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稳态与调节模块(含解析)—2025年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科学史类实验专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稳态与调节模块(含解析)—2025年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科学史类实验专练

资源简介

(3)稳态与调节模块
——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科学史类实验专练
1.生物科学史蕴含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下列科学史实验与结论不相符的是( )
选项 科学史实验 结论
A 在黑暗中先将胚芽鞘尖端切掉,然后将尖端放置于胚芽鞘切面的任意一侧,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受刺激后,向下传递影响
B 将狗的小肠黏膜和稀盐酸混合磨碎后制成的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检测胰液分泌情况 胰液分泌是化学调节的结果
C 先摘除健康狗的胰腺,造成实验性糖尿病,然后注入另一只狗萎缩的胰腺提取液,检测患病狗的血糖 糖尿病与胰腺提取物有关
D 用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使狗建立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A.A B.B C.C D.D
2.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及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沃泰默的实验假设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递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B.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结论是在稀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引起胰液的分泌
C.沃泰默实验中设置了两组对照用于排除了盐酸作用于胰腺使其分泌胰液
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激素调节的存在
3.关于激素的发现与探究历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
B.斯他林和贝利斯将小肠黏膜提取液进行静脉注射,排除神经调节的干扰
C.班廷给糖尿病狗注射胰腺提取液,体现了实验设计的“加法原理”
D.给公鸡摘除睾丸和移植睾丸以证明睾丸分泌雄激素,体现“减法原理”
4.科学家在发现促胰液素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其中部分实验如表所示。
组别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① 将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肠腔内 胰腺分泌胰液
② 将稀盐酸注入狗的静脉中 ?
③ 切除通向小肠的神经后,将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肠腔内 胰腺分泌胰液
④ 将小肠黏膜和稀盐酸混合后磨碎,制成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中 ?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第①②组实验具有单一变量,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B.第①③组实验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属于非条件反射
C.第②④组的实验结果分别是胰腺不分泌胰液、胰腺分泌胰液
D.促胰液素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机体除了神经调节,还存在激素调节
5.关于“促胰液素的发现”的相关科学史,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②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胰腺分泌
③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增加
④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
⑤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A.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②④
6.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注入静脉血液→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去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细砂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存在神经调节
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D.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还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7.科学家常以动物为实验材料研究激素的分泌与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沃泰默切除了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再向小肠注入稀盐酸,仍能促进胰液分泌,此实验不能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调节
B.班廷结扎狗的胰管引起胰腺萎缩,制成胰腺提取液可治疗糖尿病,“结扎”排除了胰腺外分泌部对胰岛素的影响
C.公鸡被摘除睾丸后雄性特征明显消失,将睾丸重新移植回去,公鸡的特征又会逐步恢复,此实验仅运用了“加法原理”
D.阻断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可导致生殖器官萎缩,依据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8.1926年,温特利用燕麦胚芽鞘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相关实验,下列对实验分析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排除了光照对实验的干扰
B.实验中所有的对照组均无生长反应
C.实验组表现出垂直生长或背向放置琼脂块的一侧弯曲生长的现象
D.实验证实了吲哚乙酸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9.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发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实验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以下一段
B.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拜尔实验是将胚芽鞘尖端切下,并移至一侧置于光照下培养
D.温特实验的结果证实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化学物质是吲哚乙酸
10.下图是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比分析图①②结果,证明生长素是不能透过云母片的
B.图④和⑤实验说明明胶块不会阻止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
C.假若将图②的云母片改换成明胶块,结果仍然有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
D.假若将图④的明胶块改换成云母片,结果仍然有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
1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发现、运输和生理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荷兰科学家温特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并命名为生长素
B.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C.根部合成的脱落酸通过木质部运到地上部分,这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D.乙烯的生理作用有两重性,在生产上一般直接施用乙烯对果实催熟
12.从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植物的向光性,并且设计实验来探讨其中的原因,随后多位科学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继续探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达尔文对照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
B.鲍森·詹森对照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拜尔通过胚芽鞘在黑暗中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造成
D.温特对比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拜尔在黑暗中先将胚芽鞘尖端切掉,然后将尖端放置于胚芽鞘切面的任意一侧,观察到胚芽鞘向对侧生长,说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分布不均匀的结果,詹森在胚芽鞘尖端和尖端下部之间插入琼脂片,单侧光照射下,发现胚芽鞘弯曲生长,可说明尖端向下传递某种影响,但向下传递与尖端受刺激无关系, A错误。
2.答案:C
解析:A、沃泰默的实验假设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递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并据此分为三组实验进行探究,A正确;
B.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发现在稀盐酸的作用下,狗的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引起胰液的分泌,由此发现了体液调节,B正确;
C.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C错误;
D.小肠黏膜产生的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它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激素调节的存在,D正确。
故选C。
3.答案:D
解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可以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刮下小肠黏膜并制成提取液后注入静脉中,可有效排除神经调节的干扰,B正确;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所以班廷给糖尿病狗注射胰腺提取液,体现了实验设计的“加法原理”,C正确;摘除睾丸体现了“减法原理”,移植睾丸没有体现“减法原理”,D错误。故选D。
4.答案:B
解析:A、第①②组实验具有单一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可以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说明胰液的分泌不是盐酸刺激胰腺的结果,而与小肠肠腔有关,A正确;B、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不能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属于非条件反射,B错误;C、第②④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实验结果分别是胰腺不分泌胰液、胰腺分泌胰液,C正确;D、促胰液素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机体在神经调节之外,还有一种调节方式,那就是通过某些无管腺体产生特异化学因子进行调节,这种因子经血液循环输送出去以调节远处靶器官活动,即还存在激素调节,D正确。故选B。
5.答案:C
解析: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①正确;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②错误;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增加,③错误;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④正确;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⑤正确。故选C。
6.答案:B
解析:①与②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②与④的自变量为注入静脉血液的物质中是否含有小肠黏膜中的化学物质,两组实验结果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稀盐酸作用于小肠黏膜后产生的某种物质引起的,A正确;①与③的区别在于是否去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而没有去除全部神经,故并不能说明该过程中不存在神经调节,B错误;实验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进而发现了促胰液素,C正确;要探究胰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如去除连接胰腺的神经,D正确。
7.答案:C
解析:沃泰默切除了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再向小肠注入稀盐酸,仍能促进胰液分泌,说明可能存在神经调节以外的调节方式,但不能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调节,A正确;胰腺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含有蛋白酶,能催化胰岛素的分解,因此“结扎”排除了胰腺外分泌部对胰岛素的影响,B正确;公鸡被摘除睾丸后雄性特征明显消失,此实验摘除睾丸环节运用了“减法原理”,将睾丸重新移植回去,公鸡的雄性特征又会逐步恢复,此环节运用了“加法原理”,C错误;阻断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可导致生殖器官萎缩,此实验去掉了下丘脑对垂体的调控因素,依据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D正确。
8.答案:D
解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琼脂块的种类(是否放置过胚芽鞘尖端)和摆放的位置,为了排除无关变量光照对该实验可能造成的干扰,应该在黑暗下进行实验,A正确;该实验的对照组是没有放置琼脂块的组和放置空白琼脂块的组,都表现为不生长,B正确;实验组②表现为垂直生长,③④表现为背向放置琼脂块的一侧弯曲生长,C正确;该实验证实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能促进植物生长,未证实该物质是吲哚乙酸,D错误。故选D。
9.答案:B
解析:达尔文通过设计对照实验证明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A错误;詹森的相关实验及结果:胚芽鞘尖端与下部之间放琼脂片+单侧光→向光弯曲,由此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拜尔的实验是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C错误;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他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不清楚该物质的本质,D错误。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中题图①②中云母片可以阻止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证明生长素是不能透过云母片的,A正确;据分析可知,题图④和⑤实验说明明胶块不会阻止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B正确;若将题图②的云母片改换成明胶块,在单侧光的作用下,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结果仍然有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C正确;假若将题图④的明胶块改换成云母片,云母片可以阻止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结果是不生长、不弯曲,D错误。故选D。
1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发现、运输和生理作用。生长素是由温特命名的,但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的科学家并不是温特,A错误;细胞分裂素的合成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B正确;脱落酸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C错误;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其生理作用不具有两重性,D错误。
12.答案:D
解析:达尔文观察到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遮光部位在尖端时,胚芽鞘直立生长,遮光部位在尖端以下时,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结论为胚芽鞘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鲍森·詹森对照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的胚芽鞘黑暗中实验(排除单侧光影响)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造成;温特对照实验(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