴随大风、雨雪现象,但由于区域环境不同,其影响地区的表现也有一定差异,列表如下:
影响地区 表现
西北及黄土高原 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
内蒙古高原 大风、暴雪、低温,易引发雪灾
华北、江淮地区 大风、雨雪交加,沿海出现风暴潮
东北地区 大风、大雪天气
长江以南地区 寒风、冻雨天气
(5)寒潮危害
寒潮的有利影响:①冷空气南下,有利于地表交换热量;
②大规模的雨雪天气,缓解旱情(缓解冬旱、春旱);
③雪水氮化物含量高,能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
④低温,天然的杀虫剂;
⑤大风,带来风力资源。
(6)防避措施
①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②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加强防灾减灾管理;③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做好防冻准备;④培育和推广耐寒品种。
知识点5 沙尘暴
(1)沙尘暴概念及分布
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按自然灾害成因分,沙尘暴属于气象灾害。
我国沙尘暴的影响区域主要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西北部、北方地区西部
(2)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物质基础 地表的沙、尘源
动力条件 大风或强风
热力条件 不稳定的热力条件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挟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天气背景 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
地形条件 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3)沙尘暴的危害
强风 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造成人畜死亡
沙埋 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
土壤风蚀 每次沙尘暴的沙尘源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风蚀深度可达1~10厘米,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大气污染 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TSP)增加,大气污染加剧
(4)沙尘暴带来的益处
沙尘堆积形成地形,如造就黄土高原;碱性的沙尘进入大气中可以与空气中的酸性物质中和,达到抑制酸雨的效果;沙漠地带带走的营养成分落到海洋,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养料等。
(5)防治措施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体系;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设置沙障;改善干旱的生态环境
考点 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1)根本因素:水分和热量以及二者的
(2)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4)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小结
灾害监测 我国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灾害防御 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灾害救援与救助 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灾后恢复 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2022·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题型01 干旱
骤旱是土壤湿度急速降低的现象,历时通常仅有几天,但极易给农业带来严重损失。广西7、8月份骤旱发生频次较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其他时间相比较,广西7、8月份发生骤旱频次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频次高 B.降水总量小 C.土壤保水性能差 D.蒸发蒸腾量大
2.广西7、8月份任一骤旱发生过程中( )
A.土壤透气性降低 B.蒸发蒸腾量减小
C.太阳辐射减弱 D.气温降低
题型02 洪涝
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读“1950年-2016年印度逐月洪涝灾害频次、降水量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印度3月份洪水频次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地势 B.降水强度 C.气温高低 D.人类活动
4.9月份降水量显著减少但洪灾频次仍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频次大于前期 B.前期河道淤塞严重
C.支流同时进入汛期 D.前期降水累积作用
题型03 台风
台风“天鸽”于2017年8月23日12:50在珠海市沿海地区登陆,广州附近海域水文气象特征受其影响较大。下图示意台风“天鸽”逐时移动路径及伶仃洋某一观测站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期间,台风移动速度快且风力大的时段是( )
A.02:00-03:00 B.07:00-08:00 C.12:00-13:00 D.16:00-17:00
6.台风登陆前后,图中观测站附近( )
A.海水盐度短时上升 B.海水温度短时上升
C.海面气压持续下降 D.海面高度持续下降
题型04 寒潮
2024年1月20日至23日,一股寒潮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给中东部带来剧烈降温,使南岭一带竹最低气温降至冰点,给我国南方地区带来大范围强降雪。完成下面小题。
7.产生该次大范围强降雪的主要物质因素是( )
A.山脉的抬升 B.充足的水汽 C.大股冷空气 D.丰富的尘埃
8.受强降雪天气影响最大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航空运输 B.高速公路 C.海洋运输 D.管道运输
9.南方地区降雪时间过长、积雪过厚。以下农业生产受损最大是( )
A.林木生产 B.奶牛养殖 C.大棚花卉 D.水产养殖
题型05 沙尘暴
塔尔沙漠地处南亚,周围风成黄土分布广泛。研究表明,塔尔沙漠是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东部沙尘暴的主要物源区,该区域沙尘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图为塔尔沙漠位置图,实地勘测表明图中采样点P地黄土颗粒较M地和J地小。完成下面小题。
10.新德里沙尘暴发生频次最高的时段可能是(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11.造成J→M→P地黄土颗粒由大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增多 B.高大地形阻挡 C.风沙活动渐小 D.人类活动频繁
12.沙尘暴的降尘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增加土壤肥力 B.缩短白昼时长 C.提高地面温度 D.导致水体酸化
考点二 地质灾害
知识点 地震
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衡量指标
(1)震级:代表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
①含义: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地震波通过区域的介质条件、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有时还与地震发生时间有关联。
3.地震构造结构
①震源:指地震的发源地
②震源深度 震源垂直向上到地面的距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千米以内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 300千米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 700千米
③震中:指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是地面距震源最近、受地震影响最强烈的地方
④震中距:指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⑤等震线:指把地面上在同一地震中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⑥震级:表示震源释放能量多少的级别,目前国际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划分方法,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源所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
4.地震成因
由地质构造变动引发的地震, 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此外,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和人类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也诃能引发地震。
5.地震危害
6.地震分布
分布: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我国的火山和地震带: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7.防避措施
减灾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国际合作等。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难以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
考点 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多发区: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我国的滑坡主要发生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
2.泥石流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多发区: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诱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①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不合理的地表开挖;②弃土、弃渣的堆放;③乱砍滥伐,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加重水土流失。
3.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与异同
(1)成因
滑坡 泥石流
形成条件 地质地形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 地表植被条件:植被覆盖较差。 气候条件:降水较丰富,降水变率较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工程建设频繁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多发地区 山地丘陵区、工程建设频繁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2)异同
项目 滑坡 泥石流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地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 较大 较小
是否必须有水的参与 可以无水的参与 必须有水的参与
相同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破坏力极强;由外力作用导致;突发性
4.危害
滑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泥石流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分布
分布: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最集中。其中西藏和云南是地震、滑坡、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
原因:山地多,地势起伏大,降水多,西南地区板块运动活跃。
6.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防御措施
灾害 防御措施
滑坡 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修建阻滑支撑工程;向滑坡两侧逃离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恢复植被,加固山体等
泥石流 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向沟谷垂直的山坡逃离
7.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地质灾害的成因一般可归纳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地震等自然界固有的强力释放,会对地质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人类活动,如工程开挖、砍伐植被等行为,也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地质环境,形成外力作用,引发地质灾害。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情况下会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8.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是该地区地质、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如下所示:
(2020·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
A.由北向南 B.由西向东
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北向西南
2.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3.(2021·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题型01 滑坡
甘肃省永靖县某黄土台塬早期无人居住,20世纪60年代起,有外地移民来此定居,并开垦耕地、修建引水灌溉工程。80年代以来,台塬东南部边缘滑坡多发。下图为该台塬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台塬东南部滑坡多发的原因有( )
①地表崎岖破碎,易于下渗 ②季风气候显著,年降水量大
③地下径流自西北向东南流 ④黄土下层浸湿,结构不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可有效减少该地滑坡发生频率的措施是( )
A.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B.打坝淤地减少侵蚀
C.及时统计灾情损失 D.开展减灾自救教育
题型02 泥石流
泥石流属于重力地质灾害,主要通过冲击破坏和掩埋建筑成灾,泥深和流速是影响其危险性的主要因素。图为我国某地区泥石流与聚落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聚落建在泥石流堆积区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建筑物抗灾性强 B.错落布局,整体美观
C.地处山区,平地稀缺 D.灾害影响范围有限
4.图中聚落危险性的排序是( )
A.丙>丁>乙>甲 B.丁>丙>乙>甲
C.丁>乙>丙>甲 D.丙>乙>甲>丁
知识总结·构建网络
地质灾害 成因 分布规律 危害
地震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破坏建筑以及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滑坡 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下滑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滑坡多发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堵塞河道,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 破碎的石块、泥沙随洪流顺坡而下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淤塞江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考点三 海洋灾害
知识点 灾害性海浪和海啸
(1)灾害性海浪
概念:灾害性海浪是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等引起的海浪。
成因: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等引起。
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波高在3米以上的海浪就会给在近岸海城活动的多数船只带来危害。灾害性海浪在近海不仅冲击和摧毁沿海堤岸、码头等,还常伴随着风暴潮,导致沿岸船只遭受巨大损失甚至沉没。灾害性海浪冲上岸后,还会导致水产养殖受损、农作物被淹和土地大面积盐碱化。
危害: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
(2)海啸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巨浪。大部分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底地震发生时,会向海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海水接收能量后便迅速以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到岸边形成巨大的“水墙”,并迅速向陆地推进,常造成岸堤决裂、船舶倾覆、建筑物倒塌、人员严重伤亡,损失巨大。
多发区:世界上80%~90%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如太平洋西岸和东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和美洲西部沿海;印度洋沿岸国家也时常受到海啸的危害。
我国海啸灾害发生的频次不多,据记载,平均200年发生一次。
地震海啸形成条件:一是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50千米;震级较高,在里氏6.5级以上。
二是要有海底大面积垂直运动。
三是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因此,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会引起海啸。
地震海啸形成过程:
海底地壳断裂错动引起→地震→海啸波→大洋中传播→近岸→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波高骤然增大,积聚成巨浪冲向海岸带
海啸的特点:能量巨大、传播速度快、突发性强、形成滔天巨浪
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有时只几分钟,多则几十分钟。常因预警时间较短,猝不及防而造成严重灾害 。海啸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水墙”,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能颠覆和摧毁船只,冲毁沿岸防波坝,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
考点 风暴潮
1.概念: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气压骤变、寒潮过境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附近海域的潮位远远偏离正常潮位的现象。
一次风暴潮的影响范围可以达到1000~2000千米的海岸区域,影响时间可达数天。
2.成因:
直接因素是连续向岸边吹的强风(热带、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狂风巨浪、水位暴涨;
间接因素(危害增加):天文大潮;沿海地势低平,海岸特点。
一般来说,地理位置面对海上大风袭击、海岸形状呈喇叭口、海底地形较平缓、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达的地区,风暴潮灾害较为严重。
3.多发区: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北大西洋沿岸地区;中国、孟加拉国和美国是世界上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三个国家。
4.危害:冲跨堤防、淹没农田与城镇、摧毁港口和盐场、破坏海岸工程设施和海上油田开发、倾覆海上船只、海水入侵、耕地盐渍化,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5.分类:风暴潮分为热带气旋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热带气旋风暴潮发生次数多、破坏性强,其中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称为台风风暴潮。
热带气旋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其特点是: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6.我国风暴潮分布:
我国遭受台风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多集中在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如长江口以南的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和广西沿海。
我国的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主要受灾地区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7.风暴潮防避措施:
①要关注天气和海浪预报信息,特别是有关警报,提前做好各种防灾准备。
②低洼地区、海边的人员要及时安全撤离。
③及时关闭海滨旅游项目。
④船舶在航行中遭遇风暴潮的袭击时,要及时与岸上有关部门联系,动员船员将船只驶入避风港。
(2023·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荷兰(图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势较低,常遭受风暴潮袭击。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数千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
材料2:菲律宾(图2)每年都要遭遇大约20次台风,莱特岛是菲律宾遭受台风和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长期以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2006年2月,当地连续两周暴雨,发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导致数百人丧生,千余人失踪。
(1)据材料1分析该次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
(2)从地理位置角度分别说明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
(3)据材料2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题型01 风暴潮
海洋灾害是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海洋灾害的主要种类有风暴潮、海冰、海啸等。风暴潮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台风、温带气旋等导致海水异常升降的现象,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与其他海洋灾害相比,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重最大。下图为2010~2019年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重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我国,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重最大的主要原因有( )
①风暴潮影响范围广②我国沿岸以平原海岸为主
③风暴潮发生的频次高④东南沿海地震频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我国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比重变率较大,说明( )
A.我国防灾减灾的力度较小 B.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
C.风暴潮的因子年际变化大 D.厄尔尼诺现象持续稳定存在
考点四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知识点1 遥感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概念:所谓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RS),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遥感技术(RS)是人视力的延伸,本质上是“看”的过程
分类:遥感分为航天遥感(覆盖范围最广)、航空遥感(覆盖范围较小)和地面遥感(覆盖范围最小)三类。
遥感的原理依据:地球上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反射、发射电磁波,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波长和频率)不同。
工作原理: 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或其发射的电磁波,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优点: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优势,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应用:广泛应用于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的调查和监测
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①可以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
②能够快速识别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遥感技术的应用
(1)资源普查、环境监测和自然灾害防御监测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应用方向
资源 普查 矿产 资源 有许多蕴藏矿产的地方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发现”矿产 人们只需要分析遥感图像就可以划定蕴藏矿产的大致区域
生物 资源 通过遥感图像解释,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被的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数据 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等部门提供服务
环境和 灾害监测 环境 监测 监测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海上冰山,河流、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从而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灾害 监测 监测旱情、洪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有利于防灾减灾
(2)农业方面
知识点2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GNSS):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卫星系统。
其中的4大卫星导航系统供应商包括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包括三大部分
①空间部分:卫星星座
②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③用户部分:信号接收系统
GPS导航系统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
北斗导航系统卫星星座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无论身处地球的任何角落人们抬头便可以看见5-6颗北斗星。
作用: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特点:全能性 全球性 全天候 连续性 实时性
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①利用安装在手机、汽车、飞机、轮船等中的信号接收设备,可以进行精确定位
②帮助用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
应用领域 具体应用
交通 空中导航——飞行路线管理,空域划分与管理等;航海——自主导航,港口调度
探险旅游 定位、线路选择、报警等
军用 定位和导航
其他 大地测量、野外勘测、紧急救援、农业监测、生态研究
知识点3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功能:储存庞大的空间数据,能随时制作电子地图,还有详细的属性资料可供查询,并能进行多种空间分析,以此来模拟区域内的资源、人口等要素的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
解决的问题
(1)位置分析:解决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2)趋势研究:包括空间趋势和随时间的演变趋势。
(3)模式研究:通过模式分析,可以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4)模拟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已掌握的地理规律用数学方法表达出来,即建立模型,来模拟其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以及产生的结果。
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提供的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主要功能
信息管理与服务 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规划和管理 主要是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工程选址等,也可能进行城市管理和辅助决策
基础设施管理 利用GIS能够完成工程设计、应急抢修、日常维护等工作,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土地利用与管理 土地利用涉及土地利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土地权属关系变更等内容。GIS技术可以有效完成对土地利用状况的监控和管理,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生态环境管理 应用GIS技术,可以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评价、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分析、环保设施的管理等
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功能 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遥感(RS)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速度快。空间上: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时间上:同步观测 灾害前兆监测,及时发出警报;进行灾害跟踪监视;建立灾害模型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能为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和速度及时间数据 灾情发生后的通信联络;减灾过程中的灾情跟踪、监测、实时监控;灾害发生地点的准确测报;救灾人员赶赴现场的导航;可提高减灾的效率和精确度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考点 地理信息技术的选取技巧
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考查,主要是不同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因此,只要总体上抓住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就能对地理信息技术的选取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重点记住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区别:
方法 具体判断技巧
“点”与“面”判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对象——“面”。在地理信息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如果是“面”则选用遥感技术或地理信息系统
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结果,若要监测森林火灾则应选用遥感技术,要在某城市选取大型商业中心位置则应选用地理信息系统
“想”与“看”区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是人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想”选用遥感技术
关键词判断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 “获取”空间信息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定位”“导航”“精确”“精密”“精准”等
地理信息系统 “分析”“处理”“查询”“输入”等
(2024·浙江1月卷)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里氏7.8级地震。灾后救援随即展开,恢复和重建工作积极推进。完成下面小题。
1.下图为灾区某城市震前2月4日、震后2月8日和9日获取的三幅夜间灯光强度图,正确反映时间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2.在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可运用( )
A.全球定位系统(GPS)动态获取灾区夜间灯光强度
B.地理信息系统(GIS)实时采集灾区气象要素信息
C.遥感(RS)模拟分析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辅助决策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
题型01 地理信息技术的判读
2021年以来,为提升灾害防治精准度,浙江省推出了集实时预警、专业监测等功能于一身的“地灾智防”APP。完成下面小题。
1.当台风影响时,山区群众在该APP中最可能获得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是( )
A.滑坡、泥石流 B.滑坡、地面沉降 C.崩塌、泥石流 D.崩塌、地面沉降
2.“地灾智防”应用场景,可运用( )
A.全球定位系统(GPS)排查房屋人员撤离进度
B.地理信息系统(GIS)规划人员撤离线路
C.遥感(RS)实时采集防范区降水量信息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实时获取受灾人员信息
热点应用
01 生物灾害
(2022·全国甲卷)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知识点拨:
生物灾害是由有害的虫、鼠、草等生物引发的灾害,主要包括虫害和鼠害。
(1)虫害:
农作物:蝗虫、黏虫、水稻螟虫、棉铃虫等——农作物大幅减产甚至绝产。
森林害虫: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危害:造成农作物减产,对森林的危害巨大。
成因:
我国虫害的分布
农作物病虫害 分布地区
小麦锈病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黄河下游、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南部沿海等地区,新疆南部的麦田产区
水稻病 虫害 秦岭一准河一线以南的稻田产区
棉铃虫 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棉花产区,黄河流域棉产区和新 疆棉产区受害尤为严重,长江流域棉产区也有发生
“干旱起蝗灾”。蝗灾的发生与干旱的关系十分密切。干旱可造成湖泊水位下降或湖水干涸,海滩地带的积水干枯,河岸、滩地大面积暴露,从而出现大面积的荒滩草地,芦苇、茅草和莎草等杂草丛生。同时,干旱还能抑制蝗虫天敌的繁殖。在这样有利的环境中蝗虫可以大量繁殖,种群数量迅速增长而造成大规模危害。
蝗灾防治措施:
①改变蝗虫适生区的植被、土壤和小气候等
②喷洒农药
③天敌防治,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
蝗灾与干旱的关系:蝗虫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
农业防治 清除田间的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日品种等
人工防治 人工杀虫,包括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生物天敌,通过放养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
化学防治 主要措施是喷洒农药等
(2)鼠害
可分为野栖鼠和家栖鼠,根据野栖鼠的主要栖息地,可以划分为田鼠、草原鼠和林鼠等类型。
分布:我国农牧区鼠害十分严重
危害:危害植物的根系,造成农作物减产、森林和草场的破坏,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还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02 森林火灾
(2021·湖南卷)野火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火。近年来,世界各地野火频发,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蒙古东部地区(见下图)野火发生频率高且区域差异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该地区主要野火类型是( )
A.落叶林火 B.针叶林火 C.草原火 D.荒漠草原火
3.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推测下列区域野火发生须率最高的是( )
A.东方省 B.中央省 C.南戈壁省 D.色楞格省
4.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其最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气温变化 B.降水变化 C.植被生物量 D.游牧活动
知识点拨:
森林火灾发生的条件
条件 具体内容
物质条件 可燃物(枯枝落叶)较多
天气条件 气温较高,空气干燥(如我国南方森林火灾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节,北方一般发生在春秋季节,因为此时段空气较为干燥)
火源条件 自然火源:有雷击火、火山爆发和陨石降落起火等,其中最多的是雷击火
人为火源:约占总火源的 95% 以上,主要是生产生活中用火不慎引起
其他 风力大,可助长火势,火灾易迅速蔓延
含大量树脂的针叶树(如松树)和樟树、桉树等阔叶树较一般树种易燃
森林火灾的危害
(1)最直观的危害是烧死或烧伤林木,使森林蓄积量下降;森林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2)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①烧毁林下珍贵的野生植物,或改变其生存环境,使其数量显著减少,甚至使某些种类灭绝。
②破坏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有时甚至直接烧伤、烧死野生动物。
(3)火灾后,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4)森林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污染空气。同时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5)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森林火灾的监测与防御
监测 措施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遥感技术)加强监测与预警
建立火情瞭望台,派专人值守,发现火情,及时报告
预防 措施 林区建设林火隔离带,破坏连续燃烧的条件
条件许可时(低温、静风、高湿)实施受控火烧,减少林下枯枝落叶(可燃物)
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减灾作业
储备足够的救灾物资和设备;建设训练有素的救灾队伍
组织 措施 建立森林火灾应急办公室,制定应急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
03 冻害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6.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7.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知识点拨:
04 崩塌
(2023·广东卷)某中学学生在山西省太行山青龙峡景区研学活动中发现,这里是典型高山峡谷地貌,两岸岩壁直立,软硬岩层交互,陡壁下常有崩塌物堆积,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图是同学们绘制的岩体崩塌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是因为( )
A.软岩受风化剥蚀更快 B.硬岩的重力作用更大
C.软岩抗侵蚀能力更强 D.硬岩水土流失更严重
9.同学们提出的以下预防崩塌危害措施中,不能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完成的是( )
A.岩土变形预警 B.危险岩体清除
C.气象水文预报 D.游客行为监管
知识点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