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含解析)—2025年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探究类实验专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含解析)—2025年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探究类实验专练

资源简介

(9)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探究类实验专练
1.为了研究校园土壤动物丰富度,某小组采用土壤取样器在校园的不同地点、不同深度进行取样,然后进行土壤动物的分离和种类鉴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校园的不同地点土壤动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由于土壤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故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
C.若在不同地点都采集到同一种动物,则这种动物的生态位可能相对较宽
D.用干漏斗分离装置采集土壤动物时,利用了它们趋光、趋湿、避高温等特点
2.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观察土壤小动物可用显微镜,最好用实体镜
3.如图所示为某同学设计的土壤小动物收集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收集器设计的原理之一是土壤动物具有趋光、趋热的习性
B.土壤动物收集瓶中可以装入酒精,以便杀死和保存小动物
C.在放置土样时最好让土样充满无底花盆
D.该调查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4.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有蜘蛛、鼠妇、螟蚣、马陆、蚯蚓等。若要对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不可用目测估计法来估计单位面积中的种群数量
B.吸虫器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大的土壤小动物进行采集
C.可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光、避高温等习性对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收集
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壤
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结果如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取样地点 取样时间 动物种类及数量
蚂蚁 蚯蚓 蜈蚣
溪边土壤 上午10点 很少 较多 非常多
晚上10点 少 多 较多
山地土壤 上午10点 非常多 较少 较少
晚上10点 较多 少 很少
A.该表中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
B.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C.土壤中的小动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D.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小动物分布的影响
6.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昆虫等等。若要对某未知土壤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采用较多的是( )
A.样方法,用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
B.标志重捕法,用记名计算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
C.取样器取样法,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
D.样方法,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
7.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B.借助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趋湿、趋光、避高温的生活习性来采集小动物
C.土壤中动物群落不具有分层现象,对表层土壤取样研究即可
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应将其放回原地
8.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
B.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块地的土壤进行调查
C.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D.对不知名的小动物可记为“待鉴定XX”,并记录下其特征
9.为探究废水污染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影响,对污染河流同侧不同距离的农田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
土壤动物类群数/ (种·m-3) 20 23 37 50 58
土壤动物个体总数/ (个·m-3) 365 665 750 1983 2490
A.距离污染源越远,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越大
B.可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土壤小动物数量及丰富度
C.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仍存在动物,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
D.水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10.某科研工作者对某一地区绿地、小树林、农田3种土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由第一层(地表土层之下)到第三层距地表土层逐渐加深]。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个体数 类群数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绿地 182 74 22 14 8 3
小树林 190 92 18 13 7 4
农田 92 l13 21 11 8 4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B.人类活动会影响土壤小动物的分布以及数量
C.随着土层加深,生物的类群数逐渐减少
D.不同样的同一土层,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差不大
11.请据图回答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及其丰富度的调查的问题: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为诱虫器,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利用A装置采集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习性(至少答出两点)。图中B为吸虫器:主要收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无论诱虫器还是吸虫器,采集的小动物都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中,以固定杀死小动物并保存。
12.土壤中生活着蜘蛛、鼠妇、马陆、蚯蚓等各种小动物,以及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它们对分解动植物遗体、残落物等物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若要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________进行调查。土壤取样深度不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1所示装置收集小动物。依据土壤小动物的习性,该装置需要完善的地方是________。在统计土壤小动物种类数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________,前者一般用于________的物种。
(3)该小组同学还对土壤中农药的分解主要是依赖土壤理化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了探究。请简要说出实验思路: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经过实验后测得AB两组土壤中农药含量变化如图2,请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并写出实验结论。
①原因是________;
②由该结果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校园的不同地点动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由于土壤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故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B正确;C、若在不同地点都采集到同一种动物,则这种动物的栖息地较广泛,生态位相对较宽,C正确;D、用干漏斗分离装置采集土壤动物时,利用了它们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点,D错误。故选D。
2.答案:B
解析: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一般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
3.答案:B
解析:采集土壤小动物时利用了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A错误;土壤动物收集瓶中可以装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以便杀死和保存小动物, B正确;为了使空气流通,土壤与花盆壁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C错误;该调查方法能估算土壤小动物丰富度,不能准确计算,D错误。
4.答案:D
解析:目测估计法是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A错误;吸虫器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小动物进行采集,B错误;可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暗、趋湿、避高温等习性对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收集,C错误;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D正确。
5.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判断,统计方法是目测估计法,A错误;土壤中的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体积小,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土壤中的小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的现象,C错误;分析自变量:溪边土壤和山地土壤的水分不同,上午10点和晚上10点时间不同,所以该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小动物分布的影响,D正确。
6.答案:C
解析: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适于调查种群的密度。若要对某未知土壤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7.答案:D
解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采集小动物利用的是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趋湿、避光、避高温的生活习性,B错误。任何群落均有分层现象,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不能只采集表层土壤,C错误。调查实验结束后,如果小动物还存活,应将其放回原生态系统,D正确。
8.答案:C
解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但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C错误。
9.答案:C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距离污染河流越远,污染程度越低,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越大,A正确;可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土壤小动物数量及丰富度,B正确;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仍存在动物,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距离污染河流越近,农田土壤动物的种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少,说明水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总数,D正确。
10.答案:D
解析: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A正确;从农田土壤动物的个体数与绿地及小树林的对比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会影响土壤小动物的分布和数量,B正确;由表格数据可知,随着土层加深,生物的类群数逐渐减少,C正确;不同样地的同一土层,生物数量变化比较大,生物种类相差不大,D错误。
11.答案:(1)取样器取样法
(2)便于空气流通;避光、避高温、趋湿;避免小动物被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70%的酒精
解析:(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2)图A为诱虫器,装置中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保证小动物进行正常的呼吸。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利用A装置采集,土壤小动物会远离光源、热源进入试管中。图B为吸虫器,体型较小的土壤小动物很容易被吸走,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避免该现象发生,将小动物收集在试管中。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以固定杀死小动物并保存。
12.答案:(1)①.取样器取样②.垂直
(2)①.在漏斗上方添加一个光源②.目测估计法③.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选取适量土壤均分两组,其中一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同时尽量不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另一组不处理,然后向两组土壤喷施等量的农药,每周定时测定两组土壤中农药剩余量
(4)①.A组土壤经过灭菌处理后,农药主要依赖土壤理化作用分解,分解缓慢,而B组土壤没有灭菌,农药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较快②.农药主要依赖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进行分解
解析:(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因为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土壤取样深度不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依据土壤小动物的习性,该装置需要完善的地方是在漏斗上方添加一个光源,因为土壤小动物有避光避热的习性。调查农耕地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通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统计物种数量,其中前者一般用来统计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后者用于统计个体微小,难于计数的类群。
(3)选取适量土壤均分两组,其中一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同时尽量不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另一组不处理,然后向两组土壤喷施等量的农药,每周定时测定两组土壤中农药剩余量。
(4)实验结果说明A组土壤经过灭菌处理后,农药主要依赖土壤理化作用分解,分解缓慢,而B组土壤没有灭菌,农药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较快。由该结果得到的结论是农药主要依赖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进行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