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训练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4·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一期中)隋炀帝在位14年,自恃强盛,过度役使民力,导致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隋朝最终二世而亡。但也有一件事被誉为“造福中华、利在千秋”,这是指 ( )平定陈朝,实现统一开通运河,沟通南北三征高丽,穷兵黩武大兴土木,营建洛阳2.(2024·河南新乡高一期中)史书记载,隋朝广置义仓,“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这可用于说明隋朝( )农业经济的发展 粮食储备制度完备人口数量的增长 民众消费水平低下3.(2024·辽宁辽阳高一期中)隋炀帝杨广从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到大业十年(公元614年),亲率大军对高丽进行了征伐。这些军事行动( )彰显了皇权至上 巩固了国家统一提升了军队地位 加剧了统治危机4.(2024·河北沧州运东七县高一期中)唐太宗认为“人才有长短”,“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于是任命刚正不阿的李道裕为刑部侍郎,不通经史但能秉公办事的戴胄担任大理寺少卿一职;他还提拔了不少关东的普通地主,如魏征等,并广泛听取官员的意见。这说明唐太宗 (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推行均田,鼓励垦荒不兴土木,休养生息 保证农时,轻徭薄赋5.(2024·黑龙江龙东五市高一期中)“隋末风云天下乱,强盛基业毁于旦。少年军从雁门关,果断英明才俊干。大唐开国建功章,扫挟群雄天下半……千年难遇圣明皇,文武双全凌烟赞。”诗中帝王所建立的盛世被后人称为( )开皇之治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元和中兴6.(2024·陕西西安高一期中)回纥,又称回鹘,亦为铁勒部的一支,唐初受西突厥奴役。唐太宗初年,回纥在其首领带领下,与薛延陀大败颉利(东突厥可汗),又役属薛延陀。贞观二十年(646年),回纥助唐灭薛延陀,归顺于唐。唐代前期在回纥地区设置的机构是 ( )北庭都护府 安北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7.(2024·江苏宜兴中学、泰兴中学、泰州中学高一检测)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由此可知,该政策的推行( )加强了对边疆的直接管辖丰富了边疆治理模式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直接引发了安史之乱8.(2023·河南濮阳高一联考)764年,刘晏在给宰相元载的信中写道:“函、陕凋残,东周尤甚。过宜阳、熊耳,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编户千余而已。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造成信中所述现象主要在于(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朋党之争 黄巢起义9.(2024·河北沧州运东七县高一期中)白居易在《省官并俸减使职》中曰:“兵兴以来,诸道使府,或因权宜而置职,一置而不停;或因暂劳而加俸,一加而无减。致使职多于郡县之吏,俸优于台省之官。”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藩镇势力日趋膨胀外重内轻局面初步形成中央财政危机凸显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10.(2023·湖南长沙高一联考)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黄巢作诗写道:“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末农民战争( )冲击了唐朝统治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平定了安史之乱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11.(2024·湖南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高一期中)隋炀帝在营建东都洛阳之初,每月要役使民丁二百万人;605年隋炀帝“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不到半年就通航了。隋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 )中央集权体制保障 南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法律体系趋于严密 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12.(2024·湖北十堰高一联考)下表是唐朝与周边民族或地区交往表(部分)。由此可知,唐朝能和边疆各民族实现“和同为一家”的原因是(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族 粟末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能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昌盛民族政策开明,措施灵活得当唐朝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3.(2024·河南商丘名校高一联考)下表所示为安史之乱主要原因的记载。据此可知( )记载 出处李林甫威权日盛……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达,所以渐致潼关之祸,皆权臣误主 [唐]颜真卿《颜鲁公集》(李林甫)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畯(俊)胡人。……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卒使禄山倾覆天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虽安史之变,不尽由于女宠,然色荒志怠,惟耽乐之从……酿成大祸而不知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安史之乱主要原因乃是府兵制的破坏与边兵力量的增强,亦即外重内轻之势愈来愈严重,给予手握重兵的边防武将以侥幸夺取皇位的机会 王寿南《隋唐史》角度不同影响历史事件的解释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史料互证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成书晚的著作可信度相对较低14.(2024·江西省名校联考高一期中)安史之乱后,“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沿江地区)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贸贩,别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焉”。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严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唐代宗这一敕令旨在 ( )鼓励民间商业的发展 加强对官员的管理消除各级官僚的特权 阻止区域经济交流15.(2024·重庆市渝西七校高一期中)唐朝元和年间,李愬雪夜下蔡州,活捉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随后,朝廷又平定了淄青镇李师道叛乱;接着,朝廷又采取分割强藩大镇的方法来削弱藩镇。这些举措( )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治理得益于租庸调制的实施一定程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二、非选择题(共15分)16.(2024·湖南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学者马大正先生曾敏锐地指出,当代中国继承了两项举世瞩目的历史遗产:一是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二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两大遗产相互嵌入的平台,就是边疆地区。历史上边疆地区的发展既相对自成体系,又呈现出国家层面的整体性。历代边疆治理政策呈现出波动性和延续性的结合,但总体而言是一脉相承的。汉代在西北边疆治理上卓有建树,唐代大体沿袭了前朝的治边理念,并结合时代特征有所损益,形成了以“羁縻”为特征的治边体系。——摘编自黎镜明《汉唐西北边疆治理刍议》材料二 在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允许保留原有的奴隶制,允许在本地区或本民族内部有自主权,实行羁縻府州制度。羁縻府州的建署大多以各少数民族的部落为单位,不同于内地的以地理为划分,府州官不由朝廷派遣,多由其首领担任,实行世袭制。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这就构成了唐朝的“一国两制”。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交融。唐代还采取积极开发政策,如发展屯田和互市贸易等。——摘编自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对西北边疆治理的相关史实。(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唐代边疆治理有何特点 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7分)参考答案1.B [开通运河,沟通南北,有人称之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使得隋炀帝被赞誉,故选B项;平定陈朝,实现统一不是隋炀帝在位时期所做的事情,当时是隋文帝在位时期,排除A项;“三征高丽,穷兵黩武”和“大兴土木,营建洛阳”都是过度役使民力的表现,而不是“造福中华、利在千秋”的功劳,排除C、D项。]2.A [据材料“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可知,隋朝仓库粮食积存很多,结合隋朝农业发展的知识可得,隋朝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粮食产量比较高,粮仓储备因此增加,故选A项。]3.D [据材料“亲率大军对高丽进行了征伐”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加上其大兴土木,使得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故选D项;材料中的军事行动是因为隋炀帝自恃强盛,并不能彰显皇权至上,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三次大举征伐高丽,使得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排除B项;这些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不利于提高军队地位,排除C项。]4.A [据材料“‘人才有长短’……‘人不可以求备’”可知,体现了唐太宗知人善任的用人观,故选A项;“推行均田,鼓励垦荒”是唐太宗在经济上的措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不兴土木,休养生息”反映了唐太宗戒奢从简的治国理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保证农时,轻徭薄赋”反映了唐太宗重农的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5.B [据材料“少年军从雁门关……大唐开国建功章……千年难遇圣明皇”并结合所学可知,诗中帝王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封秦王,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继皇帝位,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故选B项。]6.B [据材料“回纥”并结合纲要上册所学唐朝民族政策可知,唐代前期在回纥地区设置的机构是安北都护府,故选B项;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统辖天山北南的机构,排除A、C项;安东都护府是唐朝统辖东北的机构,排除D项。]7.B [根据材料可知,该政策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在保持国家政治统一的情况下,因俗而治,丰富了边疆治理的模式,B项正确;据材料“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可知,唐政府对边疆实行间接管理,而不是直接管辖,排除A项;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导致了地方割据,排除C项;安史之乱是唐朝叛将发动的,与节度使制度有关,与材料中的政策无关,排除D项。]8.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故选A项;藩镇割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朋党之争是唐朝晚期的一场政治斗争,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9.A [据材料“一置而不停……一加而无减”可知,诸道使府持续增设职位且无停止,藩镇加俸却无减,反映出藩镇权力的膨胀,证明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故选A项。]10.A [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末的农民起义冲击了唐朝的统治,故选A项;唐末农民起义并没有推翻唐朝的统治,朱温废唐使得唐朝灭亡,排除B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中期,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唐朝晚期,排除C项;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于安史之乱之后,排除D项。]11.A12.C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对外政策方式多样,既有军事征服,又有各种怀柔措施,针对不同地区和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唐朝之所以能与边疆各民族实现“和同为一家”,是因为民族政策开明,措施灵活得当,C项正确。]13.A [由“权臣误主”“始用安禄山……卒使禄山倾覆天下”“色荒志怠,惟耽乐之从”“外重内轻之势愈来愈严重”可得,表格中的史料从多个角度阐释唐代安史之乱的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可得角度不同会影响历史事件的解释,故选A项;B项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史料互证是还原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但是不一定非要史料互证才能还原历史真相,且题目所给史料都属于文献史料,且处于不同时代,没法形成不同类型史料的互证,排除C项;成书晚的著作可信度未必较低,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4.B [据材料可知,“诸道节度观察使”在扬州沿江地区“以军储贸贩,别置邸肆”,滋生助长腐败,破坏经济秩序,影响政局稳定,唐代宗严令“罢之”,旨在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管理,故选B项;“鼓励”不合史实,唐代仍然执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消除”说法绝对化且不合史实,排除C项;“阻止”不合逻辑、史实,应为“促进”,排除D项。]15.D [据材料,李愬活捉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朝廷平定淄青镇李师道叛乱,朝廷采取分割强藩大镇的方法来削弱藩镇等等,这些举措一定程度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16.(1)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三次打败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辖西域的军政机构。唐朝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平定后突厥汗国;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要求答战争与管理两个方面,并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名称正确写出)(2)特点:“羁縻”(或羁縻制度;唐代“一国两制”;开明包容政策)积极作用:加强对西北边疆的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文化交流和自然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多角度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