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第二框 推动高质量发展学习目标:1.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原因。3.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4.理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8710对此,你怎么看?2022年中国GDP增长3.0%,2023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5.2%,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于是网上有人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不正常,也有人说大错特错。202309002013—2022年,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数据显示,我国科技进步对GDP贡献率由52.2%增长到超过60%。与之相反的是:2010年至202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于GDP增长的贡献比例从2010年7.1%下降至2022年的1.5%。20230900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也发生了变化:这说明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中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8710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高质量发展的原因①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③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⑤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知识拓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2.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①高质量发展这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②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③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3.高质量发展的特点二、构建新发展格局2023年9月7日,振兴东北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到了要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思考:什么是新发展格局?二、构建新发展格局1.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新发展格局的特点: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情境9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指出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始终坚持把多种粮、种好粮作为头等大事,多措并举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要加强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要加大数字贸易、知识产权、跨境人员流动、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的创新探索,推动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开放。要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发展改革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进东北全面振兴行动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离不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思考:材料中体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哪些措施?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二、构建新发展格局3.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措施:(1)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2)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3)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通过信贷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补短板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去产能“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 减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加法——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1)含义+构成:P40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的基础现代化经济体系(6体系 1体制)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原因:P40①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3)措施:含义: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地位: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求: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相关链接: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讯业、商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知识拓展实体经济简单的说就是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不直接创造新的价值,最终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主要集中在“金融业”、“房地产业”、“博彩业”等。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发展过度会带来经济泡沫。虚拟经济“钱生物”“钱生钱”服务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乡村组织振兴主体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乡村振兴必须突出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以乡村组织振兴带动和保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只有抓好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的各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组织在乡村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才能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实现预期目标。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42页相关链接:2018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指出:“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该意见还提出了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总体目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体内容: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区域重大战略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若干区域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要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围绕推进主体功能区落实这一战略任务,分类调控,突出重点,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要素资源按照主体功能区优化配置,为主体功能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促进城乡、区域以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中国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按开发内容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按层级划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着力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三大国土空间的战略格局。制度型开放是相对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而言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就是在对外开放中强调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打通国内外市场,让商品和要素在全球根据市场规律充分流转,以实现最优配置。与之不同,制度型开放则聚焦规则与制度层面的改变,简单说,就是主动对标和对接国际先进的市场规则,在清理国内不合理、不相容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与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规范透明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制度型开放是相对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而言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就是在对外开放中强调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打通国内外市场,让商品和要素在全球根据市场规律充分流转,以实现最优配置。与之不同,制度型开放则聚焦规则与制度层面的改变,简单说,就是主动对标和对接国际先进的市场规则,在清理国内不合理、不相容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与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规范透明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制度型开放决定了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范围与水平。商品和要素流动本身并不具有规则与法治属性,天然逐利的性质决定了其随意性强、透明度差的特点,这就产生了对市场规范与法治规则的需求。目前被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贸易与投资规则,是伴随世界经济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完善的,选择制度型开放,就是选择接受和融入这些规则。制度型开放决定了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范围与水平。商品和要素流动本身并不具有规则与法治属性,天然逐利的性质决定了其随意性强、透明度差的特点,这就产生了对市场规范与法治规则的需求。目前被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贸易与投资规则,是伴随世界经济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完善的,选择制度型开放,就是选择接受和融入这些规则。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制度型开放是相对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而言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就是在对外开放中强调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打通国内外市场,让商品和要素在全球根据市场规律充分流转,以实现最优配置。与之不同,制度型开放则聚焦规则与制度层面的改变,简单说,就是主动对标和对接国际先进的市场规则,在清理国内不合理、不相容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与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规范透明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制度型开放决定了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范围与水平。商品和要素流动本身并不具有规则与法治属性,天然逐利的性质决定了其随意性强、透明度差的特点,这就产生了对市场规范与法治规则的需求。目前被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贸易与投资规则,是伴随世界经济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完善的,选择制度型开放,就是选择接受和融入这些规则。⑤总要求①理念: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②主题: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③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④支撑: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战略性支撑⑤目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课堂小结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什么(五点)怎么办 构建新发展格局①产业体系②乡村振兴③区域协调④推进对外开放⑤总要求是什么(内涵+特点)是什么(内涵+特点)怎么办战略基点有机结合经济体系是什么(内涵+构成)为什么怎么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