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目录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
考点一 人口分布 4
知识梳理 4
知识点 人口分布特点 4
核心突破 8
考点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8
题型01 人口分布 13
考点二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4
知识梳理 14
知识点1 人口增长 14
知识点2 人口的自然增长 15
核心突破 20
考点1 人口问题 20
考点2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26
题型01 人口自然增长 32
题型02 人口问题 33
考点三 人口容量 34
知识梳理 34
知识点1 资源环境承载力 34
知识点2 人口合理容量 36
核心突破 39
考点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39
题型01 资源环境承载力 40
题型02 人口合理容量 41
热点应用 42
01 我国人口负增长 42
02 抚养比 44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考点提取
人口分布 2024浙江1月卷,1题,2分,影响该经济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人口分布影响因素 2023海南卷,11题,3分,肯尼亚西南部高原比沿海平原更适宜人类居住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分布影响因素 2023海南卷,16题,10分,分析居民在该地定居生活的原因,人口分布影响因素 2023全国甲卷 ,4题,4分,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分布影响因素 2023浙江1月卷,1-2题,4分,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人口分布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2024湖南卷,4-5题,6分,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人口年龄结构问题 2023河北卷,12-13题,6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人口年龄结构问题 2022重庆卷,5题,3分,1970-2019年,该市户籍人口总量的变化特点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2022河北卷,3-4题,6分,该省人口结构呈现出、建议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包括,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容量 2024北京卷,11题,3分, 图a中,环境承载力 2021北京卷,8题,3分,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 2021浙江6月卷,12题,2分,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
命题趋势: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属于主干知识,但内容相对简单,难以承载有一定难度的试题,因此属于中频、低难度考点,在高考试题中会间或性地考查。就考查方向而言,逐渐由考查人口增长转变为考查人口分布,试题往往以人口统计资料图为材料,设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选项中判定图文数据呈现的原因或后果,二是通过计算图文中的数据,分析判断相关人口数据的时空变化。
考点一 人口分布
知识点 人口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人口分布概念: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来衡量。
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区域面积 (人/km2)
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分布疏密程度常用的数量指标,人口密度数值越大,说明人口越稠密,反之稀疏。
表1 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2023年)
国家 印度 中国 美国 印度尼西亚 巴基斯坦 尼日利亚 巴西 孟加拉国
人口数量/亿人 14.26 14.25 3.39 2.77 2.39 2.23 2.16 1.72
国家 俄罗斯 墨西哥 埃塞俄比亚 日本 菲律宾 埃及 刚果(金) 越南
人口数量/亿人 1.4 1.3 1.26 1.24 1.17 1.06 1.023 1.03
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的总特征。
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世界人口稠密地区:
西欧: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②商业贸易活动频繁;③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东亚与南亚: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北美东部:工业、金融、贸易发达(经济因素)
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恶劣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
三大人口稀疏区:高纬、高寒地带;湿热的雨林区;干旱的沙漠戈壁区
世界人口稀疏地区:
撒哈拉:干旱沙漠地区,高温少雨,淡水缺乏
青藏地区:高寒地区,气候寒冷,空气稀薄
亚马孙河流域:湿热地区,高温多雨,水网密布,蚊虫肆虐
西伯利亚、北美北部: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①人口分布不均衡
从半球、纬度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北纬20°~50°地带最为集中。
从各大洲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亚洲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最少、密度最小;无人定居的大洲是南极洲。
②人口分布具有趋向性
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气候温暖湿润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沿河、近海地区:一般来说,近海地区对外联系便利;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都利于人类生产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世界人口分布趋向低平地区: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约80%的世界人口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
世界人口分布趋向城市集中:近现代以来,世界人口越来越向城市(空间相比广阔乡村地区较为狭小)集中,从而使世界人口分布呈现出大小不等的密集点和密集带。
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城镇地区。
在沿海地带又有两类地区人口尤其密集:
沿海的工、商业经济发达区。这些地区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对外可进行海路贸易活动,对内有很大的物资集散能力,经济效益大大优于内陆地区,因此,逐渐形成沿海城市带及大型港口城市,人口的集聚方式以集中于城市为特点。
世界主要河流中下游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农业区。这些地区大多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网密集、排灌方便、经济发达、市场广阔,而且开发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就是农业发达区。
材料:非洲刚果盆地人口稀少,而东非高原海拔1000-1200米的地区则人口稠密。在南美洲,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间谷地则形成一些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思考:为什么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
原因:
在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无疟疾分布等。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古往今来,我国始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占世界人口的比例长期保持在20%左右。
1935年,胡焕庸依据点密度,绘出我国第一张人口分布图。依据这张地图,胡焕庸敏锐地发现一条东北一西南向的直线,即瑷珲(现名黑河)——腾冲线,作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描述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①分布很不平衡,大致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
②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③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分析我国人口空间差异的成因
自然原因:东部多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西部多高原山地,气候干旱。
社会原因:东部工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东部开发早,西部开发晚。
“胡焕庸线”东西两侧对比
西侧 东侧
面积占比% 56.2 43.8
人口比例% 5.9 94.1
地形地貌特征 以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为主 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
农业条件 以畜牧业为主 农耕经济为主
城镇化水平 低于全国平均值 高于全国平均值
3.区域人口分布特征的描述和分析
(1)人口分布特征描述:定性与定量结合。先说明人口分布是否平衡;再说明人口分布的稠密区和稀疏区(哪里多,哪里少),从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递增(递减),或找到明显的地理分界线(该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显著);极值区域,什么地方人分布最多或分布集中,什么地方分布最少;分布形状,分布呈点状、环状、线状还是面状等。一般来说,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呈面状;河流、海岸线、交通线附近人口分布呈线状;沙漠中城市多分布在绿洲区域,人口分布呈点状。
描述一般先总体,后局部,再细节。
(2)人口分布原因分析: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历史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考点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明显,其中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
人文因素: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①地形
人类生产生活大多数集中在平原地区。据统计,全世界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海拔1千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区。其中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居住着全球50%以上的人口。高山、高原地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加上气候寒冷风大等不利因素,人口较稀疏。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如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②气候
高纬度地带,由于严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人口稀少。
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
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热带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
③水源
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沿海、沿湖地区人口稠密。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例如,北美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
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片状分布。
④土壤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多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不同的土壤,由于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因而影响到人口分布。
如:我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分布区,农业较发达,人口密度也较高。
⑤矿产资源
矿产的开采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集聚。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早期因交通运输不发达,煤炭开采区往往人口稠密,如德国鲁尔区。
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沙漠和茫茫草原上崛起一座座新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大庆等。
自然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地形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 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地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第 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 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热带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源 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分布状况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较高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矿区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人文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起到重要影响,就业机会多、收人入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生活环境舒适的地方,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居住。大多数时候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政府的政策以及战争等因素,有时也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
此外,历史因素等也会影响人口分布。例如,亚洲和欧洲等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经历长时期的持续增长,数量多,密度大;而在美洲和大洋洲等开发历史较短的一些地区,至今人口数量少,分布稀疏。
人口分布还受到文化传统、宗教、民族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 原因
人文因素 社会生产方式 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 以农业经济为主
人口迅速向城镇聚集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 生产力的发展,科技与管理技术的进步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较稠密 就业机会多、收人入水平高,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居住
交通 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较多 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政治 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 战争和政策影响人口的流动和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历史 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经历长时期的持续增长,数量多,密度大
文化 受文化、民族、宗教的影响,人口分布空间上呈现一定的聚集性 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导致高出生率。
(2024·浙江1月卷)西安是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拥有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该基地位于阎良。阎良航空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现已发展成集研发、制造和试飞于一体的“航空城”。下图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点密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经济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地形 D.植被
(2023·全国甲卷)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下题。
2.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①工业 ②农业 ③内河运输 ④公路运输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浙江1月卷)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面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土库曼斯坦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塔吉克斯坦
4.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矿产 C.水源 D.土壤
题型01 人口分布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岛上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气候凛冽,人烟稀少。下图示意格陵兰岛位置。据此完成1~3题。
1.格陵兰岛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影响格陵兰岛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耕地 B.气候 C.淡水 D.海拔
3.格陵兰岛人口聚居区的产业主要是(  )
A.耕作业 B.花卉业
C.渔业 D.林业
考点二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知识点1 人口增长
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两个方面。
(1)区域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
(3)人口机械增长: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机械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大于零为正增长,小于零为负增长,等于零为零增长。正增长时,人口总数增加,负增长时人口总数减少。
知识点2 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0 正增长
=0 零增长
<0 负增长
人口数量增长的多少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也受人口基数大小的影响
出生率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育龄人口的教育水平、就业率、婚育观念(生育观念)、宗教、人口政策等影响;
死亡率受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自然因素——生物自然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通过死亡率来影响);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读图思考:
1.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为:__③__。
2.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数量增加;
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人口数量不变;
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人口数量减少;
正增长向负增长转变的零增长是某时段人口最多的时期。
负增长向正增长转变的零增长是某时段人口最少的时期。
3.世界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 20世纪以来
人口数量 数量少 数量较多 持续增加 数量多
人口增长 增长缓慢 增长加速 明显加快 空前增长
人口变化原因 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 生产力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 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
(1)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2)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3)时间差异:
①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世界人口增长比较缓慢。
②工业革命开始,欧美一些国家首先出现了人口持续增长的局面。
③20世纪后半叶开始,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大洋洲的人口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世界人口总数急剧增长。
地区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欧、美(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特点 人口增长快,青少年所占比例大 人口增长慢,人口老龄化
出现的问题 经济、就业、资源、环境、教育压力大,限制生活水平提高 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解决措施 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率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4.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把人口增长分成原始型(高高低模式)、传统型(过渡模式)和现代型(三低模式)三种类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
每一种人口增长模式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每一种人口增长模式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类生命健康保障水平变化,人口政策、生育意愿的变化,引起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导致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
人口增 长模式 原始型 (“高—高—低”型) 传统型 (“高—低—高”型) 现代型 (“低—低—低”型)
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状况 速 度 慢,波动较大 快,表现为前期加速而后期降速 慢,呈现出新的平衡状态
数 量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加 达到人口高峰后,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影响 利: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弊:死亡率高,有时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利:劳动力充足,促进经济发展; 弊:加剧经济、就业压力、贫困加剧,引发资源环境社会问题 利:利于社会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弊:劳动力和兵源短缺,养老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 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家庭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5.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①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低而出生率高,目前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③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进入现代型。
6.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1)根据生产力水平判断
(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多属于现代型。
(3)根据数值特征判断
考点1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资源不相协调,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主要的突出是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等。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结构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类型 代表 大洲 典型国家 人口特点 原因 问题及影响 对策
发展 中国家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中国 巴基斯坦 印度 增 长 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 影响: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
发达国家 欧洲 北美洲 大洋洲 俄罗斯 德国 增 长 缓 慢 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生活质量要求高 老龄化问题严重 影响: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
2.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的关系
(1)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指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问题——老龄化现象
①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②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
当这个比例达到14%,就会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而当这个比例达到20%,就会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结合我国国情,针对人口老龄化可采取的措施:①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行新型养老;②人口政策调整,适当鼓励生育(全面放开三孩,改善人口结构);③产业结构转化升级,使之符合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不利影响:削弱经济增长动力(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劳动力供给减少,社会生产能力不足,经济增速慢);加大财政压力(养老金支出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增加;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人会相应减少);老年人口占比大会导致兵源受限,响国防建设等。
有利影响:新的产业人口老龄化将催生“银发经济”。
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应对措施 ①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积极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②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③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④发展老龄产业,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⑤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老龄事业,打造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⑦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一对夫妇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
建设养老服务体系举措 ①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老年人的权益;②完善基础设施,丰富老年人的生活;③培养转化的养老队伍;④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体系,保障公平竞争
(2) 人口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地区男女人口的比例关系,性别结构,尤其是特定年龄段的性别结构,直接影响人们组织家庭生育子女等社会生活。
①衡量:性别比。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通常情况下男女比例为105∶100。大于100,男多女少,小于100,女多男少。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②人口性别结构影响因素:人口再生产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人口迁移、战争、宗教和民族的传统风俗等。
③性别比失衡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男女不平等现象、人为的技术干预因素等
④问题: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⑤措施:①加强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别的监管;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③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
(3)人口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
概念: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问题:
人口素质对城市化的影响
①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较高,有利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有利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②人口素质高,利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减少城市问题的产生,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
(4)人口产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
各国人口产业结构的差异可以反映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差异。
①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高低,主要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例如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说明农业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农业劳动生产率高,这就为就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
②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的高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某地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高,说明该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较高。
③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人口退出传统的物质生产部门,从事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改变了人口产业结构。
人口产业结构还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有的国家和地区受到版图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规模很小,第一产业的比重极低。
有的国家和地区区位条件优越,商业贸易、金融保险等发达;有的国家和地区旅游资源独具优势,旅游业一枝独秀。这些条件都会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突出的地位。
3.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及对策
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口数量多,尽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新增人口仍然较多,人口压力大;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出现“未富先老”的情况。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 放宽生育政策,延迟退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延迟退休年龄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 转变人口生育观念;禁止非法胎儿性别鉴定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日趋活跃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流出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出生率的高低是代表一个国家人口世代更替能否平衡的标准。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与之前年份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人口增长率持续放缓、性别结构有所改善、人口老龄化程度则进一步加深,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由总量压力转变为结构性挑战。
出生率的持续走低,直接影响是人口基数的增长减缓、尤其是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出现不足,社会老龄化程度越发严重,人口结构出现严重失调,社会与医疗保障需求巨大等。
从宏观上看,人口对消费、房地产等诸多行业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没有人口增量,代表着没有需求增量,必然会导致很多行业的整体性衰退,债务违约风险加大,各个行业为了抢夺不多利润空间,竞争和内耗程度加剧,都将导致经济萧条和综合国力的衰退;另外人口对于科技研发的影响也是根本性的,除非有极其诱人的人才引进政策来补充,不然低出生率必然影响国内科技树的点亮速度,从而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而受制于技术之困中。
而出生率的低迷,对我们切实利益以及生活的主要影响有如下几点:
一是养老金的入不敷出;
二是劳动力成本持续走高,拉动物价上涨和通胀水平;
三是养老社区将成为核心的稀缺资源。
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分析:(1)我国老年人绝对数量大,发展态势迅猛;(2)地区间发展 不均衡,城乡倒置;(3)高龄化趋势加剧;(4)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增速加快,比重增高。
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1)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使家庭养老问题突出;(3)人口老龄化加重了我国经济负担;(4)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5)人口老龄化对文化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措施:鼓励生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等。
特别提醒
分析人口问题的类型:
首先,看人口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其次,看人口结构,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等的合理程度;最后,看人口分布,是否与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评价合理人口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如何看待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是否合理,关键不是数量的多与少、增长率的高与低,应该看其发展变化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相协调;缓慢的人口增长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过快的人口增长使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不能满足人口的需求,这都是不合理的人口增长;所以评价人口增长是否合理必须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来进行。
(2024·湖南卷)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 )
A.15~21岁人口自然增长慢 B.36~42岁人口自然增长慢
C.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 D.36~42岁人口净流出量高
2.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 )
①阻碍农民增收 ②造成生态破坏 ③导致乡愁淡化 ④增加耕地撂荒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考点2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高考中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曲线图、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人口金字塔等类型。
人口统计图判读步骤:
第一步:判断图形类型。人口坐标图主要有二维坐标图、三角坐标图、复合坐标图等。
第二步:明确坐标含义。坐标或者图例反映出统计数据的性质、种类和数值的大小(单位)。通常横坐标表示时间序列或空间地域,纵坐标表示地理事物的量。读图名与坐标(或图例)是判读统计图的基础。
第三步: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一要读全(数值和单位),二要注意数据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够准确地从数据中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特征。
曲线图的判读
看趋势 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水平降低。如图中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从1800年到2008年,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看数值 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如图中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死亡率低;200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看速度 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如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
看阶段 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1825年死亡率曲线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2008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在1%附近,可认为人口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
【特别提醒】 (1)当出现左、右两个纵坐标甚至多个纵坐标时,更要仔细地观察辨析;(2)对比分析两幅二维坐标统计图时,特别要看清纵横坐标表示的单位数值,不能简单地以“柱”或“线”的长短来比较大小;(3)判读坐标的变化趋势时不能有思维定式,如横坐标不一定总是向右增大。
2.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
平面正三角坐标图的特点
①三角形统计图表示构成现象,所以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
②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一定是100%。
③图中构成要素只有三项。
④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的延伸方向一致,三条数轴上的值全部向右由大到小或全部向左由大到小。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3.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下图:
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Ⅰ处的虚线。(各自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8‰、16‰、29‰)。
4.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的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人口金字塔图主要考查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的性别结构、人口增长模式、预测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人口问题等。
(1)可读出人口结构:
判读性别比
根据某年龄段男女各自所占比重的状况,判断出男女性别比例特点,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判读年龄结构
根据金字塔图中低年龄人口比重高低可判断出生率的高低;分析老龄化情况;分析育龄人口比重,主要看育龄女性(20~49岁)人口所占比重,可推测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
(2)可判读人口增长状况
①典型金字塔结构图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下降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增长型,扩张型) (静止型,稳定型) (缩减型,收缩型)
少年儿童比重大,出生率高,老年人口比重小,平均寿命低,金字塔塔形下宽上尖。这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大大超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的趋势是迅速增长,属于传统型。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属于发展中国家 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是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急剧收缩。人口增长速度减缓,总人口继续增长。属于传统型的增长下降阶段,一般属于发展中国家 年轻人比重小,国家地区出生率较低,中年以上比重较大,平均寿命较长,塔形上下窄、中间宽。其人口增长的趋势是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将缩减,属于现代型。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老龄化,一般属于发达国家
不同的塔形反映了不同的人口问题,下宽上窄的塔形反映出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所占比重过高的问题;上宽下窄的塔形则反映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②特殊变化(特殊金字塔)
a.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b.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左图表示青年男性人口所占比重异常偏小,可能是战争影响的结果;
中间图表示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是人口负增长的结果;
右图表示青年女性人口的比重异常偏大,可能是该地发展了服装、纺织等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产业部门(轻工业)。
(2023·河北卷)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下图a点P所示。任意点0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左图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 )
A.少子化、红利化 B.多子化、年轻化
C.少子化、老龄化 D.红利化、年轻化
4.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题型01 人口自然增长
2022年7月1日,新加坡将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至63岁。2024年3月4日,新加坡政府宣布将在2026年将退休年龄提高至64岁。下图示意1970~2020年新加坡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总和生育率(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推知,1970~2020年新加坡( )
A.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B.人口呈负增长
C.生育政策持续收紧 D.社会负担加重
2.相较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实施的人口政策最可能是( )
A.抑制大家庭的发展 B.严格户籍管理
C.提高移民申请标准 D.引导鼓励优生
3.近年来,新加坡不断提高退休年龄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老年人就业岗位 B.扩大城市规模
C.保障劳动力稳定供应 D.减轻竞争压力
题型02 人口问题
老年人口比重地区差异显著,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如下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老年人口比重 全球差异 中国差异
高 发达国家 欠发达地区
低 发展中国家 发达地区
4.造成人口死亡率全球差异和中国差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人口( )
A.自然增长,自然增长 B.机械增长,机械增长
C.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D.机械增长,自然增长
5.当前中国人口死亡数量呈上升态势,与之关联最密切的因素是( )
A.人口结构 B.人口基数 C.人口出生率 D.养老制度
知识总结·构建网络
考点三 人口容量
知识点1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撑能力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来表示。
概念: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
实质: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是一个警戒值,它强调生存。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征:
不确定性: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可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的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 正相关 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越丰富,承载的人口越多;自然资源越贫乏,承载的人口越少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科技水平越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
人均消费水平 负相关 人均消费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人均消费水平越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经济越不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受教育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资源环境承载力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几个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都通过影响资源供应能力来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
一般来说,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就如同木桶能够容纳多少水一样,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的。
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的长度。若组成木桶的桶板长度不相等,则木桶容水量取决于最短的桶板。
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木桶效应”: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
思考:1.我国西部内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存在着“短板”因素主要是什么?
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
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
资源数量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何影响?
资源是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
思考:分析材料中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材料一: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般维持在7 000万以内。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为1.9 亿,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出现了。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以农作物为主、肉类为辅”的饮食习惯,都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材料二:
有些工业化历史较早的国家(如英国),已基本上用完了本国的矿产资源,而不得不完全依赖进口,美国也将面临同样问题,钢铁主要生产国(如日本和意大利)的铁矿石也完全依赖进口。
材料三:
农业社会每个人只需要几千克铜、铁,制作简单的农具和生活用具,直至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农民依然如此。工业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却大得多,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钢铁9.4吨、砂石3.55吨、水泥277千克、黏土91千克、盐91千克。
知识点2 人口合理容量
思考:区域内有多少人口数量可以算合理呢?
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实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于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等。
意义: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临界性:如果某地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相对性: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也不同。
警戒性:人口合理容量不是要达到的人口数量,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警戒线。
超过人口合理容量所产生的问题:
①对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增多。
②对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导致资源短缺问题。
③造成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问题。
④带来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①自然资源环境
首要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正相关
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优劣和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口合理容量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变化,如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减少,也会降低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使人口的合理容量大幅提高。
但是,如果不考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盲目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消费需求就会不断提高,从而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供给能力,人口合理容量就会降低。
③科学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会扩大资源的开发领域,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从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④地域开放程度
地域的开放程度在一个开放地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而在一个封闭地域中,某种资源的匮乏会使这一一地区人口合理容量降低。
生产力愈发达,人们利用地域外资源的能力就愈强。
思考: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它是依靠什么条件来提高本国人口合理容量的?
存在问题: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由此引发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解决措施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要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实行计划生育、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对外开放、提倡适度消费。
考点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体如下所示:
项目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 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2021·北京卷)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2.搬迁后,该村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 )
A.开采矿山 B.放养牛羊 C.种植棉花 D.水上漂流
题型01 资源环境承载力
宁夏经济欠发达,荒漠化问题严重,生态脆弱区占全区总面积的57.8%。下图示意2010~2021年宁夏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数及预警结果,指数越趋近于1,表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接近最优水平。据此完成1~2题。
1.宁夏生态脆弱区面积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经济欠发达
C.人口稠密 D.资源匮乏
2.促进宁夏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结果由巨警向无警快速转变的措施是(  )
A.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B.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C.执行严格的生育政策
D.严格限制矿产资源开发
题型02 人口合理容量
在测算区域人口合理容量时,可能—满意度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可能—满意度0.9为最满意临界点,0.6为可接受临界点。下图为“2015年基于可能—满意度法绘制的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图”。完成3~4题。
3.可能—满意度为0.9时,制约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能源供给 B.人居环境
C.粮食供给 D.土地资源
4.为提高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
A.提高科技水平 B.山区全面开垦
C.扩大对外开放 D.降低消费水平
热点应用
01 我国人口负增长
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中国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为1961年后的首次人口负增长。完成下面小题。
1.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发 B.生育能力大幅减弱 C.育儿成本攀升 D.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2.各地密集出台政策鼓励生育,最先影响的是( )
A.增加当地人口容量 B.减缓人口老龄化
C.减轻目前社会负担 D.缓解劳动力不足
知识点拨: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少子化+老龄化,这是我国面临的最大人口基本面。
少子化导向的是出生率走低,老龄化带来的是死亡人口维持在高位。一旦出生率与死亡率形成交叉,负增长就会到来。
这是1978年至今,全国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走势:
2022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首次超过2.09亿人,占比达14.9%,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出生人口减少是导致了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1年,我国每年新出生人口分别为1883万人、1765万人、1523万人、1465万人、1200万人和1062万人,2022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这是1950年以来,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万。
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的原因:
"80后"、"90后"更为自我,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已不再吃香,养孩子不再是老年生活保障的"唯一稻草";
当下的育儿成本呈几何级增长,公共服务资源的匮乏与配置的失衡,极大降低了他们的生育意愿;
出生率低迷不断改变着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进而导致适龄人口减少;
越来越高的结婚成本,特别是不断高涨的房价,也使得结婚不再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结婚率下降会直接导致出生率下降。
长期的人口负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出生率低迷将导致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人口抚养比上升,这意味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社会老龄化加速;
人口红利的消失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传统制造业低迷;
老龄化加速导致老年人抚养比持续上升,加重家庭和政府的养老负担;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将影响消费结构,而消费结构又决定了经济发展结构。
但是人口增长速度放缓未必没有好处。一定空间下的人口容量毕竟是有限的,人口减少也会使得人均占有的资源相对会多一些,生活水平相对提高,资源总体消耗变少,环境会变好。虽然人口红利消失了,但人才红利逐渐显现,这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力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02 抚养比
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内蒙古人口总抚养比与少儿抚养比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又回升的变化过程,老年抚养比则是稳中有升。图示意内蒙古人口抚养比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3.2010年——2020年总抚养比升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少年儿童数量大 B.青壮年占比增加
C.老年抚养比变高 D.劳动力大量外出
4.近年来,图中抚养比的变化会导致当地( )
A.人口年龄中位数升高 B.劳动力数量严重短缺
C.幼儿园教师数量紧缺 D.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知识点拨:
抚养比是指在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反映该地区劳动人口抚养负担的大小。抚养比包括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即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
少儿抚养比=(少年儿童(0~14岁)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老年抚养比=(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总抚养比小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目录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
考点一 人口分布 4
知识梳理 4
知识点 人口分布特点 4
核心突破 8
考点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8
题型01 人口分布 13
考点二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4
知识梳理 14
知识点1 人口增长 14
知识点2 人口的自然增长 15
核心突破 20
考点1 人口问题 20
考点2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26
题型01 人口自然增长 32
题型02 人口问题 33
考点三 人口容量 34
知识梳理 34
知识点1 资源环境承载力 34
知识点2 人口合理容量 36
核心突破 39
考点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39
题型01 资源环境承载力 40
题型02 人口合理容量 41
热点应用 42
01 我国人口负增长 42
02 抚养比 44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考点提取
人口分布 2024浙江1月卷,1题,2分,影响该经济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人口分布影响因素 2023海南卷,11题,3分,肯尼亚西南部高原比沿海平原更适宜人类居住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分布影响因素 2023海南卷,16题,10分,分析居民在该地定居生活的原因,人口分布影响因素 2023全国甲卷 ,4题,4分,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分布影响因素 2023浙江1月卷,1-2题,4分,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人口分布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2024湖南卷,4-5题,6分,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人口年龄结构问题 2023河北卷,12-13题,6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人口年龄结构问题 2022重庆卷,5题,3分,1970-2019年,该市户籍人口总量的变化特点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2022河北卷,3-4题,6分,该省人口结构呈现出、建议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包括,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容量 2024北京卷,11题,3分, 图a中,环境承载力 2021北京卷,8题,3分,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 2021浙江6月卷,12题,2分,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
命题趋势: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属于主干知识,但内容相对简单,难以承载有一定难度的试题,因此属于中频、低难度考点,在高考试题中会间或性地考查。就考查方向而言,逐渐由考查人口增长转变为考查人口分布,试题往往以人口统计资料图为材料,设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选项中判定图文数据呈现的原因或后果,二是通过计算图文中的数据,分析判断相关人口数据的时空变化。
考点一 人口分布
知识点 人口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人口分布概念: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来衡量。
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区域面积 (人/km2)
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分布疏密程度常用的数量指标,人口密度数值越大,说明人口越稠密,反之稀疏。
表1 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2023年)
国家 印度 中国 美国 印度尼西亚 巴基斯坦 尼日利亚 巴西 孟加拉国
人口数量/亿人 14.26 14.25 3.39 2.77 2.39 2.23 2.16 1.72
国家 俄罗斯 墨西哥 埃塞俄比亚 日本 菲律宾 埃及 刚果(金) 越南
人口数量/亿人 1.4 1.3 1.26 1.24 1.17 1.06 1.023 1.03
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的总特征。
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世界人口稠密地区:
西欧: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②商业贸易活动频繁;③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东亚与南亚: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北美东部:工业、金融、贸易发达(经济因素)
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恶劣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
三大人口稀疏区:高纬、高寒地带;湿热的雨林区;干旱的沙漠戈壁区
世界人口稀疏地区:
撒哈拉:干旱沙漠地区,高温少雨,淡水缺乏
青藏地区:高寒地区,气候寒冷,空气稀薄
亚马孙河流域:湿热地区,高温多雨,水网密布,蚊虫肆虐
西伯利亚、北美北部: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①人口分布不均衡
从半球、纬度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北纬20°~50°地带最为集中。
从各大洲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亚洲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最少、密度最小;无人定居的大洲是南极洲。
②人口分布具有趋向性
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气候温暖湿润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沿河、近海地区:一般来说,近海地区对外联系便利;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都利于人类生产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世界人口分布趋向低平地区: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约80%的世界人口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
世界人口分布趋向城市集中:近现代以来,世界人口越来越向城市(空间相比广阔乡村地区较为狭小)集中,从而使世界人口分布呈现出大小不等的密集点和密集带。
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城镇地区。
在沿海地带又有两类地区人口尤其密集:
沿海的工、商业经济发达区。这些地区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对外可进行海路贸易活动,对内有很大的物资集散能力,经济效益大大优于内陆地区,因此,逐渐形成沿海城市带及大型港口城市,人口的集聚方式以集中于城市为特点。
世界主要河流中下游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农业区。这些地区大多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网密集、排灌方便、经济发达、市场广阔,而且开发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就是农业发达区。
材料:非洲刚果盆地人口稀少,而东非高原海拔1000-1200米的地区则人口稠密。在南美洲,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间谷地则形成一些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思考:为什么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
原因:
在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无疟疾分布等。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古往今来,我国始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占世界人口的比例长期保持在20%左右。
1935年,胡焕庸依据点密度,绘出我国第一张人口分布图。依据这张地图,胡焕庸敏锐地发现一条东北一西南向的直线,即瑷珲(现名黑河)——腾冲线,作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描述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①分布很不平衡,大致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
②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③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分析我国人口空间差异的成因
自然原因:东部多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西部多高原山地,气候干旱。
社会原因:东部工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东部开发早,西部开发晚。
“胡焕庸线”东西两侧对比
西侧 东侧
面积占比% 56.2 43.8
人口比例% 5.9 94.1
地形地貌特征 以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为主 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
农业条件 以畜牧业为主 农耕经济为主
城镇化水平 低于全国平均值 高于全国平均值
3.区域人口分布特征的描述和分析
(1)人口分布特征描述:定性与定量结合。先说明人口分布是否平衡;再说明人口分布的稠密区和稀疏区(哪里多,哪里少),从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递增(递减),或找到明显的地理分界线(该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显著);极值区域,什么地方人分布最多或分布集中,什么地方分布最少;分布形状,分布呈点状、环状、线状还是面状等。一般来说,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呈面状;河流、海岸线、交通线附近人口分布呈线状;沙漠中城市多分布在绿洲区域,人口分布呈点状。
描述一般先总体,后局部,再细节。
(2)人口分布原因分析: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历史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考点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明显,其中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
人文因素: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①地形
人类生产生活大多数集中在平原地区。据统计,全世界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海拔1千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区。其中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居住着全球50%以上的人口。高山、高原地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加上气候寒冷风大等不利因素,人口较稀疏。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如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②气候
高纬度地带,由于严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人口稀少。
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
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热带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
③水源
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沿海、沿湖地区人口稠密。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例如,北美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
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片状分布。
④土壤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多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不同的土壤,由于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因而影响到人口分布。
如:我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分布区,农业较发达,人口密度也较高。
⑤矿产资源
矿产的开采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集聚。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早期因交通运输不发达,煤炭开采区往往人口稠密,如德国鲁尔区。
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沙漠和茫茫草原上崛起一座座新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大庆等。
自然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地形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 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地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第 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 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热带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源 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分布状况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较高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矿区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人文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起到重要影响,就业机会多、收人入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生活环境舒适的地方,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居住。大多数时候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政府的政策以及战争等因素,有时也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
此外,历史因素等也会影响人口分布。例如,亚洲和欧洲等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经历长时期的持续增长,数量多,密度大;而在美洲和大洋洲等开发历史较短的一些地区,至今人口数量少,分布稀疏。
人口分布还受到文化传统、宗教、民族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 原因
人文因素 社会生产方式 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 以农业经济为主
人口迅速向城镇聚集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 生产力的发展,科技与管理技术的进步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较稠密 就业机会多、收人入水平高,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居住
交通 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较多 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政治 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 战争和政策影响人口的流动和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历史 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经历长时期的持续增长,数量多,密度大
文化 受文化、民族、宗教的影响,人口分布空间上呈现一定的聚集性 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导致高出生率。
(2024·浙江1月卷)西安是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拥有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该基地位于阎良。阎良航空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现已发展成集研发、制造和试飞于一体的“航空城”。下图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点密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经济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地形 D.植被
【答案】1.C
【解析】1.读图可知,地势较为低平的关中平原人口点密度大,而北部黄土高原和南部秦岭山地人口点密度小,因此影响该经济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而不是降水、气温和植被,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023·全国甲卷)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下题。
2.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①工业 ②农业 ③内河运输 ④公路运输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2.A
【解析】2.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促进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使得人口趋向工业发达地区分布,①正确、②错误;美国早期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五大湖地区,该地区内河运输发达,吸引人口临河分布,③对;公路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汽车,此时汽车需要的内燃机还没有发明,④错。选A。
(2023·浙江1月卷)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面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土库曼斯坦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塔吉克斯坦
4.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矿产 C.水源 D.土壤
【答案】3.B 4.C
【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四国的人口密度土库曼斯坦为12.6人/平方公里、哈萨克斯坦为7.0人/平方公里、吉尔吉斯斯坦为33.7人/平方公里、塔吉克斯坦分布为69.2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哈萨克斯坦,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4.中亚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使得水资源成为限制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东南部地区降水量稍多,且有河流发育,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人口分布较多,C正确;热量、矿产、土壤不是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ABD错误。所以选C。
题型01 人口分布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岛上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气候凛冽,人烟稀少。下图示意格陵兰岛位置。据此完成1~3题。
1.格陵兰岛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影响格陵兰岛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耕地 B.气候 C.淡水 D.海拔
3.格陵兰岛人口聚居区的产业主要是(  )
A.耕作业 B.花卉业
C.渔业 D.林业
【答案】1.B 2.B 3.C
【解析】第1题,格陵兰岛纬度高,终年气温低,导致当地的人口向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集聚,②地所处纬度较低,位于暖流经过的沿岸地带,受暖流影响,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故选B。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人口主要分布在该岛气候相对温和的西南部,故选B。第3题,②地是该岛人口聚居区,读图该地沿海附近有寒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故当地的主要产业为渔业,C正确;当地纬度很高,终年气温低,热量不足,不适宜发展耕作业和花卉业,A、B错误;当地植被是以寒漠为主,不适宜发展林业,D错误。
考点二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知识点1 人口增长
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两个方面。
(1)区域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
(3)人口机械增长: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机械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大于零为正增长,小于零为负增长,等于零为零增长。正增长时,人口总数增加,负增长时人口总数减少。
知识点2 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0 正增长
=0 零增长
<0 负增长
人口数量增长的多少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也受人口基数大小的影响
出生率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育龄人口的教育水平、就业率、婚育观念(生育观念)、宗教、人口政策等影响;
死亡率受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自然因素——生物自然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通过死亡率来影响);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读图思考:
1.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为:__③__。
2.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数量增加;
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人口数量不变;
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人口数量减少;
正增长向负增长转变的零增长是某时段人口最多的时期。
负增长向正增长转变的零增长是某时段人口最少的时期。
3.世界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 20世纪以来
人口数量 数量少 数量较多 持续增加 数量多
人口增长 增长缓慢 增长加速 明显加快 空前增长
人口变化原因 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 生产力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 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
(1)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2)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3)时间差异:
①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世界人口增长比较缓慢。
②工业革命开始,欧美一些国家首先出现了人口持续增长的局面。
③20世纪后半叶开始,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大洋洲的人口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世界人口总数急剧增长。
地区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欧、美(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特点 人口增长快,青少年所占比例大 人口增长慢,人口老龄化
出现的问题 经济、就业、资源、环境、教育压力大,限制生活水平提高 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解决措施 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率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4.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把人口增长分成原始型(高高低模式)、传统型(过渡模式)和现代型(三低模式)三种类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
每一种人口增长模式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每一种人口增长模式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类生命健康保障水平变化,人口政策、生育意愿的变化,引起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导致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
人口增 长模式 原始型 (“高—高—低”型) 传统型 (“高—低—高”型) 现代型 (“低—低—低”型)
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状况 速 度 慢,波动较大 快,表现为前期加速而后期降速 慢,呈现出新的平衡状态
数 量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加 达到人口高峰后,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影响 利: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弊:死亡率高,有时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利:劳动力充足,促进经济发展; 弊:加剧经济、就业压力、贫困加剧,引发资源环境社会问题 利:利于社会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弊:劳动力和兵源短缺,养老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 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家庭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5.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①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低而出生率高,目前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③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进入现代型。
6.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1)根据生产力水平判断
(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多属于现代型。
(3)根据数值特征判断
考点1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资源不相协调,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主要的突出是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等。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结构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类型 代表 大洲 典型国家 人口特点 原因 问题及影响 对策
发展 中国家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中国 巴基斯坦 印度 增 长 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 影响: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
发达国家 欧洲 北美洲 大洋洲 俄罗斯 德国 增 长 缓 慢 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生活质量要求高 老龄化问题严重 影响: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
2.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的关系
(1)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指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问题——老龄化现象
①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②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
当这个比例达到14%,就会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而当这个比例达到20%,就会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结合我国国情,针对人口老龄化可采取的措施:①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行新型养老;②人口政策调整,适当鼓励生育(全面放开三孩,改善人口结构);③产业结构转化升级,使之符合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不利影响:削弱经济增长动力(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劳动力供给减少,社会生产能力不足,经济增速慢);加大财政压力(养老金支出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增加;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人会相应减少);老年人口占比大会导致兵源受限,响国防建设等。
有利影响:新的产业人口老龄化将催生“银发经济”。
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应对措施 ①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积极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②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③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④发展老龄产业,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⑤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老龄事业,打造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⑦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一对夫妇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
建设养老服务体系举措 ①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老年人的权益;②完善基础设施,丰富老年人的生活;③培养转化的养老队伍;④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体系,保障公平竞争
(2) 人口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地区男女人口的比例关系,性别结构,尤其是特定年龄段的性别结构,直接影响人们组织家庭生育子女等社会生活。
①衡量:性别比。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通常情况下男女比例为105∶100。大于100,男多女少,小于100,女多男少。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②人口性别结构影响因素:人口再生产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人口迁移、战争、宗教和民族的传统风俗等。
③性别比失衡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男女不平等现象、人为的技术干预因素等
④问题: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⑤措施:①加强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别的监管;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③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
(3)人口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
概念: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问题:
人口素质对城市化的影响
①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较高,有利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有利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②人口素质高,利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减少城市问题的产生,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
(4)人口产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
各国人口产业结构的差异可以反映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差异。
①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高低,主要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例如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说明农业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农业劳动生产率高,这就为就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
②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的高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某地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高,说明该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较高。
③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人口退出传统的物质生产部门,从事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改变了人口产业结构。
人口产业结构还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有的国家和地区受到版图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规模很小,第一产业的比重极低。
有的国家和地区区位条件优越,商业贸易、金融保险等发达;有的国家和地区旅游资源独具优势,旅游业一枝独秀。这些条件都会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突出的地位。
3.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及对策
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口数量多,尽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新增人口仍然较多,人口压力大;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出现“未富先老”的情况。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 放宽生育政策,延迟退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延迟退休年龄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 转变人口生育观念;禁止非法胎儿性别鉴定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日趋活跃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流出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出生率的高低是代表一个国家人口世代更替能否平衡的标准。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与之前年份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人口增长率持续放缓、性别结构有所改善、人口老龄化程度则进一步加深,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由总量压力转变为结构性挑战。
出生率的持续走低,直接影响是人口基数的增长减缓、尤其是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出现不足,社会老龄化程度越发严重,人口结构出现严重失调,社会与医疗保障需求巨大等。
从宏观上看,人口对消费、房地产等诸多行业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没有人口增量,代表着没有需求增量,必然会导致很多行业的整体性衰退,债务违约风险加大,各个行业为了抢夺不多利润空间,竞争和内耗程度加剧,都将导致经济萧条和综合国力的衰退;另外人口对于科技研发的影响也是根本性的,除非有极其诱人的人才引进政策来补充,不然低出生率必然影响国内科技树的点亮速度,从而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而受制于技术之困中。
而出生率的低迷,对我们切实利益以及生活的主要影响有如下几点:
一是养老金的入不敷出;
二是劳动力成本持续走高,拉动物价上涨和通胀水平;
三是养老社区将成为核心的稀缺资源。
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分析:(1)我国老年人绝对数量大,发展态势迅猛;(2)地区间发展 不均衡,城乡倒置;(3)高龄化趋势加剧;(4)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增速加快,比重增高。
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1)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使家庭养老问题突出;(3)人口老龄化加重了我国经济负担;(4)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5)人口老龄化对文化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措施:鼓励生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等。
特别提醒
分析人口问题的类型:
首先,看人口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其次,看人口结构,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等的合理程度;最后,看人口分布,是否与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评价合理人口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如何看待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是否合理,关键不是数量的多与少、增长率的高与低,应该看其发展变化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相协调;缓慢的人口增长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过快的人口增长使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不能满足人口的需求,这都是不合理的人口增长;所以评价人口增长是否合理必须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来进行。
(2024·湖南卷)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 )
A.15~21岁人口自然增长慢 B.36~42岁人口自然增长慢
C.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 D.36~42岁人口净流出量高
2.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 )
①阻碍农民增收 ②造成生态破坏 ③导致乡愁淡化 ④增加耕地撂荒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C 2.D
【分析】1.某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大值-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小值。结合题干选项并读图分析可知,15~21岁年龄段,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300万人左右,而同期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两者数量差异约为600万人;36~42岁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同期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500万人,两者数量差异约为400万人,故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为15~21岁,排除BD选项;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大于统计结果,说明该年我国乡村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人口净流出量高,C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根据图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自然增长快慢,A错误。故选C。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太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对家乡的感情不深,以后乡愁会变淡,③正确;青壮年人口迁出导致乡村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耕地撂荒现象,④正确;农民增收的途径有外出打工、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结合旅游开展乡村服务业、利用振兴乡村战略创业致富等,乡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有利于农民增收,①错误;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②错误。故本题选D。
考点2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高考中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曲线图、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人口金字塔等类型。
人口统计图判读步骤:
第一步:判断图形类型。人口坐标图主要有二维坐标图、三角坐标图、复合坐标图等。
第二步:明确坐标含义。坐标或者图例反映出统计数据的性质、种类和数值的大小(单位)。通常横坐标表示时间序列或空间地域,纵坐标表示地理事物的量。读图名与坐标(或图例)是判读统计图的基础。
第三步: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一要读全(数值和单位),二要注意数据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够准确地从数据中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特征。
曲线图的判读
看趋势 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水平降低。如图中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从1800年到2008年,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看数值 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如图中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死亡率低;200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看速度 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如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
看阶段 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1825年死亡率曲线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2008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在1%附近,可认为人口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
【特别提醒】 (1)当出现左、右两个纵坐标甚至多个纵坐标时,更要仔细地观察辨析;(2)对比分析两幅二维坐标统计图时,特别要看清纵横坐标表示的单位数值,不能简单地以“柱”或“线”的长短来比较大小;(3)判读坐标的变化趋势时不能有思维定式,如横坐标不一定总是向右增大。
2.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
平面正三角坐标图的特点
①三角形统计图表示构成现象,所以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
②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一定是100%。
③图中构成要素只有三项。
④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的延伸方向一致,三条数轴上的值全部向右由大到小或全部向左由大到小。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3.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下图:
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Ⅰ处的虚线。(各自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8‰、16‰、29‰)。
4.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的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人口金字塔图主要考查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的性别结构、人口增长模式、预测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人口问题等。
(1)可读出人口结构:
判读性别比
根据某年龄段男女各自所占比重的状况,判断出男女性别比例特点,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判读年龄结构
根据金字塔图中低年龄人口比重高低可判断出生率的高低;分析老龄化情况;分析育龄人口比重,主要看育龄女性(20~49岁)人口所占比重,可推测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
(2)可判读人口增长状况
①典型金字塔结构图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下降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增长型,扩张型) (静止型,稳定型) (缩减型,收缩型)
少年儿童比重大,出生率高,老年人口比重小,平均寿命低,金字塔塔形下宽上尖。这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大大超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的趋势是迅速增长,属于传统型。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属于发展中国家 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是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急剧收缩。人口增长速度减缓,总人口继续增长。属于传统型的增长下降阶段,一般属于发展中国家 年轻人比重小,国家地区出生率较低,中年以上比重较大,平均寿命较长,塔形上下窄、中间宽。其人口增长的趋势是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将缩减,属于现代型。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老龄化,一般属于发达国家
不同的塔形反映了不同的人口问题,下宽上窄的塔形反映出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所占比重过高的问题;上宽下窄的塔形则反映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②特殊变化(特殊金字塔)
a.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b.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左图表示青年男性人口所占比重异常偏小,可能是战争影响的结果;
中间图表示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是人口负增长的结果;
右图表示青年女性人口的比重异常偏大,可能是该地发展了服装、纺织等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产业部门(轻工业)。
(2023·河北卷)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下图a点P所示。任意点0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左图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 )
A.少子化、红利化 B.多子化、年轻化
C.少子化、老龄化 D.红利化、年轻化
4.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3.A 4.D
【解析】3.读右图可知,1966-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往图的右方移动,少子化和红利化明显;路径上下变化不大,说明年轻化或老龄化区时不明显。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如果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那么少年儿童比重应逐步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移动;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老年人口的比重会逐步上升,老龄化的程度会逐步加深,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往上移动。综上所述,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上方移动,④符合题意,D正确;①②③都明显往下移动,不符题意。故选D。
题型01 人口自然增长
2022年7月1日,新加坡将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至63岁。2024年3月4日,新加坡政府宣布将在2026年将退休年龄提高至64岁。下图示意1970~2020年新加坡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总和生育率(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推知,1970~2020年新加坡( )
A.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B.人口呈负增长
C.生育政策持续收紧 D.社会负担加重
2.相较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实施的人口政策最可能是( )
A.抑制大家庭的发展 B.严格户籍管理
C.提高移民申请标准 D.引导鼓励优生
3.近年来,新加坡不断提高退休年龄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老年人就业岗位 B.扩大城市规模
C.保障劳动力稳定供应 D.减轻竞争压力
【答案】1.D 2.D 3.C
【解析】1.图中显示,1970~2020年新加坡总人口呈增加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下降,总和生育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B错,D正确。结合2020年数据,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前提下总人口依然增加,表明经济发展快,吸引人口迁入,A错。其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生育观念改变,政府会鼓励生育,而不是推行收紧的生育政策,C错。故选D。
2.据图可知,相较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上升,总人口增加较多,总和生育率呈略上升趋势,因此该时期新加坡的人口政策最可能是引导鼓励优生,鼓励大家庭的发展,降低移民申请标准,放宽户籍管理,D正确,ABC错。故选D。
3.据图分析可知,2020年新加坡总和生育率接近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未来该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该国不断提高退休年龄,延长劳动力工作期限,缓解劳动力供应不足的压力,减轻社会保障负担,促进经济发展,C正确。提高退休年龄不是为了增加老年人就业岗位,A错。提高退休年龄与扩大城市规模无关,B错。劳动力短缺,竞争压力本身较轻,推行提高退休年龄也不会减轻竞争压力,D错。故选C。
题型02 人口问题
老年人口比重地区差异显著,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如下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老年人口比重 全球差异 中国差异
高 发达国家 欠发达地区
低 发展中国家 发达地区
4.造成人口死亡率全球差异和中国差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人口( )
A.自然增长,自然增长 B.机械增长,机械增长
C.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D.机械增长,自然增长
5.当前中国人口死亡数量呈上升态势,与之关联最密切的因素是( )
A.人口结构 B.人口基数 C.人口出生率 D.养老制度
【答案】4.C 5.A
【解析】4.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比重高,人口死亡率偏高,是发达国家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下人口自然增长的结果。中国欠发达地区老年人口比重偏高,导致死亡率偏高,是由于经济因素驱动的人口迁移导致的结果,属于机械增长。故选C。
5.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较高,老龄化现象日趋显著,人口结构导致中国人口死亡数量呈上升趋势,A正确。跟人口基数、人口出生率、养老制度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知识总结·构建网络
考点三 人口容量
知识点1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撑能力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来表示。
概念: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
实质: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是一个警戒值,它强调生存。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征:
不确定性: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可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的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 正相关 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越丰富,承载的人口越多;自然资源越贫乏,承载的人口越少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科技水平越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
人均消费水平 负相关 人均消费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人均消费水平越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经济越不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受教育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资源环境承载力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几个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都通过影响资源供应能力来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
一般来说,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就如同木桶能够容纳多少水一样,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的。
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的长度。若组成木桶的桶板长度不相等,则木桶容水量取决于最短的桶板。
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木桶效应”: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
思考:1.我国西部内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存在着“短板”因素主要是什么?
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
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
资源数量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1.水资源短缺
2.会 科技发展水平 资源数量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资源是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
思考:分析材料中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材料一: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般维持在7 000万以内。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为1.9 亿,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出现了。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以农作物为主、肉类为辅”的饮食习惯,都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材料二:
有些工业化历史较早的国家(如英国),已基本上用完了本国的矿产资源,而不得不完全依赖进口,美国也将面临同样问题,钢铁主要生产国(如日本和意大利)的铁矿石也完全依赖进口。
材料三:
农业社会每个人只需要几千克铜、铁,制作简单的农具和生活用具,直至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农民依然如此。工业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却大得多,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钢铁9.4吨、砂石3.55吨、水泥277千克、黏土91千克、盐91千克。
【参考答案】农业生产技术、社会文化 对外开放程度 人均消费水平
知识点2 人口合理容量
思考:区域内有多少人口数量可以算合理呢?
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实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于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等。
意义: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临界性:如果某地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相对性: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也不同。
警戒性:人口合理容量不是要达到的人口数量,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警戒线。
超过人口合理容量所产生的问题:
①对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增多。
②对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导致资源短缺问题。
③造成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问题。
④带来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①自然资源环境
首要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正相关
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优劣和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口合理容量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变化,如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减少,也会降低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使人口的合理容量大幅提高。
但是,如果不考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盲目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消费需求就会不断提高,从而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供给能力,人口合理容量就会降低。
③科学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会扩大资源的开发领域,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从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④地域开放程度
地域的开放程度在一个开放地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而在一个封闭地域中,某种资源的匮乏会使这一一地区人口合理容量降低。
生产力愈发达,人们利用地域外资源的能力就愈强。
思考: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它是依靠什么条件来提高本国人口合理容量的?
参考答案:依靠岛国的位置、众多的良港,进口资源、能源,出口产品,发展科技
存在问题: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由此引发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解决措施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要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实行计划生育、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对外开放、提倡适度消费。
考点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体如下所示:
项目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 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2021·北京卷)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2.搬迁后,该村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 )
A.开采矿山 B.放养牛羊 C.种植棉花 D.水上漂流
【答案】1.A 2.C
【分析】1.据图可知,在M县区域内,甲地附近有时令河,有水源,且绿洲面积大,数量多,环境承载力大,适合生态搬迁选址,故A正确;乙不在M县,丙绿洲面积小,丁附近是地质公园,且没有河流和绿洲,故BCD错。
2.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断该区域气候干旱,多荒漠景观,河流为时令河,没有矿产信息,所以不适合开矿和水上漂流,放养牛羊会对草场产生破坏,加剧荒漠化,故ABD错;适合在绿洲上适当开垦土地、种植棉花,故C正确。
题型01 资源环境承载力
宁夏经济欠发达,荒漠化问题严重,生态脆弱区占全区总面积的57.8%。下图示意2010~2021年宁夏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数及预警结果,指数越趋近于1,表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接近最优水平。据此完成1~2题。
1.宁夏生态脆弱区面积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经济欠发达
C.人口稠密 D.资源匮乏
2.促进宁夏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结果由巨警向无警快速转变的措施是(  )
A.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B.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C.执行严格的生育政策
D.严格限制矿产资源开发
【答案】 1.A 2.B
【解析】第1题,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荒漠化问题严重,因此生态脆弱区面积占比高,A正确;生态脆弱与经济欠发达没有一定相关性,B错误;宁夏人口稀少,C错误;宁夏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因此不能笼统说宁夏资源匮乏,D错误。第2题,由“木桶效应”可知,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最少资源拥有量。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因此促进宁夏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结果由巨警向无警快速转变的措施是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水资源的供给量,B正确。
题型02 人口合理容量
在测算区域人口合理容量时,可能—满意度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可能—满意度0.9为最满意临界点,0.6为可接受临界点。下图为“2015年基于可能—满意度法绘制的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图”。完成3~4题。
3.可能—满意度为0.9时,制约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能源供给 B.人居环境
C.粮食供给 D.土地资源
4.为提高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
A.提高科技水平 B.山区全面开垦
C.扩大对外开放 D.降低消费水平
【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根据“木桶效应”原理并结合图可知,当可能—满意度为0.9时,能源供给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最小,故此时制约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是能源供给,故选A。第4题,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经济、教育、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等。短时间来看,科技水平变动较小;山区全面开垦,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可持续,最终会造成土地资源的减少;扩大对外开放,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充分利用,人口合理容量会提高,C正确;降低消费水平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
热点应用
01 我国人口负增长
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中国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为1961年后的首次人口负增长。完成下面小题。
1.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发 B.生育能力大幅减弱 C.育儿成本攀升 D.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2.各地密集出台政策鼓励生育,最先影响的是( )
A.增加当地人口容量 B.减缓人口老龄化
C.减轻目前社会负担 D.缓解劳动力不足
【答案】1.C 2.B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育儿成本的攀升,使得很多人生育小孩的意愿降低,所以导致人口出现负增长,C 正确;自然灾害与人口负增长关系不大,A错误;没有信息显示生育能力大幅度减弱,B正确;传统思想指的养儿防老等思想,在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人口出生率应该会增长,D错误。故选C。
2.出台政策鼓励生育,新生儿增多,新生儿人口增加,能够有效减缓老龄化,B正确;人口容量不会随新生儿增加而发生变化,A错误;社会负担不会减轻,短时间而言,它应该是增大的,C错误;短时间无法缓解劳动力不足,D错误。故选B。
知识点拨: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少子化+老龄化,这是我国面临的最大人口基本面。
少子化导向的是出生率走低,老龄化带来的是死亡人口维持在高位。一旦出生率与死亡率形成交叉,负增长就会到来。
这是1978年至今,全国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走势:
2022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首次超过2.09亿人,占比达14.9%,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出生人口减少是导致了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1年,我国每年新出生人口分别为1883万人、1765万人、1523万人、1465万人、1200万人和1062万人,2022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这是1950年以来,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万。
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的原因:
"80后"、"90后"更为自我,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已不再吃香,养孩子不再是老年生活保障的"唯一稻草";
当下的育儿成本呈几何级增长,公共服务资源的匮乏与配置的失衡,极大降低了他们的生育意愿;
出生率低迷不断改变着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进而导致适龄人口减少;
越来越高的结婚成本,特别是不断高涨的房价,也使得结婚不再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结婚率下降会直接导致出生率下降。
长期的人口负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出生率低迷将导致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人口抚养比上升,这意味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社会老龄化加速;
人口红利的消失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传统制造业低迷;
老龄化加速导致老年人抚养比持续上升,加重家庭和政府的养老负担;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将影响消费结构,而消费结构又决定了经济发展结构。
但是人口增长速度放缓未必没有好处。一定空间下的人口容量毕竟是有限的,人口减少也会使得人均占有的资源相对会多一些,生活水平相对提高,资源总体消耗变少,环境会变好。虽然人口红利消失了,但人才红利逐渐显现,这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力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02 抚养比
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内蒙古人口总抚养比与少儿抚养比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又回升的变化过程,老年抚养比则是稳中有升。图示意内蒙古人口抚养比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3.2010年——2020年总抚养比升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少年儿童数量大 B.青壮年占比增加
C.老年抚养比变高 D.劳动力大量外出
4.近年来,图中抚养比的变化会导致当地( )
A.人口年龄中位数升高 B.劳动力数量严重短缺
C.幼儿园教师数量紧缺 D.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答案】3.C 4.A
【解析】3.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由图中2010年~2020年总抚养比升高、少儿抚养比基本变化不大、老年抚养比明显上升,且曲线斜率与总抚养比接近,可知2010年~2020年总抚养比升高的原因最可能是老年抚养比变高,C正确;少年儿童数量不等同于少儿抚养比,A错误;青壮年占比增加总抚养比会降低,B错误;材料未体现劳动力大量外出的信息,D错误。故选C。
4.由图文材料和上题可知,近年来,图中老年抚养比变高导致抚养比的在升高,即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当地人口年龄中位数升高,A正确;老年抚养比上升,说明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不是劳动力数量严重短缺,B错误;少儿抚养比变化不大,反映少年儿童占比变化不大,幼儿园教师数量不会紧缺,C错误;抚养比的变化对人口性别比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知识点拨:
抚养比是指在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反映该地区劳动人口抚养负担的大小。抚养比包括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即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
少儿抚养比=(少年儿童(0~14岁)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老年抚养比=(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总抚养比小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