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树立文化自信。2、科学精神:掌握文化发展的三个基本路径。3、公共参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教学重难点】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2、把握实现文化综合创新的宗旨。1、导入新课《志愿军:雄兵出击》是由陈凯歌执导,张珂任编剧,唐国强、王砚辉、刘劲、海清等主演的战争电影,于2023年9月2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1950年,朝鲜南北政权发生内战,不久后美军对我国东北部展开轰炸并派出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危急存亡之时,我方决定组织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该片详细描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缘起 ,以志愿军为主线,讲述从如何决策出兵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打响第1、2次战役这一阶段的故事。2023年10月24日,该片累计票房破7亿;11月7日票房突破8亿,累计观影人次超1940万。该片获得2023微博电影之夜“年度影响力影片”、年度期待电影,第4届“光影中国”荣誉盛典年度荣誉推介电影提名等奖项。观看图片,结合材料,请思考:1、《志愿军:雄兵出击》为何能口碑和票房双赢?2、主旋律电影爆火对文化发展有何启示?一、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总要求(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2)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原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原因: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要求: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理解】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出发点和落脚点: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体:人民。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创作的源泉: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知识拓展】1.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2)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知识拓展】2.怎样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新修订)【知识拓展】3.文化发展要坚定理想信念的原因和做法(新修订)(1)原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2)做法: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知识拓展】4.文化创新与作者灵感、社会实践、人民群众的关系(1)“灵感”“才智”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不能忽视、甚至笼统地否认作者的灵感,以及作者的聪明才智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2)社会实践是更深层次的、本源意义上的因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进取,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知识拓展】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繁荣文艺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和互联网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等。知识小结: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1)出发点与落脚点角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信自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文艺创作者角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3)国家、政府角度: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探究与分享:结合图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年优秀作品展》和教材思考:1、这些文化作品为什么能够得到广泛认可和赞扬 2、对我国文化发展有什么启示?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1、文化作品要立足时代之基的原因①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②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③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2、文化作品要立足时代之基的重要性①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③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立足时代之基的原因 ①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②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回答时代问题的原因 ①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③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三、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1、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2、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1)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2)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3)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原则 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处理两对关系 向内看 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向外看 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向前看 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向后看 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效果 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知识小结: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背重点)一、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中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二、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三、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特别提醒】1.文化发展、文化创新就是上述三个路径,“一、二、三”皆属于文化发展或创新的途径或者路径,题目如果考“如何实现文化发展”,这个问题比较大,可以从好几个角度进行回答,但是上述三个途径是其中的一个角度。2.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3.对于西方文明,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其优秀文化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5.文化单位应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6.草根文化不等同于我们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培养的,不是自发形成的。延伸拓展: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要求)①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③根本途径: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④创作导向(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⑤关键路径: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促进时代发展。⑥基本路径: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⑦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⑧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本课小结: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一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二、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1.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2.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3.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三、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2.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4.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1.央视文化节目《遇鉴文明》,以传统建筑、文学、器物等中外文明载体为主题,精选一中一外两个文明符号,进行中外文明交流对话。如第二期《道器之合:瓷器与玻璃器》,以器物为载体,带领观众揭秘中国百窑难出一件的郎窑红,同时还原西方玻璃器的杰出代表作古罗马波特兰花瓶。《遇鉴文明》( )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增进文化互信②坚持国际创作导向,展示世界文化的魅力③体现不同的艺术形式能够赋予文化不同的内涵④融通中外文化资源,展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2.近年来,河南省在弘扬传统文化上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激发文化遗存活力,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历史遗存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河南博物院推出“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让游客挖“宝”;“妇好鸮尊”“云纹铜禁”化身冰箱贴、胸针、项链;端午节的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更是火爆全网。这启示我们,开展文艺创作要( )①立足社会实践,反映时代呼声 ②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③依托科学技术,繁荣流行文化 ④继承优秀传统,创新文艺形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3.2023年“五一”假期,湖北省博物馆掀起了年轻人的“博物馆热”内容上营造历史文化语境诠释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语言建构上以大众易于理解和喜爱的方式与年轻人“共享文化”,以“专业内容十创意策划”让年轻人爱上文物、爱逛博物馆。这说明( )①具有丰富故事的文物才有吸引力②文化传承要坚持以年轻人为中心③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④坚持大众化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