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 28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 28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时冲关28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一、选择题
“银杏黄时秋意浓”,每至暮秋,银杏树便“尽换黄金甲”,当秋风袭来,遍地碎金,如梦如幻的浪漫景色吸引大量游人前去观赏。如图为我国主要银杏观赏地分布及某地银杏大道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临沂的典型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与浙江湖州相比,辽宁丹东的银杏最佳观赏期较短,其原因是(  )
A.丹东纬度高,气温低,银杏叶黄得早
B.湖州离海近,气温低,银杏叶黄得早
C.丹东受冬季风影响大,银杏叶掉落快
D.湖州秋季阴雨天气多,银杏叶掉落慢
丹霞梧桐是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广东省狮子岩—阳元山景区是我国丹霞梧桐的主要分布区,受生存环境与种间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丹霞梧桐在丹霞山顶和山麓地带极少分布,反而在丹霞崖壁上成群散布较多。如图示意狮子岩—阳元山景区丹霞梧桐分布位置。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甲地与狮子岩的最大高差是(  )
A.99米 B.109米
C.119米 D.129米
4.丹霞梧桐在图中椭圆区域分布多于周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较肥沃 B.水分较充足
C.人为干扰少 D.光照时间长
5.推测丹霞梧桐的特征(  )
A.叶片呈现滴水叶尖状
B.根系发达,垂直埋藏深
C.叶片坚硬,有蜡质层
D.枝条丛生,无明显主干
读某大陆①②③④四地月均温与月均降水量关系图,回答6~7题。
6.以下能体现由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是(  )
A.从①地到③地 B.从②地到③地
C.从①地到②地 D.从②地到④地
7.关于四地自然环境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  )
A.①地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B.②地河流含沙量大
C.③地太阳能、风能丰富
D.④地降水集中在夏季
如图是“我国30°N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读图,完成8~9题。
8.造成我国100°E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冰川 B.降水
C.海拔 D.土壤
9.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如图为亚洲局部示意及印度半岛东西向植被类型剖面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①、②、③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
B.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
C.热带草原、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
D.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11.图中②自然景观的形成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
A.差异性 B.过渡性
C.整体性 D.层次性
12.M海域洋流呈图中态势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恒河流域正值汛期
B.孟买的昼长比克塔克更短
C.德干高原草木茂盛
D.印度河河口海水盐度较高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巴西热带雨林(如图)是世界上生态系统保护较好的地区,但由于人类活动以及火灾等,巴西热带雨林的面积不断减少。2019年1月至8月,巴西境内森林着火点达到了75 336处,较2018年同期增加85%,其中,超过半数是在亚马孙雨林。
(1)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世界最大的自然原因。
(2)分析巴西热带雨林保留面积大的人文原因。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森林大火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14.(2024·广东惠州期末)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澳大利亚地形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留学澳大利亚的小明同学安排了一次愉快的圣诞旅行,沿途欣赏美丽的澳大利亚风光。小明从澳大利亚东部A地出发,借助地面交通,先到B地;然后由东向西游历C地后到达D地;最后从D地乘飞机直达E地。
(1)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从A到B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引起这种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2)从盛行风向对气候干湿状况影响的角度,阐述图中C、D两地水分少于B的主要原因。
(3)小明在A、E两地感受到明显的气候和景观差异,说明E地的自然带名称、小明旅行期间E地的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时冲关28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一、选择题
“银杏黄时秋意浓”,每至暮秋,银杏树便“尽换黄金甲”,当秋风袭来,遍地碎金,如梦如幻的浪漫景色吸引大量游人前去观赏。如图为我国主要银杏观赏地分布及某地银杏大道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临沂的典型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与浙江湖州相比,辽宁丹东的银杏最佳观赏期较短,其原因是(  )
A.丹东纬度高,气温低,银杏叶黄得早
B.湖州离海近,气温低,银杏叶黄得早
C.丹东受冬季风影响大,银杏叶掉落快
D.湖州秋季阴雨天气多,银杏叶掉落慢
解析:1.C 2.C [第1题,读图可知,临沂位于山东省南部,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属温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选C。第2题,丹东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受冬季风影响显著,秋季较短,银杏叶掉落快,观赏期较短,C正确。丹东纬度高,气温低,入秋早,银杏叶黄得早,但这仅代表景观出现时间早,无法据此推断观赏期的长短,A错误。湖州因纬度低,导致气温高,而距海近会使其气温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低,B错误。湖州秋季阴雨天多,但阴雨天多会使落叶速度加快,观赏期变短,D错误。]
丹霞梧桐是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广东省狮子岩—阳元山景区是我国丹霞梧桐的主要分布区,受生存环境与种间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丹霞梧桐在丹霞山顶和山麓地带极少分布,反而在丹霞崖壁上成群散布较多。如图示意狮子岩—阳元山景区丹霞梧桐分布位置。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甲地与狮子岩的最大高差是(  )
A.99米 B.109米
C.119米 D.129米
4.丹霞梧桐在图中椭圆区域分布多于周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较肥沃 B.水分较充足
C.人为干扰少 D.光照时间长
5.推测丹霞梧桐的特征(  )
A.叶片呈现滴水叶尖状
B.根系发达,垂直埋藏深
C.叶片坚硬,有蜡质层
D.枝条丛生,无明显主干
解析:3.B 4.C 5.B [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狮子岩的高度为240~250米,甲地位于140米封闭等值线内,根据等值线内“大于大值,小于小值”的原理,甲地的高度为140~150之间,两地高差为90~110米,则最大高差为109米。故选B。第4题,读图及材料信息可知,图中椭圆地区位于山坡地带,地势陡峭,多丹霞崖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加之丹霞崖壁土壤、水分条件差,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植物难以生存,丹霞梧桐分布多,A、B错误,C正确。由所处纬度及地形部位可知,当地光照时间和其它地区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C。第5题,由图文信息可知,丹霞梧桐分布于亚热带地区,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主要分布地区多丹霞崖璧,土壤水分条件较差,为最大限度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其根系发达,垂直埋藏深,B正确。滴水叶尖是热带雨林的特征,叶片坚硬,有蜡质层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特征;枝条丛生,无明显主干是灌丛植被的特征,A、C、D错误。故选B。]
读某大陆①②③④四地月均温与月均降水量关系图,回答6~7题。
6.以下能体现由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是(  )
A.从①地到③地 B.从②地到③地
C.从①地到②地 D.从②地到④地
7.关于四地自然环境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  )
A.①地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B.②地河流含沙量大
C.③地太阳能、风能丰富
D.④地降水集中在夏季
解析:6.D 7.C [第6题,由图可判断,①②③④四地分别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从①地到③地、从②地到③地均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从②地到④地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7题,结合上题判断可知,①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②地河流含沙量较小;③地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能、风能丰富;④地降水集中在冬季。]
如图是“我国30°N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读图,完成8~9题。
8.造成我国100°E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冰川 B.降水
C.海拔 D.土壤
9.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解析:8.C 9.B [第8题,根据图中地势阶梯分界线可知,我国30°N沿线、100°E以西地区为青藏高原,该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气温低导致热量不足,植物生长缓慢,而气温低又是海拔高造成的。故选C。第9题,结合图示可知,我国30°N植被叶面积指数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与水分条件的变化一致,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如图为亚洲局部示意及印度半岛东西向植被类型剖面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①、②、③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
B.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
C.热带草原、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
D.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11.图中②自然景观的形成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
A.差异性 B.过渡性
C.整体性 D.层次性
12.M海域洋流呈图中态势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恒河流域正值汛期
B.孟买的昼长比克塔克更短
C.德干高原草木茂盛
D.印度河河口海水盐度较高
解析:10.B 11.A 12.D [第10题,①距海近,受海洋的影响,位于西高止山西侧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了热带雨林带;②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了热带草原带;③位于德干高原和印度半岛东部,降水相对①处较少,为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了热带季雨林带。故选B。第11题,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②所处的印度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对应植被应为热带季雨林,但图中②自然景观位于西高止山东侧,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了热带草原自然带,应为地理环境差异性中的地方性分异。故选A。第12题,M海域为北印度洋,洋流具有“冬逆夏顺”的特征。图中洋流呈逆时针态势,北半球为冬季。冬季,恒河流域正值枯水期,A错误;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孟买的昼长比克塔克更长,B错误;德干高原属热带季风气候,北半球冬季为其旱季,草木生长茂盛应在雨季,C错误;冬季,印度河处于枯水期,河流流量小,对入海口处海水稀释作用小,河口海水盐度较高,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巴西热带雨林(如图)是世界上生态系统保护较好的地区,但由于人类活动以及火灾等,巴西热带雨林的面积不断减少。2019年1月至8月,巴西境内森林着火点达到了75 336处,较2018年同期增加85%,其中,超过半数是在亚马孙雨林。
(1)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世界最大的自然原因。
(2)分析巴西热带雨林保留面积大的人文原因。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森林大火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注意“面积最大”的限定。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信息从地形、气候、洋流等角度综合分析,要注意“地形与大气环流”叠加对“热带雨林面积增大”的影响。地形:流域内为世界面积最大的亚马孙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面积大;气候:赤道从平原穿过,气温高,降水多,流域内全年高温多雨,适合雨林生长;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向大洋敞开,有利于大西洋湿热气流的深入,带来丰富降水,降水多;洋流:东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显著。第(2)题,注意“人文原因”的限定,可从开发历史、人口、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角度综合分析。巴西热带雨林开发历史较晚,亚马孙平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人口分布稀少,热带雨林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巴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巴西出台国家政策保护等。第(3)题,根据整体性原理,分别从大气、水文、生物、土壤等角度进行分析。雨林大火使局部小气候发生变化,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流速快,旱涝灾害增多;雨林大火产生的烟雾造成大气污染,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雨林大火使森林覆盖率下降,生物被烧死,生物多样性减少;雨林大火使森林覆盖率下降,河流侵蚀加强,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流到河流里,河流含沙量增大,但是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1)流域内为世界面积最大的亚马孙平原;赤道从平原穿过,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流域内全年高温多雨;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向大洋敞开,有利于大西洋湿热气流的深入;东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显著等。
(2)开发历史较晚,人口分布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国家政策保护等。
(3)局部小气候发生变化,旱涝灾害增多;燃烧时产生的烟雾造成大气污染;森林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土壤肥力下降等。
14.(2024·广东惠州期末)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澳大利亚地形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留学澳大利亚的小明同学安排了一次愉快的圣诞旅行,沿途欣赏美丽的澳大利亚风光。小明从澳大利亚东部A地出发,借助地面交通,先到B地;然后由东向西游历C地后到达D地;最后从D地乘飞机直达E地。
(1)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从A到B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引起这种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2)从盛行风向对气候干湿状况影响的角度,阐述图中C、D两地水分少于B的主要原因。
(3)小明在A、E两地感受到明显的气候和景观差异,说明E地的自然带名称、小明旅行期间E地的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
解析:第(1)题,A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纬度较低,受东南信风和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从A到B景观的变化是随纬度而变化的,纬度不同,热量不同,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第(2)题,根据B、C、D三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处位于大分水岭迎风坡,东南信风从海洋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最多;C地受到地形影响,位于大分水岭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D地深居大陆内部,东南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从陆地带来干燥的空气,水汽含量极低,降水量最少。第(3)题,E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影响,形成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根据材料,小明安排的是圣诞旅行,为12月份,南半球夏季,E地当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炎热干燥。
答案:(1)A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原因: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
(2)原因:B、C、D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地处迎风坡(区),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D地位于大陆中部,东南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水汽含量极低,因此降水量最低。
(3)E地的自然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E地当时的气候特征:炎热干燥 成因:此时为南半球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