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实验课名称 声音的特性教学 目标 1.物理观念 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音调高低与什么有关 响度大小与什么有关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激发求知欲。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活动中培养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重难点: 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实验资源 刻度尺、梳子、音叉(256Hz)、音叉(512Hz)、铁架台、鼓、啤酒瓶、试管、乒乓球、古筝、二胡、葫芦丝、铁片、塑料架、橡皮筋、硬木板等实验设计与 创新点 本节课采用的是用手机软件通过电脑投屏的方式展现的波形图。在波形图对比分析的时候,我改变传统的学习音调、响度以及音色的时候分别分析一次,而是一起分析,使得流程简化,课堂更高效。我特意设置了乐器自制环节,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与提高。实验教学 过程 新课导入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1.声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生:物体振动。2.声音是以怎样的形式传播的?学生:以波的形式。接下来让三位同学演奏乐器,让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注意观察波形图。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波形图有高低、有疏密,不同乐器波形图的形状也不相同。提问:波形图的高低、疏密、形状不同分别体现了声音的哪些特性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音调 教师: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呢? 学生:带着问题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1(课标原型):拨动钢尺 实验2(简单变式)::用钢尺滑过梳子 学生小结:实验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钢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实验2用钢尺划过梳子,快速划过时,梳子振动的更快,发出的声音音调更高。 实验结论:发声体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动得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教师:振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呢? 引出频率的概念。 频率: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 简称:赫 ,符号:Hz。 学生:总结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高则音调高,频率低则音调低。 想想议议: 教师:一只蚊子从你耳旁飞过,你能听到它翅膀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你的耳旁时,你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学生: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较快,发出的音调较高,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较慢,发出的音调较低。 接下来为学生展示人以及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图。 教师: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学生:20Hz-20000Hz 教师: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学生: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 响度 教师:描述声音除了高低,我们还经常怎样描述声音? 学生:我们还可以用声音大小来描述声音。 引出响度的概念。响度:声音的大小(强弱)叫做响度。 教师:响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实验3(简单变式):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观察鼓面上纸团的跳动情况。 实验4(课标原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教师:介绍振幅的概念。振幅: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引导学生得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学生: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教师:人听到的声音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发声体的响度、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声音的分散程度。 活动一:听声辨人 教师:这种听音辨人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声音的特点不同。 教师引导出音色的概念。 (三)音色 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音色不同是发声体本身的性质不同导致的。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 (四)波形图分析 教师:老师首先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512Hz的音叉两次,接着敲击256Hz的音叉一次,同学们注意观察波形图。 教师:老师将波形图展示到了屏幕上,同学们请看。 首先对比256Hz和512Hz音叉的波形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频率高的波形比较密集,声音的音调较高,频率的的波形比较稀疏,声音的音调较低。 教师:接下来分别是轻敲和重敲512Hz音叉的波形图,同学们对比一下波形图的差异。 教师:我们用振幅来描述波形图的高低。 学生:响度大的波形振幅较大,响度小的波形振幅较小。 教师:下面分别是音叉、钢琴和长笛分别发出音调1(do)的声音,看它们的波形有何异同? 学生:三者的波形整体上疏密程度相同,说明音调相同,振幅也相同,说明响度相同,但波的形状不相同,说明音色不同的乐器波形图的形状会有区别。 自制乐器并展示: 教师: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材料进行乐器自制。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 学生:展示实验(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实验)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1:声音的三大特性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 学生2:音调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学生3: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分别是20Hz-20000Hz. .......... 小试牛刀: 1.小王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______而发声;小王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的长度,是为了改变______。 2.吹奏笛子时,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______,音调越_______ 3.以下填空从音调、响度、音色中三选一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高指( ) 低声细语中的低指( ) 引吭高歌中的高指( ) 女高音、男高音中的高、低是指( )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说的是声音特性中的( )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学得不错,本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让同学们预习教材内容,让学生对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接着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1.声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声音的传播条件是什么?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然后让同学上来演奏乐器并分别展示波形图,与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衔接。并且通过“波形图的高低不同、疏密不同、形状不同、分别体现了声音的哪些特性呢?”这一个问题,顺利完成了了新课教学的引入。 新课教学中,在学生实验拨动钢尺、滑动梳子、发声的音叉轻触乒乓球的时候,老师事先演示,再下去进行实验指导,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更规范。整堂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较好,学生积极思考,老师的一些问题设置也较为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精炼程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在自制乐器的过程中,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而不是成为少数同学的事情。实践作业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更多的乐器。在下节课利用自制乐器,开一场“音乐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