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9.2把握适度原则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9.2把握适度原则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这还是“爱”吗?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9.2 把握适度原则
1.什么是质?
学习导航
1.什么是度?
2.什么是适度?为什么要遵循适度原则?
3.什么是适度原则?
4.遵循适度原则的方法是什么?
5.如何正确运用适度原则?
PART:01
适度的含义




《论语·先进》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请举例说明理由。
提示: 过犹不及强调的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坚持适度原则,事情做过了头,就和没有做一样,都是不可取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一、适度的含义
1、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
(1)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2)关节点:
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相关链接】:“水的三态变化”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0-100℃这个幅度内,水保持液态不变。如果超出0-100 ℃这个温度范围,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0 ℃或100 ℃ ),水就变成冰或水蒸气了。
水蒸气

﹥ 100 C

液体
﹤ 0 C
0 C
100 C
关节点(临界点)
关节点(临界点)

请在相应位置填上关节点(临界点)、度
相关链接
例如,“一个苹果”的“一”已不是单纯的量,而是有“苹果”作为内容的量。
【知识整合】全面理解度
1.质和量的统一表现为度
例如,人只有通过身高、体重、血压等系列量的规定才能成为现实的、具体的人,否则就只是“人”的抽象。
量因为与质相结合面成为具体存在物的量。
质是使事物得以存在的东西,然而质的存在还需要借助量的规定。
2.度是事物保持自已质的量的限度,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范围。
在度中质和量的关系是:一定的质规定一定的量,一定的量又制约一定的质。一定的量把一定的质限制在一 个确定的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质的稳定性保持着,该事物仍然是它自身;超出这一范围, 质的稳定性就遭到破坏,该事物就变为他事物。
一、适度的含义
2.什么是适度?为什么要遵循适度原则?
(1)适度:就是适当的程度。(含义)
(2)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3)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
A
例1.在“度"中,质和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防止“过“或“不及”。下列选项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
A.适可而止 B.对症下药 C.量体裁衣 D.因地制宜
解析:A项强调适量,人选;B、C、D三项体现的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例题2:关于“度”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 
②度是事物保持自己量的质的界限 
③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④质和量的统一为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D
【解析】D。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②表述有误,③中度不是关节点,度的极限是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例题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等名言和成语给我们共同的哲学启示是(  )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C.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D.脚踏实地,注重积累
D
【解析】“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说明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故选D。
PART:02
掌握适度原则
1、适度原则的必要性
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二、掌握适度原则
2、适度原则的含义
3、如何遵循适度原则
(1)防止过犹不及:
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错误
【例】: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处理事情要适当、适度,切忌走极端。比如,服药治病,剂量必须适当,用量太少治不了病,用量过多会造成药物中毒。又如,适当给作物施肥有助于其生长,肥量过多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
二、掌握适度原则
【例】: 《墨子》一书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例如,遇到盗贼不得已时,可以采取灵活的应变策略,断指保命,舍财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祸。
(2)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二、掌握适度原则
3、如何遵循适度原则
这里的“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
“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折中主义
(1)含义:
折中主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
(2)特征和表现:
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
相关链接:
(3)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
①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②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二、掌握适度原则
3、如何遵循适度原则
把握适度原则
度和关节点的含义
适度的含义
坚持适度原则
掌握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的必要性
适度原则的含义
如何遵循适度原则
1.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保持液态不变的温度范围为0-100 C。可见,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①0~ 100 C是保持水为液态的度
②0~ 100 C是保持水为液态的关节点
③突破0 C或100 C ,水就会变质
④超出0~ 100 C的范围,水的状态会发生根本改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①说法符合度的定义;关节点是引起质变的节点,0 C或100 C是保持水为液态的关节点,②说法错误;突破0 C或100 C,水的状态就会发生根本变化,即水会变为冰或水蒸气,物理上的相变也属于质变,但质变不等于变质,变质是化学性质的改变,故③说法错误;超出度的范围,事物的质态会发生根本改变,故④说法正确。。
B
2.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具有巨大创造力的民族,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诸多原创杰作甚至影响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原创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创造者的生命沉潜,是“十年磨一剑”。这表明
①只有经过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变
②量变对事物的发展比质变更为重要
③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是循环往复的
④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3.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说法。这一说法蕴含的辩证思想是
①若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必然向着其对立面转化
②若超出事物临界点,质与量的矛盾统一体就会瓦解
③要注意把握分寸,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
④应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促成事物的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说法强调适度原则,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都存在一个度,一旦超过度的范围,则会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一事物则变为他事物,①②符合题意;③后半句错误,折中主义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④与题意不符,排除。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