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上19父爱之舟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2. 感受散文的特点,理解"父爱之舟"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关键场景和细节,品读父爱
2. 探讨艺术创作中情感表达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解梦
师: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作者的一个梦境。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梦。
1. 初读感受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感受一下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梦?(学生自由阅读约2分钟)
师:谁来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
生:我觉得是一个丰富的梦。生:好像是一个零乱的梦。
师:很好。还有其他感受吗?(学生沉默)
师:我来补充几个词,看看你们同不同意:泪奔的、甜蜜的、清晰的、苦难深刻的。你们觉得哪些符合这个梦的特点?
生:我觉得泪奔和苦难深刻都符合。
师: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生:因为文中有很多伤心的事情,比如作者被父亲打。
师:很好的观察。这个梦确实包含了多种情感。
2. 深入理解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最后一段,看看作者对这个梦的感受。(齐读最后一段)师: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生:作者好像很感动,又有点难过。
师:没错,作者确实百感交集。这种感觉在散文中很常见,我们称之为散文气质。师:在探索这个梦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两个概念:场景和细节。谁能说说什么是场景?
生:场景就是事件发生的地方。
师:很好。场景还可以包括背景、场面、心境等。那么细节呢?
生:细节是很小的东西。
师:对,细节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是一句话。
3. 寻找场景与细节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阅读全文,找一找让你感动的场景或细节。(学生阅读约3分钟)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内容?
生:我找到了父亲打作者的场景。
师:很好。这个场景给你什么感受?
生:虽然父亲打了作者,但是感觉父亲是为了作者好。
师:很棒的理解。还有其他同学吗?(学生沉默)
师:我注意到文中有很多关于小渔船的描写,谁能找到一处?
生:有一处说父亲划着小船送作者上学。
师:很好。这个小渔船在文中出现了很多次,它像是串联起了作者的童年记忆。
4. 深入分析
师:文章中的事件很多,就像童年的万花筒,拼凑成了作者的童年回忆。在这些回忆中,是什么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生:是小渔船。
师:没错!小渔船承载了吴冠中的童年记忆,因此,他对这只小渔船有了丰富的情感。小渔船就成了舟,成了带着父爱的——父爱之舟。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齐读课题:《父爱之舟》)
5. 思考
师:作者是在晚年写的这篇文章,但描写的是他高小时期的事情。为什么他能写得这么真实呢?
生:可能因为这些事情对他影响很大。
师:很好的想法。这些童年经历确实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记忆中。让我们再读一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朗读:小声读,不宜惊扰)
活动二:深入解读梦境
1. 导入
师:同学们,梦是零散的,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比如最清晰的梦、最感人的梦、最意外的梦或最短促的梦。今天,我们就从"最清晰的梦"入手,一起探索逛庙会这个场景。
2. 聚焦"逛庙会"场景
师:请大家朗读第四段。(学生朗读)
师:读完这段,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父亲带我吃凉粽子。
生:父亲给我买热豆腐脑。
师:很好。我们来仔细分析这两个细节。
3. 细节分析:凉粽子
师:先看"凉粽子"这个细节。你们注意到了哪些关键词?
生:带、偏僻、父子俩坐下来。
师:很棒!"带"这个字体现了父爱的哪些方面?(学生沉默)
师:让我来提示一下,父亲带粽子,是不是很周到、细心呢?
生:是的,父亲想得很周到。
师:那么"偏僻"这个词又体现了什么?
生:可能是父亲不想让别人看到我们吃带来的粽子。
师:没错,这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体贴和保护。那"父子俩坐下来"这个画面呢?生:感觉很温馨。
师:是的,这体现了父爱的温暖和陪伴。
4. 细节分析:热豆腐脑
师:再来看"热豆腐脑"这个细节。有哪些关键词?
生:领、小摊、不吃。
师:"领"和前面的"带"有什么不同?
生:感觉"领"更主动一些。
师:对,这都体现了父亲的周到。为什么父亲会觉得孩子委屈呢?(学生思考)师:想想庙会上有很多好吃的,但父亲可能没钱给孩子买,所以觉得亏欠。这体现了父爱的什么?
生:父亲很敏感,很在意孩子的感受。
师:很好。那么"他就是不吃"这句话,你们怎么理解?
生:可能是父亲舍不得吃。
师:对,父亲舍得花钱在孩子身上,却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这体现了父爱的什么?
生:无私和伟大。
5. 对比分析
师:我们来对比一下"凉粽子"和"热豆腐脑"。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是凉的,一个是热的。
师:很好,这个对比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父爱。还有其他对比吗?
生:吃凉粽子在偏僻的地方,吃热豆腐脑在小摊上。
师:对,这个对比又体现了什么?
生:父亲很体贴,考虑到了孩子的自尊心。
6. 延伸思考
师: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段话,体会父亲为儿女愿意花钱,为自己却一分钱都不舍得花的情感。(学生朗读)
师:现在,请你们用100字左右,写出文中的对比,体会其中的父爱。
7. 整体感悟
师:最后,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棚,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学生朗读)
活动三:总结升华
1. 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探讨了文中的场景和细节。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最后的一个愿望。请大家再读一遍最后一段。
(学生朗读)
2. 探讨
师:作者说"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你们觉得,作者画出来了吗?
生:画出来了。
生:没有画出来。
师:有意思的是,你们的答案不一样。其实,我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吴冠中确实画了许多水乡小景的画,包括小船、小桥和房子。我们来看看这些插图。
(展示吴冠中的画作)
师:既然吴冠中画了这么多小船,为什么他还说画不出来呢?
(学生思考)
生:可能是因为父爱太深沉了,难以用画笔完全表达。
师:很好的观点。还有其他想法吗?
(学生沉默)
师:让我来引导大家思考。吴冠中画出的是小船的形,但每次画形的时候,他心中期待的是把父爱之情表达出来。你们觉得,仅仅画出形就能完全表达情感吗?
生:可能不能。情感比画面更复杂。
师:没错。这份父爱又是那么深沉,所以他不停地画,希望能把这份父爱表达出来。这就是为什么他画了许多水乡小景,许多小船。
3. 拓展思考
师: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艺术家常常感到难以完全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思考)
师:这涉及到艺术创作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可以从"三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相通、人性相通、创作相通。
(板书:"三通")
师:谁能试着解释一下这三个"通"?
生:艺术相通可能是指不同形式的艺术都有相似的表达困难。
师:很好!那人性相通呢?
生:可能是指所有人都会在不同场景和细节中建立对生活的理解。
师:创作相通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沉默)
师:让我来解释一下。创作相通是指,无论是画画还是写作,创作者都在不断修正,试图接近心中的理想形象。但有趣的是,心中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创作似乎永无止境。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家常常感到难以完全表达自己的情感。
4. 写作实践
师:现在,让我们尝试用写作来表达这种复杂的情感。请用100字左右写一段话,从梦境写起,陈列碎片,然后找出最突出的意象(比如小舟),通过回忆来拼接这些碎片。
(学生写作)
师:谁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作品?
(学生分享)
师:很好!你们的文字虽然简短,但已经开始尝试表达那种难以言说的情感了。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深入理解了文章中的场景和细节,也体会到了艺术创作的复杂性。语言和画面有时难以完美呈现丰富的情感,但这种"言不达意"恰恰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更加细腻地感受和表达情感。
板书设计
19父爱之舟
回味梦境 讲述梦境 难忘梦境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