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 17 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 教材分析(一) 地位分析自武昌一役胜利,用革命方式救国于水火的潮流势不可挡。然而,革命的对象究竟是谁? 革命的道路选择哪条? 革命的力量怎样壮大? 革命的方向去往何处? 中国共产党一路探索, 在试错中日渐明朗 。 其中的关键就是本节新知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23 年 2 月,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镇压, 中国共产党 认识到: 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 1924 年中国共产党 与中国国民党开展合作, 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1927 年, 蒋介石 、 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先后背叛革命, 大肆屠杀共 产党人和工农群众。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 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 独立掌握革命武装 力量的重要性 。从南昌的撤退, 到湘赣边界的挫折, 到井冈山的星火, 到瑞金的异彩, 党不 断地探索革命的新道路。1935 年, 中央革命根据地不敌 “围剿”, 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 突围初期, 红军损失惨 重, 遵义会议在危急的形势下作出正确决策。全新的中央核心和军事指挥力量带着红军打开 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实事求是, 扎根于民, 一致抗日, 是当务之急, 也正是这一群“新” 人, 携着中国人民, 最终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坦途。(二) 内容分析本课正文有三个子目: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通过全 面解读课文 、明确课文与前后知识的关联和领会课标要求, 我提炼出三个教学关键问题: 中 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价值, 重点关注在历史解释中探究中国共产党的成长, 明确 党对中国革命道路和方向探索的贡献。在 “过程”这个关键问题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自绘路线图重走长征路, 提炼时空信息, 讲述征之“远”和“难”。在“价值”这个关键问题的教学中, 指导学生自创剧本新演遵义 会议, 实现情景再现, 理解它 “生死攸关”的作用 。 结合课后活动 2, 发起 “听同学讲一讲 他的 ‘沼泽地’和 ‘腊子口’ ”话题, 生成正向的价值判断, 实现情感升华。二 、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明确、达成和检测学习目标的基本能力, 因此我重在设计多样性和 针对性的达成学习目标的方式, 并及时、有效地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他们对长征故事和诗歌 多有耳闻, 对长征历史的认知水平却参差不齐, 因此我借用文学还原历史, 也用唯物史观分 析历史。我会尝试融入前沿信息技术和教学方式, 设计不同思维情境和多层问题链, 搭建多 种参与平台, 刺激学生多感官能动, 以期学生在生成新知的同时, 保有课堂新鲜感、认可学 科魅力并肯定自我成长。三 、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核心知识): 提取材料信息, 归纳红军战略转移的原因; 梳理中央红军征 途大事, 讲述其 “远”和 “难” 。过程与方法 (关键能力): 辨图、析史, 演剧, 述己, 提炼信息、有效关联、准确表述, 生成新知, 重建新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必备品格): 体察“不怕”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全面考察新生变化, 及时捕捉精神体现, 生成正向的价值判断。四 、 教学立意第 1 页 共 3 页围绕课题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之 “征”, 结合诗《七律·长征》 中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句, 设计探征之始 、述征之 “远”和 “难” 、察 “不怕”之价值这条明线, 以“征”贯穿 始终, 落实背景 、过程 、价值三个教学关键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中国革命的 新局”两条暗线中, 觉察融合, 反思冲突, 升华主题——长征永远在路上, 铭记来路, 方知 去路。五 、 教学重难点重点: 将征途人 、征途事置于时代, 重“走”征路, 构建时空观念, 认识遵义激烈的夜 会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难点: 对征途人 、征途事全面考察, 再“生”判断, 在历史解释中践行唯物史观, 理解 陕北会师虽仅余千人, 但征程胜利却毋庸置疑。六 、 教学活动环节一: 导入学生活动: 表述 9 个时间点的大事, 解读它们反映的中国革命形势。教师活动: 强调从京汉铁路工人罢工被镇压、到南昌的撤退, 到湘赣边界的挫折, 到井 冈山的星火, 到瑞金的异彩, 党在不断地成长中探索革命的新道路。环节二: 生成(一) 探征之始学生活动: 读材料“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击国民党军队第一至四次‘围剿’概况表”和教 材第 81 页 “相关史事”, 提取信息, 思考并回答: 1 、 第五次反围剿有何不同? 2 、 陷入危 境的红军怎样抉择? 再归纳红军战略转移的原因。教师活动: 小结点明关键问题: 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导致红军第五次 反“围剿”失败, 从而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 突围西进 。其初衷是战略转移, 保存基干 力量, 重建根据地。(二) 述征之 “远”和 “难”学生活动: 读教材第 81 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讲述征之 “远” 。 教师活动: 提供可靠数据统计, 为空间感知的 “远”, 辅以实证。学生活动: 读选自《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五段材料, 并结合教材第 82-83 页内容, 运用历史解释素养, 用表格梳理中央红军征途大事, 讲述其难, 感知红军不怕困难、攻克困 难的行动。征之 “难” 难之果1 、 敌军围追阻截 血战湘江 、 四渡赤水 、 巧渡金沙江 、 飞夺泸定桥 、 突破腊子口 吴起镇会师 、 会宁会师2 、 需用物资匮乏 扒树皮 、 挖草根 、 嚼皮带 、 啃腐骨3 、 民族关系复杂 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4 、 自然环境恶劣 舍辎重 、 攀悬崖 、 翻雪山 、 过草地5 、 党内策略分歧 遵义会议教师活动: 展示学生的梳理成果, 及时评价, 小结点明关键问题: 一切困难迎刃而解的 转折始于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三) 察 “不怕”之历史和现实价值学生活动: 表演历史短剧 ——遵义会议, 提炼会议决策的内容完成表格, 理解其意义, 体察其价值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凝练其精神, 关注新时代 长征精神的内涵 。 思考: 为什么陕北会师仅余千人, 但征程胜利却毋庸置疑?第 2 页 共 3 页会议决策 决策意义 历史地位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 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 “左”的错误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 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 挽救了党, 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革命。 遵义会议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 上一个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征程收获 收获意义 历史地位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的胜利 打开了中国革命 新局面。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唤醒了征途民众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汇聚了抗日力量 铸就了长征精神教师活动: 解读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性 —— 中央核心(组织上) 和军事指挥 (军 事上) 力量的变化; 诠释“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内涵 ——革命道路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 具体实际结合) 、方向 (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 和力量 (以陕甘宁根据地为中 心渐成燎原之势) 的变化。环节三: 小结自拟身份, 将 、 兵 、 脚夫等, 运用地图重走长征路, 用第一人称描述见 、 闻 、 思 、 行、 果,重建新知的同时, 关注民族和国家新时代的长征路,实现情感升华 ——长征永远在路上。 环节四: 反馈绘制自我实现的“长征”线路图, 并讲给同学听一听: 怎样走过来路的“沼泽地”, 又将 如何攻克前路的“腊子口”?七 、 教学反思(一) 既得满足1 、 学生学习:学生清楚课程学习目标并通过回答问题链、绘制路线图、演出历史短剧等活动建设课堂, 在广泛和深入地思维碰撞中检视目标达成情况。2 、 教师教学课程教学环节清晰, 围绕基于课标的教学目标依次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易化难点和内 化解释, 并适时进行学法指导。3 、 课程性质明确立意, 整合资源, 设问题链驱动教学, 及时评价, 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家国情 怀等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情境体验, 重视程序性知识的生成。4 、 课堂文化重视学生课堂参与面, 考虑学生认知差异, 设计多样情境, 关注高级知识技能, 尝试在 思考 、 民主 、 创新和关爱的氛围中, 师生共建务实且个性的课堂。(二) 成长空间适度取舍, 大胆创新, 提升“立德树人”可行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此路漫漫, 永无 止境。参考资料:1 、 【美】 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 《长征 ·前所未闻的故事》,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2 、 【美】 埃德加 ·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8。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