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同步训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选择题1.下列与人体神经系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相关B.食用过咸食物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是一种非条件反射C.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和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反射进行的D.神经系统中的突触结构都是与生俱来的2.巴甫洛夫曾经做了如下的经典实验: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关于此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都属于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3.如图是缩手反射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反射弧中有3个神经元,神经细胞间有2个突触B.据图示可知,缩手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位于手部C.手指不经意被蔷薇针刺后迅速缩回,该过程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D.被蔷薇针刺后,再看到蔷薇时会格外小心的反射类型属于条件反射4.如图为神经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射弧中共有2个神经元B.完成该反射活动的路径是:④→③→⑤→①→②C.②代表感受器D.用针刺激③处,④处无反应5.将青蛙的头部齐鼓膜后剪去,但其余部分保持基本完好,这样的青蛙被称为脊蛙。将脊蛙做如下实验,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第一步 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蛙右侧后肢趾部皮肤 发生屈腿反射第二步 将蛙右侧后肢趾部的皮肤环剥,重复第一步实验 ①第三步 将探针插入蛙的脊髓内,破坏蛙的脊髓,重复第一步实验 ②A.该实验使用脊蛙,说明大脑对屈腿反射无控制作用B.①处的结果是不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的感受器C.用1%的硫酸溶液直接刺激蛙右侧后肢的肌肉也可发生屈腿反射D.②处的结果是不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的传入神经6.如图表示动物细胞间相互识别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缩手反射中,若①为神经递质,则其可持续与②结合并发挥调节作用B.在初次免疫中,若①为淋巴因子,则靶细胞可为B细胞C.在水盐调节中,若信号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则①可为促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在血糖调节中,若①为胰高血糖素,则其可促进靶细胞中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7.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B.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骨骼肌细胞C.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可受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D.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由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组成8.如图为反射弧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代表效应器B.②代表神经中枢C.③中突触处兴奋传递方向是双向的D.④未兴奋时,膜两侧电位呈外正内负9.甲、乙二图分别表示某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甲图中,反射弧包含三个功能相同的神经元B.兴奋传至③处和⑥处时,信号形式和传速均不相同C.乙图中的a、c处为兴奋部位,b处为未兴奋部位D.电刺激神经纤维⑤处后,可在③处测量到电位变化10.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11.下图是某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是一种条件反射,在脊髓的控制下即可完成B.兴奋在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C.当b处注射麻醉剂后,d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D.若剪断d处,刺激a处,则c处能形成痛觉12.如图为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手缩回来后并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A为效应器,E为感受器B.若没有被尖锐的物体刺激,神经纤维A处的电位分布为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C.由图可判定乙中兴奋可传至甲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13.下列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形成时,神经细胞膜外Na+进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B.识别和结合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存在于神经细胞表面C.炎热环境中机体的散热量一般少于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D.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将失去听觉14.如图为膝跳反射模式图,①~⑥表示细胞或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射弧中,结构④是传入神经,结构⑤是传出神经B.神经递质只有在进入下一神经元内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C.抑制性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动作电位绝对值增大D.发生膝跳反射时,①处肌肉收缩的同时⑥处肌肉舒张二、非选择题15.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结构模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 ,肾上腺分泌激素D的调节方式是 调节(填“神经”或“体液”),在此调节过程中肾上腺属于 。(2)激素C有多种生理功能,除图中效应之外,还能够 (至少写两种功能),C增多,下丘脑和垂体分泌A和B ,激素C作用于不同细胞生理效应不同,原因是 。图中下丘脑—垂体—之间的这种调控,称为 调节,这种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有利于维持机体稳态。(3)皮肤减少散热的途径是 (至少写两种),人在寒冷条件下,只有产热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才能维持体温的稳定。16.肥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严重,糖和脂肪摄入超标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进行了相关研究,请分析回答:(1)吃糖过多容易导致肥胖,是因为葡萄糖在细胞呼吸中产生的中间产物 可转化成甘油等,进而生成脂肪。(2)糖和人造甜味剂都能激活味蕾上的甜味受体,导致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到 相关中枢,产生甜味味觉。(3)为研究小鼠对糖和脂肪的偏好,研究小组给野生型小鼠同时提供 相同的人造甜味剂溶液和葡萄糖溶液,最初小鼠到两个瓶子喝水的次数相当,24小时后,小鼠更多喝葡萄糖溶液,48小时后,小鼠几乎只喝葡萄糖溶液。用掺有脂肪的水和人造甜味剂溶液重复上述实验,小鼠起初更爱喝人造甜味剂溶液,但几天后,小鼠几乎只喝掺有脂肪的水。该实验结果说明: 。(4)查阅资料发现,葡萄糖不仅能激活甜味受体,还能作用于肠内分泌细胞(EEC)表面的SGLT1受体,通过迷走神经激活大脑中的cNST区域,脂肪也是经EEC细胞通过迷走神经来激活cNST区域发挥作用,导致糖和脂肪的摄入偏好。据此推测,对甜味受体缺乏的小鼠重复上述人造甜味剂和葡萄糖实验,48小时后小鼠的表现是 ;在野生型小鼠cNST区域注射阻断神经递质释放的药物,同时向小鼠提供人造甜味剂和脂肪,小鼠更多地取食 。敲除SGLT1受体不影响小鼠对脂肪的偏好,据此推测可知 。2.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同步训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选择题1.下列与人体神经系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相关B.食用过咸食物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是一种非条件反射C.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和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反射进行的D.神经系统中的突触结构都是与生俱来的答案:C2.巴甫洛夫曾经做了如下的经典实验: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关于此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都属于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答案:C解析:A、铃声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相关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B、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只在大脑皮层形成味觉而没有作出反应,因此不属于反射,而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会形成条件反射,是通过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而产生的,C正确;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为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为非条件反射,两者反射弧是不同的,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3.如图是缩手反射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反射弧中有3个神经元,神经细胞间有2个突触B.据图示可知,缩手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位于手部C.手指不经意被蔷薇针刺后迅速缩回,该过程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D.被蔷薇针刺后,再看到蔷薇时会格外小心的反射类型属于条件反射答案:B解析:A、据图分析可知,缩手反射弧中有3个神经元、神经细胞间有2个突触,A不符合题意;B、缩手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手的皮肤,效应器是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臂部肌肉(肱二头肌),B符合题意;C、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的组成是①感受器→③传入神经→④神经中枢(脊髓)→⑤传出神经→②效应器,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没有大脑皮层参与,C不符合题意;D、当手受到蔷薇针刺后,以后见到蔷薇就会有意识地躲避,是在被蔷薇针刺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1)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②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围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③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④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4.如图为神经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射弧中共有2个神经元B.完成该反射活动的路径是:④→③→⑤→①→②C.②代表感受器D.用针刺激③处,④处无反应答案:C解析:该反射弧共有3个神经元,A不符合题意;与神经节相连的是感受器,完成该反射活动的路径是:②→①→⑤→③→④,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用针刺激③处,④可能会有无反应,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反射弧中各部分的判断方法5.将青蛙的头部齐鼓膜后剪去,但其余部分保持基本完好,这样的青蛙被称为脊蛙。将脊蛙做如下实验,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第一步 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蛙右侧后肢趾部皮肤 发生屈腿反射第二步 将蛙右侧后肢趾部的皮肤环剥,重复第一步实验 ①第三步 将探针插入蛙的脊髓内,破坏蛙的脊髓,重复第一步实验 ②A.该实验使用脊蛙,说明大脑对屈腿反射无控制作用B.①处的结果是不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的感受器C.用1%的硫酸溶液直接刺激蛙右侧后肢的肌肉也可发生屈腿反射D.②处的结果是不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的传入神经答案:B解析:A、该实验使用脊蛙是为了排除大脑对反射的影响,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脊髓,A错误;B、皮肤中存在感受器,能产生兴奋,①处的结果是不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的感受器,B正确;C、用1%的硫酸直接刺激肌肉引起蛙的屈腿动作,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不属于反射,C错误;D、②处的结果是不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的的脊髓,脊髓属于神经中枢,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答。(2)分类: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条件反射:(后天学习)。2、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和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6.如图表示动物细胞间相互识别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缩手反射中,若①为神经递质,则其可持续与②结合并发挥调节作用B.在初次免疫中,若①为淋巴因子,则靶细胞可为B细胞C.在水盐调节中,若信号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则①可为促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在血糖调节中,若①为胰高血糖素,则其可促进靶细胞中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答案:B解析:解:在缩手反射中,若①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②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因此神经递质不会持续与②受体结合,A不符合题意;在初次免疫中,若①为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可促进被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故靶细胞可为B细胞,B符合题意;在水盐调节中,若信号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则①可为抗利尿激素,C不符合题意;在血糖调节中,若①为胰高血糖素,则其可促进靶细胞中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1.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激素的受体有的在细胞膜上,有的在细胞内。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7.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B.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骨骼肌细胞C.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可受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D.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由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组成答案:D解析:A、膝跳反射与生俱来,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B、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骨骼肌细胞(如股四头肌细胞),B正确;C、在反射弧中,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可受感觉神经元或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C正确;D、膝跳反射的反射中枢是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没有中间神经元,D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1、反射的类型:反射类型 形成 特点 意义 实例非条件反射 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 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射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眨眼反射、缩手、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条件反射 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 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2、反射弧的组成:(1)感受器:接受一定刺激后产生兴奋。 (2)传入神经: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 (3)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4)传出神经:传导兴奋至效应器。 (5)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能对刺激作出应答。8.如图为反射弧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代表效应器B.②代表神经中枢C.③中突触处兴奋传递方向是双向的D.④未兴奋时,膜两侧电位呈外正内负答案:D解析:由图知:②有神经节,②为传入神经;①感受器;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因此AB错误;③存在突触,突触只能单向传递,C错误;④未兴奋时,膜两侧电位呈外正内负,D正确。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②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③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④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9.甲、乙二图分别表示某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甲图中,反射弧包含三个功能相同的神经元B.兴奋传至③处和⑥处时,信号形式和传速均不相同C.乙图中的a、c处为兴奋部位,b处为未兴奋部位D.电刺激神经纤维⑤处后,可在③处测量到电位变化答案:B解析: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甲图中共显示了三个、三种神经元,即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三者功能不同,A错误;B、兴奋在③处以在电信号传导,在⑥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形式传导,③处传导速度较⑥处快,B正确;C、由于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若乙图表示在兴奋传导过程中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为兴奋部位,a、c为未兴奋部位,C错误;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电刺激神经纤维⑤处后,不能在③处测量到电位变化,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1、兴奋传导和传递的过程(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2、2、据图甲分析: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④是灰质,⑤是传出神经,⑥是突触。据图乙分析,a、c处为未兴奋部位,b处为兴奋部位。10.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答案:B解析:A、反射活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即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A正确;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C、反射活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即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C正确;D、一个反射弧至少由2个神经元组成,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神经递质参与,D正确.故选:B.分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需要神经递质参与,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11.下图是某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是一种条件反射,在脊髓的控制下即可完成B.兴奋在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C.当b处注射麻醉剂后,d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D.若剪断d处,刺激a处,则c处能形成痛觉答案:C解析:只有脊髓中神经中枢参与的反射为非条件反射,A不符合题意;在该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单向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即a→b→c→d,B不符合题意;当b处注射麻醉剂后,兴奋不能沿神经纤维继续传导,故d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C符合题意;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而c处为脊髓的神经中枢,不能产生痛觉,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解答此题要理清本题考查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分,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12.如图为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手缩回来后并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A为效应器,E为感受器B.若没有被尖锐的物体刺激,神经纤维A处的电位分布为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C.由图可判定乙中兴奋可传至甲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处为感受神经元细胞体,与其连接的A点为感受器,E点为效应器;A错误;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A处的膜电位为静息电位,即外正内负;B正确;由图可判定,如果兴奋从A处传来,则乙中兴奋可传至甲;但若C或D中的兴奋不会传至甲,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递质一般可分为兴奋和抑制两大类,因此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能引起乙的抑制;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据此答题。13.下列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形成时,神经细胞膜外Na+进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B.识别和结合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存在于神经细胞表面C.炎热环境中机体的散热量一般少于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D.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将失去听觉答案:C解析:A、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钠离子为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B、在效应器上也会有识别和结合神经递质的受体,如神经肌肉接头的肌肉上,B错误;C、寒冷环境中温差大,人体散热量会大于在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C正确;D、大脑H区是听觉性神经中枢,受损会听不懂别人说什么,并不会失去听觉,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1、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协助扩散),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散),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递下去,且为双向传递。(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胞吐)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2、体温调节过程:在寒冷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骨骼肌和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量,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多,增强细胞代谢等过程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和汗腺分泌增强,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属于神经-体液调节。3、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14.如图为膝跳反射模式图,①~⑥表示细胞或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射弧中,结构④是传入神经,结构⑤是传出神经B.神经递质只有在进入下一神经元内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C.抑制性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动作电位绝对值增大D.发生膝跳反射时,①处肌肉收缩的同时⑥处肌肉舒张答案:D解析:A、由图可知,②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④⑤属于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A错误;B、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神经递质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内,B错误;C、抑制性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使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突触后膜更不易兴奋,C错误;D、发生膝跳反射时,③处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④处的传出神经兴奋,因此①处肌肉发生收缩;③处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⑤处的传出神经被抑制,因此⑥处肌肉发生舒张,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1、反射弧的组成:(1)感受器:接受一定刺激后产生兴奋。 (2)传入神经: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 (3)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4)传出神经:传导兴奋至效应器。 (5)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能对刺激作出应答。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二、非选择题15.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结构模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 ,肾上腺分泌激素D的调节方式是 调节(填“神经”或“体液”),在此调节过程中肾上腺属于 。(2)激素C有多种生理功能,除图中效应之外,还能够 (至少写两种功能),C增多,下丘脑和垂体分泌A和B ,激素C作用于不同细胞生理效应不同,原因是 。图中下丘脑—垂体—之间的这种调控,称为 调节,这种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有利于维持机体稳态。(3)皮肤减少散热的途径是 (至少写两种),人在寒冷条件下,只有产热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才能维持体温的稳定。答案:(1)下丘脑;神经;效应器(2)促进个体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少;靶细胞上受体不同;分级(3)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等于16.肥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严重,糖和脂肪摄入超标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进行了相关研究,请分析回答:(1)吃糖过多容易导致肥胖,是因为葡萄糖在细胞呼吸中产生的中间产物 可转化成甘油等,进而生成脂肪。(2)糖和人造甜味剂都能激活味蕾上的甜味受体,导致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到 相关中枢,产生甜味味觉。(3)为研究小鼠对糖和脂肪的偏好,研究小组给野生型小鼠同时提供 相同的人造甜味剂溶液和葡萄糖溶液,最初小鼠到两个瓶子喝水的次数相当,24小时后,小鼠更多喝葡萄糖溶液,48小时后,小鼠几乎只喝葡萄糖溶液。用掺有脂肪的水和人造甜味剂溶液重复上述实验,小鼠起初更爱喝人造甜味剂溶液,但几天后,小鼠几乎只喝掺有脂肪的水。该实验结果说明: 。(4)查阅资料发现,葡萄糖不仅能激活甜味受体,还能作用于肠内分泌细胞(EEC)表面的SGLT1受体,通过迷走神经激活大脑中的cNST区域,脂肪也是经EEC细胞通过迷走神经来激活cNST区域发挥作用,导致糖和脂肪的摄入偏好。据此推测,对甜味受体缺乏的小鼠重复上述人造甜味剂和葡萄糖实验,48小时后小鼠的表现是 ;在野生型小鼠cNST区域注射阻断神经递质释放的药物,同时向小鼠提供人造甜味剂和脂肪,小鼠更多地取食 。敲除SGLT1受体不影响小鼠对脂肪的偏好,据此推测可知 。答案:(1)丙酮酸(2)大脑皮层(3)甜度;相对人造甜味剂,小鼠更偏好糖和脂肪(4)几乎只喝葡萄糖水;人造甜味剂;脂肪不是通过SGLT1受体作用于EEC细胞(EEC细胞表面有特异性脂肪受体)解析:(1)、糖类和脂肪可以相互转化,糖类供应充足时候,多余的糖可大量转化为脂肪。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葡萄糖在细胞呼吸中产生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可转化成甘油等,进而生成脂肪。(2)、感觉产生中枢在大脑皮层,所以糖和人造甜味剂都能刺激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到大脑皮层相关中枢,产生甜味味觉。(3)、人造甜味剂和葡萄糖都有甜味,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人造甜味剂和葡萄糖的甜度是无关变量,需要相同且适宜。为研究小鼠对糖和脂肪的偏好,研究小组给野生型小鼠同时提供甜度相同的人造甜味剂溶液和葡萄糖溶液,48小时后,小鼠几乎只喝葡萄糖溶液。表明小鼠更偏好糖。用掺有脂肪的水和人造甜味剂溶液重复上述实验,几天后,小鼠几乎只喝掺有脂肪的水。 表明小鼠更偏好脂肪。所以实验结果说明相对人造甜味剂,小鼠更偏好糖和脂肪。(4)、葡萄糖不仅能激活甜味受体,还能作用于肠内分泌细胞(EEC)表面的SGLT1受体,通过迷走神经激活大脑中的cNST区域,脂肪也是经EEC细胞通过迷走神经来激活cNST区域发挥作用,导致糖和脂肪的摄入偏好。所以对甜味受体缺乏的小鼠重复上述人造甜味剂和葡萄糖实验,48小时后小鼠的表现是几乎只喝葡萄糖水。因为葡萄糖作用于EEC表面的SGLT1受体,最终导致糖摄入偏好。在野生型小鼠cNST区域注射阻断神经递质释放的药物,脂肪经EEC细胞通过迷走神经来激活cNST区域不能发挥作用,则同时向小鼠提供人造甜味剂和脂肪,小鼠更多地取食人造甜味剂。敲除SGLT1受体不影响小鼠对脂肪的偏好,说明脂肪不是通过SGLT1受体作用于EEC细胞(EEC细胞表面有特异性脂肪受体)。 分析:(1)细胞中糖类和脂质可以相互转化,但是二者之间的转化程度不同,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糖类供应充足时候,多余的糖可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一般只能在糖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候,才能分解供能,而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反射弧结构完整性分析:①刺激在感受器,反射弧结构完整,效应器产生效应才称为反射。②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无感觉无效应。③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有感觉无效应。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