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各位同学早上好!在进行本课的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习总书记的话并齐读:展示材料:“长征走的是高山峻岭,渡的是大河险滩,过的是草地荒原,但每一个行程、每一次突围、每一场战斗都从战略全局出发,既赢得了战争胜利,也赢得了战略主动。这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智慧。——习近平”习总书记说长征“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智慧。”关于长征精神,我们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有了基础的认识。那为什么说长征是一种智慧呢?长征的这种智慧对我们的今天和未来有什么启示吗?今天的学习,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长征精神”,更要了解和认识“长征智慧”。让我们打开课本,翻到81页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让我们使用历史材料,构建历史现场,进而理解历史选择,从一个个选择当中体会长征之中所蕴含的智慧。这种“智慧”,首先来源于对危机的处理和对局势的把握,当时的党和红军面临着什么样的局势和危机?长征是在什么背景下做出的选择?让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一个板块“悬崖之上,重重危机”大家一起来看这幅地图,这是一副1930-1931年间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变化图,其中红色的区域是1930年的根据地范围,粉色的是1931年新增的根据地范围,根据这幅地图,我们会发现根据地有什么样的变化?——学生答:根据地扩大了对,根据地的范围扩大,这样的场景不止发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而是发生在在全国各地。从1927-1930短短几年间中国共产党就建立起了15处根据地,根据地面积大大增加,扩张的速度十分惊人,有连成一体之势。这一切都引起了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府的警觉,蒋介石面对快速发展的红军接连写下手书做出指示:“剿匪为第一要务”、“攘外必先安内”材料:“此后若再以北上抗日请命,而无决心剿匪者,当视为贪生怕死之辈,立斩无赦。”——1931年,蒋介石《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书》在这样的领导思想之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对红军根据地发动了数次围剿。为了保护革命根据地成果,红军进行了反“围剿”斗争。材料:时间 军队人数(敌-我) 战术 指挥者 结果第一次反“围剿” 1930.10 10万-4万 诱敌深入 毛泽东 成功第二次反“围剿” 1931.4 20万-3万 诱敌深入 毛泽东 成功第三次反“围剿” 1931.7 30万-3万 诱敌深入 毛泽东 成功第四次反“围剿” 1932.12 50万-7万 诱敌+伏击 周恩来 成功第五次反“围剿” 1933.9 50万-8万 寸土不让 李德、博古 失败从表格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前来参与“围剿”的军队人数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敌人来势汹汹,红军面临重重危机,身处悬崖之上,一步踏错就可能要落入深渊。但前几次反“围剿”的指挥者发挥了红军的优势,不跟敌人打阵地战,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从更加全面的角度,以最终胜利为目的,利用红军轻便快速的优势结合崇山峻岭的地形,诱敌深入,以多打少。取得了一到四次反“围剿”的成功。看着“围剿”没有进展,蒋介石转变策略,以“层层推进,稳扎稳打”作为战略方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面对这一次“围剿”,红军的领导人采用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战术,阅读课本81页相关史事,提出你的猜想:第五次反“围剿”最终的结局会是怎样?——学生:失败为什么会失败?——学生:因为错误的估计了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跟敌人打阵地战,没有发挥出红军的优势,而且在防守时还以少打多等等。由于指挥者李德、博古对敌我双方的错误认识和做出的错误指挥,没有发挥红军的机动性,而是跟装备人数都优于红军的敌人比拼阵地战。红军最终没能打破“围剿”,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红军拼死冲杀,冲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来到了第四道封锁线——湘江,只要能够快速的渡过湘江,就可以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寻找下一步的方向。但又是由于李德博古的错误认识和指挥,本应快速的战略转移变成了缓慢的“搬家行动”。缓慢的行军导致红军不仅没有跳出包围圈反而又被包围在了湘江东岸,最终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才渡过湘江,人数从8.6万人锐减至3万人。渡过湘江之后面对身后重重的追兵,李德博古又做出了新的决定:前去湘西找红二、红六。但此时的湘西是重兵把守,红军如果前行无异于把自己送入包围圈,这一决定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但不去找红二、红六,未来在哪里呢?讲到这里,我们先告一段落,老师希望大家先静下心来想一个问题: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之初,红军一直在面临着失败的困扰,总是在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而这一切都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在面对一切的时候,缺了一种认识,大家觉得,李德博古他们欠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学生答:只看重一城一地的得失,不看重全局。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全面。在很多人反对李德博古的决定之后,红军陷入了迷茫,前路就像一片大雾,不仅阻碍着他们的视线,也看不清未来的方向,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来拨开迷雾见光明。而对未来的认识成为了长征中“智慧”的第二个来源。我们进入第二个板块“迷雾之中,寻找方向”湘江突围之后,红军没有去找红二、红六,而是听从了毛泽东的建议向西进入贵州,攻下了贵州重镇遵义,为自己的休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让领导人和指挥可以静下心去总结经验教训,观察未来的方向。大家根据材料和课本,大家为这一时期的红军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材料1:“连续数次战役的失败和疲于奔命的转移,使得军队当中出现了士气低落的情况。纵然是李德博古如何严肃地下令,似乎也改变不了指战员们抵触的情绪。”——《红军长征记》材料2:“在湘江战役中,与共产国际联络的电台在突围中被炸毁,一度与共产国际失联两个月之久。在此之前党内一切大事都需要上报共产国际并由共产国际进行指导。共产国际就好像中国共产党这个新生婴儿的父母,指导、教诲甚至是在控制着它前进。如何解决失去共产国际的情况,新生的红色政权仍然很头痛。”——《红军长征记》——问题1:指挥失当2:军队战斗力受损严重3: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4:......小组讨论,提出你们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说明理由。——学生解决方案:1、更换指挥2、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引导)等等……我们刚刚进行的这一环节就像当年的党和红军一样。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内容跟我们刚才讨论的内容基本一致,我们和历史上的红军找出了类似的问题,做出了相似的决定。遵义会议的内容如下:1、纠正了博古等人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2、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毛泽东会成为新的军事指挥?因为他在前几次反“围剿”中展示出了李德、博古不具备的特质,也就是对事物更加全面的思考和认识。在遵义会议之后,领导人们一致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进军。以跳出包围圈,保存有生力量为目的,不跟敌人纠缠,寻找有利地方重建根据地。在这样思想的指引下,红军西进贵州,避免了跳进敌人陷阱全军覆没的可能,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所以我们现在评价遵义会议,说它有三个“挽救”: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而且遵义会议上所有有关于未来的决定和关于局势的判断,都是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完成的,也证明了我们的党和红军已经开始不再是蹒跚学步,开始独立自主,走向成熟。大的方向决定下来,整支部队思想统一,接下来便只顾风雨兼程。纵然前方艰难万险“山高路远”,只要有目标,那便“义无反顾”。大家看黑板上的的地图,我们一起见证红军长征的过程。首先从遵义出发,一路转战,利用红军人数少、渡河快、群众基础好的特点,前后四次渡过赤水,不仅将后方的追兵和前方的封锁调动到了同一个方向,还一举跳出围堵南下佯攻贵阳;在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守卫贵阳之时,又绕过贵阳一路向西渡过金沙江,将追兵远远甩在身后;彝海结盟,只船强渡,虽然敌人烧毁了所有船只,但我们通过团结少数民族同胞,最终获得了一艘小艇,一线希望,搭载着红军战士的勇气,渡过了天险大渡河。铁锁连横,春寒料峭,虽然桥板被拆除,但抵不过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勇和无畏;雪山巍峨而寒冷,草原辽阔而危险,面对自然的困难红军依然能够用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征服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顾全大局、紧密团结;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在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红军到达了甘肃,在这里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他们欢呼雀跃的事实:有一支红军的有生力量在陕甘边界建立了根据地。这样的发现并没能冲淡领导人和指挥者对未来的迷茫和忧患,因为陕甘根据地也在被敌人重重围困。敌人的“围剿”仍然在继续。可已经走了这么久,还要继续走下去吗?没有人敢轻易做决断。根据总结和整理材料,我们会发现,红军面临的总的选择有两条路:继续走或者留下。继续走就是前进到中苏的边境去,去新疆或者是去东北,背靠苏联,有着苏联的支持,发展根据地,再行计划;留下就是发展和扩大陕甘根据地,应对敌人的围剿,为未来的革命做准备。小组讨论,选择你们小组认为合适的未来方向,并解释为什么会选择这里。大家要注意,做出这个决断,不仅仅只是一个决定,你要有一种“智慧”,不仅需要你预设红军现在要面临的挑战,也要想想在做了这个决定之后红军的未来。——小组讨论讨论结果1:去中苏边境,长久的支持和较好的发展环境2留在陕甘根据地,未来政权的争夺和更多人民的支持我们刚刚进行的这一环节,也是红军在长征过程中进行的另一个重大选择。1935年9月27日,榜罗镇会议召开,最终提出了留在陕甘根据地的计划。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顺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军团顺利会师,长征结束。整个长征是一次大规模战略转移,绵延二万五千余里。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经过11个省,向中国人民展示了共产党的精神面貌,将革命的种子播撒到全国各地,转战南北的过程中涌现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形成和铸就了长征精神,最终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过的新长征之路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目标,如何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我衷心的希望大家,在进行完本课的学习之后,面对新时代的长征路,不仅能够理解和认同长征精神,更要知道和运用长征智慧。能够运用更加全面、更加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前方的困难,相信大家的未来一定无比精彩。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