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繁星》【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学生学会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掌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能够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教学重点】激发观察兴趣,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学习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不同时期观看繁星的感受变化及其原因。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大自然、对生活、对祖国的深刻感悟。【教具准备】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星空的图片、视频,巴金的简介和作品,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动画,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等素材【教学过程】内 容(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诗歌导入,引发联想 教师出示一首描写星空的诗歌,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星空美景和浪漫氛围。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歌吗?为什么喜欢这首诗歌呢?诗歌中的星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联想。 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诗歌的喜爱和感受,如诗歌很优美、很浪漫、很有想象力等。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图片展示,引出课题 教师展示一组星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自己对星空的印象和认识。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星空吗?你们觉得星空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星空有哪些特点和魅力呢?”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展示巴金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自己对巴金的印象和认识。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巴金是谁吗?你们对巴金有哪些了解呢?巴金和星空之间有什么故事呢?”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板书课题:4. 繁星。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巴金的《繁星》,看看巴金是如何描写星空的,他在观看繁星时又有哪些感受和思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收集资料,了解背景 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巴金及其创作的背景资料。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询问长辈等方式,了解巴金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创作风格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繁星》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学生在课前认真完成预习任务,收集有关巴金及其创作的背景资料,整理成笔记。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记录资料的来源、内容和重点,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深情朗读,初步感知 教师深情朗读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等方面的表达,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和感染力。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朗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可以在朗读结束后,提问学生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文章的题目是什么?作者是谁?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等,让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的初步感知情况。 认读字词,扫清障碍 教师出示一些生字词,让学生认读。可以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生字词:半明半昧(mèi)、摇摇欲坠(zhuì)、霎眼(shà)、模糊、模型、楷模(mó)、模样、模具、铅模(mú)、萤火虫、荧光屏、晶莹。 教师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进行重点强调,如 “昧” 的读音是 mèi,不要读成 wèi;“坠” 的读音是 zhuì,不要读成 duò;“模” 是多音字,在 “模糊”“模型”“楷模” 中读 mó,在 “模样”“模具”“铅模” 中读 mú 等。 自由诵读,思考问题 教师让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内在的顺序是什么? (2)按照这样的思路,理清课文结构。 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讨论明确,整体把握 学生小组讨论问题,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想法。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明确问题的答案。 明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第一次是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第二次是 “三年前在南京”,第三次是 “如今在海上”。三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内在顺序是时间顺序。 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 1 段):描写 “我” 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第二部分(第 2 段):描写 “我” 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第三部分(第 3 - 4 段):描写 “我” 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 3,4 段内容分开为 “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三)再读课文,深入研究 小组合作,分析感受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这些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试着比较一下感受变化的特点。 (3)作者是在赴法国留学的邮船上创作的此文,看星的情况可以从第 3 段写起,那么前两个片段有什么作用?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想法。 全班交流,深入理解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 (1)情况不同 ——“从前” 在家乡,看到的是 “密密麻麻的繁星”,“三年前” 在南京的 “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 “星群密布的蓝天” 并且 “认得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甚至 “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感受不同 ——“从前” 的感受是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望星天产生的温馨、甜蜜之感和依恋之情;“三年前”“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表达了作者与星星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写出了海上看星天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产生情况和感受不同的原因: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第一次感受是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第二次感受是仿佛和朋友对话,第三次感受是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受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致,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越来越强烈,甚至还融入了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3)前两次为 “我” 表达 “爱星天” 情感打下了基础,起烘托作用。 (四)拓展延伸,激发想象 分享交流,表达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的所见所感。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分享。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分享,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深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学生积极参与分享活动,讲述自己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的所见所感。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分享,倾听学生的故事和感受。 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看到了闪烁的星星,想起了自己的梦想;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看到了流星划过,许下了一个愿望;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看到了北斗七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等。 创意写作,展现想象 教师布置创意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享内容,写一篇关于星空的短文。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星空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认真完成创意写作任务,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的规范和表达的准确。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和启发。 例如,学生可能会写:“夜晚,我仰望星空,那无数的星星就像无数的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我。它们仿佛在对我说:‘你好啊,小朋友!你有什么梦想吗?’我静静地倾听着星星的话语,心中充满了希望和勇气。我想,我一定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像星星一样,在夜空中闪耀着自己的光芒。” (五)品赏文章语言美 品读句子,体会妙处 教师让学生品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理由。教师可以从思想感情、语言表达、遣词造句等方面引导学生说理由。 学生认真品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思考理由。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例如,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句子: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这句话以一个 “悬” 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星星当作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来写,将 “我”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无穷的遐想。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 “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 “我” 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总结归纳,掌握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作者在描写事物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的特点。让学生明白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增强了感染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和效果。 学生认真思考,总结归纳作者在描写事物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学生通过总结归纳,更加深入地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六)随堂演练,巩固知识 分析词句,理解作用 教师出示一些词句,让学生领会其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回答问题。可以采用提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例如,教师出示以下问题: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为什么用 “觉得” 这个词? “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一个 “看” 字,一个 “呢” 字,有什么作用? 学生认真分析词句,思考问题,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想法。 明确答案,巩固知识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明确问题的答案,巩固学生的知识。 明确: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只是感觉上仿佛回到了童年,所以用 “觉得” 二字。 “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一个 “看” 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 “呢” 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七)课堂总结,升华主题 回顾内容,总结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内容和学习的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可以让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成长和进步。 学生认真回顾课文的内容和学习的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学生通过总结回顾,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升华主题,激发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总结,升华课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明白巴金的《繁星》不仅是一篇描写星空美景的文章,更是一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对祖国的深刻感悟的文章。让学生感受到巴金的爱国精神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师讲述:“一代文学巨匠巴金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这不菲的文学成就凝聚着他独到的观察、认识与感悟,让我们总能看到他生活真实的影子、真实的心路历程。有感而发,有感才有写作的愿望、写作的激情和写作的丰富材料。感从何来?从生活中来。让我们关注生活、敬畏生命,为明天的辉煌奠基。” (八)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观察星空,写下感受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不同的心境下观察星空,写下自己当时的感受。可以让学生选择开心、烦恼、悲伤等不同的心境,观察星空,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要求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星空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角度、细节和感受的表达,让学生的作业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阅读巴金作品,感受文学魅力 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巴金的其他作品,如《家》《春》《秋》《寒夜》《随想录》等,让学生感受巴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