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历史 八年级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培养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史实,培养识图、归纳和制表的能力;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培养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有关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通过《三大战役示意图》、国共力量对比表格及影音资料,掌握三大战役胜利的史实和意义,分析胜利的原因;从《三大战役示意图》《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等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3.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回顾内战(人民解放战争)爆发始末。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1945年8—10月,国共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6月,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探究新知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背景【教师活动】提问:毛泽东在井冈山率领工农革命军进行土地革命的土地政策是什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二)内容【教师活动】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三)结果【教师活动】出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选段,提问: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教师活动】讲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学生活动】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四)意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影响。【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一)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教师活动】出示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相关知识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史实。【教师活动】出示地图《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6—9月)》,提问: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跃进?【学生活动】观察地图,回答:大别山地区位于南京和武汉之间的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千里跃进大别山,对南京和武汉造成直接威慑,并且紧扼长江天险、钳制中原地带。【教师活动】出示1948年秋国共军事情况对比的表格,讲述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时机来到。【学生活动】了解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的变化,理解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二)辽沈战役【教师活动】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和辽沈战役相关知识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了解辽沈战役的基本史实。(三)淮海战役【教师活动】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和淮海战役相关知识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了解淮海战役的基本史实。【教师活动】出示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表格,分析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学生活动】分析表格,回答:人民群众的支持,保证了共产党军队的后勤补给。(四)平津战役【教师活动】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和平津战役相关知识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了解平津战役的基本史实。【教师活动】出示图片《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讲述北平和平解放的经过。提问:平津战役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采取和平解放北平的策略?【学生活动】和平解放北平保障了北平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护了古都的文物古迹;和平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117页《相关史事》,讲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学生活动】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五)渡江战役【教师活动】出示地图《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6月2日)》和渡江战役相关知识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了解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教师活动】出示材料第117页《材料研读》,提问:毛泽东为什么强调“宜将剩勇追穷寇”?结合历史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活动】思考,在教师引导下总结:1949年国共决战胜负已定,南京政府精锐丧尽。此时此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面对的情况,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解放全中国?还是“沽名学霸王”,满足于“划江而治”?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提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教师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启示?【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活动】综合学生讨论的结果得出: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激发农民积极性;社会上,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军事上,作战方针明确,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启示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课堂小结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国民党的统治中心武汉和南京。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板书设计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总路线: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意义: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渡江战役: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