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

资源简介

《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准确理解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掌握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即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掌握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提升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能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状态联系起来,运用分析和归纳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掌握分析和归纳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声音的强与弱的图片、视频、资料,实验动画演示等。
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生活情境引入 播放一段热闹的集市视频,视频中有各种嘈杂的声音。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个视频中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听到的不同声音,思考声音的特点。 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有的说听到了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车辆行驶声等;有的说这些声音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强有的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然后说:“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在生活中听到的声音有强弱之分。那么,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声音的强与弱。”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 引发思考 教师提问:“大家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呢?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声音的强弱有什么意义呢?”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现象和意义,回忆生活中与声音强弱有关的场景。 学生们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有的说听到过雷声、鞭炮声、音乐声等强弱不同的声音;有的说这些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有的说声音的强弱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声音强弱的本质。 (二)探索一:认识声音的强弱 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什么是声音的强弱呢?声音的强弱有哪些特点呢?” 激发学生对声音强弱概念和特点的思考。 学生们回答问题,有的说声音的强弱就是声音的大小;有的说声音的强弱有高低、变化等特点。教师用图片和动画演示声音的强弱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概念和特点。教师说:“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学习测量声音的强弱的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测量声音强弱的方法。教师说:“大家结合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讨论一下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声音的强弱呢?” 学生们热烈讨论,提出各种方法,如用耳朵听、用仪器测、比较不同声音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然后用图片和动画演示测量声音强弱的方法,如用分贝仪测量声音的强度。教师说:“在科学研究中,我们通常用专业的仪器来准确测量声音的强弱,这样可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感受声音的强弱。比如,我们可以用耳朵听,但是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耳朵,不要长时间听过于强烈的声音。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声音的大小、响度、音量等来判断声音的强弱。比如,我们可以比较雷声和雨声的强弱,或者比较音乐声和说话声的强弱。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比较声音强弱的方法呢?” 学生们继续思考并回答问题,有的说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振动幅度来判断声音的强弱,比如,当我们敲击鼓面时,如果鼓面的振动幅度大,那么声音就强;如果鼓面的振动幅度小,那么声音就弱。有的说可以通过感受声音的震动来判断声音的强弱,比如,当我们把手指放在喉咙处说话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喉咙的震动,如果声音强,那么震动就大;如果声音弱,那么震动就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说:“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来感受和比较声音的强弱。但是,我们要记住,不同的人对声音的强弱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比较声音强弱时,要尽量客观和准确。” (三)探索二:观察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 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我们如何观察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呢?观察时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们回答问题,有的说可以用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橡皮筋、鼓等物体;有的说要注意安全、准确记录等。教师用图片和动画演示实验要点和技巧,强调观察的方法和记录的重要性。教师说:“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橡皮筋、鼓等物体,观察它们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在观察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场地,确保实验的安全和顺利进行。比如,我们要选择坚固的钢尺、橡皮筋、鼓等物体,避免使用易碎或易损坏的材料。我们还要选择安静的场地,避免外界噪音的干扰。第二,要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比如,我们要用相同的力度拨动钢尺、橡皮筋、鼓等物体,然后逐渐增加力度,观察它们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我们还要用眼睛、耳朵、手等感官观察物体的振动幅度、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等变化,并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下来。第三,要进行多次实验和比较,确保实验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比如,我们要对每个物体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以减少实验误差。我们还要对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出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实验操作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橡皮筋、鼓等物体,观察它们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并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教师巡视指导,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与原理的关系。教师说:“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进行实验。请大家按照刚才的要求,用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橡皮筋、鼓等物体,观察它们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并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学生们认真实验,观察到不同力度下物体的振动幅度和声音强弱的变化。完成实验后,教师提问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教师说:“同学们,你们完成了实验吗?请大家说说你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们回答问题,总结出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教师用图表展示班级记录表中的结果,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实验现象的分布和特点。教师说:“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当我们用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橡皮筋、鼓等物体时,它们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振动幅度也不同。当我们用较大的力度拨动物体时,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当我们用较小的力度拨动物体时,物体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这说明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同学们,你们还能从实验中发现其他的现象吗?”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另一个实验,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小泡沫球的变化。学生们再次进行实验,观察到音叉振动幅度与小泡沫球振动幅度的关系,以及声音强弱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关系的理解。教师说:“同学们,现在我们进行另一个实验。请大家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小泡沫球的变化。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音叉的振动幅度、小泡沫球的振动幅度、声音的强弱等变化,并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学生们认真实验,观察到音叉振动幅度与小泡沫球振动幅度的关系,以及声音强弱的变化。完成实验后,教师提问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教师说:“同学们,你们完成了实验吗?请大家说说你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们回答问题,有的说当用较大的力度敲击音叉时,音叉的振动幅度大,小泡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大,声音强;当用较小的力度敲击音叉时,音叉的振动幅度小,小泡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小,声音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说:“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再次证明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密切的关系。当音叉的振动幅度大时,声音强,带动小泡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大;当音叉的振动幅度小时,声音弱,带动小泡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小。同学们,你们能从这个实验中想到其他的实验方法吗?” 学生们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有的说可以用不同的力度吹口哨,观察声音的强弱和嘴唇的振动幅度;有的说可以用不同的力度弹钢琴,观察琴键的振动幅度和声音的强弱;有的说可以用不同的力度敲木鱼,观察木鱼的振动幅度和声音的强弱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说:“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进一步验证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要注意安全和卫生,不要损坏实验器材和场地。” (四)探索三:研讨实验发现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与什么有关呢?”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现象。 学生们积极发言,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物体振动幅度和声音强弱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强化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教师说:“同学们,你们在实验中观察得很仔细。请大家说说你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们回答问题,有的说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振动幅度也不同;有的说这些变化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说:“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振动幅度也不同。这说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密切的关系。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同学们,你们能从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们回答问题,有的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振动幅度来判断声音的强弱;有的说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物体的振动幅度来调节声音的强弱;有的说我们可以利用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来制作乐器或音响设备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说:“同学们的结论都很有道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振动幅度来判断声音的强弱,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我们也可以通过控制物体的振动幅度来调节声音的强弱,这是一种实用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利用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来制作乐器或音响设备等,这是一种创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能想到哪些利用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的例子呢?” 分析与总结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能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声音强弱的现象。 学生们回答问题,如音叉、乐器等发声物体都具有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密切关系,以及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说:“同学们说得很对。在生活中,有很多事例能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比如,音叉、乐器等发声物体都具有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当我们弹奏乐器时,如果我们用力弹奏,乐器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如果我们轻轻弹奏,乐器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这说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密切的关系。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们继续回答问题,有的说当我们敲鼓时,如果我们用力敲鼓,鼓面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如果我们轻轻敲鼓,鼓面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有的说当我们吹口哨时,如果我们用力吹口哨,嘴唇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如果我们轻轻吹口哨,嘴唇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有的说当我们说话时,如果我们大声说话,喉咙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如果我们小声说话,喉咙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说:“同学们的例子都很生动。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密切的关系。这说明科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和应用科学知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