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探究类实验专练1.下列有关“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候、温度等因素均会影响落叶分解的时间B.探究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对照组土壤要灭菌处理C.具有分解作用的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多种类型D.探究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时,需提前制备土壤浸出液静置备用2.下列有关“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候、环境条件等因素均会影响落叶分解的时间B.探究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对照组土壤要灭菌处理C.具有分解作用的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多种类型D.探究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时,需提前制备土壤浸出液静置备用3.为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下列实验设计,错误的是(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作为实验材料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网兜中C.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观察落叶的腐烂情况D. 把土壤分成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作处理4.一位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B.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组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组的基本不变C.只用砂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D.向a、b组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5.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物的根系和土壤动物的呼吸都会释放出大量的CO2,统称为土壤呼吸,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下图是不同条件下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动态。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注:Rs–裸为裸土土壤呼吸速率;Rs–苔为苔藓覆盖土壤呼吸速率;Rs–凋为凋落物覆盖土壤呼吸速率。A.凋落物中的能量可直接供给分解者和其他各营养级生物利用B.该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C.土壤表层凋落物的覆盖情况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D.土壤表层的覆盖物能提高土壤呼吸速率的原因可能与提高温度有关6.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列有关探究活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应将培养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后盖上盖玻片B.因土壤中小动物活动能力弱,故适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若分解者数量太少,则最先出现营养危机的是初级消费者D.在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可用碘液或斐林试剂作检测试剂7.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 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组别 1组 2组 3组 4组土壤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处理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A.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预期结果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8.为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某班学习小组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方案1:以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观察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的腐烂情况。方案2:以土壤浸出液为材料,检测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情况。下列关于这两个方案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方案1应设置两组,对照组土壤不做处理,实验组土壤进行处理,尽可能排除微生物的作用,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落叶的腐烂情况B.方案2中实验组取30mL土壤浸出液加到含淀粉糊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适量液体,可滴加碘液后观察溶液是否变蓝C.方案2中对照组向装有淀粉糊的烧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一段时间后取出适量液体,加入斐林试剂即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D.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如方案1实验组土壤处理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这属于控制无关变量9.下表为“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处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第1组 第2组实验处理 60℃恒温箱处理土壤1h + -将落叶埋入土壤 + +实验结果 落叶是否腐烂 否 是注:“+”表示进行处理,“-”表示不进行处理A.该实验中第1组为对照组,第2组为实验组B.将落叶埋入土壤前要用塑料袋进行密封处理C.若第1组落叶也有轻微腐烂,可能是落叶携带的微生物所致D.60℃恒温箱处理土壤1h,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发生任何改变10.为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教材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方案1:以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观察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的腐烂情况;方案2:以土壤浸出液和淀粉糊为材料,检测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情况。下列关于方案设计的分析,合理的是( )A.方案1和方案2都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B.方案1应设置两组,实验组土壤应不做处理,对照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C.方案1土壤灭菌处理要尽量避免土壤理化性质改变,这属于控制无关变量D.方案2可加入碘液或斐林试剂直接通过颜色变化检测淀粉糊的分解情况11.某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距离地面约6cm)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每组土壤的处理情况如表所示,其中1、2组的土壤较为湿润,3、4组的土壤是干燥的。回答下列问题:组别 1 2 3 4土壤处理 不处理 60℃放置1h 不处理 60℃放置1h(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2)通过表格中的处理方式来控制自变量时用到了__________(填“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60℃放置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3)预期上述各组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4)微生物种类、环境温度、湿度及pH等均会对落叶的分解速率产生影响,不同地块的微生物种类存在差异。现欲证明不同地块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速率不同,请以碘液作为检验试剂,以不同地块的土壤制成的土壤浸出液、淀粉溶液等为材料,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思路。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列是对土壤微生物开展探究活动的三个案例,请在相应的空白处作答。(1)案例I:探究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是否发生腐烂(分解)。设计思路: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处理情况 不做任何处理的带落叶的土壤 处理过的带落叶的土壤将等量的带落叶的土壤,用带有编号的相同的塑料袋分别包扎好,并埋在5cm深的土壤中对实验组土壤应该进行________处理,尽可能排除________的作用。(2)案例Ⅱ: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步骤:①将取自农田的土壤制成土壤浸出液,放在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②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放入等量的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B烧杯中加入________。③在室温条件下放置7天后,从A烧杯中取20 mL溶液,分别加入A1和A2两支试管各10 mL;从B烧杯中取20 mL溶液,分别加入B1和B2两支试管各10mL。④在A1和B1中加入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________,并进行________处理。⑤观察各试管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3)案例Ⅲ:探究土壤微生物中是否含有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的实验过程中,应将土壤浸出液接种在以_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并用________(试剂)加以鉴别。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气候、温度等因素均会影响落叶的分解时间,如在温暖的环境中,落叶分解较快,A正确;B、探究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自变量是微生物的有无,自变量是人为改变的量,因此实验组土壤要灭菌处理,B错误;C、具有分解作用的土壤微生物主要营腐生生活,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多种类型,C正确;D、探究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时,需提前制备土壤浸出液静置备用,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微生物,可用碘液或斐林试剂进行检测,D正确。故选:B。2.答案:B解析:A、气候、环境条件等因素均会影响落叶的分解时间,如在温暖的环境中,落叶分解较快,A正确;B、探究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自变量是微生物的有无,自变量是人为改变的量,因此实验组土壤要灭菌处理,B错误;C、具有分解作用的土壤微生物主要营腐生生活,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多种类型,C正确;D、探究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时,需提前制备土壤浸出液静置备用,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微生物,可用碘液或斐林试剂进行检测,D正确。故选:B。3.答案:D解析:分解落叶的微生物往往在含有落叶的土壤中分布较多,所以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作为实验材料,A正确;由实验目的可知,实验应分两组,一组实验组,一组对照组,所以要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把土壤也平均分成两份,B正确;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观察落叶的腐烂情况,C正确;把土壤平均分成两份,应将灭菌的土壤设为实验组,不作处理的土壤设为对照组,D错误。4.答案:D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是通过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a组高压灭菌,没有土壤微生物,b组不灭菌,存在土壤微生物,所以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无需增加不喷入“敌草隆”的一组实验,A错误;a组经过高压灭菌,不含土壤微生物,不能将“敌草隆”分解,预计a组的“敌草隆”基本不变,b组不灭菌,存在土壤微生物,可能将“敌草隆”分解,预计b组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错误;不同的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C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土壤微生物,“敌草隆”的使用量和培养条件等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所以应向a、b组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D正确。5.答案:A解析:凋落物中的能量可直接供给分解者和部分第二营养级生物利用,A项错误。碳循环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B项正确。土壤表层凋落物的覆盖情况会影响土壤中分解者的分布,从而会影响有机物的分解速率,C项正确。土壤表层的覆盖物可以提高土壤温度,所以可以提高土壤呼吸速率,D项正确。6.答案:D解析:A、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将培养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后计数,A错误;B、因土壤中小动物活动能力强,故适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B错误;C、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若分解者数量太少,则产生的无机盐较少,则最先出现营养危机的是生产者,C错误;D、在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可用碘液(检测淀粉有没有被分解)或斐林试剂(检测有没有还原糖的产生)作检测试剂,D正确。7.答案:D解析:A、实验组2组合4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土壤的湿润程度,来研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B、1组和3组由于没有微生物,落叶不被分解,2组和4组由于有微生物,落叶不同程度的被分解,B正确;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消除微生物的影响,C正确;D、该实验的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灭菌、不灭菌,一个是湿润、不湿润.自变量是灭菌、不灭菌,在湿润条件下1、2形成对照,在干燥条件下3、4形成对照,所以1、3分别是两组对照实验的对照组,D错误。故选:D。8.答案:C解析:AD、进行实验时应遵循单一变量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方案1应设置两组,对照组土壤不做处理,实验组应对土壤进行灭菌,防止土壤中的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影响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落叶的腐烂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如方案1实验组土壤处理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这属于控制无关变量,AD正确;B、淀粉遇碘液变蓝,方案2中实验组取30mL土壤浸出液加到含淀粉糊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适量液体,可滴加碘液后观察溶液是否变蓝,B正确;C、淀粉分解产物是麦芽糖、葡萄糖属于还原性糖,应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检测中必须水浴加热,然后观察颜色变化,C错误。故选C。9.答案:C解析:据表分析可知,第1组土壤有处理,第2组未做任何处理,因此第1组应为实验组,第2组为对照组,A错误;落叶埋入土壤前不能用塑料袋进行密封处理,否则落叶无法接触到土壤,也无法验证土壤的分解作用,B错误;实验中灭菌处理的是土壤,落叶并未做灭菌处理,因此相同条件下,若实验组叶片也有轻微腐烂,可能是叶片携带的微生物所致,C正确;60℃恒温处理土壤1h,土壤的理化性质会有小幅改变,但对实验影响较小,D错误。10.答案:C解析:方案1和2采用了对照实验的方法,A错误;方案1实验组应灭菌处理,对照组不做处理,B错误;方案一的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存在微生物,土壤的理化性质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灭菌处理时尽量不要被破坏,C正确;方案2若用斐林试剂检测淀粉分解情况,应在50-65℃水浴加热后才能看到颜色变化,D错误。11.答案:(1)是否进行60℃放置处理和土壤湿度;落叶的分解量(2)减法原理;既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又避免过高的温度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3)2、4组无法分解落叶;1组分解的落叶量最多;3组落叶有一定程度的分解,但分解量低于1组(4)用不同地块的土制成的等量土壤浸出液分别与等量淀粉溶液混合,在相同并适宜的温度、湿度及pH下作用相同时间,用碘液检测并观察变蓝的程度解析:(1)该实验是研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根据表格可知自变量为土壤中是否有微生物(是否进行60°C放置处理)以及是土壤湿润条件,因变量为落叶的分解程度(分解量)。(2)减法原理是指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该实验通过高温去除土壤中微生物,是减法原理;60°C放置处理目的是既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又避免过高的温度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3)因为2、4组土壤进行60°C放置处理,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分解落叶;1、3组没有进行60°C放置处理,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1组土壤较为湿润,分解的落叶量较多,3组土壤是干燥的,微生物分解能力下降,落叶分解量相较于1组要少一些。(4)实验目的是证明不同地块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速率不同。自变量是不同地块,因变量是对淀粉的分解速率,因变量检测指标是碘液变蓝的程度。无关变量:如温度、pH等需要相同且适宜。实验思路为:用不同地块的土制成的等量土壤浸出液分别与等量淀粉溶液混合,在相同并适宜的温度、湿度及pH下作用相同时间,用碘液检测并观察变蓝的程度。12.答案:(1)灭菌;土壤微生物(2)30 mL(等量)无菌水;(等量的)斐林试剂;水浴加热(3)纤维素;刚果红解析:(1)自变量的处理方法:①案例Ⅰ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对照组不做处理含有微生物,实验组应不含微生物,应进行灭菌处理;②案例Ⅱ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分解淀粉的微生物的有无,A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含有微生物,B烧杯中加入的液体应不含微生物,因此可加入等量的蒸馏水。(2)验证不同糖类需要的试剂:①淀粉遇碘液变蓝;②淀粉分解产生的还原糖遇斐林试剂在加热的情况下产生砖红色沉淀。实验现象的观察:根据选择的检测试剂(碘液、斐林试剂)可知,观察指标应是颜色的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