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8张PPT)第21讲 人口迁移第八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目录contents考情透视知识建构考点突破01020301 人口迁移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知识点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炼+真题典例+题型归纳)考点1 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考点2 人口迁移的影响热点应用 01 人口回流与城归02 人户分离03 吊庄移民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考情分析考点分布 考题统计+考点提取人口迁移 2024北京卷,4题,3分,四地中对周边人口迁入吸引力最强的是,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2024广西卷,3-4题,6分,邻近五县劳动力向建水县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县际间、人口流动有利于建水县在乡村振兴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影响2024浙江1月卷,28(2)题,5分,指出该国人口迁移方向并简析其主要原因,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2023山东卷,3-5题,9分,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人口迁移及影响2023浙江6月卷,22-23题,6分,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人口迁移及影响因素2023海南卷,1-2题,6分,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人口迁移判读及影响因素2023广东卷,5-6题,6分,导致该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原因是、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人口迁移及影响2023辽宁卷,1-2题,6分,表中数据反映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应对人口净流出可以,人口迁移的影响命题趋势:从近几年高考题统计看,人口迁移的考查频率较高,且多考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常见考向是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影响。本专题主要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考查,给出各种形式的统计图表等,体现人口迁移与自然或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联系,注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图文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网络构建人口迁移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迁移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人口增长=自然增长+机械增长人口迁移改变居住地跨越行政界线达一年以上人口迁移概念:指一段时间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前提条件一般以跨越行政区(县级以上)时间限度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概念辨析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人口移动有时数量少,有时却是成批的大规模移动,这种现象称为人口移动。有的人口移动只是暂时性的,如我国春运期间的人口移动,不涉永久变动,称为人口流动。有的人口移动具有永久性质,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类型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概念 人口变更定居地的空间移动 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区别 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改变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的外出活动主要 原因 自然环境变迁、灾荒、战乱、宗教迫害、政策、政治、经济差别等 短期的工作与学习、商务活动、旅游、探亲等举例 “闯关东”“下南洋”、北宋末年人口南迁、定居海外获取“绿卡” 外出探亲、出国考察、长假出游、“民工流”概念辨析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人口机械增长率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人口净迁移率。人口机械增长率(净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 - 迁出率迁入率(%) =年内迁入人口数/总人口数×100%迁出率(%) =年内迁出人口数/总人口数×100%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100%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注意增长数和增长率的区别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率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迁入大于迁出,人口净迁入迁出大于迁入,人口净迁出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人口迁移的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思考】下图中A、B、C为不同国家,箭头表示人口迁移方向,虚线表示省级行政区界线。读图回答:ABCA2A1C1C2B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是:A1→B1,C1→A2A1→A2,C1→C2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人口迁移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和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知识梳理·基础回归1.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人类社会早期主要迁往食物或者耕地丰富的地区迁移特点:规模小、距离短原因:原始人群受天然食物的吸引;农业社会主要因为土地开垦、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知识梳理·基础回归1.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新大陆被发现后特点:集团性、大规模方向:旧大陆到新大陆欧洲人→美洲;非洲人→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迁移。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原因:新航线开辟和地理大发现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奴隶贸易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知识梳理·基础回归1.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特点 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数量增多方向 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特别说明 欧洲 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 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人口净迁出区西亚和北非 人口净迁入区 ,近年来,西亚、北非难民迁往欧洲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知识梳理·基础回归1.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时期 19世纪以前 二战后迁移路线 ①欧洲人到美洲、大洋洲 ②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①拉丁美洲人到北美和西欧②南亚、南欧和非洲人到西亚、北非打工③南欧和非洲人到西欧打工迁出地 旧大陆 (欧洲、非洲、亚洲) 亚、非、拉迁入地 新大陆 (美洲、大洋洲)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移特点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原因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 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意义 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分布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知识梳理·基础回归1.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当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新形式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迁移人 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原因 寻求更好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 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足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方向 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或部分富裕的石油输出国 流向和平国家或者能给难民提供避难条件的国家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缓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同时缓解流出国的就业压力,利于流出国赚取外汇 给移入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知识梳理·基础回归1.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2.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建国前国内人口迁移方向:①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地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②唐代至清代:江西迁往湖广,湖广迁往四川。③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特点:频繁、规模大原因:战乱、自然灾害等影响: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知识梳理·基础回归闯关东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茂密的森林。在明清时期,大量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走西口明末到清末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人多地少,慌乱穷困,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人们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的到南洋谋生。下南洋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知识梳理·基础回归2.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流向:东部到边疆、城市到农村;支边、上山下乡迁移目的地: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主要人群: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原因:国家政策,为了开发内地和边疆,户籍管理政策特点:有组织、有计划、规模小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知识梳理·基础回归2.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改革开放以后流向:乡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向工矿地区原因:改革开放政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特点:自发的,流动人口剧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和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促进了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务工与经商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知识梳理·基础回归2.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答案:①地区间人口流动频繁;②迁移规模加大;③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迁移,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时期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古代(建国前)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多 大批迁移(以自发性为主) 迁往自然条件好、社会较安定的地区当 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人口的自愿性迁移比较少 迁移的主流是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政策上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限制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主要是自发流动;流向发生变化 从农村迁往城市,从内陆地区迁往沿海城市和工矿区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知识梳理·基础回归2.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可能有负增长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人口迁入控制常住人口规模分布:京津+山东到广东沿海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目的: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减轻城市管理负担与“城市病”方法:人口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传统制造业“招工难”影响:企业被迫转型应对措施:适度提高工人工资福利待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使用工业机器人原因:中西部就业岗位增多+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工价值观改变提供劳动力,延长人口红利期拓展:我国发达地区人口变化我国发达地区人口变化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①户籍人口:指我国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在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常住户口的人,主要用于户籍行政管理。②常住人口:指在某行政区域内居住达半年及以上人口,既包括有户籍且实际居住的,也包括无户籍但实际居住的人口,反映的是实际居住人口的情况。③受落户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净迁出区常住人口低于户籍人口,人口净迁入区常住人口高于户籍人口。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概念辨析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④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公式户籍人口数=常住户籍人口数+人口迁出的人口户籍数常住人口数=常住户籍人口数+人口迁入的无户籍人口数⑤户籍人口数曲线和常住人口数曲线差距缩小,说明经济提升,人口迁入逐渐增多;反之,经济落后,人口迁出逐渐增多。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概念辨析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⑥人口迁移的判断:户籍人口数=常住人口数,说明人口机械变化小;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表明该地以人口迁入为主,往往为经济发达地区;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表明该地以人口迁出为主,往往为经济欠发达地区。⑦户籍人口增长比常住人口快,说明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反之,是当地实行严格的落户政策或低生育政策,常住人口基数大,增长应该比户籍人口快。注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人口以迁入为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人口以迁出为主。此外,人口迁移还遵循就近原则。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概念辨析人口迁移的动力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学者李(Everett S. Lee)提出了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认为,在每个区域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拉力”,留住在这里生活的人,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推力”,多种因素促使原居民离开。此外,原居住地与目的地之间,可能还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如限制移民的法律法规等。人口迁移还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如迁移意愿,知识水平,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印象与评价等。人口迁移的动力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就业困难;②自然灾害风险多;③医疗教育条件差;④公共设施差;⑤环境质量差;⑥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差等。推拉拉力因素推力因素中间阻力因素:地形、交通、语言等①较多的就业机会;②较高的收入;③理想的生活方式;④良好的教育条件;⑤稳定的社会环境;⑥多样的文化等。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因素拉力因素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案例Push pull factor传统工业发展缓慢,失业人口增多气候寒冷,被称为”冷冻地带“环境污染严重新资源的开发、新兴工业的兴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年青人)气候温暖,阳光充足被称为”阳光地带“(老年人)开发较晚环境优美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自然因素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 美国东北部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移水源 水源分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 人类早期的逐水草而居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的耕地而迁移矿产资源 早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引起人口迁移 我国大庆、攀枝花等工业城市的形成3.经济因素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常常迁往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如大量墨西哥移民流向美国。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政治迫害 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使人们迁往政局稳定的地区 1972年,乌干达5万多亚洲裔居民被独裁者驱赶,其中大多数迁往英国战争 破坏了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引发人口迁移 近年来中东地区的战乱使许多人逃离家国,迁居国外或成为国际难民政策 政策尤其是人口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影响 我国历史上采取的移民戍边措施,将内地的人口迁移至边境地区政治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4.政治因素5.社会文化因素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宗教 信仰不同导致人口的迁移 1947年的印巴分治,导致1 000多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种族差异 种族差异常引起人口迁移,形成区域性的集聚 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是华人聚集区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人口迁往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 我国中小城市的学生去高等教育发达的城市求学6.生态环境因素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连年的水灾造成粮食大量减产,引发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户举家迁移;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干旱也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生态环境脆弱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会向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迁移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移民环境污染 造成环境恶化,引起人口迁出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使当地遭到了核污染,当地居民全部迁出7.其他因素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交通和通信 相对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间距离,降低了迁移的困难程度 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近年来人口迁移更加便捷婚姻和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迁移影响较大 军人家属随军性别、年龄 一般来说,青年比儿童和老人更易于迁移;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 迁移人口中,青年和男性人口占比较大8.根据人口迁移比例判断所属国家或地区依据净迁移率正负判断人口迁入、迁出国内净迁移率为负值,表明同一时期国内迁出量大于国内迁入量。国际净迁移率为正值,表明同一时期国际迁入量大于国际迁出量。根据人口迁移比例判断国家或地区国际人口迁移国家或地区国内人口迁移以迁入为主多为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城市间迁移为主以迁出为主多为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以农村迁往城市为主人口迁移知识梳理·基础回归知识点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1 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1)全面分析抓重点: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既要全面分析,又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地域间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差异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地域间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差异越大,人口迁移就越容易发生;人类自身的身体状态和文化情况又影响其迁移的难易程度。当前,产业转移、城镇化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1 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域差异 经济落后地区人口迁至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年龄差异 青壮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性别差异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文化差异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群迁移,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群迁移,迁入区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产业结构调整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才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的方法首先,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做到分析判断有目标。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现用框图汇总如下。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1 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的方法其次,分析迁移人口的构成特点,对比分析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做到分析判断有依据。如右图分析:第三,分析迁入地和迁出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拉力和推力的因素,确定其中影响最大的拉力因素就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1 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2023·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图示信息1: 该市常住人口总量减少推理1:人口外迁规模大,其他县级行政区经济较落后,人口规模大,外迁人口多,市辖区经济较发达,人口规模小,外迁人口少。排除③和④必备知识:人口流动主要受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异、距离远近、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图示信息2:市辖区人口小幅增加;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大幅减少推理2:其他县级行政区经济较落后,与市辖区交通、行政联系密切,迁入市辖区人口多;市辖区迁入人口多多于迁出人口数量。排除②,①正确A真题引领·激活思维与2010年相比,2020年该市常住人口总量减少;市辖区人口小幅增加;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大幅减少(2023·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2.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图示信息:市辖区人口小幅增加;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大幅减少必备知识:我国人口流动群体以青壮年为主推理判断:青壮年人口迁入市辖区,会降低市辖区的老年人口比重和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A、D两项错误,C项正确;其他县级行政区总人口远大于市辖区人口,市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应小于其他县级行政区,B项错误C真题引领·激活思维(2023·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B经济因素是当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市辖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县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趋势人口变化状况市辖区以人口净迁入为主;其他县级行政区以人口净迁出为主真题引领·激活思维(2023·海南卷)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逻辑推理 论证图示比例尺差异信息;图示人口重心位置信息 根据图下方的比例尺可知,2003—2008 年西部人口重心移动了约 20 千米,平均每年移动约 4千米;2003-2008 年中部人口重心移动了约 2.5千米,平均每年移动约0.5千米,说明 2003-2008年我国西部地区人口重心移动速度和距离均大于中部地区,A项错误,B项正确。读图可知,2003一2008 年中部地区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西部地区人口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C、D 两项错误B真题引领·激活思维(2023·海南卷)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C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 中部地区人口大量外流,导致中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A 项错误中部地区以武汉、郑州等为核心的城市群发展 会吸引大量人口向城市群地区集聚,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导致人口重心迁移,B项错误中部地区不位于边境地区 跨境贸易对中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C 项正确中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分布不均 矿产资源开发会吸引人口向矿产资源开发地区集聚,受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影响,人口重心会发生变化,D 项错误真题引领·激活思维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人口迁移的影响(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人口迁移的影响(2)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3)人口迁移对城镇化的影响利:大量人口迁入城市,补充了劳动力、促进城市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缓解了人口老龄化、促进城镇的经济建设。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区也随之发生调整,同时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镇化的发展。弊:容易导致城市社会秩序混乱、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加重、犯罪率和失业率增加等问题。(4)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增加对不同职业的需求。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1)三角度从辩证角度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从区域角度 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从三大要素角度 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从具体方面 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镇化等都有重要影响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人口迁移的影响(2)六方面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方面 影响人口数量 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性别比 轻工业区下降,重工业区上升职业构成 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交通运输 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年龄结构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会使迁出地人口老龄化加重,迁入地人口老龄化减轻经济、文化发展 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人口迁移的影响根据迁移人口特征(年龄结构、学历)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1.从迁入人口年龄结构方面分析对迁入(出)地的影响迁入人口年龄 迁入地 迁出地少年儿童 对教育产生巨大压力,需更多的师资力量 学校学生减少,浪费教育资源青壮年 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人口减少,加快人口的老龄化;出现大量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老年人 加重人口的老龄化,对一般城市而言,增加了养老负担和医疗负担,但对于专门养老的城市而言则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减轻了养老负担和医疗负担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人口迁移的影响根据迁移人口特征(年龄结构、学历)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2.从迁入人口学历方面分析对迁入(出)地的影响迁入人口学历 迁入地 迁出地低学历人口 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利于扩大产业规模 缓解就业压力,但也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高学历人口 提供了大量人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 造成人才外流,影响经济的发展核心突破·技能提升考点2 人口迁移的影响真题引领·激活思维(2024·广西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葡萄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葡萄的种植、修剪、蔬果、采摘、包装等生产环节用工需求大,吸引了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数万劳动力前来务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邻近五县劳动力向建水县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县际间( )A.农业结构差异 B.文化习俗相近 C.人口分布不均 D.交通联系便捷【解析】6.由材料“建水县葡萄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用工需求大”、“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可知,传统农业县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经济效益低下,当地农民收入较低,建水县葡萄的种植、修剪、蔬果、采摘、包装等生产环节用工需求大,吸引了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数万劳动力前来务工,综上,邻近五县劳动力向建水县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县际间农业结构差异,A正确;文化习俗相近、交通联系便捷不是主要原因,BD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该地区人口分布状况,C错误。故选A。A真题引领·激活思维(2024·广西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葡萄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葡萄的种植、修剪、蔬果、采摘、包装等生产环节用工需求大,吸引了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数万劳动力前来务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人口流动有利于建水县在乡村振兴中( )①加快生产智能化 ②增进民族交融 ③推进产业专业化 ④改善生态环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7.由材料“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葡萄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数万劳动力前来建水县务工,有利于建水县在乡村振兴中增进民族交融、推进产业专业化发展,②③正确;由材料“ 葡萄的种植、修剪、蔬果、采摘、包装等生产环节用工需求大,…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可知,邻近五县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从事葡萄种植、修剪、蔬果、采摘、包装等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环节,故人口流动对建水县加快生产智能化作用不大,①错误;数万劳动力流入建水县,会加剧当地人地矛盾,不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④错误。故本题选C。C(2021·山东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 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信息的获取与解读 逻辑推理图示信息显示,该地级市常住人口数量远大于户籍人测该市经济发达,有大口数量;2016-2019 年,户籍人口数量增加(2016-2017年增加10.4万人,2017-2018年增加20.3万人,2018-2019年增加19.5万人;初期增加少,后期增加多) 该地级市常住人口数量远大于户籍人口数量,推测该市经济发达,有大量外来人口迁入本市。出台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是目前我国很多大城市提高竞争力的常见做法。大城市放宽落户政策,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和高端人才在城市落户,将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户籍人口数量也随之增加,与图示信息一致,B项正确B增加真题引领·激活思维(2021·山东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信息的获取与解读 逻辑推理图示信息显示,2007—2010年,该市常住人口年增长数量均超过30万;2010年后,常住人口数量增长速度下降;2014—2015年,常住人口数量出现负增长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市经济发达。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也会优化升级,一方面,随着低层次的落后产业遭到限制发展或对外转移,该市为普通劳动力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导致常住人口数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例如放宽落户政策等)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竞争力增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该城市落户,户籍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综上分析,D项正确。若该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则会吸引更多的普通劳动力流入该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应该增加,与题意不符,排除 A项。GDP 增长缓慢和环境承载力下降与“该市经济发达”不符,排除B、C两项D真题引领·激活思维(2021·山东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C信息获取解读 逻辑推理图示信息显示,常住人口2007-2010年增长速度快,2010 年以后增长缓慢;户籍人口2007一2016年增长速度缓慢,2016 年以后增长速度较快 路径一,若该市支柱产业为制造业,2010 年以前,该市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低端制造业)为主,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力,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导致该市常住人口数量远大于户籍人口数量。2010 年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开始发展高端制造业,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导致常住人口数量增长缓慢;对高素质的劳动力需求增大,随着人才引进政策的出台,户籍人口数量增加。故 C项正确。若该市支柱产业为采矿业,当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快速发展时,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量均应快速增长;若矿产资源开始枯竭,城市经济开始衰退,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数量均增长缓慢。以上假设均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 A 项。若该市支柱产业为旅游业和物流业,产业发展均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力,常住人口数量会不断增加,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 BD 两项。路径二,由前面信息可推断出,该市为经济发达、规模较大的地级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推理出,我国没有以物流、采矿或旅游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可以达到如此规模。一般来讲,制造业的就业容量大,物流、采矿旅游业就业容量小真题引领·激活思维题型归纳·新题提素养题型01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近几年,我国许多省市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许多政策,比如深圳不断放宽落户门槛,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深圳人口逐年增长,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 343.88万人。下图为“2015~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1.与2015~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长原因无关的是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发达的经济条件C.宽松的户籍管理 D.优惠的人才政策第1题,材料“深圳不断放宽落户门槛,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深圳人口逐年增长”反映了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是社会经济条件导致的,与优越的自然条件无关,A符合题意。A题型归纳·新题提素养题型01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近几年,我国许多省市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许多政策,比如深圳不断放宽落户门槛,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深圳人口逐年增长,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 343.88万人。下图为“2015~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2.图中2017~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空气质量恶化 B.产业结构升级C.交通条件恶化 D.台风灾害增多第2题,深圳吸引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近十多年以来深圳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减少,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多,对知识、技术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导致迁移到深圳的普通劳动人口增量减少,B正确。B题型归纳·新题提素养题型02 人口迁移的影响下表为“七普”江苏省外来人口主要来源地及占比统计。据此完成3~5题。省(市、区) 甲 豫 川 鲁 黔 鄂 赣占江苏省外来人口比重 29.9% 21.3% 6.0% 5.7% 4.8% 3.4% 3.1%3.甲省为 ( )A.黑 B.浙 C.湘 D.皖第3题,阅读表格可知,甲省占江苏省外来人口比重最高,黑龙江省(黑)、湖南省(湘)距离江苏省较远,人口流入江苏省较少,A、C错误;浙江省(浙)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人口流入区,B错误;安徽省(皖)与江苏省邻近,人口流入方便,且经济发展较江苏省差,D正确。D题型归纳·新题提素养题型02 人口迁移的影响下表为“七普”江苏省外来人口主要来源地及占比统计。据此完成3~5题。省(市、区) 甲 豫 川 鲁 黔 鄂 赣占江苏省外来人口比重 29.9% 21.3% 6.0% 5.7% 4.8% 3.4% 3.1%4.江苏省外来人口中,来自豫、鲁两省的占比差异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联系 B.空间距离 C.人口总量 D.产业活动第4题,河南(豫)、山东(鲁)两省都是人口大省,人口总量较大,均与江苏省相临近,且交通联系较好,A、B、C错误。河南省农业占比较大,随着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增多,流入江苏省进行务工;而山东省工业发展较好,能够吸收较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人口流出较少,D正确。D题型归纳·新题提素养题型02 人口迁移的影响下表为“七普”江苏省外来人口主要来源地及占比统计。据此完成3~5题。省(市、区) 甲 豫 川 鲁 黔 鄂 赣占江苏省外来人口比重 29.9% 21.3% 6.0% 5.7% 4.8% 3.4% 3.1%5.外来人口流入对江苏省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土地开发 B.优化劳动力结构 C.增加就业岗位 D.缩小区域差异第5题,外来人口流入增加江苏省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优化劳动力结构,B正确;流入人口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对土地开发影响不大,A错误;就业岗位数量受企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与人口流入关系不大,C错误;外来人口流入会促进江苏省经济发展,会一定程度扩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D错误。B人口迁移三大特征:①居住地发生改变(前提条件);②居住地改变一年以上(时间限度);③移动范围跨越行政区边界或国界(空间移动)影响因素人口迁移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率(净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 - 迁出率人口迁移率为正时,迁入大于迁出,人口净迁入;人口迁移率为负时,迁出大于迁入,人口净迁出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对迁入地: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等压力巨大对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开发土地资源;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改善家庭经济条件;人才外流;制约经济发展知识总结·构建网络政治因素:政治迫害、战争、政策、政治变革社会文化因素:宗教、种族差异、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其他:交通和通信、婚姻和家庭、性别和年龄热点应用热点应用01 人口回流与城归重庆市奉节县位于渝东北三峡库区腹地,曾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县之一。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该县人口持续外流,“农村空心化”凸显。近年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该县特色产业加速发展,人口回流明显增加,成为脱贫的成功典范。下图为奉节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对推动人口回流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A.耕地面积数量 B.家庭赡养压力C.城乡经济差距 D.乡村产业发展【解析】1.重庆虽为山城,地势起伏大,但是乡村仍有一定面积的耕地可以满足乡村人口的粮食需求,且由于前期的人口外流,导致农村的劳动力短缺,人口回流可以从事农业生产,A错误。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城市,消费水平较低,生活压力较小,且随着时间推移,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增多,家庭赡养的责任重大,导致部分人口回流,B错误。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吸引外流人口回流,D错误。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乡村,若考虑城乡经济差距,人口应由乡村外流至城市,不会导致人口回流,C正确,故选C。C热点应用01 人口回流与城归重庆市奉节县位于渝东北三峡库区腹地,曾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县之一。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该县人口持续外流,“农村空心化”凸显。近年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该县特色产业加速发展,人口回流明显增加,成为脱贫的成功典范。下图为奉节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2.近年来,该县发展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 )A.农旅融合与生态畜牧 B.旅游服务与文化创意C.先进制造与科技研发 D.公共卫生与文化教育【解析】2.依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奉节县位于渝东北三峡库区腹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该县适宜发展农旅融合与生态畜牧产业,这样既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人口回流,A项正确;相比之下,先进制造与科技研发、旅游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较多的资金及技术人才,对于刚脱贫的奉节县来说,暂时不适合在该县发展,BC两项错误;公共卫生与文化教育等产业对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技术要求较高,可能不太适合在该县发展,D项错误。故选A。A2015年以来,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开始减小,呈现出人口回流的趋势(但净流动量仍然很大,常规的外流仍然是主体)。方向:部分农民工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回流到中西部欠发达内陆地区,返回原籍。原因:①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就业机会减少;②产业升级后,需要的技术人才数量增大,大部分农民工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新的就业需求;③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成本居高不下;④中西部农村、城镇承接了东部的产业转移,就业机会增多;⑤中西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乡镇企业、个人创业机会增多;⑥个人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主动返乡创业。热点应用01 人口回流与城归我国人口回流的影响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个人 生活成本提高,就业机会减少 ①生活成本低;②产业转移,企业迁入,工作机会多,距离家乡较近,兼顾家庭和工作企业 ①地价(地租)高,企业生产运营成本高; ②土地资源紧张,企业发展空间受限; ③人力成本上涨,招工难; ④政府政策调整,优惠减少甚至取消等 ①地价(地租)低;②后备土地资源丰富,便于扩大生产;③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人力成本低;④政府政策支持,优惠力度大;⑤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便于运输;⑥资源丰富,原料运输成本降低热点应用01 人口回流与城归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政府 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①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税收;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吸引更多企业;③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乡村 乡村振兴,利于乡村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带回技术和资金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利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我国人口回流的影响热点应用01 人口回流与城归城归“城归”主要是指那些进城务工的农民或者从农村走出来的读书人、退役军人等, 他们经过多年在城市打拼的经历,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理念和产业运作经验,又回乡创业。“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经济压力大,另一方面是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互联网经济使得电商蓬勃发展,推动了“城归族”返乡创业;农民工个人素质不断提升,具备了返乡创业的能力。“城归”现象给乡村带来的积极效益: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热点应用01 人口回流与城归如何才能让 “城归族”留下来、稳得住?首先,落实相关税费优惠政策,支持试点地区加快出台降低门槛、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等创新性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其次,应科学规划返乡创业园,这对稳定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十分关键。再其次,引导乡镇找准自身定位,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镇产业名片,实现产业要素集聚,培育出规模化、链条化的优势产业集群。最后,应该特别注意规范“城归族”返乡创业的政府公共服务保障。城归热点应用01 人口回流与城归热点应用02 人户分离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共计1411778724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常居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不一致)人口增加231376431人,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76986324人,增长192.66%。下图为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统计图。3.读图可知( )A.我国乡村人口呈增长趋势B.我国城镇人口先增加后减少C.2010-2020年是我国城镇化速度最快的时期D.城镇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时间点在2010年之前【解析】3.据图可知,2010-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49.68%上升至63.89%,提高了14.21%,为城镇化速度最快的时期,C正确。图示时期我国乡村人口总量先增加后减少,城镇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A、B错误;由图可知,城镇人口数量超过乡村人口数量的时间点在2010年之后,D错误。故选C。C热点应用02 人户分离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共计1411778724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常居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不一致)人口增加231376431人,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76986324人,增长192.66%。下图为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统计图。4.人户分离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分布不均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C.人口大规模流动 D.产业大规模转移【解析】4.根据材料可知,我国人户分离人口数量大幅增加,而且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幅更大,说明2010-2020年,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流动人口迅速增加,C正确。人口分布不均不一定会导致人户分离人口的增加,A错误;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偏低,B错误;我国产业大规模转移主要是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产业转移会导致人口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但不一定会导致人户分离人口的增加,D错误。故选C。C热点应用02 人户分离【概念】人户分离:人户分离是指居民常住地和户口所在地不一致,是一种由人口迁移和户籍管理制度不衔接引发的现象。人户分离存在“户在人不在”和“人在户不在”两种情况。针对“人在户不在”的人口,中国现行的人口普查工作将其细分为“市区内” “省内-市内”和“省外”三类人户分离人口,其中,“市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又称为“内部分离人口”,后两者则被统称为“外来流动人口。造成我国人户分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差异。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户口利益粘附性的逐渐剥离,激发出人们为了自身利益打破户籍限制而选择人户分离的行为热点应用02 人户分离人户分离现象的存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户籍登记制度跟不上脚步、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的产物。造成人户分离的原因主要有:①在农民进城不迁移户口造成人户分离。农民有条件在城镇购置房产,他们基本上把城区作为常住地,但因农村生育指标、批宅基地等因素的存在,他们没有将户口迁入城镇而造成人户分离。②工作调动不迁移户口造成人户分离。从第五次人口普查现场登记情况看,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是比较典型的人户分离现象。③大中专毕业生中因工作没落实造成人户分离。自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不实行统一分配以来,他们在未找到工作之前,为了找工作,一般不愿将其户口迁到原籍或现居住地,造成人户分离现象中的“口袋人口”热点应用02 人户分离造成人户分离的原因主要有:④农民新村建设和旧城改造形成的人户分离。⑤“候鸟式”的人户分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消费、投资能力的提高,居(村)民为满足工作、经商和投资等需要,在同城多处购房,甚至多城购房的情况相当普遍。这些人的居住地不固定,往往根据生活、工作等需要在二个以上居住地点轮换居住,如果根据实际情况界定其常住地是非户籍所在地,则也是一种人户分离。⑥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差距造成人户分离。由于涉及到子女就学、商品房购置、就业、服兵役等有关利益的驱动,人们看到哪个区域对自己有利,户口就尽可能向效益比较好的区域靠。经济和社会事业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不愿将其户口迁移至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反之亦然,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城区到农村工作的都想方法将其户口留在城区,不愿将户口迁入现工作地。热点应用02 人户分离造成人户分离的原因主要有:⑦新建住宅区户籍管理未配套造成人户分离。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新的住宅小区大量建成并投入使用,但这些小区在普查登记时很可能没有及时设置和建立居委会(社区),已入住这些住宅区的人口没有相应的户籍管理措施来配套,造成人户分离。⑧其它因素造成的人户分离。如婚嫁未迁,部队复员、退伍和转业人员户口未及时落入,没有将户口迁入新村,“两劳”回籍未及时登记户口等等。热点应用03 吊庄移民吊庄移民是宁夏经过多年实践的一种生态移民模式,其特点是在自治区所辖区域内,将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的一部分由于环境恶劣而无法维护正常生活的贫困人口成批地迁至另一个有荒地资源且能得到便利灌溉的地区,重建新家园,构建新社区,实现脱贫致富和持续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下列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进行吊庄移民的原因错误的是( )A.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 B.气候干旱,土壤贫瘠C.人多地少,耕地紧张 D.热量条件差,农业产量低【分析】5.根据材料,移民移出地在宁夏南部,该地地势起伏较大,夏季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A描述正确。该地位于宁夏地区,故降水少,气候干旱,土壤贫瘠,B描述正确。该地生态环境脆弱,故人多地少,耕地紧张,人地矛盾突出,C描述正确。根据材料,移民地在宁夏内部,宁夏南部地区热量较为丰富,故热量条件差,农业产量低描述不对,D为答案。D热点应用03 吊庄移民吊庄移民是宁夏经过多年实践的一种生态移民模式,其特点是在自治区所辖区域内,将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的一部分由于环境恶劣而无法维护正常生活的贫困人口成批地迁至另一个有荒地资源且能得到便利灌溉的地区,重建新家园,构建新社区,实现脱贫致富和持续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进行吊庄移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①基础设施差 ②用水困难 ③文化冲突 ④开发难度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分析】6.根据材料,“迁至另一个有荒地资源且能得到便利灌溉的地区”故迁入地为未开发地区,故存在基础设施差、开发难度大问题;该地灌溉便利,故用水困难不对;在宁夏内,未开发地区,故文化冲突不严重;答案选C①④。C热点应用03 吊庄移民吊庄移民是宁夏经过多年实践的一种生态移民模式,其特点是在自治区所辖区域内,将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的一部分由于环境恶劣而无法维护正常生活的贫困人口成批地迁至另一个有荒地资源且能得到便利灌溉的地区,重建新家园,构建新社区,实现脱贫致富和持续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西海固,如今已是青山绿水换新颜,这最主要得益于( )A.人口外迁,人地矛盾得到缓解 B.产业优化,经济发展C.生态退耕,植被得以恢复 D.打坝淤地,工程治理【分析】7.根据材料,西海固地区进行了生态移民,故人口外迁,该地人地矛盾得到缓解,生态环境改善,A对。该地没有进行产业优化,B不对。生态退耕和工程治理都可以改善环境,但结合材料,这两项措施不是西海固生态恢复的主要原因,排除CD。故选A。A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的典范——宁夏吊庄移民宁夏“吊庄移民”是原居住地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或生态脆弱区不利于人类生存,把该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这种人口迁移属于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 搬离原来的居住地, 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热点应用03 吊庄移民吊庄移民,是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国家“三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居住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的一部分由于环境恶劣而无法维护正常生活的群众,集中搬迁到黄河灌区能够得到便利灌溉的地方。遵循国家制定的自愿移民原则,搬迁到新居的群众仍然可以选择回到原居住地,这就形成了两处都有家,两处都有身份的情况,就像一副扁担,两头吊着,这也许就是“吊庄”的本意。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的典范——宁夏吊庄移民热点应用03 吊庄移民为什么要“吊庄移民”?宁夏地区南北差异较大,北部的宁夏平原是著名的引黄灌溉区,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沟渠纵横,非常适合灌溉,再加上借助于贺兰山呵护,气候条件良好,年均气温在9.2℃左右,无霜期可达165天,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南部主要由六盘山地和其北缘的黄土丘陵及干旱荒漠组成。年均气温不足5℃,无霜期只有100天,最主要的是中国最干旱缺水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200多毫米,地下水资源奇缺,且水质极差,人畜饮水非常困难。热点应用03 吊庄移民“西海固”是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和固原的简称,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贫瘠,山高坡陡,雨水较少,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0mm以上,土地退化现象严重,被称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2020年随着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实现脱贫。热点应用03 吊庄移民为什么西海固非常贫困?从自然条件来看,西海固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属于半干旱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十年九旱”,而且西海固地区没有大的河流。北边的宁夏平原虽然降水更少,但有黄河水的灌溉,发展农业的条件好太多了。另外西海固位于六盘山、黄土高原山区,山大沟深,地表植被覆盖率低,黄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水难以保存。导致该地区缺水的情况更严重。水资源的缺乏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水人的生活农业的发展都无法保障。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该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另外新中国成立后,西海固地区人口长期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状况,人口数量剧增,生态环境压力过大,导致人地关系失衡,生态恶化和环境破坏。由于人口剧增,人地关系失衡,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只能掠夺式的利用资源,陡坡开荒,破坏森林和草场资源,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结果陷入了"人口增加-开垦土地-破坏生态-贫困-人口增加"的恶性循环之中。所以人口增加、生态环境破坏也是西海固贫困的原因。热点应用03 吊庄移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