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的表面 教学设计(表格式)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 地球的表面 教学设计(表格式)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

资源简介

《地球的表面》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且不断变化的,掌握常见陆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台地和盆地等的特点和区分方法。
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能够用恰当的词语准确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学生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培养科学推理和假设能力。
学生了解各种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培养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观察分析几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做出初步猜想与解释。
掌握常见陆地地形的特点和区分方法,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
对主要地形地貌形成原因进行合理的推测,培养科学推理和假设能力。
理解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它们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法
(二)直观教学法
(三)小组合作法
(四)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图片、视频、资料,地形地貌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等内容。
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实验器材(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地形地貌模型、一些关于地形地貌的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旅游纪录片的视频,视频中有各种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地形地貌。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个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地形地貌是在哪里呢?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不同的地形地貌呢?”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看到的自然风光和地形地貌,思考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有的说看到了高山、大海、沙漠等地形地貌;有的说这些自然风光和地形地貌在不同的地方;有的说在生活中见过平原、丘陵、河流等地形地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然后说:“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的地球表面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它们构成了我们美丽的家园。那么,地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地球的表面。”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
引发思考
教师提问:“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想过地球表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地形地貌呢?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地球现在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现在的样子的呢?”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回忆生活中与地形地貌形成有关的场景。
学生们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有的说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形成的;有的说不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怎么形成的;有的说地球现在的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可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变化形成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二)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教师提问:“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图,你们发现我们的地球表面有什么特点?海洋与大陆的分布、大陆板块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地球的面貌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图的观察和思考。
学生们回答问题,有的说地球表面有海洋和陆地;有的说海洋比陆地面积大;有的说不知道大陆板块的分布情况;有的说地球的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然后用图片和动画演示地球表面地形图的特点和大陆板块的分布情况,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表面的结构和演化过程。教师说:“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我们的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被海洋分开并没有完全连接在一起,形成几大板块。地球表面的样子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的。那么,我们如何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图呢?让我们来进行一些实验吧!”
观察实物和图片
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实物,课件展示图片(提供几种不同角度和比例尺的世界地形图的实物或图片)。教师讲解世界地形图的结构、各部分的名称:海洋、陆地、大陆板块、山脉、河流等。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地形图虽然形式和内容不同,但共同特点都是反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结构。
教师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形图。大家可以看到,世界地形图主要由海洋、陆地、大陆板块、山脉、河流等部分组成。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面积。陆地是地球上高出海平面的部分,由不同的地形地貌组成。大陆板块是地球上的巨大板块,它们在地球表面不断运动和碰撞,形成了山脉、火山、地震等地形地貌。山脉是地球上的高大地形,它们由岩石组成,通常是由于板块运动或地壳变形而形成的。河流是地球上的水流系统,它们由雨水和地下水组成,通常是由于地形地貌的高低差异而形成的。大家要仔细观察这些部分的特点和作用,为后面的实验做好准备。”
学生们分组观察并操作世界地形图。操作要求:指认各部分名称,想想各部分有什么作用;用彩笔在世界地形图上画出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标注出大陆板块的名称;用尺子测量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计算出大陆板块的面积和周长。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观察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准确记录。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呢?世界地形图上的海洋和陆地有什么特点呢?大陆板块是如何分布的呢?”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世界地形图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研讨汇报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让学生讨论世界地形图的特点和地球表面的演化过程。教师说:“同学们,现在我们进行小组研讨。大家要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操作,讨论世界地形图的特点和地球表面的演化过程。每个小组要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讨论中想到了什么呢?世界地形图上的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形成的呢?大陆板块是如何运动和碰撞的呢?地球表面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化机制。
学生们讨论结束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学生代表们依次发言,介绍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有的学生代表说世界地形图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有的学生代表说大陆板块是地球上的巨大板块,它们在地球表面不断运动和碰撞,形成了山脉、火山、地震等地形地貌;有的学生代表说地球表面的演化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经过了数十亿年的时间,由最初的火球逐渐冷却形成了地壳,然后地壳不断运动和变形,形成了海洋和陆地,以及各种地形地貌;有的学生代表说不知道世界地形图上的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形成的,也不知道大陆板块是如何运动和碰撞的。
教师对学生代表的汇报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进行小结:“同学们的观察和讨论很深入。我们通过观察和操作世界地形图,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结构和演化过程。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被海洋分开并没有完全连接在一起,形成几大板块。地球表面的样子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的。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运动和碰撞,形成了山脉、火山、地震等地形地貌。海洋和陆地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外部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实物,课件展示图片(提供几种不同角度和比例尺的中国地形图的实物或图片)。教师讲解中国地形图的结构、各部分的名称: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地形图虽然形式和内容不同,但共同特点都是反映了中国的地形地貌和结构。教师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中国地形图。大家可以看到,中国地形图主要由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部分组成。
高原是地球上的高海拔地区,通常是由于地壳运动或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平原是地球上的低海拔地区,通常是由于河流沉积或海洋侵蚀而形成的。山地是地球上的高海拔地区,通常是由于地壳运动或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丘陵是地球上的低海拔地区,通常是由于地壳运动或河流侵蚀而形成的。盆地是地球上的低海拔地区,通常是由于地壳运动或河流侵蚀而形成的。大家要仔细观察这些部分的特点和作用,为后面的实验做好准备。”
学生们分组观察并操作中国地形图。操作要求:指认各部分名称,想想各部分有什么作用;用彩笔在中国地形图上画出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的分界线,标注出它们的名称;用尺子测量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出它们的比例。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观察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准确记录。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呢?中国地形图上的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有什么特点呢?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呢?”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地形图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让学生讨论中国地形图的特点和中国的地形地貌。教师说:“同学们,现在我们进行小组研讨。大家要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操作,讨论中国地形图的特点和中国的地形地貌。每个小组要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讨论中想到了什么呢?中国地形图上的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地形地貌的形成和影响机制。
学生们讨论结束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学生代表们依次发言,介绍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有的学生代表说中国地形图上的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的地形地貌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有的学生代表说中国的地形地貌是由地壳运动、火山喷发、河流侵蚀、海洋侵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的学生代表说中国的地形地貌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如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平原地区农业发达,山地地区交通不便,丘陵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盆地地区气候干燥等;有的学生代表说不知道中国地形图上的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是如何形成的,也不知道它们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教师对学生代表的汇报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进行小结:“同学们的观察和讨论很深入。我们通过观察和操作中国地形图,了解了中国的地形地貌和结构。
中国地形图上的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的地形地貌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中国的地形地貌是由地壳运动、火山喷发、河流侵蚀、海洋侵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的地形地貌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特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家乡在哪里?你们的家乡是怎样的地形地貌?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家乡的地形地貌,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
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介绍自己家乡的地形地貌和特点。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家乡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观察图片中的地形地貌,描述它们的特点
教师出示 5 种地形地貌图片,分别是高山、峡谷、沙漠、草原、湖泊。教师讲解这 5 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让学生对不同的地形地貌有初步的认识。教师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这 5 种地形地貌的图片。大家可以看到,高山是地球上的高海拔地区,通常是由于地壳运动或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峡谷是地球上的低海拔地区,通常是由于河流侵蚀或地壳运动而形成的。沙漠是地球上的干旱地区,通常是由于气候干燥或人类活动而形成的。草原是地球上的半干旱地区,通常是由于气候适宜或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湖泊是地球上的低洼地区,通常是由于地壳运动或河流沉积而形成的。大家要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为后面的实验做好准备。”
学生们分组观察并讨论这 5 种地形地貌图片。操作要求:观察图片中的地形地貌,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它们的特点;想想这些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它们的形成;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结果,共同讨论这些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观察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呢?这些地形地貌有什么特点呢?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它们的形成?”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同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小组汇报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介绍自己小组对这 5 种地形地貌图片的观察和思考结果。学生代表们依次发言,介绍自己小组对这 5 种地形地貌图片的特点和形成原因的认识。有的学生代表说高山的特点是高峻、陡峭、雄伟,形成原因是地壳运动或火山喷发;有的学生代表说峡谷的特点是深邃、狭窄、壮观,形成原因是河流侵蚀或地壳运动;有的学生代表说沙漠的特点是干燥、荒芜、广阔,形成原因是气候干燥或人类活动;有的学生代表说草原的特点是平坦、绿色、美丽,形成原因是气候适宜或人类活动;有的学生代表说湖泊的特点是平静、清澈、美丽,形成原因是地壳运动或河流沉积。教师对学生代表的汇报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进行小结:“同学们的观察和思考很深入。我们通过观察这 5 种地形地貌的图片,了解了不同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不同的地形地貌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它们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