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图1图21.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A.等高距为100米B.公路①②段附近比③④段附近坡陡C.地形以平原为主D.最高处海拔为700米2.公路建设中,要在路边立一个凸面镜(图2),以帮助驾驶员提前判断弯道路况,图中最适合放凸面镜的位置为( )A.① B.②C.③ D.④读我国东南地区某旅游景区示意图,完成3~4题。3.某学校将该旅游景区作为研学基地,学生在景区体验了刺激的悬空玻璃栈道,该景点最可能位于( )A.①B.②C.③D.④4.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为景区设计以下景点,其中最不合理的是( )A.甲处发展百果园B.乙处建水坝和水上乐园C.丙处建设大型停车场和儿童游乐园D.丁处开发小溪漂流能力提升明明同学打算暑假去攀登长城,攀登前对某地长城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了研究。据此完成5~6题。5.(选做题)明明同学通过研究地形图发现( )A.烽火台海拔最高B.关城四面环山,易守难攻C.长城城墙沿山脊修建,防御功能强D.道路沿山谷建设,修建难度大6.(选做题)明明同学攀登长城时会发现( )A.①到②的坡度最小 B.③在④的西北方向C.①和②的距离约为100米 D.③与④的相对高度约为200米思维拓展7.辽宁省某校地理小组开展制作山体模型、绘制与观察等高线地形图活动。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染色水、标注刻度的透明塑料盒、黏土等。第一步:制作山体模型(图1)。图1第二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1)图2是某同学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正确排序是 (填数码)。 图2(2)注水时观察到水流汇集的山体部位是 。 第三步:对比观察等高线地形图(图3)和山体模型(图1)。图3(3)图3是标注了地图“语言”的等高线地形图,其中缺少 。 (4)河流A的大致流向是 。 (5)连接两村的拟建公路中,路线②比路线①等高线稀疏,坡度较 。 (6)(选做题)读图3,B坡植树种草具有 等作用。 答案:课后知能演练1~2.1.A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图中等高距为100米;公路①②段附近等高线比③④段附近等高线更稀疏,坡度更缓;该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最高处海拔为400—500米。第2题,③处为急转弯,视线受阻,放置凸面镜,有利于来往车辆驾驶员观察弯道来往车辆,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3~4.3.A 4.C 解析:第3题,①处等高线重叠,是陡崖,适合在此修建玻璃栈道。第4题,甲处位于宽阔向阳的坡地,适合发展百果园;乙处位于盆地出口位置,若建水坝和水上乐园,工程量小,比较合理;丙处位于山顶附近,平地较少,不适宜建设大型停车场和儿童游乐园;丁处有河流,且河流有一定落差,可以开发小溪漂流。5~6.5.C 6.B 解析:第5题,烽火台海拔为650—700米,海拔不是图中最高;关城位于鞍部,没有四面环山;城墙沿线多为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防御功能强;道路沿山谷建设,坡度较缓,修建难度较低。第6题,①到②的等高线较②到③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②到③的等高线更稀疏,坡度更小;根据指向标可知,③在④的西北方向;读图可知,①和②的图上距离约为1.5厘米,根据比例尺,①和②的实地距离约为750米;③海拔为800—850米,④海拔为700—750米,故两地相对高度为50—150米。7.答案:(1)②①④③ (2)山谷 (3)比例尺 (4)自西北流向东南 (5)缓 (6)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即可)解析:第(1)题,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时首先将制作的山体模型放入塑料盒内,再将染色水注入盒内至水深1厘米处,然后在透明盖板上画出水深1厘米时等高线的形状,最后重复上述操作,画出其他等高线,所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过程的正确排序是②①④③。第(2)题,当把水注入装有山体模型的塑料盒时,水流会汇集到山谷。第(3)题,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读图可知,图中没有比例尺。第(4)题,图中指向标所指方向为北方,根据其海拔的高低得出,河流A大致自西北流向东南。第(5)题,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第(6)题,B地所在位置等高线较密集,说明坡度较陡,所以在这里植树种草,具有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